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钱都上哪里去了?】-主角从鹿鼎记开始穿越的小说
第一百三十八章【钱都上哪里去了?】-主角从鹿鼎记开始穿越的小说-鳌拜王朝-笔趣阁
鳌拜王朝
作者:兔来割草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
第一百三十八章【钱都上哪里去了?】
皇宫禁城乾清宫,崇祯正在书房翻看奏章,当值的小太监进来传话。“陛下,黄大人来了”
崇祯放下奏折道:“快请他进来”
最近朝廷百官吵成一团,互相排挤,鳌拜一直请假不上朝,这让崇祯不太高兴。
鳌拜进门后,崇祯命太监搬了椅子,道:“坐吧。最近可好?”
“天天修炼少林金钟罩,身体好的很,少林的武功确实有独到之处,只要皇上能练出气感,也可以修炼这套功夫。”鳌拜看着崇祯,关切道:“恕我直言,皇上精神看上去可不太好啊。”
神宗在位时,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早朝一月只举行九次,天启帝时更是直接不上早朝,现在崇祯即位,改成了日日上早朝,快把自己累垮了。
崇祯指着桌子上的一堆奏折,郁闷道:“我每天上完朝就批奏折,一天只睡几个时辰,精神怎么好得了?我是没时间练功了。今天找你来,是想让你帮我出点主意。我提的意见,总有大臣反对,没有一条可以顺利通过,你看奏折都堆成山了。”
鳌拜道:“如果什么事都想做到完美,那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别听那些大臣的,自己拿定主意就干,就算有问题,先实施一部分看看效果,不好再停也比把事情压着的好。真受不了那些什么都不做的大臣。”
崇祯笑道:“你现在都不上朝,还不是什么都不做?”
鳌拜苦笑道:“皇上封我这个太傅职位,太多人看我不顺眼了。之前有人说我是阉党,有人说我控制你,如果我再参与政事,肯定没几天就会有人说我把持朝政。如果我的建议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这群人还不得直接说我要谋反啊?我不上朝是自保,否则被他们抓住一点把柄,肯定群起而攻之……”
崇祯又叹了口气,自从他做了皇上,已变得老气横秋。“最近听说你家里住进了两个外国人,立即就有人秘密上书说你图谋不轨,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鳌拜假装生气道:“我和徐大人是忘年交,通过他认识几个洋人朋友。天主教会长龙民华等人希望我能说服你在京城修建教堂,请我去他们那里看看,住在我家里的洋人姑娘叫安娜,是葡萄牙人,那姑娘不知道怎么看上我了,赖在我身边不走,另一个人叫维埃里,是安娜请来做翻译,教她中文的。她有些本事,教了我不少关于数学的知识。我认识几个洋人就是图谋不轨,徐大人认识那么多怎么没人弹劾他呢?”
崇祯听他一说,打消了所有疑虑。问道:“锦衣卫现在怎么样了?”
鳌拜叹道:“红楼损失了大量资料,没法补齐。我已派人去各地寻找编外人员,恐怕要有几万人脱离锦衣卫了。”
崇祯道:“你之前不是说过这问题了吗?这不是你的错。”
鳌拜道:“可是我们损失的不只是人,更多是财富。红楼是锦衣卫的根基所在,除了人员资料,历史资料外,还有就是账本。很多编外人员都是以商人身份在各地活动,现在红楼被毁,这些人直接把属于朝廷财富据为己有了,没有资料记载,就没法追查回来。”
崇祯一拍龙椅,怒道:“杨衰朕一定要将你千刀万剐”
鳌拜倒是很想找到疯狂,贵为上宾。“这些人”其实就是他的人。账本在田尔耕府上有备份,田尔耕做着当皇帝的春秋大梦,也很重视财富积累,对锦衣卫了如指掌。鳌拜和苏梦儿搜出账本后隐瞒了朝廷。此时他们已经接收了大量商铺,那些成了黑户的锦衣卫很多投靠了盐帮和黑石寨,不合作的都被*掉了。
鳌拜因此实力大增,获得的财富是天文数字。
讽刺的是,崇祯想治贪官,却不知道自己面前的就是大明第一贪官。要怪,只能怪天启帝对东厂和锦衣卫太过信赖,对外保密工作做的太好,知道秘密最多的锦衣四象,死了一个,另外三个抱团了,皇上也被蒙的云里雾里。
崇祯半响没说话,道:“如果锦衣卫重建,大概需要多少钱?”
