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邀请(中)
袁大总统步步紧逼,剑锋仍指着李大帅,对黎副总统的出马并不应战。
袁大总统在10日之内,给李大帅连发了三封电报,而且电报内容“情真意切”。单从表面现象来看,袁世凯要和国民党“和谈”的态度不可谓不诚,要和李大帅“共商国家大计”的心情不可谓不迫切。
袁大总统追求的就是这种表面效果,也正是他自认为此番表演的过人之处。因为他和他的幕僚都百分之二百的认为李疯子不会来北京进行谈判。如果按预料的李疯子真的不来北京,就可以把不愿和平的屎盆子扣在国民党的头上,袁世凯发动内战就有了理由,就可以争得国内国际上舆论的同情和支持。退一步讲,如果李疯子来了北京,也正好利用谈判的时间,做好发动内战的准备。有实力主动对国民党实际的魁首“诚挚”相邀,先声夺人,把球首先踢给李想,不管结果怎样,对北洋政府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当然,这只是有实力的一厢情愿罢了。
欧战刚刚开始,北京就给武汉发去“和谈”的邀请电。这一阴谋的突然性,也着实出乎以李想为首的鄂区国民党人的意料。
但是,袁世凯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李想一清二楚,犹如洞中观火。但国民党怎么审时度势,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来球再踢回去,达到后发制人,这是需要智慧、胆略和气魄的。
如前所述,袁世凯发动内战的方针,是早已定了的。即使如此,如果李想不去北京谈判,有实力就会把不愿和平的责任推给国民党,对国民党是不利的。因为李想一直站在道义的至高点,凝聚着民心士气。
北洋军需要时间,国民党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也同样需要时间。
朱而典把处理中国问题的重心放在北洋袁世凯身上,不赞成打内战,希望在中国维护袁世凯统一领导下的中央zheng府,这对国民党也是有一定压力的。
对于袁世凯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李想的判断是:
袁世凯打内战的决心已经定了,但他要放手发动全面内战还有许多困难。在国内,全国人民刚刚经过战乱而看到民国的成立,渴望和平的到来,以便重建家园。在国际上,参战欧战的各大国从各自利益出发,也不赞成中国发生大规模内战。那么袁世凯为什么一反常态地接二连三地给李想发电报要求和平谈判呢?其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精锐部队德械军师或半德械军师仍远在直隶、河北地区,运送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尚需时间。
对于这一点,有实力的英国盟友朱而典大使曾再清楚不过地作了说明,他说:“袁世凯的权力只及于北方一隅,中南和西北仍被国民革命军占领着,江西战场的是失败,导致长江以南则连任何一种北洋中央zheng府的影子也没有……
事实上,有实力甚至连再完全占领中原都有极大的困难。要拿到中原,他就必须同国民党人达成协议,如果他不同国民党人及英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完全控制中原。
袁世凯邀请李想赴京“共定大计”,其实质并不是真的想通过谈判来实现国内和平。
随着欧战爆发,袁世凯为尽快恢复对全国的**统治,恨不得在一个早上就实现这一梦想。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在政治上捞到了一笔政治资本。袁世凯自以为可以通过内战,一举荡平**和一切民主进步力量。辛亥革命的胜利,袁世凯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反革命力量,而且意外地抢到了人民用血汗换来的、“大桃子”,加上英国的承诺,这就使之觉得国民党无论如何无法同他比试,他可以在3-6个月内轻而易举地解决国民党问题。
但是,由于战后世界和平民主潮流高涨,中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呼声强烈,北洋内部反袁世凯,反内战力量的存在和发展,国统区经济上的严重困难,特别是人民革命力量的空前壮大和袁世凯的内战兵力远在北方难于短时间部署到位等客观事实,同其既定的“内战”方针相对立,这又使得袁世凯顾虑重重。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的矛盾心理驱使袁世凯一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反革命策略。因此在重庆谈判开始,他曾确定。……政治上极度宽容,军事上不稍迁就的谈判方针。”
