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昌纵论时人,非常健谈,显出名动天下、江南名下士的本色,难怪能得到一个当世诸葛的称呼,能把黄兴和宋教仁都忽悠的找不到北。
看汪精卫和胡汉民亦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李想虽然非常不屑和蔑视赵凤昌,但也还是初次听到这么深入剖析时局的连珠妙语,而且还是这个时代的人物对自己时代的见解,使他更是兴趣盎然。无论赵凤昌论断对错,目的如何,李想也不计较了。听听总有好处,没有坏处。
这时孙中山问道:“请问是何三虑、三策?”
赵凤昌捋须而笑,从容不迫道:“和议未定,南北相持,久则经济恐慌,民生困苦,外交必生尽大之危险。赔款到期不付,各国责之北京,北京不应,责之南方。各省又散而不能同一,万一列强借为口实,以占据领土为质,难道陷于瓜分之危险。此可虑者一也。”
对于李想这样的穿越者而言,当然知道赵凤昌这一虑纯粹是杞人忧天,不免冷笑一声道:“列强正忙着准备欧战,那里有精力管远东的革命?你们以我真是疯子,我收复租界也是瞄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以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反感,如果要武力干预,早就干预了,他们不是不想,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李想看满屋子江浙人,学着蒋光头在史迪威事件后在一个场合中发表的慷慨激昂的讲话骂道:“娘稀匹,都是帝国主义!有什么好鸟?”
众人愕然向他望来。
孙中山道:“想不到你对欧洲局势也了如指掌。”接着一笑道:“列强虽然无暇东顾,但日俄近在咫尺,从沙皇到天皇,都有亡我之野心。此不能不虑!先生请继续。”
李想呆了起来,才想起这个时代的国人对洋鬼子敬畏的令人发指的地步,实在是因为自鴉片战争以来被洋鬼子修理的太惨,这种敬畏余毒一百年之后也还有残留,崇洋媚外依然是风气。李想只能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赵凤昌一脸不屑的吹胡子瞪了一言没有教养的李想,压低声音继续道:“北京情状,本已朝不保夕,自袁进都后,人心渐定,而于外交上、军政上,袁尤占有优越之势力。盖各国公使不信清之政府,而信袁之个人,已与天子无异矣。东三省既以外交之牵制,不能宣告独立,而山东、河南、直隶,又属袁之根据旧地,将来大势必趋于袁之势力范围,万一袁将北京经营停当,外债、外交均已得手,基础稍固,渐及于山东、河南、直隶三省,举兵南向,以与我革军相持,则彼此胜败未可决也。即使南方可以抵拒,亦将成南北分离之局,全国领土,势将缩小,南方人满,将何以为移植之区域?此可虑者二也。”
赵凤昌说到这里停下,慢吞吞的喝起茶来,众人忙追问其第三虑。
赵凤昌叹了一口气,露出悲时伤世的神色,道:“南方各省,虽皆宣告独立,然察其内容,事权不一,意见不齐,有未能趋于同一之势。各处革军,又多新募之卒、未练之兵,恐难言战。南方各省军政府内部,已有争权夺利之事,彼此内讧,不久必溃,而团结一致,实非易事。倘因此不能同一,功败垂成,袁将成拿破仑之事业。此可虑者三也。”
孙中山眼中射出向往的神色,因为他早自视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东方拿破仑或者华盛顿,而他亦是朝这目标努力着,而眼前的赵凤昌就是未出山的卧龙诸葛孔明之隆中对。
李想本来肯定地知道赵凤昌在给袁世凯出谋划策,孙中山就是给袁世凯做嫁衣裳,但在知道赵凤昌的三虑之后,又变得糊涂起来了。
赵凤昌却低声道:“以我看,今为南方计,欲与北方相持,有极重要者三策。”
孙中山干咳两声,掩饰心中的兴奋,道:“请教先生了。”
赵凤昌正容道:“一、业经宣告独立各省,宜商议组织临时政府,筹划全局。凡各省军政、财政互相联络,务使将长江一带布置完密,可守可战,为进规北方之计。”
李想更加糊涂了,赵凤昌还真是在帮孙中山出谋划策?
