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事变,不抵抗政策!在另一个时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能在第一时间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爱国的张学良将军因为服从了卖国的蒋介石的命令,几十万东北军不放一枪一弹,便将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拱手送人了……不过,罗耀国前世显然是属于极少数。因为他所了解到历史由于种种原因肯定不是正确的。他所知道的历史是张学良将军并没有服从所谓的不抵抗命令!他所知的东北军所谓“不抵抗”分为三部分。
一是9.18晚到9.19日沈阳沦陷。当时爱国的东北军仅在沈阳部署了一个旅的兵力,东北军的根基——兵工厂、武器库、金库和大本营居然只有一个第七旅在保卫!根据今世罗耀国对东北军战斗力的分析,一个旅的东北军撑死了也就和一个大队的日军相当吧!要能抵得人家上一个联队的话,绥远、陕北的红军早就……只有这么点兵力看守老巢,这个张学良怎么说呢!人家不来偷袭都对不起天照大神了!这一个旅据说是奉了老蒋的命令不放一枪丢掉了沈阳,而日军则出动了两个独立守备大队花了十七、八个小时才占领了“不抵抗”的北大营!
二是东北军驻扎在东北的主力部队,吉林省的驻军五万多人,还包括东北军或许也是当时中国唯一的重炮团。这支部队被我们爱国的张学良将军把交给了自己敬爱的老师——爱新觉罗.熙洽!就是那个发誓要恢复大清的熙洽。其它什么就不用说了……无语了。
三是张学良将军违反了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带领了关内的东北军主力跑到锦州去布防。也不知道有没有这段历史?是不是罗耀国的前世被误导了?总之,张学良的十几万大军在锦州附近和日军对峙了几个月,直到第二年一月二日,张学良才奉命不抵抗,放弃锦州跑回了关内。至于奉谁的命令?应该是……孙科吧?当时老蒋已经下野,理论上说是老百姓一个,张学良没有理由服从老百姓蒋介石吧?以孙科为首的粤系当时曾经短期执政,根据国民党方面披露的资料,孙少爷的政府是明确下达了抵抗的命令,或许背后又有什么密电吧?反正张将军那么爱国,是不可能没有命令一枪不放就丢掉锦州的。
不过那都是前世的事儿了,这前世不是没有罗耀国这只不负责任的大蝴蝶吗?罗耀国知道自己这几年使劲扇着翅膀,早就把历史篡改的面目全非了。这9.18还会发生吗?如果会发生的话,东北军应该是拼死抵抗了吧?这回他们是中央了!没有理由听蒋介石的话吧?再说到1931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指不定就是自己了,呃,自己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电全国,坚决要求东北军抵抗至最后一人一枪!
可是,万一他们还是改不了老毛病呢?这样应该怎么应付局面?
军备部小楼的顶层,一间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就在讨论着类似的问题——如果,呃,就是可能的意思,五年后中日两国发生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办?
