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一百四十章 南京(28)-回到明朝当首富txt下载
第二卷 南方 第一百四十章 南京(28)-回到明朝当首富txt下载-回到明朝当太子-笔趣阁
回到明朝当太子
作者:淡墨青衫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感谢有你一路相伴!
第二卷南方第一百四十章南京28
眼看朱慈烺,崇祯亲手捧着大元帅冠服,脸上的笑容大约从崇祯自己记事起就没有这么温和亲切过……
皇家岁月,天家亲情,实在是淡薄的很啊……
不过眼前这个儿子,孝心没的说,能力没的说,这几个月来,后宫中除了几个妃子照旧之外,两位皇后,几位皇子,公主,都是有点团致一致的味道出来了
张皇后是提起朱慈烺就夸,语气和神情,就是朱慈烺最亲近的女性长辈,没有一点儿的掩饰
想起这个,崇祯自己都嫉妒
当初他即位时,张皇后这个皇嫂,对他也是寄予厚望来着啊……
崇祯突然想起十七年前的那天,他的长兄,病痛中已经快不醒人事的天启阿哥,也是在脸上露出这么温和而亲切的笑容,在向他,十七岁刚从少年往青年过渡的年轻藩王轻轻招手,向着他温言道:“来,吾弟当为尧舜”
一晃,就是十七年过去了……
带着种种复杂的情绪,崇祯轻声道:“来,吾儿上前来”
“是,父皇”
和崇祯有点多愁善感的样子不同,朱慈烺却是赳赳雄健,意气昂扬
现在原本就没到感怀过去的时候
外敌不要说东虏了,李自成还有“百万”雄师在呢
老实说,李自成分兵两路,自己率领的那一路原本就是弱师,被阿济格一路打穿打残也不奇怪
倒是田见秀、张鼐、郝摇旗等人率领的另外一路,无损到达湖广,并且扎下根来后来李自成死,这一路没有主心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和明朝合作
要不是何腾蛟和章旷等明朝官员脑残到了极点,在民族危亡的时候仍然对忠贞营加以排挤和分化,在坐拥大顺军残部近三十万人的情形下,好歹能得十万精兵,收复湖北和江南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大顺军实力犹存,张献忠的大西军也不可视,尽管历史上这两支兵马在明末清初的残局里都失败了,大顺军悄无声息,大西军内哄,痛失好局,但既然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谁知道底下会有什么见鬼的事发生
去冠,再加冠,再易袍服,佩成祖皇帝遗留下来的龙泉宝剑,领印信,背弓箭……一整套仪式下来,眼前的皇太子就正式成为大明的大元帅,在名义上,有权号令天下兵马
这样做法,就等于是在兵部、五军都督府、军务处之上再多了一个总理全局的老大而已
“臣为皇上贺,为太子殿下贺”
仪式告成,马士英领头,五个军务大臣心思各异,却都是相随跪下,为皇帝和太子叩贺
“皇太子领大元帅的告天祭祀文章,着由礼部立刻恭写,由朕亲祭昊天时宣读”
“着兵部、五军都督府日后凡有军务,一律加送大元帅府”
“立刻写旨,着阁,明发上谕晓谕天下”
“着工部即刻于洪武门外搭建将台,皇太子将校阅三军,誓师北伐”
皇帝连下诏旨,五大臣自是连声答应
此时就看出军务处这个制度处理政务的明快来了这等大事,搁以前崇祯的脾气,一定是要内阁和各部堂并九卿,御史言官一起朝会会议,议而不决,甚至私下议好的事又被群起而攻反对作罢的事,也并不是没有过
现在这样,大政几乎是一言而决,军务大臣可以建言,但自己并不是言官,没有什么封驳反对的权力,除非当场辞官,不然的话,就只能依命承旨办事罢了
当下崇祯连下谕旨,马士英等人商量细节,因为兹事体大,不便由舍人们拟旨,于是就由钱谦益和吴伟业亲自动笔,一个文坛领袖,一个明诗能排前五的大才子,写几份谕旨倒真的是倚马可就,没过一会儿,所有上谕全部写完,呈给崇祯御览之后,用印下来,便是正式的诏旨了
到这会子,马士英还有如在梦中的感觉
一切都太过明快,太过直接,简直不象是大明朝廷和官场的体制
遥想数月之前,李自成大军都快到关门了,崇祯和内阁,还有诸部堂的官员们还在互相扯皮,调兵说无饷,南迁无人附议,固然有人是存心想把崇祯留在北京,卖皇帝当投名状,但多的就是因循守旧,不愿出头,不愿意担责任,就是不愿意惹一点儿麻烦来沾包