此次,袁世凯邀请李想赴北京参加和平谈判,他的如意算盘是企图利用和谈来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有利于嫁祸内战责任于国民党。如果李想不来重庆,就可以给国民党安上个拒绝和谈、蓄意内战的罪名,将战争责任推到**身上,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政治地位(有实力自信李疯子本人是不敢冒险赴京的);如果袁世凯真的冒险来了,就让给国民党几个内阁职位,迫使其交出解放区,交出军队,这样他最后剿灭赤手空拳的**就易如反掌。二是有利于赢得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时间。如果李疯子赴京和谈,可以用谈判来取得调兵遣将的必需时间,而这些时间对于军力远远超出国民党军队的北洋军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
朱而典决定飞往武汉,察看动静。行前同袁世凯密商道:“如果连我去都不能把李想请来,大总统便可以对外宣布,说国民党对和平没有诚意,应用军令、政令加以讨伐。但如果李想来了,那大总统千万要告诫部下,不得胡来。否则徒逞一时之快,反惹起全世界舆论的抨击,或者更使国民党和革命军愤激,那我们太不合算了。”
“你放心。”袁世凯道:“朱而典大使,我懂得。”
朱而典满意的点点头。
“如果李想肯来,”袁世凯想了一下,又道:“你一定要早点通知我们,以便我们早做准备。”
……
一架带有英军标志的飞机在龟蛇锁大江的武汉三镇的上空盘旋。
武汉的机场绝对是远东数一数二的规模,驾驶飞机的英军飞行员很快就发现了那个“机场”,并且迅速地俯冲下去。
英军飞行员此刻的行动如同一次氛围奇特的飞行表演。
林动正好在机场,准备回江西。当他得知走下飞机的外国人是朱而典时,立即招来一个步兵连作为临时仪仗队。六十一岁的朱而典“伸直身子,挺起胸膛”接受步兵连的检阅,“像一个得意洋洋的小伙子那样高叫印第安人的战争口号”。这一情景令急忙赶来欢迎他的国民党的领导人不禁“瞠目结舌”。
武汉,已从一个普通的地名,变成了一个含义复杂的政治词汇。武汉指挥的武装力量遍布整个中国,人数已达六十三万之众。――在某种程度上讲,这里就是一个“国家”,尽管袁世凯从来没有承认过其合法性。
中外记者们发现,国民党人在这片土地上所创造的一切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意外和新奇纷至沓来。
李大帅宴请了他们,并和他们一起欣赏了艺术家们演唱的《同盟国进行曲》和《义勇军进行曲》。
被北洋军御用报刊描绘成“匪首”的鄂区国民党领袖李想性情温和,除了不断地吸烟之外,这个拿破仑个子短头发的南方人,举止从容不迫、神态安然自得。在回答记者们提出的“南北是选择战争还是和解”这个问题的时候,李想说,国民党人和人民的选择不是内战,而是一个真正的民主制度。
中外记者们从日常生活的层面上认识了李想。――“在武汉,李想是可以接近的,并且是很简朴的。他会在栽种有法国梧桐的大街上散步,跟老百姓交谈,他不带警卫。当和我们在内的一群人拍照时,他不站在中间,也没有人引他站在中间,他站在任何地方,有时在边上,有时站在别人身后。”
朱而典率领的五国代表观察组虽然被武汉的一个《义勇军进行曲》弄得心惊肉跳,但是《人民日报》刊发的题为《欢迎英法等国观察组的朋友们》的社论,还是让外国人十分高兴。社论不但说朱而典率领的观察组到达武汉“是民国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而且据说社论标题中的“朋友们”三个字,是李大帅亲自加上的。
李大帅对随行的英国驻华使馆二等秘书谢伟思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因为北洋政府依靠英国的大量援助,所以在中国防止内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英国的影响。由于担心一旦欧战结束,北洋军会立即发动内战。
受到友好接待的观察组吃上了武汉生产的面包,而李大帅和武汉军民则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观察组带来的电影。――汽油发电机轰轰作响,银幕上是一个永远走着鸭子步的落魄的美国流浪汉,在流浪汉的身后,是那个距离武汉十分遥远的国度闪闪烁烁的摩登时代。
