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松在后世里与那个学艺术的女友前后谈了近四年恋爱,其间也不知陪着到琴房去了多少次,虽然一个是钢琴一个是弦琴相差极大,但基本的熏陶总还是有的。
舒缓的琴声悠悠而来,听不到一丝杂声,节奏的控制也是好到了极处,让人的思绪不自觉的就融入了琴音之中。单凭着这两点,唐松已能基本判断出水竹丛中那人当是个大大的高手。后世女友弹琴时的控制力跟此人一比,恰如适才那道人的说法——高下之间判若云泥。
不过对琴声的判断也就到此为止了,唐松终究是太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既分辨不出这人弹的是五弦琴还是七弦琴,也搞不明白他弹奏的曲调,最终只能摒弃掉一切关于鸣琴技艺上的判断,纯任本心最直接的去感受琴声想要表达的情感。
去除杂念真正静定心神之后,唐松很快就完全沉进了琴曲之中。水洗皮肤琴洗心,这一沉进来,他便慢慢的感受到琴声中所蕴含的那一缕缕哀婉。
古典文献研究就是跟古籍打交道的,古籍看得多了,唐松也大略知道古人鸣琴以哀为贵,但这种哀并不是越悲痛越好,只有达到“哀而不伤”方为最高境界。以前他在古籍中看到这种记载时只觉得玄而又玄,想来想去也无法理解“哀而不伤”究竟是个什么状态,但这多年未解之惑却在水竹丛后传出的袅袅琴声中豁然开悟。
虽然琴声中的哀婉之意甚为明显,却并不会让听者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那感觉就是一种淡淡的惆怅,恰如深春见落花、初秋见叶落后对春逝将去,美好时光难以久存却又无可奈何的惆怅。这种惆怅绝不浓烈,它是含蓄委婉的,但正因为其含蓄,所以益发回味弥远长存人心。
这鸣琴之人抒发的虽是个人幽微曲折的情感,却能让听者生出最能引起共鸣的伤春悲秋,叹时光易逝的惆怅。其“移情”的功力如此之高,鸣琴技艺已毋庸置疑。
鸣琴淙淙,竟让完全沉入其中的唐松不可自拔,俟一曲终了,他的眼角居然微微潮润了。
长长吐出一口气,连唐松自己都没想到一曲鸣琴竟能如此拨动他的心弦,更没想到他的身上居然也有如此多愁善感的一面。以前不仅是那些同事,就连他自己也是以硬汉自居的。
王道之音,国手技艺,果然非同凡响!只是这琴声怎么没有了?
一念至此,唐松再看向那水竹丛时,琴音已逝,唯有片片竹叶应和着微微的山风瑟瑟低响,想必那鸣琴之人也已杳无踪迹了吧……
回去的路上,唐松总有些怅然若失,心里不时回味起那琴音,也在不断猜度着那鸣琴的该是何许人物。
想来想去脑海中倒也猜度着勾画出了模糊的人物形象,这鸣琴之人若是个男的,必得是正始时期竹林七贤中阮籍、嵇康那般的人物,风流雅达,高情千古;若是个女子嘛,那当得是湘妃及曹植《洛神赋》中描绘的那等,翩若惊鸿,雪肤冰肌。
若非是此等人物又怎么配得上如此的琴曲。只是男子也还罢了,若是女子……当今世间真有这样的女子嘛?或者弹琴的根本就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妪!