罗耀国、白崇禧、蒋百里、安思华、吴子良还有……军备部秘书长宋美龄。六个人围坐在会议桌边上,一边儿品茗着香茶,一边儿讨论着这个沉重的话题。
几个正儿八经的军人倒还好,听到惊世骇俗的日本威胁论也都是平静如常,或许是对这个恶邻早有警觉。只是惊得宋御姐有些花容失色了,她可没想到,今天罗耀国召集了一伙“心腹”居然是要讨论这样吓人的问题。又或许原来不是讨论日本威胁论,结果看见自己很不知趣地跟进来以后才临时改变了话题的吧?还是先听着吧,就当是听故事了。
白崇禧表情严肃,似乎是早有准备,此时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读了起来:“根据各方面从公开信息中搜集到的情报,日本的国民收入在1914年欧洲爆发后,迅速增长,但1921年以后,由于战后萧条引起了经济危机,急转直下。一直持续至今,国防经费一直没有大的增长,维持在国民收入的3%——4%的水平上。日本的重工业化也因此有所放慢,到去年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大约是轻工业占63%,重工业占37%。钢材的年产量今年预计是120万吨。比之本世纪初增加了五倍……而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北方尚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各项工业建设都进展缓慢,唯有奉系核心地盘辽宁省的重工业有所发展。南方自民国12年韶关、海南两大钢铁厂开工建设以来,重工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比之日本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预计今年南方的钢材产量在二十五万吨左右,仅相当于日本在日俄战争后的水平。而且在特种钢,军工钢领域差距更为明显。
……根据预测,日本到1931年的钢铁产量应该能够超过250万吨,即在现有水平上增加一倍左右。而我们的钢铁业发展计划如果能够实现的话,届时也将拥有约250万吨的产量,基本上可以追平日本。不过这仅仅是产量,而非质量。由于我国领土辽阔,基础设施薄弱,因此有着较大的建筑用钢需求,产量也比较容易扩充。但是要获得特殊钢、军工钢的技术和工艺以及设备的难度非常高,即使我们能从美国和德国获取相关技术,消化吸收也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此外在飞机、舰船、化工等重工业领域,我们和日本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也更加难以超越。因此可以预见,到1931年,中日之间在重工业领域的实力对比上仍然会是日本占明显优势……”
“不过……”白崇禧放下手中的文件,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微微一笑:“我们也不是没有一战的可能。我们参谋部自辅文弟主导之时起就一直在做相关的研究,根据我们的分析,日本虽然在重工业和军队素质上领先,但是也受到其土地狭小,资源匮乏的制约,我们估计他们很难维持长期战争。所以只要我们能坚持作战,即使打不赢,拖也能拖垮他们,只不过……我们的问题是不统一,特别是北方局势混乱,很难形成合力。而日本最有可能入侵的地点又恰恰是东北。”;
罗耀国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琢磨了一会儿。这段时间把钢厂和军工厂改制的事情丢给章乃器和陈光甫等“专业人士”之后,他的主要精力又回到了为今后中日战争的布局上来了。拖!这是另一个时空抗日战争中的法子,现在又被白崇禧提了出来。只是……仅仅是日本被拖垮了吗?
“是要考虑持久战的问题,不过我们还是要先立于不败之地。”罗耀国放下手中的茶杯,微微一笑:“我们是要拖垮日本,而不是和日本一起被拖垮。如果要维持长期战争的话,不仅仅是重工业的问题,还有经济问题。一个崩溃的经济是不能支撑一场胜利的战争的。我国现在的经济中心仍然在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那儿的税赋占到国民政府总收入的八成。而我们的海军又全然不是日本的对手,至少五年内连一战的可能都没有。如果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都沦陷或是毁于战火的话,我们的财政恐怕就立即破产了。所以我们应对未来中日战争的第一个措施是要完善东南和华南的海防。去年我们曾经向英国订购过三十门12英寸和14英寸的重型大炮,现在已经开始陆续到货了。我想是时候开始在上海周围修建海防要塞了,我的设想是在吴淞口、崇明岛、杭州湾、舟山等地修建炮台,同时也要准备建造浅水重炮舰……那三十门大炮或许不一定够用,咱们想办法再买,总之一定要确保东南海口无虞。一但中日开战我们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以水雷和炮台封锁长江口和珠江口。”
先确保老巢不失,然后再考虑破敌。这个法子对吗?历史上张学良不就是因为老窝空虚而被人抄掉的吗?总不能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一不小心没有看住东南的钱袋子让日本人夺去吧?只是国民革命军的兵力好像有限,既要保住老巢,又要增援东北够用吗?
蒋百里也想到了这一点,他轻轻转动着手中的茶杯,蹙了蹙眉毛:“如果要保东南和华南的话,咱们陆军的兵力可就不足用了。我们现在就只有二十师的陆军,而海军又非常无力。即使有要塞可倚仗也不过是守住几个要点,不可能保住整个海岸线不失。日军依然可以选择任何一地登陆。那我们岂不是要将主力部署在南方地区了吗?而且……还要防备北方军阀趁机南下。这样我们还有多少兵力可以派去东北呢?”