袁大总统步步紧逼,剑锋仍指着李大帅,对黎副总统的出马并不应战。
袁大总统在10日之内,给李大帅连发了三封电报,而且电报内容“情真意切”。单从表面现象来看,袁世凯要和国民党“和谈”的态度不可谓不诚,要和李大帅“共商国家大计”的心情不可谓不迫切。
袁大总统追求的就是这种表面效果,也正是他自认为此番表演的过人之处。因为他和他的幕僚都百分之二百的认为李疯子不会来北京进行谈判。如果按预料的李疯子真的不来北京,就可以把不愿和平的屎盆子扣在国民党的头上,袁世凯发动内战就有了理由,就可以争得国内国际上舆论的同情和支持。退一步讲,如果李疯子来了北京,也正好利用谈判的时间,做好发动内战的准备。有实力主动对国民党实际的魁首“诚挚”相邀,先声夺人,把球首先踢给李想,不管结果怎样,对北洋政府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当然,这只是有实力的一厢情愿罢了。
欧战刚刚开始,北京就给武汉发去“和谈”的邀请电。这一阴谋的突然性,也着实出乎以李想为首的鄂区国民党人的意料。
但是,袁世凯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李想一清二楚,犹如洞中观火。但国民党怎么审时度势,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来球再踢回去,达到后发制人,这是需要智慧、胆略和气魄的。
如前所述,袁世凯发动内战的方针,是早已定了的。即使如此,如果李想不去北京谈判,有实力就会把不愿和平的责任推给国民党,对国民党是不利的。因为李想一直站在道义的至高点,凝聚着民心士气。
北洋军需要时间,国民党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也同样需要时间。
朱而典把处理中国问题的重心放在北洋袁世凯身上,不赞成打内战,希望在中国维护袁世凯统一领导下的中央zheng府,这对国民党也是有一定压力的。
对于袁世凯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李想的判断是:
袁世凯打内战的决心已经定了,但他要放手发动全面内战还有许多困难。在国内,全国人民刚刚经过战乱而看到民国的成立,渴望和平的到来,以便重建家园。在国际上,参战欧战的各大国从各自利益出发,也不赞成中国发生大规模内战。那么袁世凯为什么一反常态地接二连三地给李想发电报要求和平谈判呢?其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精锐部队德械军师或半德械军师仍远在直隶、河北地区,运送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尚需时间。
对于这一点,有实力的英国盟友朱而典大使曾再清楚不过地作了说明,他说:“袁世凯的权力只及于北方一隅,中南和西北仍被国民革命军占领着,江西战场的是失败,导致长江以南则连任何一种北洋中央zheng府的影子也没有……
事实上,有实力甚至连再完全占领中原都有极大的困难。要拿到中原,他就必须同国民党人达成协议,如果他不同国民党人及英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完全控制中原。
袁世凯邀请李想赴京“共定大计”,其实质并不是真的想通过谈判来实现国内和平。
随着欧战爆发,袁世凯为尽快恢复对全国的**统治,恨不得在一个早上就实现这一梦想。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在政治上捞到了一笔政治资本。袁世凯自以为可以通过内战,一举荡平**和一切民主进步力量。辛亥革命的胜利,袁世凯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反革命力量,而且意外地抢到了人民用血汗换来的、“大桃子”,加上英国的承诺,这就使之觉得国民党无论如何无法同他比试,他可以在3-6个月内轻而易举地解决国民党问题。
但是,由于战后世界和平民主潮流高涨,中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呼声强烈,北洋内部反袁世凯,反内战力量的存在和发展,国统区经济上的严重困难,特别是人民革命力量的空前壮大和袁世凯的内战兵力远在北方难于短时间部署到位等客观事实,同其既定的“内战”方针相对立,这又使得袁世凯顾虑重重。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的矛盾心理驱使袁世凯一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反革命策略。因此在重庆谈判开始,他曾确定。……政治上极度宽容,军事上不稍迁就的谈判方针。”
