最近咱们的朱厚照同学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虾米俺穿越的时候装备带了过来而俺的身体没有过来呢?就算忽略这个问题,为什么俺的装备过来了但是衣服没有过来尼?一连串的为什么,他所思考的问题尖锐而又深刻,所以他想不明白。
那就不想了。
还是开始工作吧,于是起床、洗漱、习武、早饭、上朝。
然后他屏退了所有人,从床底下拖出来那个大箱子。
箱子很精致,尤其是防潮防火工作做得很好。
打开,取出来的是神器(当然,那是对于明朝的人来说的,在现在只是一个五六千元的笔记本电脑),然后开始找关于数学的资料然后抄下来(当然是初等数学)。他回忆着以前学过的东西开始编写一本书,一本数学书。他的写字方式很特别很另类(当然是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的):他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横排书写的。
这是一项很大的工作,没有几天的时间完不成。
他写着写着,感觉用毛笔写这些天竺数字很费力,不禁想着:等研究院忙完了这两项工作,一定要让他们把铅笔做出来,实在不行羽毛笔也行。
对!羽毛笔!虽然现在他们不会接受,但是可以自己用啊,还有,贫寒的学子还是可以弄到羽毛自己制作羽毛笔的啊。虽然羽毛笔生存周期短,但是它不用花钱,而且毛笔也是会用坏的。他狠狠的拍着自己的额头:枉自己以前还做过羽毛笔来着。
说干就干,他把这些东西藏好,然后喊道:“刘喜,给我弄两根长鹅毛来。”
朱厚照同学按着记忆中的步骤,将几个小太监指挥的团团转。一会儿去寻找这个一会儿去寻找那个,就像一个人在玩几个陀螺似的。他命令其中一个叫张全的在旁边看着,当他学会了以后自己的羽毛笔就交给他负责了。
首先,他弄了一只汤碗,然后让他们把里面装满热沙子,然后把鹅左面翅膀上的羽毛(因为他是用右手写字的)插进去——这一步是用来脱去羽毛中间的油脂,之后羽毛管因受热而由透明变白色,质地硬而脆但是易折。当然,最好的方法是第二种工艺,把羽管羽毛不覆盖部分浸泡一整夜,羽管透明度降低。再按上一种的工序插入热沙子,待冷却取出时羽管再次变透明。这道工序跟上一种同样的效果是,羽管变得坚硬,但这一种方法做出来羽管更有韧性但不易折,这样下一步的时候会好弄很多。不过为了节省时间他还是选用了第一种方法。(其实还有化学去除的方法比如碱面之类的,还有就是直接上蒸笼+_+)
一刻钟后(十五到二十分钟,现在已经有钟表了,嘎嘎),他将其取出来,然后先用剪刀以和羽毛杆的夹角小于四十五度的角度剪一刀,然后用针之类的东西将其中的絮状物都弄出来弄干净了。
下面就是笔尖的制作了,他先在中间削了一刀,然后从上一刀的上面斜着削进去,最终与笔杆平行,然后延长刚才在中间削的那一刀(就是我们见到的钢笔中间的那条缝,毛细作用)。下面从两边削一刀带弧度的使其出现笔尖的细长形状,再修整笔尖和纸面接触的地方的形状,好让写字的时候光滑,同时也起了调整笔画粗细的作用。
最后,他将一根短铜丝弯成了问号的形状,然后塞进羽毛中,这个形状可以储存墨水(其实如果不用的情况下可以不把里面的絮状物弄出来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但是效果并不可靠)。
一支羽毛笔新鲜出炉。
“你可看明白了?这是泰西诸国之人所用之笔,不如我大明之毛笔但是胜在便宜简单而且写字细小。不过就需要比以前更稀的墨汁了,可以叫墨水。”
那个小太监应之。
某人又支使小太监们拿来几个小口大肚的小瓶,然后磨了一些墨水倒进去一闪身又躲进了自己的屋子去工作了。
试了试果然比较顺手了,于是继续编写他的初级数学课本。
推广使用羽毛笔他不是没有想过,但是现在大明习惯使用的是毛笔,两种笔的运笔方式差异很大,而且毛笔和羽毛笔的握笔方式不同,所以最多只能作为一种时尚传播出去。
他忽地一拍脑袋,为什么不把这种笔的制作和使用方式附加在数学课本之后呢,反正用这种笔写有数字的更方便。还有二十四个英文字母也可以写上,让这种落后的文字作为我们汉字的一种辅助吧。
于是继续低头写他的课本。
他首先写上的是天竺数字的来历(某人很不客气的说是自己在佛经中找到的)、写法、和汉字对应关系;然后写上的是各个等级就是个、十、百、千、万、亿等等的读法和组成方法。然后就是四则运算、等式、竖式等等……由浅入深不过剖析的并不透彻,毕竟他不是专业的,但是意思写的还是比较明白的。
如是几日,除了一些必要的事情之外,他都在奋笔疾书。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
经过几日的努力,一本新的《数学》新鲜出炉,在作者的位置写的是三个字:朱厚照。在参考资料上面就写着古今的这些数学著作比如《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
此书分为《数学·数字篇》、《数学·代数篇》、《数学·几何篇》以及《数学·外篇》四部。其中《数学·外篇》中包括数学史、字辅、泰西笔制用法三篇(当然某人又大言不惭的将自己写进了数学史中。另:字辅即字母,某人嫌“母”字不爽。)
“去,把皇家研究院的杨英找来。”
杨英在两天前已经完成了朱厚照同学教给她的任务去研究院报道了。她暂时任一教习之职位,但是教完了上次厚照同学教的没什么可以教的正,现在正在研究数学问题。