遐想着回到草庐,庄海山犹自睡的深沉,唐松自上榻躺下,原想着怕是又跟后世一样失眠的很长时间睡不着,孰料头刚枕着山菊花做成的枕头,没一会儿就熟睡过去。
一场好睡,第二天醒来时已是天色近午,庄海山早做好了饭,虽然一点荤腥也无,但胜在菜色都极新鲜,全是纯天然的绿色有机食品,唐松倒也吃的快意。
庄海山在吃饭时不断想把话题往昨天下午鹿门寺中的聚会上引,无奈这事在唐松看来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不过是虚应故事罢了。一个巴掌拍不响,他这态度让庄海山很不过瘾,嘀嘀咕咕自说了些“以后看谁还敢笑少爷是绣花枕头”之类的话,并多次取笑唐旭瞠目结舌的样子。
吃完饭,庄海山替唐松收拾好书庐,笔墨纸砚都一一准备好,甚至连墨都磨好后,方才说及要下山回城一趟的话头儿。
昨天少爷这么露脸的事儿当早点回报给老爷知道,连着那十贯的墨赏也要给家里送去些,除此之外山上草庐里油盐酱醋之类的物事也该添置些……桩桩件件都是家务常计。
记忆中这些事情一直都是庄海山管着的,唐松也没有改变的意思,点头让他去了,只是交代着要添置的东西里再多加一样酒,“喝点酒,晚上睡得好些,精神也足些”。
庄海山听了这话再没说什么,转身向外走去。人都已走出房门时,却又被唐松叫住了。
按照这具身体自身的记忆,唐松隐约知道庄海山似乎黏糊上了一个相好的,以他十七岁的年纪这是再正常不过了,毕竟这是朝廷法律规定中“男十五,女十三,应许婚嫁”的唐朝,十七岁考虑男女之事已经很晚了。
也正是突然间想到这个,唐松才叫住了庄海山,“这次下山回城不必急着回来,多呆个四五天也没关系,你就安心住在城中家里把该办的事情都办妥当了再回来不迟”。
见庄海山似乎还没明白自己的意思,唐松索性把话点的更透些,“年轻女子们总是好些小饰物、果子点心什么的。你常在山中不得与人家见面,本就欠着些,这次见面就该多准备些伴手的礼物,别惜钱,就是把这十贯钱都花了也没什么”。
不等唐松把话说完,都已十七岁的庄海山居然满脸的臊红。真是个白纸般淳朴的好后生!看他这样子唐松都不落忍再去逗他,摆摆手后也不等他再说什么便转身去了书庐。
庄海山直到走的都看不到草庐了,脸上因想媳妇儿而起的臊红才算完全褪尽,要说这个话题本也不至于让他有这么大的反应,关键是说这个话题的人实在不对。要算年纪他比少爷还大着一岁,更别说多年来唐松的衣食住行,笔墨纸砚,乃至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他在操办。所以在与唐松相处时他是有很强的心理年龄优势的。
没想到今天这个书呆子的“小”少爷居然说起了这事,而且还说的头头是道,巨大的反差实在让他脸上挂不住。除此之外,少爷本人都还没提说媳妇儿的事情,他这当贴身伴随的倒抢在了前面,心里委实也有些愧疚。又羞又愧之下难免表现就不正常。
不过这点子羞愧意外之后,他心里也是热乎乎的。少爷能想到操心他的终身大事,又能说出那般大方的话,总算不枉自己跟了他这么多年。至于最后涌上心头的就是更深的疑惑。
这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少爷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以前感觉他就是个事事离不得人照顾,天然呆的小兄弟,怎么现在自己倒像是成了要他照顾的小兄弟……
舒缓的琴声悠悠而来,听不到一丝杂声,节奏的控制也是好到了极处,让人的思绪不自觉的就融入了琴音之中。单凭着这两点,唐松已能基本判断出水竹丛中那人当是个大大的高手。后世女友弹琴时的控制力跟此人一比,恰如适才那道人的说法——高下之间判若云泥。
不过对琴声的判断也就到此为止了,唐松终究是太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既分辨不出这人弹的是五弦琴还是七弦琴,也搞不明白他弹奏的曲调,最终只能摒弃掉一切关于鸣琴技艺上的判断,纯任本心最直接的去感受琴声想要表达的情感。
去除杂念真正静定心神之后,唐松很快就完全沉进了琴曲之中。水洗皮肤琴洗心,这一沉进来,他便慢慢的感受到琴声中所蕴含的那一缕缕哀婉。
古典文献研究就是跟古籍打交道的,古籍看得多了,唐松也大略知道古人鸣琴以哀为贵,但这种哀并不是越悲痛越好,只有达到“哀而不伤”方为最高境界。以前他在古籍中看到这种记载时只觉得玄而又玄,想来想去也无法理解“哀而不伤”究竟是个什么状态,但这多年未解之惑却在水竹丛后传出的袅袅琴声中豁然开悟。
虽然琴声中的哀婉之意甚为明显,却并不会让听者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那感觉就是一种淡淡的惆怅,恰如深春见落花、初秋见叶落后对春逝将去,美好时光难以久存却又无可奈何的惆怅。这种惆怅绝不浓烈,它是含蓄委婉的,但正因为其含蓄,所以益发回味弥远长存人心。
这鸣琴之人抒发的虽是个人幽微曲折的情感,却能让听者生出最能引起共鸣的伤春悲秋,叹时光易逝的惆怅。其“移情”的功力如此之高,鸣琴技艺已毋庸置疑。
鸣琴淙淙,竟让完全沉入其中的唐松不可自拔,俟一曲终了,他的眼角居然微微潮润了。
长长吐出一口气,连唐松自己都没想到一曲鸣琴竟能如此拨动他的心弦,更没想到他的身上居然也有如此多愁善感的一面。以前不仅是那些同事,就连他自己也是以硬汉自居的。
王道之音,国手技艺,果然非同凡响!只是这琴声怎么没有了?
