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逼迫白起自杀之后守诺将剩下的八万秦军放归函谷关的事引起了各国一片赞誉声,虽然这些赞美之中多少带着些战战兢兢的意味,但各国都明白,赵国不杀那八万人不单单是想博取美誉,更重要的则是要在掐住秦国命脉的同时给各国一颗定心丸吃。
定心丸是必须要给的,虽然此战赵军并没有伤筋动骨,但十三万人的战损外加整整半年的军粮消耗还是挺让人喘不过来气的,赵国绝不愿意看到这时候别国突然对他发起进攻。
赵国如此做也就是防患于未然罢了,免得出现什么意外情况落下“不仁”的口实,把韩魏齐楚吓毛了当真来个连横抗赵。事实上各国对赵国发起进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毕竟秦国出人意料的在一次大战之后就彻底衰落,谁也没想到他们会败得这么惨这么快,以至于大家都没有时间调整战略反过来帮助秦国对抗赵国,那么所谓的三足鼎就算完全被毁了,如今变成了赵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以后大家抱起团防止占据了整个天下北半部的赵国南下进攻还有可能,但若说反过来入侵赵国,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承受赵军五年内从五万暴增到十五万的强大骑军外加上百万主军辅军的蹂躏了。
虽然各国完全可以合起伙来与赵国争上一争,但正如合纵无法对付秦国一样,韩魏楚秦齐五国即便在私底下达成连横协议,实质上的各国利益分歧也必将使这种合纵无法维持下去。赵国只需在其中一两个国家身上运作运作,所谓连横也必将分崩离析。
楚国虽大,奈何君王昏庸,更何况这种所谓的“大”也仅仅只是相对于韩魏齐三国而言。与再一次大大扩展领土的赵国相比根本就不是个儿,哪还有胆量做什么连横盟主?楚国都不敢出头,韩魏齐这三个传统的赵国“盟友”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魏国,虽然边境线离邯郸颇近,但你让他进攻一个试试?
胆怯使连横不能成事是一回事,实际的获利安稳了众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因为各国的畏畏缩缩使山东各国小合纵变成了赵国单独抵抗秦国进攻。以至于彻底惹恼了赵胜,公开宣布再也不与各国合作,但在赵国大败秦国以后,赵胜还是非常仁义地默认了当初小合纵各国实际占有领土的计划。
这样一来楚国心满意足的抢回了上庸郡。而且顺带着还把原来根本就是秦国土地的武关以东丹水沿岸上百里土地抢在了手里。而韩国和魏国则如愿地收回了函谷关以东河东郡所有失地,将西边的国境线推到了函谷关前。单单这些实际利益也足够他们兴奋上很长一段时间了,一时之间哪里还会去怨恨赵国?
不过没时间去“怨恨”赵国并不等于各国没有事情可做,就在赵胜于年底返回邯郸继续埋头发展内政、消化新占上郡、河东、上党领土的同时,楚国对秦国依然占据的黔中郡发起了强力进攻。然而很不幸的是,秦国虽然惨败在赵国手里,剩余的残兵对抗楚国却不含糊,双方拉锯似的在黔中折腾了三年。直到最后秦国因关中大旱缺粮无法再支撑下去才出现了胜负的苗头。
此时秦国已经没有什么争霸天下的雄心了,眼看着黔中一丢。楚国下一步必将窥觊巴蜀,发愁之下赶忙求到了赵国头上。希望赵胜能蘀他主持“公道”。…,
赵胜很快就向楚王横发去了国书,信中提到:黔中本为夷地,楚国自占有后并未能长期固有,秦国于此立郡已有二十余年,楚国并未提出异议,也无法说清黔中应归秦国所有还是应归楚国所有,所以此一战实为楚国趁人之危欺凌弱小。赵国秉承公道,故而支持秦国守土,不过考虑到黔中为楚国都城郢的西南大门,同时也理解楚国此举的苦衷。
故此,为免楚秦两国继续纷争涂炭生灵,赵胜建议秦国将黔中郡沅水以东以及沅水北零阳邑让给楚国,同时作为交换,楚国退还所占武关东秦国领土,从此不得再起纷争,如若其中一方发起挑衅,赵国将与另一方合盟攻伐,惩戒贪欲。
说起来沅水以东加上零阳邑面积已经很大了,但是因为黔中郡地处荒蛮,人烟极其稀少,论起人口和财富来甚至比不上武关东那百十里土地。楚王之所以一直对秦国占据黔中郡耿耿于怀,一方面是因为黔中郡原先是秦国进攻楚国郢都的重要跳板,一直以来都让楚王寝食难安,这一次老对手终于衰败了下去,楚国都城已经无恙,但同时也催生出了楚王对黔中郡乃至巴郡、蜀郡的贪欲。他在楚国几乎快要胜利的时候怎么肯因为赵胜的一番话就放弃到嘴的肥肉?