厚照同学准备先教给她然后再由她教给其他人,让她去做一个伟大的人民教师。
那就不想了。
还是开始工作吧,于是起床、洗漱、习武、早饭、上朝。
然后他屏退了所有人,从床底下拖出来那个大箱子。
箱子很精致,尤其是防潮防火工作做得很好。
打开,取出来的是神器(当然,那是对于明朝的人来说的,在现在只是一个五六千元的笔记本电脑),然后开始找关于数学的资料然后抄下来(当然是初等数学)。他回忆着以前学过的东西开始编写一本书,一本数学书。他的写字方式很特别很另类(当然是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的):他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横排书写的。
这是一项很大的工作,没有几天的时间完不成。
他写着写着,感觉用毛笔写这些天竺数字很费力,不禁想着:等研究院忙完了这两项工作,一定要让他们把铅笔做出来,实在不行羽毛笔也行。
对!羽毛笔!虽然现在他们不会接受,但是可以自己用啊,还有,贫寒的学子还是可以弄到羽毛自己制作羽毛笔的啊。虽然羽毛笔生存周期短,但是它不用花钱,而且毛笔也是会用坏的。他狠狠的拍着自己的额头:枉自己以前还做过羽毛笔来着。
说干就干,他把这些东西藏好,然后喊道:“刘喜,给我弄两根长鹅毛来。”
朱厚照同学按着记忆中的步骤,将几个小太监指挥的团团转。一会儿去寻找这个一会儿去寻找那个,就像一个人在玩几个陀螺似的。他命令其中一个叫张全的在旁边看着,当他学会了以后自己的羽毛笔就交给他负责了。
首先,他弄了一只汤碗,然后让他们把里面装满热沙子,然后把鹅左面翅膀上的羽毛(因为他是用右手写字的)插进去——这一步是用来脱去羽毛中间的油脂,之后羽毛管因受热而由透明变白色,质地硬而脆但是易折。当然,最好的方法是第二种工艺,把羽管羽毛不覆盖部分浸泡一整夜,羽管透明度降低。再按上一种的工序插入热沙子,待冷却取出时羽管再次变透明。这道工序跟上一种同样的效果是,羽管变得坚硬,但这一种方法做出来羽管更有韧性但不易折,这样下一步的时候会好弄很多。不过为了节省时间他还是选用了第一种方法。(其实还有化学去除的方法比如碱面之类的,还有就是直接上蒸笼+_+)
一刻钟后(十五到二十分钟,现在已经有钟表了,嘎嘎),他将其取出来,然后先用剪刀以和羽毛杆的夹角小于四十五度的角度剪一刀,然后用针之类的东西将其中的絮状物都弄出来弄干净了。
下面就是笔尖的制作了,他先在中间削了一刀,然后从上一刀的上面斜着削进去,最终与笔杆平行,然后延长刚才在中间削的那一刀(就是我们见到的钢笔中间的那条缝,毛细作用)。下面从两边削一刀带弧度的使其出现笔尖的细长形状,再修整笔尖和纸面接触的地方的形状,好让写字的时候光滑,同时也起了调整笔画粗细的作用。
最后,他将一根短铜丝弯成了问号的形状,然后塞进羽毛中,这个形状可以储存墨水(其实如果不用的情况下可以不把里面的絮状物弄出来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但是效果并不可靠)。
一支羽毛笔新鲜出炉。
“你可看明白了?这是泰西诸国之人所用之笔,不如我大明之毛笔但是胜在便宜简单而且写字细小。不过就需要比以前更稀的墨汁了,可以叫墨水。”
那个小太监应之。
某人又支使小太监们拿来几个小口大肚的小瓶,然后磨了一些墨水倒进去一闪身又躲进了自己的屋子去工作了。
试了试果然比较顺手了,于是继续编写他的初级数学课本。
推广使用羽毛笔他不是没有想过,但是现在大明习惯使用的是毛笔,两种笔的运笔方式差异很大,而且毛笔和羽毛笔的握笔方式不同,所以最多只能作为一种时尚传播出去。
他忽地一拍脑袋,为什么不把这种笔的制作和使用方式附加在数学课本之后呢,反正用这种笔写有数字的更方便。还有二十四个英文字母也可以写上,让这种落后的文字作为我们汉字的一种辅助吧。
于是继续低头写他的课本。
他首先写上的是天竺数字的来历(某人很不客气的说是自己在佛经中找到的)、写法、和汉字对应关系;然后写上的是各个等级就是个、十、百、千、万、亿等等的读法和组成方法。然后就是四则运算、等式、竖式等等……由浅入深不过剖析的并不透彻,毕竟他不是专业的,但是意思写的还是比较明白的。
如是几日,除了一些必要的事情之外,他都在奋笔疾书。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
经过几日的努力,一本新的《数学》新鲜出炉,在作者的位置写的是三个字:朱厚照。在参考资料上面就写着古今的这些数学著作比如《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
此书分为《数学·数字篇》、《数学·代数篇》、《数学·几何篇》以及《数学·外篇》四部。其中《数学·外篇》中包括数学史、字辅、泰西笔制用法三篇(当然某人又大言不惭的将自己写进了数学史中。另:字辅即字母,某人嫌“母”字不爽。)
“去,把皇家研究院的杨英找来。”
杨英在两天前已经完成了朱厚照同学教给她的任务去研究院报道了。她暂时任一教习之职位,但是教完了上次厚照同学教的没什么可以教的正,现在正在研究数学问题。
厚照同学准备先教给她然后再由她教给其他人,让她去做一个伟大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