孙中山点头道:“只要南京政府成立,立刻选举大总统,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但是选举大总统事宜,还请先生鼎立支持。”
赵凤昌笑着点头道:“二、北军所恃者京汉铁路,转输军饷,甚为便利。必须有一奇兵,直捣开封,足助豫人独立,而尽北京之后援,革军既克河南,截断京汉铁路,汉口北军不战而降矣。”
李想恍然回过神,赶紧说道:“我已经派去一只精锐由汉中进入关中,支援潼关战场,只要击退潼关北洋军,立刻出关。我再派出一支军队由襄阳窥进洛阳,两路大军配合河南同盟会举义,必能把段祺瑞和北洋第一军困死在信阳。”
所有人都吃惊的看着李想,实在想不通他竟然有这样惊人的实力,也想不到湖北战斗刚刚结束,他就偷偷摸摸的已经派出部队进入了陕西战场,布武全局了。十万江浙联军刚刚打完光复南京的战役,就精疲力尽的无所作为,而他刚刚经历湖北战场的恶战比起南京战役更加的惨烈,他的实力非但没有受到损伤,反而更加的膨胀了,这个李疯子也实在太恐怖了,也难怪他有这样的底气,狂吼着:北伐,北伐!将革命进行到底!
孙中山也好像第一次认识他一样上下打量着他,在他的映像中李想最多和胡汉民在广东拥有的实力差不多,或许更加不如,毕竟辛亥的主战场就在湖北,打退北洋军之后自身必然伤痕累累,要真出兵北伐也是有心无力,真是想不到啊想不到!如果李想真有这样的实力,那么他在南京上任大总统,底气也要足很多!
也许李想太年轻了,所有人在看到他的第一眼都不免对他的年轻产生轻视。
如果李想真有这样强大的实力,赵凤昌也要从新估量南方的整天实力。赵凤昌脑子飞速旋转,呆愣半响,才知道自己失态,赶紧咳嗽一声。一群同样惊愕的发愣的人清醒过来,互相尴尬的笑笑。
赵凤昌整理一下混乱的思绪,才说道:“三、北京财政危机,已达极点。而南军尽得江南富庶省份,若鼓励贸易,经营税饷,既有长江河流交通之便,又占苏、浙、闽、粤港口外贸之利,财政、武器,均易张罗,可为持久之计,北军虽多,无能为也。”
“先生洞察进微,谋略过人,三虑三策,堪比孔明之隆中对。“孙中山表现出大耳刘备的胸襟道,“多谢先生指点。”
李想听完,刚想评说江浙财政,献出他在汉口理财的手段,门外脚步声响起,守在门外的俏丫鬟报入来道:“南京的各省联合会委派广西马君武、山西景耀月、安徽王竹怀、江西王有兰等六人为代表,专程来上海欢迎孙中山先生。听说孙中山先生来了惜阴堂,他们也直接过来,正在外面求见。”
众人大感愕然,均想不到南京来的代表如此急切,竟然等不了片刻,寻到惜阴堂来了。
马君武进来就对孙中山说道:“代表团拟举先生为临时政府大元帅,先生之意如何?”