答应还是不答应……楚王实在没有底,毕竟他看到了赵国干净利落的将强秦收拾服帖的整个过程,实在不知自己有没有本事忤逆赵胜的意思,那么最好的选择自然是乖乖听话。
然而赵胜那种以上对下判决似的口吻实在令楚王着恼,楚王心道周天子还在,你赵国就算再强,在名义上又算老几?同样是君王凭什么要听你的?更何况赵楚之间还隔着韩魏齐三国,你赵国就算?p>
胧帐俺训谰筒慌潞浩肴木阒铝掀鹄炊阅惴2鸾ッ础?p>
恼恨加贪欲激起了楚王的雄心,于是乎这种雄心与一直担忧赵国过于强大必将吞并天下的老臣昭滑以及冉冉升起的新星重臣黄歇一拍即合,君臣商议之后,黄歇秘密出使洛阳,巧舌如簧的将周天子劝说的浑身热血沸腾,紧接着又东去韩魏齐三国想游说,明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只有削弱赵国,使楚国足以抗衡才能保证这三国的安危。
这样一番劝说之后,那个动不动就晕倒的韩王紧接着就依附到了楚国一边;魏王颇有些犹豫,虽然没敢接着答应。但也没将黄歇的话传到赵国去;而齐王田法章却很干脆,在对楚国旧恨未除的情况下,即刻扣留了黄歇并将其送到了邯郸交由赵胜惩治。
田法章这样幼稚的举动实实在在给赵胜出了个难题,如果对黄歇处理不好必然会使摇摆不定的魏国结结实实的靠到楚国身上去,那样一来反而促成了连横。为此赵胜大张旗鼓的释放了黄歇,并将楚国图谋连横是为了打秦国黔中郡主意、进而并包巴蜀,从而坐大重新打破天下稳定的意思传给了韩魏两王,而且即刻遣使洛阳。促请周天子调停秦楚之争。
赵胜这番举动洗白了自己,毕竟他没有以此为借口对楚国发动战争,这就相当于大人不记小人过,在骂了楚王一场之后却又给楚国留下了后路。楚王如果聪明的话就此借坡下驴完全可以保证现有天下局面保持下去,那才是真正符合韩魏齐各国利益的选择。…,
然而符合韩魏齐各国利益的事却并不符合楚国利益,他们三年之间在黔中搭进去了二十余万军队,眼瞅着就要胜利了却要放掉到嘴的肥肉,让人如何能够甘心?
这一次昭滑退缩了。但是子兰却顶了上去,撺掇着楚王先拖延些时日,先把黔中郡舀下来造成既定事实再与赵国谈判。这个主意正中楚王下怀,最终将昭滑的劝告扔在了一边。突然大起军队趁着秦军等待赵国消息,从而放松了警惕的当口一举舀下了黔中。仅过了半个月便将秦楚边境线推到了巴郡边上。
楚国此举算是捅了马蜂窝了,虽然楚王接着就遣使去向赵胜谢罪。并保证今后维持现有边境不动,不会再对秦国或者韩魏齐发起攻击,但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事儿弱者可以接受,作为天下第一强国的铁血君王,赵胜却无法接受。赵胜当即斥责了楚国的挑衅行为,并即刻遣使韩魏齐秦四国,提出了连横惩戒楚国的请求。
如果说在楚国夺下黔中之前韩魏齐三国对出兵楚国还颇有犹豫,但现在楚国夺下了黔中之后再说什么“要和平”还能有什么信誉可言?于是楚王的不明智再加上昔日与韩魏齐连续不断的领土争端终于将这三国推到了赵国一边。特别是韩国,此前因为“爽快”的答应了楚国的连横要求,为了弥补过错,更是第一个站到了赵国一边。
连横攻楚不论是在道义上还是利益上都已经成熟,进入赵王胜十年正月,伐楚盟会正式在濮阳召开,赵秦韩魏齐五国达成了伐楚协议,规定按照赵国占四成、韩魏齐各占两成的比例出借粮食帮助秦国度过眼下难关并助其军资,接着分配各国利益为秦国夺回黔中,韩国夺取泚水以北、武关以东所有楚国土地,魏国夺取淮水以北、颍水以西所有楚国土地,齐国夺回莒邑以南原齐属领地并向南占据泗水以东淮水以北楚国土地。
各国都有好处,自然也不能少了赵国这个连横盟长的好处,所以在秦韩魏齐皆得利的情况下将魏国南边泚水以南、颍水以东、淮水以北、泗水以西的楚国土地归由赵国所有,同时为了诏示诚意,以免这一片土地变成赵国的飞地,魏国将刚刚占下没有几年的原宋国亢父、方于、萧邑、彭城一线东西宽约百十里的南北通道让与赵国,赵国则从应该得到的楚国土地中分出西部陈邑、辛邑、新郯三地作为交换。