现在这种军务处的体制,简直就是绝妙
想想自己总理军务大臣的位子,前几天还觉得不能入阁,引以为耻,对入值军务处也是疑虑重重,而此时此刻,对皇太子也就只有感激之情了
真真是不入山中,不能取宝而回,不入局中,不知其中甘苦滋味啊……
“你们下去,或廷寄,或明发,或是当面交待,今日早朝议定的事,要及早办理,不能拖延接到谕旨的,三日内必须复奏,能否及时办事,能者,所需时间,经手官员和吏员名单要列上去,若不能办,写明理由,复奏给朕知道若时限无复奏的,按会商办法,一体办理,晓谕各部、督抚知道”
“是,臣等遵旨”
这个复奏归档制度,也是朱慈烺的坚持
明朝官僚在很多方面和清朝有异曲同工之妙,办事拖沓就是其中一条,有了这个,想拖沓疲玩,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官帽是否还戴的牢靠
处理了半天的国政,崇祯自己也很觉得疲惫,但召见军处大臣只是朝会第一步,底下还有内阁,六部五寺都察院各衙门,各地督抚的紧急奏报等等
这些都是极为耗人心神,苦人心志的活,他才三十来岁,但在后世,一眼看过去却最少也四十多的长相模样,身体也并不康强,也就是因为长期的劳累和心情压抑所造成的原故
内阁现在还是保有票拟权和表面上大政的综衡处治的权力,所以在体制上,内阁仍然很受尊崇,最近已经在下部议,大学士将由从一品一律升为正一品,并且赐给朝马,座位,总之实权渐渐侵削,而表面功夫,却是把大学士捧的越来越高了
部院寺卿大臣,到现在还没有配齐
不过,这是不急之务,崇祯经历生死大关,也不是以前那样食古拘泥的性子了,有些事,不妨从容一些,反而好
……
……
“皇太子将要于淮、徐之间成立军,饷、粮、军械军服,人员调配,你们军务处先和太子一起协商,商议妥当了,再复奏给朕知道”
皇帝累了,看完所有谕旨,用印,下发看外头的光景,已经快接近辰时
天光大亮,乾清宫附近渐渐有了窃窃低语的人声和沙沙的脚步声响,外朝那边,也是渐渐有了动静
皇帝召见内阁和部院大臣和召见军务处大臣不同,后者就在乾清宫,前者就是在左顺门或是奉先殿的平台,要么是奉先殿大朝会,那就是正儿八经的朝会,内阁和部院奏事,也是事前上过奏折,并且有处理办法,皇帝只要说一声:“知道了”
或是说:“依议”
或是“该部知道”
总之就是官样文章,和军务处正经议事时的光景绝然不同
此时就算是头起召对正式结束,由马士英领头,五大臣叩头退出,皇太子跪,叩头跪谢皇帝,并且又略谈了一会马士英的表现,崇祯首肯,皇太子亦是加以夸赞,耽搁了这么一会之后,朱慈烺然后退出
因为是奉旨,所以皇太子直接到军务处
而此时军务舍人们已经把适才拟好的上谕圣旨抄发完毕,归档,并用军务处印,接着送内阁的送内阁,兵部的送兵部,同时军务大臣们写条子,派杂役去召各部的堂官或是郎中,或是该负责的官员过来说话,交代事情,等朱慈烺耽搁这么一会赶过来的时候,军务处已经是人声鼎沸,十分忙碌的模样了
而此时此刻,皇帝才往外朝去
朱慈烺到此时也是觉得,尽管自己用了建奴制度,不过明清相隔不远,清的这些集权化下的产物,用起来,果然是十分的得心应手
得意之余,也是颇觉担心,但暂且也只能如此改革大政,否则,神仙也救不得大明
“臣等叩迎太子殿下”
虽说是加了征虏平贼大元帅的衔头,不过向来中国最重的就是皇权,清季时候,有臣下劝皇帝加兵马大元帅,惹的清廷中枢大怒,因为皇帝尊贵远在什么劳什子元帅之上,蛮夷规矩,岂能尽学?
现在朱慈烺所加的大元帅在以前还有点太子监国的味道,在大明,皇太子不临政务,不管军事,只管读书已经近二百年,到了此时,虽说谕旨已经下来,众人在迎接的时候,还是有点儿懵懵懂懂,似乎不知道怎么措手的感觉于是迎接之时,众人仍然是只称皇太子,反正起跪礼节按这个规矩,也准定没错儿
朱慈烺倒是十分随意,挥了挥手,笑道:“刚刚这么点功夫,起拜叩头的,十分无趣我看,我们不必闹这些虚礼,还是赶紧说正事”
众人刚刚忙了个臭死,但心中一直是七上八下太子开府,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体制,调用哪个大臣,驻节何处,兵马钱粮打哪儿来?