求收藏,求推荐
一是9.18晚到9.19日沈阳沦陷。当时爱国的东北军仅在沈阳部署了一个旅的兵力,东北军的根基——兵工厂、武器库、金库和大本营居然只有一个第七旅在保卫!根据今世罗耀国对东北军战斗力的分析,一个旅的东北军撑死了也就和一个大队的日军相当吧!要能抵得人家上一个联队的话,绥远、陕北的红军早就……只有这么点兵力看守老巢,这个张学良怎么说呢!人家不来偷袭都对不起天照大神了!这一个旅据说是奉了老蒋的命令不放一枪丢掉了沈阳,而日军则出动了两个独立守备大队花了十七、八个小时才占领了“不抵抗”的北大营!
二是东北军驻扎在东北的主力部队,吉林省的驻军五万多人,还包括东北军或许也是当时中国唯一的重炮团。这支部队被我们爱国的张学良将军把交给了自己敬爱的老师——爱新觉罗.熙洽!就是那个发誓要恢复大清的熙洽。其它什么就不用说了……无语了。
三是张学良将军违反了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带领了关内的东北军主力跑到锦州去布防。也不知道有没有这段历史?是不是罗耀国的前世被误导了?总之,张学良的十几万大军在锦州附近和日军对峙了几个月,直到第二年一月二日,张学良才奉命不抵抗,放弃锦州跑回了关内。至于奉谁的命令?应该是……孙科吧?当时老蒋已经下野,理论上说是老百姓一个,张学良没有理由服从老百姓蒋介石吧?以孙科为首的粤系当时曾经短期执政,根据国民党方面披露的资料,孙少爷的政府是明确下达了抵抗的命令,或许背后又有什么密电吧?反正张将军那么爱国,是不可能没有命令一枪不放就丢掉锦州的。
不过那都是前世的事儿了,这前世不是没有罗耀国这只不负责任的大蝴蝶吗?罗耀国知道自己这几年使劲扇着翅膀,早就把历史篡改的面目全非了。这9.18还会发生吗?如果会发生的话,东北军应该是拼死抵抗了吧?这回他们是中央了!没有理由听蒋介石的话吧?再说到1931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指不定就是自己了,呃,自己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电全国,坚决要求东北军抵抗至最后一人一枪!
可是,万一他们还是改不了老毛病呢?这样应该怎么应付局面?
军备部小楼的顶层,一间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就在讨论着类似的问题——如果,呃,就是可能的意思,五年后中日两国发生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办?
罗耀国、白崇禧、蒋百里、安思华、吴子良还有……军备部秘书长宋美龄。六个人围坐在会议桌边上,一边儿品茗着香茶,一边儿讨论着这个沉重的话题。
几个正儿八经的军人倒还好,听到惊世骇俗的日本威胁论也都是平静如常,或许是对这个恶邻早有警觉。只是惊得宋御姐有些花容失色了,她可没想到,今天罗耀国召集了一伙“心腹”居然是要讨论这样吓人的问题。又或许原来不是讨论日本威胁论,结果看见自己很不知趣地跟进来以后才临时改变了话题的吧?还是先听着吧,就当是听故事了。
白崇禧表情严肃,似乎是早有准备,此时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读了起来:“根据各方面从公开信息中搜集到的情报,日本的国民收入在1914年欧洲爆发后,迅速增长,但1921年以后,由于战后萧条引起了经济危机,急转直下。一直持续至今,国防经费一直没有大的增长,维持在国民收入的3%——4%的水平上。日本的重工业化也因此有所放慢,到去年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大约是轻工业占63%,重工业占37%。钢材的年产量今年预计是120万吨。比之本世纪初增加了五倍……而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北方尚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各项工业建设都进展缓慢,唯有奉系核心地盘辽宁省的重工业有所发展。南方自民国12年韶关、海南两大钢铁厂开工建设以来,重工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比之日本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预计今年南方的钢材产量在二十五万吨左右,仅相当于日本在日俄战争后的水平。而且在特种钢,军工钢领域差距更为明显。