孙中山先生汪精卫昨晚提到过的临时政府“大元帅”,但是依然故作安然的微笑道:“要选举,就选举大总统,不必选举大元帅,因为大元帅称,在外国并非国家之元首。”
马君武心中苦笑,偷偷看了一眼正襟危坐的汪精卫,说道:“代表会所议决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本规定选举临时大总统,但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到汉口试探议和时,曾表示如南方能举袁为大总统,则袁亦可赞成共和。因此代表会又决议此职暂时留以有待。”
山西景耀月也加油添醋的说道:“就在昨天,唐绍仪将召开国民会议的协议电告袁世凯。当天,袁世凯据唐电要求清廷召集宗室王公会议,以决大计。袁奏称:“唐绍仪计无所出,苦心焦思,以为祗有速开国民大会,征集各省代表,将君主民主问题付之公决之一法。其最近两项来电,略谓:‘彼党坚持共和,不认则罢议。罢议则决裂,决裂则大局必糜烂。试思战祸再起,度支如何?军械如何?岂能必操胜算。万一挫衄,敌临城下,君位贵族岂能保全?外人生命财产岂能保护?不幸分崩离析,全国沦胥,上何以对君父,下何以对国民。如召集国会,采取舆论,果能议决仍用君主国体,岂非至幸之事。就令议决共和,而皇室之待遇必极优隆,中国前途之幸福尚可希望。孰得孰失,情事较然。若再延缓,祸害立至’等话。又称:‘现计停战之期仅余三日,若不得切实允开阔会之谕旨,再无展限停战之望,势必决裂。惟有即日辞去代表名目,以自引罪’等语。臣等接阅之下,忧心如焚,内察民情,外观大势,实逼处此,无可转圜……惟有吁恳召集宗支王公,速行会议,请旨裁夺,以定大计。”由于袁、唐上下勾通,对清廷进行恫吓,清廷已经被迫赞成召开国民大会。袁世凯立即复电唐绍仪,今天正与伍廷芳切实讨论选举办法,进行第五次和谈。”
“那不要紧,只要袁真能拥护共和,我就让给他。”孙中山落落大方,对大总统还真不怎么眷恋,“不过——总统就是总统,临时字样,可以不要。”
孙中山反对大总统之前冠以“临时”二字,是因为他在归国前向西方各国商谈借款时,他们都表示,中国正式成立共和政府时,才可考虑。
“既然你们要推袁世凯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那干嘛还来找孙先生?拿人消遣?”李想毫不客气的说道,他可没有孙中山好说话,没有黄兴好忽悠。
众代表一脸的尴尬,看着李想不知道该怎会回答。
虽然清朝朝廷,经过御前会议讨论后,今早发布谕旨,同意上海会议上两个代表关于召开国民会议的协议。但是对于上海会议达成的这个协议,在已经宣布共和的各省的当权派以及集合在南京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们中间,引起了疑虑和反感。这是因为:第一、袁世凯虽然再三要求停战,却乘机派兵侵入山西、陕西,这使人们认为他是实行“南和北战”的策略,在和平烟幕下争取时间,加强他在北方的地位,以便进一步用武力对付南方。如果再要推举代表召开新的会议,那就使他得到更多的时间。第二、袁世凯公开主张维持清朝皇室、实行君主立宪,这就使那些愿意袁世凯来担任民国总统的人们怀疑他是否有此决心。第三、如果还要举行一个新的会议来决定君主或民主的问题,那就是否定了已经在南京召开的各省代表会议的地位。
而在孙中山回国以前,各省都督和各省代表会议已经酝酿成立临时的中央政府。但是他们找不出一个公认的有威望的领袖人物,而且他们在企待袁世凯来担任总统,因此,他们只是推举了黎元洪和黄兴做为大元帅、副元帅,暂代临时总统的职权,而这两个人又都没有就职。只是因为袁世凯迟迟不作出最后决定,他们才感到有必要迅速把中央政府成立起来。已经宣布共和的各省各自为政的局面不能长久保持下去,这固然是他们要成立中央政府的一个原因,但是这还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他们认为,成立了中央政府,才有可能得到外国的“承认”。当时参加革命的所有人,包括真正的革命派,更不用说投机分子了,都把帝国主义列强的“承认”看做是首要的事。第二,他们又用成立中央政府来向袁世凯示威,但并不是同袁世凯决裂,而是企图迫使他早下决心抛弃清皇朝。因此,他们只愿意把新政府称为“临时政府”,而孙中山只能是过度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然反对用“临时”的名义,李想更是反对推“袁”,但他们的主张没有被接受。
马君武尴尬一笑道:“大家都知道,如袁世凯能反正,借袁之力以推翻清廷建立民国最为有利,并确定袁如反正即举为大总统的方针,因素是多方面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本就是为这个目的而筹划,取消‘临时’二字,这还要发生修改组织大纲问题,牵扯局面甚广,只有俟回南京与代表会商量…………”
“马勒隔壁!还商量个屁!”李想排着桌子破口大骂道。“你们瞎了眼了,看不出袁世凯是‘帝制自为’绝不可信赖的奸雄,他实为共和国之梗。今日推‘袁’,中国明日必遭末日浩劫!”