鳌拜摇头道:“我和苏小姐商量过,锦衣卫再想恢复原来那种规模,全国各地从收编外人员,花费肯定很惊人,新人也不值得信赖。所以我建议暂时不要考虑再重建锦衣卫了,那将会影响国家财政。如今边关的势头很好,应以辽东战场为主。女真人已经提出求和,愿意纳贡给我们,只求关外通商,不过孙大人没有答应。”
崇祯道:“唯一能让我高兴的也只有边关的局势了。原来对付鞑子这么简单,只是断了交易,坚壁清野就让他们活不下去了……现在边关刚稳定,还有七地上报兵部请饷。朝廷真没有钱了。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鳌拜道:“解决这个的唯一方法,就是让富人多缴税,全当劫富济贫。现在那些大臣,哪个不是家财万贯,平时朝廷定下的官饷一年就那么多,他们钱都是从哪里来的?我和洋人聊天,他们说起大明,都是赞美之词,土地多么富饶,贸易多么达,其实现在除了商人和官员,国家已经穷了,农民百姓更活不下去,再不反腐,迟早出大问题。”
“可是朕一说加商税,满朝文武集体反对。如果我强争商税,他们会骂我是昏君。”崇祯说着,扭头悄悄抹了抹眼泪,道:“连你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鳌拜觉得崇祯太可悲了,二十岁不到,背负了那么多的压力。身边还没个合格帮手。
崇祯一脸忧虑,又道:“宣府、大同、蓟州、延庆等处皆有军饷拖欠,前线军士萎靡,军心动摇。几处边关军饷拖欠达半年甚至一年以上,许多将士在边关把守,形情最好的卫所都只能拿到三成的军饷,好多士兵一家老小都在忍饥挨饿。已经有了军心不稳之势,全靠将官强行弹压,若有万一,恐随时有兵变之忧。那些朝臣,根本就不管这些事,他们天天就知道逼着朕销毁《三朝要典》,我现在该怎么办?”
几年前制定的《三朝要典》是天启钦定的史书,共二十四卷,纂辑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的那些破事,其中最大的反派,打击的对象,当然是号称“清流”的东林党人。天启帝当时的想法就是力捧忠于自己的阉党,打击东林党,所以视这本书为名著。
现在阉党已经被铲除了,东林党人重新获得了重用。他们现在急的不是在干出一些名堂,而是为自己洗涮罪名,进行翻案。
想要毁掉《三朝要典》就等于否定了先皇的结论,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朝臣们围绕着此书的存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激烈到什么也不用干了。
所谓清流,根本就是一群只在乎名声,不干实事,掩耳盗铃的龌龊分子。在他们看来,面子大于一切。其实老百姓才不管这帮大人物谁好谁坏,他们只想吃饱饭。而那些只顾面子工程的大官,往往都是让人吃不饱穿不暖的类型。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干不好工作,自诩正义又有什么用呢?