……根据预测,日本到1931年的钢铁产量应该能够超过250万吨,即在现有水平上增加一倍左右。而我们的钢铁业发展计划如果能够实现的话,届时也将拥有约250万吨的产量,基本上可以追平日本。不过这仅仅是产量,而非质量。由于我国领土辽阔,基础设施薄弱,因此有着较大的建筑用钢需求,产量也比较容易扩充。但是要获得特殊钢、军工钢的技术和工艺以及设备的难度非常高,即使我们能从美国和德国获取相关技术,消化吸收也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此外在飞机、舰船、化工等重工业领域,我们和日本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也更加难以超越。因此可以预见,到1931年,中日之间在重工业领域的实力对比上仍然会是日本占明显优势……”
“不过……”白崇禧放下手中的文件,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微微一笑:“我们也不是没有一战的可能。我们参谋部自辅文弟主导之时起就一直在做相关的研究,根据我们的分析,日本虽然在重工业和军队素质上领先,但是也受到其土地狭小,资源匮乏的制约,我们估计他们很难维持长期战争。所以只要我们能坚持作战,即使打不赢,拖也能拖垮他们,只不过……我们的问题是不统一,特别是北方局势混乱,很难形成合力。而日本最有可能入侵的地点又恰恰是东北。”;
罗耀国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琢磨了一会儿。这段时间把钢厂和军工厂改制的事情丢给章乃器和陈光甫等“专业人士”之后,他的主要精力又回到了为今后中日战争的布局上来了。拖!这是另一个时空抗日战争中的法子,现在又被白崇禧提了出来。只是……仅仅是日本被拖垮了吗?
“是要考虑持久战的问题,不过我们还是要先立于不败之地。”罗耀国放下手中的茶杯,微微一笑:“我们是要拖垮日本,而不是和日本一起被拖垮。如果要维持长期战争的话,不仅仅是重工业的问题,还有经济问题。一个崩溃的经济是不能支撑一场胜利的战争的。我国现在的经济中心仍然在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那儿的税赋占到国民政府总收入的八成。而我们的海军又全然不是日本的对手,至少五年内连一战的可能都没有。如果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都沦陷或是毁于战火的话,我们的财政恐怕就立即破产了。所以我们应对未来中日战争的第一个措施是要完善东南和华南的海防。去年我们曾经向英国订购过三十门12英寸和14英寸的重型大炮,现在已经开始陆续到货了。我想是时候开始在上海周围修建海防要塞了,我的设想是在吴淞口、崇明岛、杭州湾、舟山等地修建炮台,同时也要准备建造浅水重炮舰……那三十门大炮或许不一定够用,咱们想办法再买,总之一定要确保东南海口无虞。一但中日开战我们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以水雷和炮台封锁长江口和珠江口。”
先确保老巢不失,然后再考虑破敌。这个法子对吗?历史上张学良不就是因为老窝空虚而被人抄掉的吗?总不能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一不小心没有看住东南的钱袋子让日本人夺去吧?只是国民革命军的兵力好像有限,既要保住老巢,又要增援东北够用吗?
蒋百里也想到了这一点,他轻轻转动着手中的茶杯,蹙了蹙眉毛:“如果要保东南和华南的话,咱们陆军的兵力可就不足用了。我们现在就只有二十师的陆军,而海军又非常无力。即使有要塞可倚仗也不过是守住几个要点,不可能保住整个海岸线不失。日军依然可以选择任何一地登陆。那我们岂不是要将主力部署在南方地区了吗?而且……还要防备北方军阀趁机南下。这样我们还有多少兵力可以派去东北呢?”
求收藏,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