318隆中对
318隆中对,到网址
看汪精卫和胡汉民亦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李想虽然非常不屑和蔑视赵凤昌,但也还是初次听到这么深入剖析时局的连珠妙语,而且还是这个时代的人物对自己时代的见解,使他更是兴趣盎然。无论赵凤昌论断对错,目的如何,李想也不计较了。听听总有好处,没有坏处。
这时孙中山问道:“请问是何三虑、三策?”
赵凤昌捋须而笑,从容不迫道:“和议未定,南北相持,久则经济恐慌,民生困苦,外交必生尽大之危险。赔款到期不付,各国责之北京,北京不应,责之南方。各省又散而不能同一,万一列强借为口实,以占据领土为质,难道陷于瓜分之危险。此可虑者一也。”
对于李想这样的穿越者而言,当然知道赵凤昌这一虑纯粹是杞人忧天,不免冷笑一声道:“列强正忙着准备欧战,那里有精力管远东的革命?你们以我真是疯子,我收复租界也是瞄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以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反感,如果要武力干预,早就干预了,他们不是不想,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李想看满屋子江浙人,学着蒋光头在史迪威事件后在一个场合中发表的慷慨激昂的讲话骂道:“娘稀匹,都是帝国主义!有什么好鸟?”
众人愕然向他望来。
孙中山道:“想不到你对欧洲局势也了如指掌。”接着一笑道:“列强虽然无暇东顾,但日俄近在咫尺,从沙皇到天皇,都有亡我之野心。此不能不虑!先生请继续。”
李想呆了起来,才想起这个时代的国人对洋鬼子敬畏的令人发指的地步,实在是因为自鴉片战争以来被洋鬼子修理的太惨,这种敬畏余毒一百年之后也还有残留,崇洋媚外依然是风气。李想只能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赵凤昌一脸不屑的吹胡子瞪了一言没有教养的李想,压低声音继续道:“北京情状,本已朝不保夕,自袁进都后,人心渐定,而于外交上、军政上,袁尤占有优越之势力。盖各国公使不信清之政府,而信袁之个人,已与天子无异矣。东三省既以外交之牵制,不能宣告独立,而山东、河南、直隶,又属袁之根据旧地,将来大势必趋于袁之势力范围,万一袁将北京经营停当,外债、外交均已得手,基础稍固,渐及于山东、河南、直隶三省,举兵南向,以与我革军相持,则彼此胜败未可决也。即使南方可以抵拒,亦将成南北分离之局,全国领土,势将缩小,南方人满,将何以为移植之区域?此可虑者二也。”
赵凤昌说到这里停下,慢吞吞的喝起茶来,众人忙追问其第三虑。
赵凤昌叹了一口气,露出悲时伤世的神色,道:“南方各省,虽皆宣告独立,然察其内容,事权不一,意见不齐,有未能趋于同一之势。各处革军,又多新募之卒、未练之兵,恐难言战。南方各省军政府内部,已有争权夺利之事,彼此内讧,不久必溃,而团结一致,实非易事。倘因此不能同一,功败垂成,袁将成拿破仑之事业。此可虑者三也。”
孙中山眼中射出向往的神色,因为他早自视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东方拿破仑或者华盛顿,而他亦是朝这目标努力着,而眼前的赵凤昌就是未出山的卧龙诸葛孔明之隆中对。
李想本来肯定地知道赵凤昌在给袁世凯出谋划策,孙中山就是给袁世凯做嫁衣裳,但在知道赵凤昌的三虑之后,又变得糊涂起来了。
赵凤昌却低声道:“以我看,今为南方计,欲与北方相持,有极重要者三策。”
孙中山干咳两声,掩饰心中的兴奋,道:“请教先生了。”
赵凤昌正容道:“一、业经宣告独立各省,宜商议组织临时政府,筹划全局。凡各省军政、财政互相联络,务使将长江一带布置完密,可守可战,为进规北方之计。”
李想更加糊涂了,赵凤昌还真是在帮孙中山出谋划策?