鳌拜知道,如果崇祯销毁《三朝要典》,并对相关史书进行修改,为东林党扫清障碍,肯定是没有好结果的。但他却提议道:“皇上,我建议把这书销毁吧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需要再争论了。争论这是只在浪费时间,阉党都已经铲除了,还有很多受了牵连,做都做了,还留着这书有什么用呢?既然已经选择了一条路,就不要再考虑回头,如果不销毁,东林党那帮死要面子的文人也不会善罢甘休,难道朝廷不干活,就整天争论这个?当机立断,然后干其他的吧。”
本来朝中持销毁态度的人就占了多数,现在一听鳌拜也表态了,崇祯马上下定了决心。“你说的对,打击了阉党,又不给东林党完全翻案,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明天我就去了结此事。销毁后,他们应该不会再争什么了。”
鳌拜阴谋得逞,心中大笑三声。销毁后不会在争?崇祯现在依旧对东林党的危害认识不清,销毁《三朝要典》,只会使官员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政治清算上来,这么做不可能取得广泛共识,只会让东林党高兴,造成进一步人心涣散。
你一上台,就把先皇的一切都否定了,怎么可能没有反对意见?东林党稍微出点事情,还会有人想给阉党翻案的,你们就慢慢翻吧,一直翻到我准备妥当,把你们一网打尽为止。
人心不稳,谁还会注意鳌拜在山西、张家口干什么呢?
在崇祯看来,却是解决了一个烦心的问题,又说道:“再说军饷吧,快想个办法。很多托太久了,钱也迟迟凑不起来。”
崇祯却没想到,造成这个局面,还是党争。如今的内阁府李国普,随着朝廷对魏党清算力度加大,日子越难过,他平日时时刻刻留意着底下的人,生怕有人暗中使坏,抢去了他辅的宝座,所以对几位大臣处处压制,事事掣肘。户部尚书是他的人,一提到拨付欠饷,就顶着、拖着不办。宣府,蓟州等地是重要军防之地,也照拖不误。幸好八旗军人少,战斗力不行,要是和大明实力相当,借着兵变打进中原,直接就亡国了。打击政敌比打击外族还重要,明朝的大臣就是这么牛b。
鳌拜问道:“欠饷总共加起来有多少了?”
崇祯看起来都想用脑袋撞墙,轻道:“一百三十万两。”
鳌拜激动了……尼玛这群不打仗的兵吃的不是饭,是能量块啊。大明养了些变形金刚吗?如果他是皇帝,毫不犹豫就裁军,只留精锐,让其他人退伍开荒种地去,自己养活自己。他皱眉道:“大臣们都怎么说的?”
崇祯摇头道:“还是增加辽饷。”
“那其他税就不能加吗?比如盐税?”鳌拜提议道。反正盐帮是搞私盐的,收不到他们头上,无所谓。
崇祯无奈道:“朝臣上疏说江淮盐商这两年亏本,今年的税收只有两百万贯,还怎么加税?”
鳌拜听苏梦儿说过,江淮官商也搭卖私盐,魏忠贤一垮台尤其严重,私盐的数量一下变成了盐引数量的几百倍,暴利垄断的情况下还敢说亏钱交不起税,皇帝还信,这真是大明特色。
鳌拜站了起来,激动道:“两百万贯,这你也信?那些盐商的房子只怕都是金子盖的了”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马克思说:有些人是没有祖国的。其实不只是没有祖国,为了钱连祖宗都能不要。
崇祯不知道说什么好,轻道:“你是说,并不是亏钱,而是江淮官商都贪污了?”
“我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皇上你见过大明百姓没盐吃吗?这两年既然大家都有盐吃,那就是从来没有断过货,没有停止过买卖。既然买卖和以前一样多,怎么会没钱呢?税怎么会比以前少了呢?皇上如果信的过我,我举荐几个人去收盐税,管理江淮盐商,如果不能提高税收,我提头来见”鳌拜一拍胸脯,正气凛然道。
崇祯一听能增加税收,笑道:“你说真的?你准备怎么做?”
“当然是先派锦衣卫把那些负责这个贪官家给抄了抄了这些人的家,肯定有不少钱,正好做军饷补那些拖欠的窟窿。(一半是我的)这时候不狠一点,其他地方也都学着上疏说亏损,以后哪还有税收?”鳌拜一本正经道:“我其实也没很信得过的人,用我的岳父、叔叔可以吗?他们来京时皇上也见过,都是武将出身,性格豪爽。我誓他们不会把钱收进自己腰包的(钱当然是会进我腰包,他们给我打工而已)”
崇祯一拍椅子道:“好,朕赐你尚方宝剑,收盐税的事情就交给你来办了”
&1t;!——如果不是某章的最后一页——>
&1t;!——end——>
&1t;!——如果是某章的最后一页——>。
第一百三十八章【钱都上哪里去了?】
皇宫禁城乾清宫,崇祯正在书房翻看奏章,当值的小太监进来传话。“陛下,黄大人来了”
崇祯放下奏折道:“快请他进来”
最近朝廷百官吵成一团,互相排挤,鳌拜一直请假不上朝,这让崇祯不太高兴。
鳌拜进门后,崇祯命太监搬了椅子,道:“坐吧。最近可好?”