这些,比起登坛誓师当然都是琐碎无趣的事,不过,这才都是急待解决的急务啊……
,
第二卷南方第一百四十章南京28
眼看朱慈烺,崇祯亲手捧着大元帅冠服,脸上的笑容大约从崇祯自己记事起就没有这么温和亲切过……
皇家岁月,天家亲情,实在是淡薄的很啊……
不过眼前这个儿子,孝心没的说,能力没的说,这几个月来,后宫中除了几个妃子照旧之外,两位皇后,几位皇子,公主,都是有点团致一致的味道出来了
张皇后是提起朱慈烺就夸,语气和神情,就是朱慈烺最亲近的女性长辈,没有一点儿的掩饰
想起这个,崇祯自己都嫉妒
当初他即位时,张皇后这个皇嫂,对他也是寄予厚望来着啊……
崇祯突然想起十七年前的那天,他的长兄,病痛中已经快不醒人事的天启阿哥,也是在脸上露出这么温和而亲切的笑容,在向他,十七岁刚从少年往青年过渡的年轻藩王轻轻招手,向着他温言道:“来,吾弟当为尧舜”
一晃,就是十七年过去了……
带着种种复杂的情绪,崇祯轻声道:“来,吾儿上前来”
“是,父皇”
和崇祯有点多愁善感的样子不同,朱慈烺却是赳赳雄健,意气昂扬
现在原本就没到感怀过去的时候
外敌不要说东虏了,李自成还有“百万”雄师在呢
老实说,李自成分兵两路,自己率领的那一路原本就是弱师,被阿济格一路打穿打残也不奇怪
倒是田见秀、张鼐、郝摇旗等人率领的另外一路,无损到达湖广,并且扎下根来后来李自成死,这一路没有主心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和明朝合作
要不是何腾蛟和章旷等明朝官员脑残到了极点,在民族危亡的时候仍然对忠贞营加以排挤和分化,在坐拥大顺军残部近三十万人的情形下,好歹能得十万精兵,收复湖北和江南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大顺军实力犹存,张献忠的大西军也不可视,尽管历史上这两支兵马在明末清初的残局里都失败了,大顺军悄无声息,大西军内哄,痛失好局,但既然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谁知道底下会有什么见鬼的事发生
去冠,再加冠,再易袍服,佩成祖皇帝遗留下来的龙泉宝剑,领印信,背弓箭……一整套仪式下来,眼前的皇太子就正式成为大明的大元帅,在名义上,有权号令天下兵马
这样做法,就等于是在兵部、五军都督府、军务处之上再多了一个总理全局的老大而已
“臣为皇上贺,为太子殿下贺”
仪式告成,马士英领头,五个军务大臣心思各异,却都是相随跪下,为皇帝和太子叩贺
“皇太子领大元帅的告天祭祀文章,着由礼部立刻恭写,由朕亲祭昊天时宣读”
“着兵部、五军都督府日后凡有军务,一律加送大元帅府”
“立刻写旨,着阁,明发上谕晓谕天下”
“着工部即刻于洪武门外搭建将台,皇太子将校阅三军,誓师北伐”
皇帝连下诏旨,五大臣自是连声答应
此时就看出军务处这个制度处理政务的明快来了这等大事,搁以前崇祯的脾气,一定是要内阁和各部堂并九卿,御史言官一起朝会会议,议而不决,甚至私下议好的事又被群起而攻反对作罢的事,也并不是没有过
现在这样,大政几乎是一言而决,军务大臣可以建言,但自己并不是言官,没有什么封驳反对的权力,除非当场辞官,不然的话,就只能依命承旨办事罢了
当下崇祯连下谕旨,马士英等人商量细节,因为兹事体大,不便由舍人们拟旨,于是就由钱谦益和吴伟业亲自动笔,一个文坛领袖,一个明诗能排前五的大才子,写几份谕旨倒真的是倚马可就,没过一会儿,所有上谕全部写完,呈给崇祯御览之后,用印下来,便是正式的诏旨了
到这会子,马士英还有如在梦中的感觉
一切都太过明快,太过直接,简直不象是大明朝廷和官场的体制
遥想数月之前,李自成大军都快到关门了,崇祯和内阁,还有诸部堂的官员们还在互相扯皮,调兵说无饷,南迁无人附议,固然有人是存心想把崇祯留在北京,卖皇帝当投名状,但多的就是因循守旧,不愿出头,不愿意担责任,就是不愿意惹一点儿麻烦来沾包
现在这种军务处的体制,简直就是绝妙
想想自己总理军务大臣的位子,前几天还觉得不能入阁,引以为耻,对入值军务处也是疑虑重重,而此时此刻,对皇太子也就只有感激之情了