这一份“分赃”协议之所以能顺利达成并非意味着韩魏齐三国不明白削弱楚国对赵国的好处,而是因为这样一来,在楚国被削弱的同时,韩魏齐三国本身却相应增强了实力,一正一反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大变化,而且单从各国将来对抗赵国有可能发起的攻击方面来说,韩魏齐三国与其仰楚国鼻息,还不知道能不能得到他们的帮助,甚至还有可能被他们从背后捅一刀,倒不如实实在在的增强自己的抗打击能力。而且楚国被彻底限制在淮河以南,完全退出了中原。力量损失过半之下,不也解除了韩魏齐三国的后顾之忧了么?
协议一达成,楚国便陷入了战火之中,刚刚进入二月。西至秦国巴郡、东至大海边上,整条楚国北部边境在同时受到了连横军队的攻击。这一次战争可谓倾国之战,赵国出兵六十万,秦国出兵三十万、韩国出兵二十万、魏国出兵三十万、齐国出兵二十万,各国几乎都将箱子底翻了出来,并且目标很明确,全部都是奔着合约中分给自己的土地而去,颇合当年赵胜所提小合纵的神韵。…,
在超过一百五十万大军多路进攻之下。楚国分兵乏术,仅仅两个月之内便在损兵三十余万的情况下全线溃退,在将黔中全部丢还给秦国的同时,被迫退到了淮水及泚水南岸。并且向各国俯首称臣,屈辱的结束了此次战争。
淮河之北及泚水以北单从面积上来说只占楚国五分之一不到,但因为这个时代长江以南还是一片尚未开垦的荒蛮之地,单单一个淮北就占了楚国将近六成人口。也就是说此战过后楚国虽然只丢失了不到五分之一的国土,但原先五百万左右的人口却只剩下了两百万上下。彻底变成了无足轻重的小国。
此一役过后,赵国实际领有人口已过千万,达到了全天下人口的一半,并且占据了传统天下概念五分之二的领土。而韩魏秦齐各国虽然也相应增强了实力。但从长远角度来说,彻底将楚国打的衰落不堪。终究还是失去了最有可能成为抗赵中坚的力量。
赵王胜十一年三月,魏王遫病逝。追谥为魏昭王。临终前告诫太子魏圉勤于内政,谨慎事赵,并交好韩齐秦楚各国,切爀发动战争,以免削弱实力无法联合各国暗中对抗赵国。魏圉满口答应,却并未往心里去,未出先王丧期便于宫中寻欢作乐,全不理睬朝务,完全跟魏昭王两个样子。
九月,天下大丰,秦国也渐渐从饥荒之中缓过了劲儿来。韩王为利所驱,要求秦国高利返还头一年所借粮食。现如今秦国已经成了马瘦被人骑,仅仅只是缓过了些劲儿来,粮食都舔嘴里去了,连仓廪都是空的,哪还还得了高利?自然没法答应。于是欺软怕硬的韩王咎跟刚刚上台,正欲烧上三把火的魏王圉一商量,干脆粮食也不要了,仗着与赵国的传统友谊,直接向秦国索取汉中郡。
汉中郡若是一丢,咸阳就会一南一北被赵韩魏三国困死,而且秦国真正人口众多的膏腴之地就将所剩无几,自然更不能答应,双方一来一去争执了一个多月,正当秦国决定再次找赵国仲裁时,韩国和魏国当先出兵攻向了汉中,战争再次爆发。
这一次韩魏两国完全错估了形势,秦国虽然在赵国手中败得很惨,但一直以来的功爵制度并不是盖的,虽然白起死了,单单一个王龁也不是韩魏两国能对付的,战争进入赵王胜十二年,王龁率领秦军将韩魏联军二十余万人马全歼在了汉中,并且一路攻出武关将丹水和析水之间的三角地带全部占据。韩魏两国满朝皆惊之下急忙向赵国求援,赵胜未予理睬,韩魏秦三国一直打到赵王胜十五年秋天才在双方都已精辟力尽,兵力损耗严重的情况下停止了战争。
赵王胜十六年秋,赵国在大规模开发晋阳煤炭之利的推动之下,铁器完全取代铜器,牛耕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开。经过十余年的全力开发,除云中草原以外,各处农田皆已大规模开垦,并且形成了遍及全国的水利系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足以抵御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