一念至此,唐松再看向那水竹丛时,琴音已逝,唯有片片竹叶应和着微微的山风瑟瑟低响,想必那鸣琴之人也已杳无踪迹了吧……
回去的路上,唐松总有些怅然若失,心里不时回味起那琴音,也在不断猜度着那鸣琴的该是何许人物。
想来想去脑海中倒也猜度着勾画出了模糊的人物形象,这鸣琴之人若是个男的,必得是正始时期竹林七贤中阮籍、嵇康那般的人物,风流雅达,高情千古;若是个女子嘛,那当得是湘妃及曹植《洛神赋》中描绘的那等,翩若惊鸿,雪肤冰肌。
若非是此等人物又怎么配得上如此的琴曲。只是男子也还罢了,若是女子……当今世间真有这样的女子嘛?或者弹琴的根本就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妪!
遐想着回到草庐,庄海山犹自睡的深沉,唐松自上榻躺下,原想着怕是又跟后世一样失眠的很长时间睡不着,孰料头刚枕着山菊花做成的枕头,没一会儿就熟睡过去。
一场好睡,第二天醒来时已是天色近午,庄海山早做好了饭,虽然一点荤腥也无,但胜在菜色都极新鲜,全是纯天然的绿色有机食品,唐松倒也吃的快意。
庄海山在吃饭时不断想把话题往昨天下午鹿门寺中的聚会上引,无奈这事在唐松看来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不过是虚应故事罢了。一个巴掌拍不响,他这态度让庄海山很不过瘾,嘀嘀咕咕自说了些“以后看谁还敢笑少爷是绣花枕头”之类的话,并多次取笑唐旭瞠目结舌的样子。
吃完饭,庄海山替唐松收拾好书庐,笔墨纸砚都一一准备好,甚至连墨都磨好后,方才说及要下山回城一趟的话头儿。
昨天少爷这么露脸的事儿当早点回报给老爷知道,连着那十贯的墨赏也要给家里送去些,除此之外山上草庐里油盐酱醋之类的物事也该添置些……桩桩件件都是家务常计。
记忆中这些事情一直都是庄海山管着的,唐松也没有改变的意思,点头让他去了,只是交代着要添置的东西里再多加一样酒,“喝点酒,晚上睡得好些,精神也足些”。
庄海山听了这话再没说什么,转身向外走去。人都已走出房门时,却又被唐松叫住了。
按照这具身体自身的记忆,唐松隐约知道庄海山似乎黏糊上了一个相好的,以他十七岁的年纪这是再正常不过了,毕竟这是朝廷法律规定中“男十五,女十三,应许婚嫁”的唐朝,十七岁考虑男女之事已经很晚了。
也正是突然间想到这个,唐松才叫住了庄海山,“这次下山回城不必急着回来,多呆个四五天也没关系,你就安心住在城中家里把该办的事情都办妥当了再回来不迟”。
见庄海山似乎还没明白自己的意思,唐松索性把话点的更透些,“年轻女子们总是好些小饰物、果子点心什么的。你常在山中不得与人家见面,本就欠着些,这次见面就该多准备些伴手的礼物,别惜钱,就是把这十贯钱都花了也没什么”。
不等唐松把话说完,都已十七岁的庄海山居然满脸的臊红。真是个白纸般淳朴的好后生!看他这样子唐松都不落忍再去逗他,摆摆手后也不等他再说什么便转身去了书庐。
庄海山直到走的都看不到草庐了,脸上因想媳妇儿而起的臊红才算完全褪尽,要说这个话题本也不至于让他有这么大的反应,关键是说这个话题的人实在不对。要算年纪他比少爷还大着一岁,更别说多年来唐松的衣食住行,笔墨纸砚,乃至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他在操办。所以在与唐松相处时他是有很强的心理年龄优势的。
没想到今天这个书呆子的“小”少爷居然说起了这事,而且还说的头头是道,巨大的反差实在让他脸上挂不住。除此之外,少爷本人都还没提说媳妇儿的事情,他这当贴身伴随的倒抢在了前面,心里委实也有些愧疚。又羞又愧之下难免表现就不正常。
不过这点子羞愧意外之后,他心里也是热乎乎的。少爷能想到操心他的终身大事,又能说出那般大方的话,总算不枉自己跟了他这么多年。至于最后涌上心头的就是更深的疑惑。
这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少爷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以前感觉他就是个事事离不得人照顾,天然呆的小兄弟,怎么现在自己倒像是成了要他照顾的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