“天天修炼少林金钟罩,身体好的很,少林的武功确实有独到之处,只要皇上能练出气感,也可以修炼这套功夫。”鳌拜看着崇祯,关切道:“恕我直言,皇上精神看上去可不太好啊。”
神宗在位时,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早朝一月只举行九次,天启帝时更是直接不上早朝,现在崇祯即位,改成了日日上早朝,快把自己累垮了。
崇祯指着桌子上的一堆奏折,郁闷道:“我每天上完朝就批奏折,一天只睡几个时辰,精神怎么好得了?我是没时间练功了。今天找你来,是想让你帮我出点主意。我提的意见,总有大臣反对,没有一条可以顺利通过,你看奏折都堆成山了。”
鳌拜道:“如果什么事都想做到完美,那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别听那些大臣的,自己拿定主意就干,就算有问题,先实施一部分看看效果,不好再停也比把事情压着的好。真受不了那些什么都不做的大臣。”
崇祯笑道:“你现在都不上朝,还不是什么都不做?”
鳌拜苦笑道:“皇上封我这个太傅职位,太多人看我不顺眼了。之前有人说我是阉党,有人说我控制你,如果我再参与政事,肯定没几天就会有人说我把持朝政。如果我的建议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这群人还不得直接说我要谋反啊?我不上朝是自保,否则被他们抓住一点把柄,肯定群起而攻之……”
崇祯又叹了口气,自从他做了皇上,已变得老气横秋。“最近听说你家里住进了两个外国人,立即就有人秘密上书说你图谋不轨,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鳌拜假装生气道:“我和徐大人是忘年交,通过他认识几个洋人朋友。天主教会长龙民华等人希望我能说服你在京城修建教堂,请我去他们那里看看,住在我家里的洋人姑娘叫安娜,是葡萄牙人,那姑娘不知道怎么看上我了,赖在我身边不走,另一个人叫维埃里,是安娜请来做翻译,教她中文的。她有些本事,教了我不少关于数学的知识。我认识几个洋人就是图谋不轨,徐大人认识那么多怎么没人弹劾他呢?”
崇祯听他一说,打消了所有疑虑。问道:“锦衣卫现在怎么样了?”
鳌拜叹道:“红楼损失了大量资料,没法补齐。我已派人去各地寻找编外人员,恐怕要有几万人脱离锦衣卫了。”
崇祯道:“你之前不是说过这问题了吗?这不是你的错。”
鳌拜道:“可是我们损失的不只是人,更多是财富。红楼是锦衣卫的根基所在,除了人员资料,历史资料外,还有就是账本。很多编外人员都是以商人身份在各地活动,现在红楼被毁,这些人直接把属于朝廷财富据为己有了,没有资料记载,就没法追查回来。”
崇祯一拍龙椅,怒道:“杨衰朕一定要将你千刀万剐”
鳌拜倒是很想找到疯狂,贵为上宾。“这些人”其实就是他的人。账本在田尔耕府上有备份,田尔耕做着当皇帝的春秋大梦,也很重视财富积累,对锦衣卫了如指掌。鳌拜和苏梦儿搜出账本后隐瞒了朝廷。此时他们已经接收了大量商铺,那些成了黑户的锦衣卫很多投靠了盐帮和黑石寨,不合作的都被*掉了。
鳌拜因此实力大增,获得的财富是天文数字。
讽刺的是,崇祯想治贪官,却不知道自己面前的就是大明第一贪官。要怪,只能怪天启帝对东厂和锦衣卫太过信赖,对外保密工作做的太好,知道秘密最多的锦衣四象,死了一个,另外三个抱团了,皇上也被蒙的云里雾里。
崇祯半响没说话,道:“如果锦衣卫重建,大概需要多少钱?”