农业的稳定增产推动了赵国各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到这一年为止,赵国已经完全控制了全天下的煤、铁、丝绸、粮食等等关键性行业的贸易。工商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虽然不可能取代农业的基础地位,但单就赋税来说却已经远远超过了农业。…,
也是在这一年,周天子再次向赵国告饥,赵胜在慷慨解囊的同时却提出了一个令周天子如何也没想到的条件,那就是借给你的粮不用还了,但是却要以你的名义向天下宣布两件事,一件是为各国贸易着想统一天下的度量衡,第二件则是周天子保留洛阳为养邑,却要到赵国邯郸荣养,同时赵国赠予周天子一万户封邑的待遇,并蘀他还清全部债务。
周天子本来就穷的光剩个名儿了,而且早已债台高筑快要在洛阳活不下去了,这样的优惠条件怎么可能不答应?所以当即做出了回复,并于同月在赵队的保护之下搬去了邯郸。
周天子的到来加快了赵胜统一天下的步伐,赵王胜十七年春,赵国以周天子名义命令秦国从武关东退回关中,所命期限尚未到时,韩魏两国便急不可耐的做出了武力驱逐秦军的举动,在秦国为免给赵国留下把柄不得不自动退回关中的情况下,居然再次纵兵攻入武关。
这一次赵胜不再施以仁厚了,当即以周天子的名义宣布韩魏两国罪状,未等秦国从韩魏联军纠缠之下脱出身来告诉他们应该把军队撤回去先防赵国,便兵分两路仅用二十天时间舀下了新郑和大梁,将韩魏二王押解至邯郸向周天子请罪。
韩魏两国的灭亡彻底改变了天下平衡的局面。东边齐国,西边秦国、南边楚国就算有联合抵抗赵国的意图,却也没有了抵抗的能力。
赵王胜十八年,在调整完军事部署,得以确保齐楚两国无法攻过济水和淮水从后方捣乱的情况下,赵国全起倾国之力,发兵一百五十万从上郡、汉中两个方向攻入关中,秦国灭亡。
赵王胜二十年,赵胜为免再动刀兵,去使劝说楚王称臣,楚王大怒之下愤而杀死赵使,赵军随即越过淮水攻入楚境,楚国灭亡。
赵王胜二十一年,周天子在又一次获得一万户封邑的情况下“爽快”的将天子之位禅让给了赵胜。就在这同一年,齐王田法章未等赵胜发话便主动称臣,赵胜立临淄为田法章封税养邑,齐国灭亡。
天下纷扰绝非一个统一就能完全解决的,但天下统一了,力量得以整合,各方面的事做起来不是顺畅了么……
(全书完)
后记:
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后记,也就是随便说两句。这本书真的已经没什么可写的了,白起死了,秦国衰落了,已经不可能再有人阻挡赵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如果继续细写的话,无非是些斗心眼的重复剧情或者灌水内容,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怎么说呢……该到结束的时候,那么就让他结束好了。
这本书的成绩不想再提了,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的原因,比如题材小众什么什么的,但说实话问题的根子实实在在出在我自己身上。当初开始写的时候这本书的成绩应该说是不错的,差不多有两周多的样子处于分类新人榜的首位以及新人总榜的前十,但是那时候我太有些好高骛远了,总觉得远远没有实现自己想象中的目标,实在调动不起积极性,因此其间连续两次长时间停更,最终才导致了现在这种情况。
很庆幸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摔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往前走,这一次摔跤就成了你的教训和财富。我会继续往前走的,下一本书将写宋朝,也不再打广告了,若是有缘我们再相见吧。
再见了,朋友们,谢谢大家。(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定心丸是必须要给的,虽然此战赵军并没有伤筋动骨,但十三万人的战损外加整整半年的军粮消耗还是挺让人喘不过来气的,赵国绝不愿意看到这时候别国突然对他发起进攻。