孙中山点头道:“只要南京政府成立,立刻选举大总统,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但是选举大总统事宜,还请先生鼎立支持。”
赵凤昌笑着点头道:“二、北军所恃者京汉铁路,转输军饷,甚为便利。必须有一奇兵,直捣开封,足助豫人独立,而尽北京之后援,革军既克河南,截断京汉铁路,汉口北军不战而降矣。”
李想恍然回过神,赶紧说道:“我已经派去一只精锐由汉中进入关中,支援潼关战场,只要击退潼关北洋军,立刻出关。我再派出一支军队由襄阳窥进洛阳,两路大军配合河南同盟会举义,必能把段祺瑞和北洋第一军困死在信阳。”
所有人都吃惊的看着李想,实在想不通他竟然有这样惊人的实力,也想不到湖北战斗刚刚结束,他就偷偷摸摸的已经派出部队进入了陕西战场,布武全局了。十万江浙联军刚刚打完光复南京的战役,就精疲力尽的无所作为,而他刚刚经历湖北战场的恶战比起南京战役更加的惨烈,他的实力非但没有受到损伤,反而更加的膨胀了,这个李疯子也实在太恐怖了,也难怪他有这样的底气,狂吼着:北伐,北伐!将革命进行到底!
孙中山也好像第一次认识他一样上下打量着他,在他的映像中李想最多和胡汉民在广东拥有的实力差不多,或许更加不如,毕竟辛亥的主战场就在湖北,打退北洋军之后自身必然伤痕累累,要真出兵北伐也是有心无力,真是想不到啊想不到!如果李想真有这样的实力,那么他在南京上任大总统,底气也要足很多!
也许李想太年轻了,所有人在看到他的第一眼都不免对他的年轻产生轻视。
如果李想真有这样强大的实力,赵凤昌也要从新估量南方的整天实力。赵凤昌脑子飞速旋转,呆愣半响,才知道自己失态,赶紧咳嗽一声。一群同样惊愕的发愣的人清醒过来,互相尴尬的笑笑。
赵凤昌整理一下混乱的思绪,才说道:“三、北京财政危机,已达极点。而南军尽得江南富庶省份,若鼓励贸易,经营税饷,既有长江河流交通之便,又占苏、浙、闽、粤港口外贸之利,财政、武器,均易张罗,可为持久之计,北军虽多,无能为也。”
“先生洞察进微,谋略过人,三虑三策,堪比孔明之隆中对。“孙中山表现出大耳刘备的胸襟道,“多谢先生指点。”
李想听完,刚想评说江浙财政,献出他在汉口理财的手段,门外脚步声响起,守在门外的俏丫鬟报入来道:“南京的各省联合会委派广西马君武、山西景耀月、安徽王竹怀、江西王有兰等六人为代表,专程来上海欢迎孙中山先生。听说孙中山先生来了惜阴堂,他们也直接过来,正在外面求见。”
众人大感愕然,均想不到南京来的代表如此急切,竟然等不了片刻,寻到惜阴堂来了。
马君武进来就对孙中山说道:“代表团拟举先生为临时政府大元帅,先生之意如何?”