鳌拜摇头道:“我和苏小姐商量过,锦衣卫再想恢复原来那种规模,全国各地从收编外人员,花费肯定很惊人,新人也不值得信赖。所以我建议暂时不要考虑再重建锦衣卫了,那将会影响国家财政。如今边关的势头很好,应以辽东战场为主。女真人已经提出求和,愿意纳贡给我们,只求关外通商,不过孙大人没有答应。”
崇祯道:“唯一能让我高兴的也只有边关的局势了。原来对付鞑子这么简单,只是断了交易,坚壁清野就让他们活不下去了……现在边关刚稳定,还有七地上报兵部请饷。朝廷真没有钱了。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鳌拜道:“解决这个的唯一方法,就是让富人多缴税,全当劫富济贫。现在那些大臣,哪个不是家财万贯,平时朝廷定下的官饷一年就那么多,他们钱都是从哪里来的?我和洋人聊天,他们说起大明,都是赞美之词,土地多么富饶,贸易多么达,其实现在除了商人和官员,国家已经穷了,农民百姓更活不下去,再不反腐,迟早出大问题。”
“可是朕一说加商税,满朝文武集体反对。如果我强争商税,他们会骂我是昏君。”崇祯说着,扭头悄悄抹了抹眼泪,道:“连你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鳌拜觉得崇祯太可悲了,二十岁不到,背负了那么多的压力。身边还没个合格帮手。
崇祯一脸忧虑,又道:“宣府、大同、蓟州、延庆等处皆有军饷拖欠,前线军士萎靡,军心动摇。几处边关军饷拖欠达半年甚至一年以上,许多将士在边关把守,形情最好的卫所都只能拿到三成的军饷,好多士兵一家老小都在忍饥挨饿。已经有了军心不稳之势,全靠将官强行弹压,若有万一,恐随时有兵变之忧。那些朝臣,根本就不管这些事,他们天天就知道逼着朕销毁《三朝要典》,我现在该怎么办?”
几年前制定的《三朝要典》是天启钦定的史书,共二十四卷,纂辑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的那些破事,其中最大的反派,打击的对象,当然是号称“清流”的东林党人。天启帝当时的想法就是力捧忠于自己的阉党,打击东林党,所以视这本书为名著。
现在阉党已经被铲除了,东林党人重新获得了重用。他们现在急的不是在干出一些名堂,而是为自己洗涮罪名,进行翻案。
想要毁掉《三朝要典》就等于否定了先皇的结论,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朝臣们围绕着此书的存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激烈到什么也不用干了。
所谓清流,根本就是一群只在乎名声,不干实事,掩耳盗铃的龌龊分子。在他们看来,面子大于一切。其实老百姓才不管这帮大人物谁好谁坏,他们只想吃饱饭。而那些只顾面子工程的大官,往往都是让人吃不饱穿不暖的类型。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干不好工作,自诩正义又有什么用呢?
鳌拜知道,如果崇祯销毁《三朝要典》,并对相关史书进行修改,为东林党扫清障碍,肯定是没有好结果的。但他却提议道:“皇上,我建议把这书销毁吧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需要再争论了。争论这是只在浪费时间,阉党都已经铲除了,还有很多受了牵连,做都做了,还留着这书有什么用呢?既然已经选择了一条路,就不要再考虑回头,如果不销毁,东林党那帮死要面子的文人也不会善罢甘休,难道朝廷不干活,就整天争论这个?当机立断,然后干其他的吧。”
本来朝中持销毁态度的人就占了多数,现在一听鳌拜也表态了,崇祯马上下定了决心。“你说的对,打击了阉党,又不给东林党完全翻案,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明天我就去了结此事。销毁后,他们应该不会再争什么了。”
鳌拜阴谋得逞,心中大笑三声。销毁后不会在争?崇祯现在依旧对东林党的危害认识不清,销毁《三朝要典》,只会使官员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政治清算上来,这么做不可能取得广泛共识,只会让东林党高兴,造成进一步人心涣散。
你一上台,就把先皇的一切都否定了,怎么可能没有反对意见?东林党稍微出点事情,还会有人想给阉党翻案的,你们就慢慢翻吧,一直翻到我准备妥当,把你们一网打尽为止。
人心不稳,谁还会注意鳌拜在山西、张家口干什么呢?