赵国如此做也就是防患于未然罢了,免得出现什么意外情况落下“不仁”的口实,把韩魏齐楚吓毛了当真来个连横抗赵。事实上各国对赵国发起进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毕竟秦国出人意料的在一次大战之后就彻底衰落,谁也没想到他们会败得这么惨这么快,以至于大家都没有时间调整战略反过来帮助秦国对抗赵国,那么所谓的三足鼎就算完全被毁了,如今变成了赵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以后大家抱起团防止占据了整个天下北半部的赵国南下进攻还有可能,但若说反过来入侵赵国,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承受赵军五年内从五万暴增到十五万的强大骑军外加上百万主军辅军的蹂躏了。
虽然各国完全可以合起伙来与赵国争上一争,但正如合纵无法对付秦国一样,韩魏楚秦齐五国即便在私底下达成连横协议,实质上的各国利益分歧也必将使这种合纵无法维持下去。赵国只需在其中一两个国家身上运作运作,所谓连横也必将分崩离析。
楚国虽大,奈何君王昏庸,更何况这种所谓的“大”也仅仅只是相对于韩魏齐三国而言。与再一次大大扩展领土的赵国相比根本就不是个儿,哪还有胆量做什么连横盟主?楚国都不敢出头,韩魏齐这三个传统的赵国“盟友”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魏国,虽然边境线离邯郸颇近,但你让他进攻一个试试?
胆怯使连横不能成事是一回事,实际的获利安稳了众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因为各国的畏畏缩缩使山东各国小合纵变成了赵国单独抵抗秦国进攻。以至于彻底惹恼了赵胜,公开宣布再也不与各国合作,但在赵国大败秦国以后,赵胜还是非常仁义地默认了当初小合纵各国实际占有领土的计划。
这样一来楚国心满意足的抢回了上庸郡。而且顺带着还把原来根本就是秦国土地的武关以东丹水沿岸上百里土地抢在了手里。而韩国和魏国则如愿地收回了函谷关以东河东郡所有失地,将西边的国境线推到了函谷关前。单单这些实际利益也足够他们兴奋上很长一段时间了,一时之间哪里还会去怨恨赵国?
不过没时间去“怨恨”赵国并不等于各国没有事情可做,就在赵胜于年底返回邯郸继续埋头发展内政、消化新占上郡、河东、上党领土的同时,楚国对秦国依然占据的黔中郡发起了强力进攻。然而很不幸的是,秦国虽然惨败在赵国手里,剩余的残兵对抗楚国却不含糊,双方拉锯似的在黔中折腾了三年。直到最后秦国因关中大旱缺粮无法再支撑下去才出现了胜负的苗头。
此时秦国已经没有什么争霸天下的雄心了,眼看着黔中一丢。楚国下一步必将窥觊巴蜀,发愁之下赶忙求到了赵国头上。希望赵胜能蘀他主持“公道”。…,
赵胜很快就向楚王横发去了国书,信中提到:黔中本为夷地,楚国自占有后并未能长期固有,秦国于此立郡已有二十余年,楚国并未提出异议,也无法说清黔中应归秦国所有还是应归楚国所有,所以此一战实为楚国趁人之危欺凌弱小。赵国秉承公道,故而支持秦国守土,不过考虑到黔中为楚国都城郢的西南大门,同时也理解楚国此举的苦衷。
故此,为免楚秦两国继续纷争涂炭生灵,赵胜建议秦国将黔中郡沅水以东以及沅水北零阳邑让给楚国,同时作为交换,楚国退还所占武关东秦国领土,从此不得再起纷争,如若其中一方发起挑衅,赵国将与另一方合盟攻伐,惩戒贪欲。
说起来沅水以东加上零阳邑面积已经很大了,但是因为黔中郡地处荒蛮,人烟极其稀少,论起人口和财富来甚至比不上武关东那百十里土地。楚王之所以一直对秦国占据黔中郡耿耿于怀,一方面是因为黔中郡原先是秦国进攻楚国郢都的重要跳板,一直以来都让楚王寝食难安,这一次老对手终于衰败了下去,楚国都城已经无恙,但同时也催生出了楚王对黔中郡乃至巴郡、蜀郡的贪欲。他在楚国几乎快要胜利的时候怎么肯因为赵胜的一番话就放弃到嘴的肥肉?