孙中山先生汪精卫昨晚提到过的临时政府“大元帅”,但是依然故作安然的微笑道:“要选举,就选举大总统,不必选举大元帅,因为大元帅称,在外国并非国家之元首。”
马君武心中苦笑,偷偷看了一眼正襟危坐的汪精卫,说道:“代表会所议决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本规定选举临时大总统,但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到汉口试探议和时,曾表示如南方能举袁为大总统,则袁亦可赞成共和。因此代表会又决议此职暂时留以有待。”
山西景耀月也加油添醋的说道:“就在昨天,唐绍仪将召开国民会议的协议电告袁世凯。当天,袁世凯据唐电要求清廷召集宗室王公会议,以决大计。袁奏称:“唐绍仪计无所出,苦心焦思,以为祗有速开国民大会,征集各省代表,将君主民主问题付之公决之一法。其最近两项来电,略谓:‘彼党坚持共和,不认则罢议。罢议则决裂,决裂则大局必糜烂。试思战祸再起,度支如何?军械如何?岂能必操胜算。万一挫衄,敌临城下,君位贵族岂能保全?外人生命财产岂能保护?不幸分崩离析,全国沦胥,上何以对君父,下何以对国民。如召集国会,采取舆论,果能议决仍用君主国体,岂非至幸之事。就令议决共和,而皇室之待遇必极优隆,中国前途之幸福尚可希望。孰得孰失,情事较然。若再延缓,祸害立至’等话。又称:‘现计停战之期仅余三日,若不得切实允开阔会之谕旨,再无展限停战之望,势必决裂。惟有即日辞去代表名目,以自引罪’等语。臣等接阅之下,忧心如焚,内察民情,外观大势,实逼处此,无可转圜……惟有吁恳召集宗支王公,速行会议,请旨裁夺,以定大计。”由于袁、唐上下勾通,对清廷进行恫吓,清廷已经被迫赞成召开国民大会。袁世凯立即复电唐绍仪,今天正与伍廷芳切实讨论选举办法,进行第五次和谈。”
“那不要紧,只要袁真能拥护共和,我就让给他。”孙中山落落大方,对大总统还真不怎么眷恋,“不过——总统就是总统,临时字样,可以不要。”
孙中山反对大总统之前冠以“临时”二字,是因为他在归国前向西方各国商谈借款时,他们都表示,中国正式成立共和政府时,才可考虑。
“既然你们要推袁世凯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那干嘛还来找孙先生?拿人消遣?”李想毫不客气的说道,他可没有孙中山好说话,没有黄兴好忽悠。
众代表一脸的尴尬,看着李想不知道该怎会回答。
虽然清朝朝廷,经过御前会议讨论后,今早发布谕旨,同意上海会议上两个代表关于召开国民会议的协议。但是对于上海会议达成的这个协议,在已经宣布共和的各省的当权派以及集合在南京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们中间,引起了疑虑和反感。这是因为:第一、袁世凯虽然再三要求停战,却乘机派兵侵入山西、陕西,这使人们认为他是实行“南和北战”的策略,在和平烟幕下争取时间,加强他在北方的地位,以便进一步用武力对付南方。如果再要推举代表召开新的会议,那就使他得到更多的时间。第二、袁世凯公开主张维持清朝皇室、实行君主立宪,这就使那些愿意袁世凯来担任民国总统的人们怀疑他是否有此决心。第三、如果还要举行一个新的会议来决定君主或民主的问题,那就是否定了已经在南京召开的各省代表会议的地位。
而在孙中山回国以前,各省都督和各省代表会议已经酝酿成立临时的中央政府。但是他们找不出一个公认的有威望的领袖人物,而且他们在企待袁世凯来担任总统,因此,他们只是推举了黎元洪和黄兴做为大元帅、副元帅,暂代临时总统的职权,而这两个人又都没有就职。只是因为袁世凯迟迟不作出最后决定,他们才感到有必要迅速把中央政府成立起来。已经宣布共和的各省各自为政的局面不能长久保持下去,这固然是他们要成立中央政府的一个原因,但是这还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他们认为,成立了中央政府,才有可能得到外国的“承认”。当时参加革命的所有人,包括真正的革命派,更不用说投机分子了,都把帝国主义列强的“承认”看做是首要的事。第二,他们又用成立中央政府来向袁世凯示威,但并不是同袁世凯决裂,而是企图迫使他早下决心抛弃清皇朝。因此,他们只愿意把新政府称为“临时政府”,而孙中山只能是过度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然反对用“临时”的名义,李想更是反对推“袁”,但他们的主张没有被接受。
马君武尴尬一笑道:“大家都知道,如袁世凯能反正,借袁之力以推翻清廷建立民国最为有利,并确定袁如反正即举为大总统的方针,因素是多方面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本就是为这个目的而筹划,取消‘临时’二字,这还要发生修改组织大纲问题,牵扯局面甚广,只有俟回南京与代表会商量…………”
“马勒隔壁!还商量个屁!”李想排着桌子破口大骂道。“你们瞎了眼了,看不出袁世凯是‘帝制自为’绝不可信赖的奸雄,他实为共和国之梗。今日推‘袁’,中国明日必遭末日浩劫!”
318隆中对
318隆中对,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