在崇祯看来,却是解决了一个烦心的问题,又说道:“再说军饷吧,快想个办法。很多托太久了,钱也迟迟凑不起来。”
崇祯却没想到,造成这个局面,还是党争。如今的内阁府李国普,随着朝廷对魏党清算力度加大,日子越难过,他平日时时刻刻留意着底下的人,生怕有人暗中使坏,抢去了他辅的宝座,所以对几位大臣处处压制,事事掣肘。户部尚书是他的人,一提到拨付欠饷,就顶着、拖着不办。宣府,蓟州等地是重要军防之地,也照拖不误。幸好八旗军人少,战斗力不行,要是和大明实力相当,借着兵变打进中原,直接就亡国了。打击政敌比打击外族还重要,明朝的大臣就是这么牛b。
鳌拜问道:“欠饷总共加起来有多少了?”
崇祯看起来都想用脑袋撞墙,轻道:“一百三十万两。”
鳌拜激动了……尼玛这群不打仗的兵吃的不是饭,是能量块啊。大明养了些变形金刚吗?如果他是皇帝,毫不犹豫就裁军,只留精锐,让其他人退伍开荒种地去,自己养活自己。他皱眉道:“大臣们都怎么说的?”
崇祯摇头道:“还是增加辽饷。”
“那其他税就不能加吗?比如盐税?”鳌拜提议道。反正盐帮是搞私盐的,收不到他们头上,无所谓。
崇祯无奈道:“朝臣上疏说江淮盐商这两年亏本,今年的税收只有两百万贯,还怎么加税?”
鳌拜听苏梦儿说过,江淮官商也搭卖私盐,魏忠贤一垮台尤其严重,私盐的数量一下变成了盐引数量的几百倍,暴利垄断的情况下还敢说亏钱交不起税,皇帝还信,这真是大明特色。
鳌拜站了起来,激动道:“两百万贯,这你也信?那些盐商的房子只怕都是金子盖的了”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马克思说:有些人是没有祖国的。其实不只是没有祖国,为了钱连祖宗都能不要。
崇祯不知道说什么好,轻道:“你是说,并不是亏钱,而是江淮官商都贪污了?”
“我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皇上你见过大明百姓没盐吃吗?这两年既然大家都有盐吃,那就是从来没有断过货,没有停止过买卖。既然买卖和以前一样多,怎么会没钱呢?税怎么会比以前少了呢?皇上如果信的过我,我举荐几个人去收盐税,管理江淮盐商,如果不能提高税收,我提头来见”鳌拜一拍胸脯,正气凛然道。
崇祯一听能增加税收,笑道:“你说真的?你准备怎么做?”
“当然是先派锦衣卫把那些负责这个贪官家给抄了抄了这些人的家,肯定有不少钱,正好做军饷补那些拖欠的窟窿。(一半是我的)这时候不狠一点,其他地方也都学着上疏说亏损,以后哪还有税收?”鳌拜一本正经道:“我其实也没很信得过的人,用我的岳父、叔叔可以吗?他们来京时皇上也见过,都是武将出身,性格豪爽。我誓他们不会把钱收进自己腰包的(钱当然是会进我腰包,他们给我打工而已)”
崇祯一拍椅子道:“好,朕赐你尚方宝剑,收盐税的事情就交给你来办了”
&1t;!——如果不是某章的最后一页——>
&1t;!——end——>
&1t;!——如果是某章的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