答应还是不答应……楚王实在没有底,毕竟他看到了赵国干净利落的将强秦收拾服帖的整个过程,实在不知自己有没有本事忤逆赵胜的意思,那么最好的选择自然是乖乖听话。
然而赵胜那种以上对下判决似的口吻实在令楚王着恼,楚王心道周天子还在,你赵国就算再强,在名义上又算老几?同样是君王凭什么要听你的?更何况赵楚之间还隔着韩魏齐三国,你赵国就算?p>
胧帐俺训谰筒慌潞浩肴木阒铝掀鹄炊阅惴2鸾ッ础?p>
恼恨加贪欲激起了楚王的雄心,于是乎这种雄心与一直担忧赵国过于强大必将吞并天下的老臣昭滑以及冉冉升起的新星重臣黄歇一拍即合,君臣商议之后,黄歇秘密出使洛阳,巧舌如簧的将周天子劝说的浑身热血沸腾,紧接着又东去韩魏齐三国想游说,明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只有削弱赵国,使楚国足以抗衡才能保证这三国的安危。
这样一番劝说之后,那个动不动就晕倒的韩王紧接着就依附到了楚国一边;魏王颇有些犹豫,虽然没敢接着答应。但也没将黄歇的话传到赵国去;而齐王田法章却很干脆,在对楚国旧恨未除的情况下,即刻扣留了黄歇并将其送到了邯郸交由赵胜惩治。
田法章这样幼稚的举动实实在在给赵胜出了个难题,如果对黄歇处理不好必然会使摇摆不定的魏国结结实实的靠到楚国身上去,那样一来反而促成了连横。为此赵胜大张旗鼓的释放了黄歇,并将楚国图谋连横是为了打秦国黔中郡主意、进而并包巴蜀,从而坐大重新打破天下稳定的意思传给了韩魏两王,而且即刻遣使洛阳。促请周天子调停秦楚之争。
赵胜这番举动洗白了自己,毕竟他没有以此为借口对楚国发动战争,这就相当于大人不记小人过,在骂了楚王一场之后却又给楚国留下了后路。楚王如果聪明的话就此借坡下驴完全可以保证现有天下局面保持下去,那才是真正符合韩魏齐各国利益的选择。…,
然而符合韩魏齐各国利益的事却并不符合楚国利益,他们三年之间在黔中搭进去了二十余万军队,眼瞅着就要胜利了却要放掉到嘴的肥肉,让人如何能够甘心?
这一次昭滑退缩了。但是子兰却顶了上去,撺掇着楚王先拖延些时日,先把黔中郡舀下来造成既定事实再与赵国谈判。这个主意正中楚王下怀,最终将昭滑的劝告扔在了一边。突然大起军队趁着秦军等待赵国消息,从而放松了警惕的当口一举舀下了黔中。仅过了半个月便将秦楚边境线推到了巴郡边上。
楚国此举算是捅了马蜂窝了,虽然楚王接着就遣使去向赵胜谢罪。并保证今后维持现有边境不动,不会再对秦国或者韩魏齐发起攻击,但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事儿弱者可以接受,作为天下第一强国的铁血君王,赵胜却无法接受。赵胜当即斥责了楚国的挑衅行为,并即刻遣使韩魏齐秦四国,提出了连横惩戒楚国的请求。
如果说在楚国夺下黔中之前韩魏齐三国对出兵楚国还颇有犹豫,但现在楚国夺下了黔中之后再说什么“要和平”还能有什么信誉可言?于是楚王的不明智再加上昔日与韩魏齐连续不断的领土争端终于将这三国推到了赵国一边。特别是韩国,此前因为“爽快”的答应了楚国的连横要求,为了弥补过错,更是第一个站到了赵国一边。
连横攻楚不论是在道义上还是利益上都已经成熟,进入赵王胜十年正月,伐楚盟会正式在濮阳召开,赵秦韩魏齐五国达成了伐楚协议,规定按照赵国占四成、韩魏齐各占两成的比例出借粮食帮助秦国度过眼下难关并助其军资,接着分配各国利益为秦国夺回黔中,韩国夺取泚水以北、武关以东所有楚国土地,魏国夺取淮水以北、颍水以西所有楚国土地,齐国夺回莒邑以南原齐属领地并向南占据泗水以东淮水以北楚国土地。
各国都有好处,自然也不能少了赵国这个连横盟长的好处,所以在秦韩魏齐皆得利的情况下将魏国南边泚水以南、颍水以东、淮水以北、泗水以西的楚国土地归由赵国所有,同时为了诏示诚意,以免这一片土地变成赵国的飞地,魏国将刚刚占下没有几年的原宋国亢父、方于、萧邑、彭城一线东西宽约百十里的南北通道让与赵国,赵国则从应该得到的楚国土地中分出西部陈邑、辛邑、新郯三地作为交换。