此次,袁世凯邀请李想赴北京参加和平谈判,他的如意算盘是企图利用和谈来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有利于嫁祸内战责任于国民党。如果李想不来重庆,就可以给国民党安上个拒绝和谈、蓄意内战的罪名,将战争责任推到**身上,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政治地位(有实力自信李疯子本人是不敢冒险赴京的);如果袁世凯真的冒险来了,就让给国民党几个内阁职位,迫使其交出解放区,交出军队,这样他最后剿灭赤手空拳的**就易如反掌。二是有利于赢得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时间。如果李疯子赴京和谈,可以用谈判来取得调兵遣将的必需时间,而这些时间对于军力远远超出国民党军队的北洋军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
朱而典决定飞往武汉,察看动静。行前同袁世凯密商道:“如果连我去都不能把李想请来,大总统便可以对外宣布,说国民党对和平没有诚意,应用军令、政令加以讨伐。但如果李想来了,那大总统千万要告诫部下,不得胡来。否则徒逞一时之快,反惹起全世界舆论的抨击,或者更使国民党和革命军愤激,那我们太不合算了。”
“你放心。”袁世凯道:“朱而典大使,我懂得。”
朱而典满意的点点头。
“如果李想肯来,”袁世凯想了一下,又道:“你一定要早点通知我们,以便我们早做准备。”
……
一架带有英军标志的飞机在龟蛇锁大江的武汉三镇的上空盘旋。
武汉的机场绝对是远东数一数二的规模,驾驶飞机的英军飞行员很快就发现了那个“机场”,并且迅速地俯冲下去。
英军飞行员此刻的行动如同一次氛围奇特的飞行表演。
林动正好在机场,准备回江西。当他得知走下飞机的外国人是朱而典时,立即招来一个步兵连作为临时仪仗队。六十一岁的朱而典“伸直身子,挺起胸膛”接受步兵连的检阅,“像一个得意洋洋的小伙子那样高叫印第安人的战争口号”。这一情景令急忙赶来欢迎他的国民党的领导人不禁“瞠目结舌”。
武汉,已从一个普通的地名,变成了一个含义复杂的政治词汇。武汉指挥的武装力量遍布整个中国,人数已达六十三万之众。――在某种程度上讲,这里就是一个“国家”,尽管袁世凯从来没有承认过其合法性。
中外记者们发现,国民党人在这片土地上所创造的一切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意外和新奇纷至沓来。
李大帅宴请了他们,并和他们一起欣赏了艺术家们演唱的《同盟国进行曲》和《义勇军进行曲》。
被北洋军御用报刊描绘成“匪首”的鄂区国民党领袖李想性情温和,除了不断地吸烟之外,这个拿破仑个子短头发的南方人,举止从容不迫、神态安然自得。在回答记者们提出的“南北是选择战争还是和解”这个问题的时候,李想说,国民党人和人民的选择不是内战,而是一个真正的民主制度。
中外记者们从日常生活的层面上认识了李想。――“在武汉,李想是可以接近的,并且是很简朴的。他会在栽种有法国梧桐的大街上散步,跟老百姓交谈,他不带警卫。当和我们在内的一群人拍照时,他不站在中间,也没有人引他站在中间,他站在任何地方,有时在边上,有时站在别人身后。”
朱而典率领的五国代表观察组虽然被武汉的一个《义勇军进行曲》弄得心惊肉跳,但是《人民日报》刊发的题为《欢迎英法等国观察组的朋友们》的社论,还是让外国人十分高兴。社论不但说朱而典率领的观察组到达武汉“是民国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而且据说社论标题中的“朋友们”三个字,是李大帅亲自加上的。
李大帅对随行的英国驻华使馆二等秘书谢伟思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因为北洋政府依靠英国的大量援助,所以在中国防止内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英国的影响。由于担心一旦欧战结束,北洋军会立即发动内战。
受到友好接待的观察组吃上了武汉生产的面包,而李大帅和武汉军民则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观察组带来的电影。――汽油发电机轰轰作响,银幕上是一个永远走着鸭子步的落魄的美国流浪汉,在流浪汉的身后,是那个距离武汉十分遥远的国度闪闪烁烁的摩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