真真是不入山中,不能取宝而回,不入局中,不知其中甘苦滋味啊……
“你们下去,或廷寄,或明发,或是当面交待,今日早朝议定的事,要及早办理,不能拖延接到谕旨的,三日内必须复奏,能否及时办事,能者,所需时间,经手官员和吏员名单要列上去,若不能办,写明理由,复奏给朕知道若时限无复奏的,按会商办法,一体办理,晓谕各部、督抚知道”
“是,臣等遵旨”
这个复奏归档制度,也是朱慈烺的坚持
明朝官僚在很多方面和清朝有异曲同工之妙,办事拖沓就是其中一条,有了这个,想拖沓疲玩,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官帽是否还戴的牢靠
处理了半天的国政,崇祯自己也很觉得疲惫,但召见军处大臣只是朝会第一步,底下还有内阁,六部五寺都察院各衙门,各地督抚的紧急奏报等等
这些都是极为耗人心神,苦人心志的活,他才三十来岁,但在后世,一眼看过去却最少也四十多的长相模样,身体也并不康强,也就是因为长期的劳累和心情压抑所造成的原故
内阁现在还是保有票拟权和表面上大政的综衡处治的权力,所以在体制上,内阁仍然很受尊崇,最近已经在下部议,大学士将由从一品一律升为正一品,并且赐给朝马,座位,总之实权渐渐侵削,而表面功夫,却是把大学士捧的越来越高了
部院寺卿大臣,到现在还没有配齐
不过,这是不急之务,崇祯经历生死大关,也不是以前那样食古拘泥的性子了,有些事,不妨从容一些,反而好
……
……
“皇太子将要于淮、徐之间成立军,饷、粮、军械军服,人员调配,你们军务处先和太子一起协商,商议妥当了,再复奏给朕知道”
皇帝累了,看完所有谕旨,用印,下发看外头的光景,已经快接近辰时
天光大亮,乾清宫附近渐渐有了窃窃低语的人声和沙沙的脚步声响,外朝那边,也是渐渐有了动静
皇帝召见内阁和部院大臣和召见军务处大臣不同,后者就在乾清宫,前者就是在左顺门或是奉先殿的平台,要么是奉先殿大朝会,那就是正儿八经的朝会,内阁和部院奏事,也是事前上过奏折,并且有处理办法,皇帝只要说一声:“知道了”
或是说:“依议”
或是“该部知道”
总之就是官样文章,和军务处正经议事时的光景绝然不同
此时就算是头起召对正式结束,由马士英领头,五大臣叩头退出,皇太子跪,叩头跪谢皇帝,并且又略谈了一会马士英的表现,崇祯首肯,皇太子亦是加以夸赞,耽搁了这么一会之后,朱慈烺然后退出
因为是奉旨,所以皇太子直接到军务处
而此时军务舍人们已经把适才拟好的上谕圣旨抄发完毕,归档,并用军务处印,接着送内阁的送内阁,兵部的送兵部,同时军务大臣们写条子,派杂役去召各部的堂官或是郎中,或是该负责的官员过来说话,交代事情,等朱慈烺耽搁这么一会赶过来的时候,军务处已经是人声鼎沸,十分忙碌的模样了
而此时此刻,皇帝才往外朝去
朱慈烺到此时也是觉得,尽管自己用了建奴制度,不过明清相隔不远,清的这些集权化下的产物,用起来,果然是十分的得心应手
得意之余,也是颇觉担心,但暂且也只能如此改革大政,否则,神仙也救不得大明
“臣等叩迎太子殿下”
虽说是加了征虏平贼大元帅的衔头,不过向来中国最重的就是皇权,清季时候,有臣下劝皇帝加兵马大元帅,惹的清廷中枢大怒,因为皇帝尊贵远在什么劳什子元帅之上,蛮夷规矩,岂能尽学?
现在朱慈烺所加的大元帅在以前还有点太子监国的味道,在大明,皇太子不临政务,不管军事,只管读书已经近二百年,到了此时,虽说谕旨已经下来,众人在迎接的时候,还是有点儿懵懵懂懂,似乎不知道怎么措手的感觉于是迎接之时,众人仍然是只称皇太子,反正起跪礼节按这个规矩,也准定没错儿
朱慈烺倒是十分随意,挥了挥手,笑道:“刚刚这么点功夫,起拜叩头的,十分无趣我看,我们不必闹这些虚礼,还是赶紧说正事”
众人刚刚忙了个臭死,但心中一直是七上八下太子开府,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体制,调用哪个大臣,驻节何处,兵马钱粮打哪儿来?
这些,比起登坛誓师当然都是琐碎无趣的事,不过,这才都是急待解决的急务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