这一份“分赃”协议之所以能顺利达成并非意味着韩魏齐三国不明白削弱楚国对赵国的好处,而是因为这样一来,在楚国被削弱的同时,韩魏齐三国本身却相应增强了实力,一正一反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大变化,而且单从各国将来对抗赵国有可能发起的攻击方面来说,韩魏齐三国与其仰楚国鼻息,还不知道能不能得到他们的帮助,甚至还有可能被他们从背后捅一刀,倒不如实实在在的增强自己的抗打击能力。而且楚国被彻底限制在淮河以南,完全退出了中原。力量损失过半之下,不也解除了韩魏齐三国的后顾之忧了么?
协议一达成,楚国便陷入了战火之中,刚刚进入二月。西至秦国巴郡、东至大海边上,整条楚国北部边境在同时受到了连横军队的攻击。这一次战争可谓倾国之战,赵国出兵六十万,秦国出兵三十万、韩国出兵二十万、魏国出兵三十万、齐国出兵二十万,各国几乎都将箱子底翻了出来,并且目标很明确,全部都是奔着合约中分给自己的土地而去,颇合当年赵胜所提小合纵的神韵。…,
在超过一百五十万大军多路进攻之下。楚国分兵乏术,仅仅两个月之内便在损兵三十余万的情况下全线溃退,在将黔中全部丢还给秦国的同时,被迫退到了淮水及泚水南岸。并且向各国俯首称臣,屈辱的结束了此次战争。
淮河之北及泚水以北单从面积上来说只占楚国五分之一不到,但因为这个时代长江以南还是一片尚未开垦的荒蛮之地,单单一个淮北就占了楚国将近六成人口。也就是说此战过后楚国虽然只丢失了不到五分之一的国土,但原先五百万左右的人口却只剩下了两百万上下。彻底变成了无足轻重的小国。
此一役过后,赵国实际领有人口已过千万,达到了全天下人口的一半,并且占据了传统天下概念五分之二的领土。而韩魏秦齐各国虽然也相应增强了实力。但从长远角度来说,彻底将楚国打的衰落不堪。终究还是失去了最有可能成为抗赵中坚的力量。
赵王胜十一年三月,魏王遫病逝。追谥为魏昭王。临终前告诫太子魏圉勤于内政,谨慎事赵,并交好韩齐秦楚各国,切爀发动战争,以免削弱实力无法联合各国暗中对抗赵国。魏圉满口答应,却并未往心里去,未出先王丧期便于宫中寻欢作乐,全不理睬朝务,完全跟魏昭王两个样子。
九月,天下大丰,秦国也渐渐从饥荒之中缓过了劲儿来。韩王为利所驱,要求秦国高利返还头一年所借粮食。现如今秦国已经成了马瘦被人骑,仅仅只是缓过了些劲儿来,粮食都舔嘴里去了,连仓廪都是空的,哪还还得了高利?自然没法答应。于是欺软怕硬的韩王咎跟刚刚上台,正欲烧上三把火的魏王圉一商量,干脆粮食也不要了,仗着与赵国的传统友谊,直接向秦国索取汉中郡。
汉中郡若是一丢,咸阳就会一南一北被赵韩魏三国困死,而且秦国真正人口众多的膏腴之地就将所剩无几,自然更不能答应,双方一来一去争执了一个多月,正当秦国决定再次找赵国仲裁时,韩国和魏国当先出兵攻向了汉中,战争再次爆发。
这一次韩魏两国完全错估了形势,秦国虽然在赵国手中败得很惨,但一直以来的功爵制度并不是盖的,虽然白起死了,单单一个王龁也不是韩魏两国能对付的,战争进入赵王胜十二年,王龁率领秦军将韩魏联军二十余万人马全歼在了汉中,并且一路攻出武关将丹水和析水之间的三角地带全部占据。韩魏两国满朝皆惊之下急忙向赵国求援,赵胜未予理睬,韩魏秦三国一直打到赵王胜十五年秋天才在双方都已精辟力尽,兵力损耗严重的情况下停止了战争。
赵王胜十六年秋,赵国在大规模开发晋阳煤炭之利的推动之下,铁器完全取代铜器,牛耕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开。经过十余年的全力开发,除云中草原以外,各处农田皆已大规模开垦,并且形成了遍及全国的水利系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足以抵御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
农业的稳定增产推动了赵国各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到这一年为止,赵国已经完全控制了全天下的煤、铁、丝绸、粮食等等关键性行业的贸易。工商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虽然不可能取代农业的基础地位,但单就赋税来说却已经远远超过了农业。…,
也是在这一年,周天子再次向赵国告饥,赵胜在慷慨解囊的同时却提出了一个令周天子如何也没想到的条件,那就是借给你的粮不用还了,但是却要以你的名义向天下宣布两件事,一件是为各国贸易着想统一天下的度量衡,第二件则是周天子保留洛阳为养邑,却要到赵国邯郸荣养,同时赵国赠予周天子一万户封邑的待遇,并蘀他还清全部债务。
周天子本来就穷的光剩个名儿了,而且早已债台高筑快要在洛阳活不下去了,这样的优惠条件怎么可能不答应?所以当即做出了回复,并于同月在赵队的保护之下搬去了邯郸。
周天子的到来加快了赵胜统一天下的步伐,赵王胜十七年春,赵国以周天子名义命令秦国从武关东退回关中,所命期限尚未到时,韩魏两国便急不可耐的做出了武力驱逐秦军的举动,在秦国为免给赵国留下把柄不得不自动退回关中的情况下,居然再次纵兵攻入武关。
这一次赵胜不再施以仁厚了,当即以周天子的名义宣布韩魏两国罪状,未等秦国从韩魏联军纠缠之下脱出身来告诉他们应该把军队撤回去先防赵国,便兵分两路仅用二十天时间舀下了新郑和大梁,将韩魏二王押解至邯郸向周天子请罪。
韩魏两国的灭亡彻底改变了天下平衡的局面。东边齐国,西边秦国、南边楚国就算有联合抵抗赵国的意图,却也没有了抵抗的能力。
赵王胜十八年,在调整完军事部署,得以确保齐楚两国无法攻过济水和淮水从后方捣乱的情况下,赵国全起倾国之力,发兵一百五十万从上郡、汉中两个方向攻入关中,秦国灭亡。
赵王胜二十年,赵胜为免再动刀兵,去使劝说楚王称臣,楚王大怒之下愤而杀死赵使,赵军随即越过淮水攻入楚境,楚国灭亡。
赵王胜二十一年,周天子在又一次获得一万户封邑的情况下“爽快”的将天子之位禅让给了赵胜。就在这同一年,齐王田法章未等赵胜发话便主动称臣,赵胜立临淄为田法章封税养邑,齐国灭亡。
天下纷扰绝非一个统一就能完全解决的,但天下统一了,力量得以整合,各方面的事做起来不是顺畅了么……
(全书完)
后记:
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后记,也就是随便说两句。这本书真的已经没什么可写的了,白起死了,秦国衰落了,已经不可能再有人阻挡赵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如果继续细写的话,无非是些斗心眼的重复剧情或者灌水内容,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怎么说呢……该到结束的时候,那么就让他结束好了。
这本书的成绩不想再提了,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的原因,比如题材小众什么什么的,但说实话问题的根子实实在在出在我自己身上。当初开始写的时候这本书的成绩应该说是不错的,差不多有两周多的样子处于分类新人榜的首位以及新人总榜的前十,但是那时候我太有些好高骛远了,总觉得远远没有实现自己想象中的目标,实在调动不起积极性,因此其间连续两次长时间停更,最终才导致了现在这种情况。
很庆幸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摔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往前走,这一次摔跤就成了你的教训和财富。我会继续往前走的,下一本书将写宋朝,也不再打广告了,若是有缘我们再相见吧。
再见了,朋友们,谢谢大家。(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