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嘉靖三十四年夏天,倭寇骚扰江南日益严重,千里海滨同时告警。 更新最快倭寇经过的地方,尽皆抢掠一空。到处呈是残垣断壁,令人惨不忍睹。倭寇未经过的地方,谣言四起,风声鹤唳,人心惶惶。那些闻风而逃的老百姓充山塞谷,号啼于野,如无头苍蝇一股乱飞乱窜。
江南倭乱闹得举朝不宁,千里海疆怨声载道。无论里不愁衣食的王侯将相,还是穷无立锥之地的小民百姓,俱为此事担惊受怕。
那沿海各地卫所,府县告急的鸡毛羽信象雪片一样涌入京师紫禁城内。那些粉饰太平的世臣阁老,如严嵩、徐阶之流不免使出那瞒天过海的手段,把告警羽信扣押下来留中不发,不让嘉靖皇上知道。但这水火盗贼之事太多了,终究纸包不住火,还是被嘉靖皇上听到一些令他感到窝火的事。严嵩、徐阶之流到处扑火,还是难将一人手,掩盖天下目。好心逢君意,却招天下怨!
嘉靖皇上听到倭寇骚扰江南,把大明官兵揍得到处乱跑。官兵无能,民愤极大。这些令人窝火的事实实在在打扰他的清修,使他无法眼观鼻,鼻观心,静心修道。多年在西苑修道倦于临朝的嘉靖皇上为此事御驾文华殿,把文武百朝招上殿堂狠狠数落一番,责令群臣速取措施,平倭安民。
首辅严嵩首当其冲,被嘉靖皇上骂了一顿。下朝之后,严嵩纠集几十个亲信问计,看看部属有何妙计平倭安民?适逢他的义子赵文华搞了个平倭七策,拿到严嵩哪里投石问路。这平倭七策,当首奇招竟是拜祭海神。真是怪事处处有,天朝特别多。大明官兵没有办法赶走倭寇,拜托海神、龙王和水精帮忙。
赵文华除了建仪议拜祭海神之外,其他措施无非就是劝皇上放放水,让贪官污吏多收赋税,增募勇敢,委派钦差督察剿倭军务等等。
严嵩正为倭寇犯境的事忙得焦头烂额,看了赵文华老生常谈的论调,虽然觉得不靠谱。不过有办法就好,管他有用无用?当下就准了赵文华投提奏文。这样关于拜祭海神的荒唐建议,轻松通过内阁审核,迅速摆到嘉靖皇上的御案上。
不料旁人看来拜祭海神、寻找神仙护国驱逐倭寇的荒唐建议竟然是深获帝意。这个脑袋瓜子觖根筋的嘉靖皇上,对神仙鬼怪的异端邪说深信不疑。嘉靖皇上平日笃信道士方士的兹花言巧语,执拗地迷信长生。为此他遍求天下奇人志士,虚心问道,并整日不断拜神烧香。焚青词,吃长斋,忙辟谷。想那真正出家的道士隐者,也达不到嘉靖皇上这种虔诚无比的修道境界。
赵文华向嘉靖皇上递上这平倭七策,虽不按常理出招,不过暗中迎合皇上迷信鬼神的想法。果不其然,嘉靖皇上阅了赵文华的奏章,龙颜大悦,即奉神道旨意,钦准赵文华所请,赐予赵文华敕书,令赵文华南下祭海并同时督察剿倭军务。
赵文华带上圣旨随从,马不停蹄南下浙江,赶赴剿倭最前线──浙江旧余杭。那时南直军务都察史张经总督正在余杭城练兵,军务倥偬,忙得连睡觉的时间也不多。听到赵文华被嘉靖皇上封为钦差,南下祭海并同时督察剿倭军务,不禁吃了一惊。在张经眼中,赵文华是百无一用的文人,纸上谈兵,毫无实际,忽悠一下皇上也许不在话下。上阵督察剿倭军务就太儿戏了。皇上居然把赵文华这种人当成奇才,实在荒唐之极。张经尽管不屑哄骗皇上的赵文华,但赵文华奉圣旨南下,代表皇上亲临,他也不好怠慢这钦差,只得叫上同僚,带着几十个亲兵走出辕门迎接赵文华。
早见一张写有“钦差”二字的黄旗迎风飘扬,手捧敕书的赵文华在侍从陪同下大摇大摆走过来。张经见赵文华四十多岁年纪,留一咎山羊胡子,身穿大红五彩双挂绣蟒,乌纱皂履,鹤顶红带。赵文华一付踌躇满志,眼中无人的傲贤慢士态度令人不快。赵文华撅着嘴,一付我是钦差我怕谁?谁敢对我不教敬,老子就以皇上的名义收拾你。赵文华身后各种执事人役跟随无数,有张打茶褐伞的,有吹呐打鼓的,挑担捧盒的,持旗拥幡的,不下数百人,排成一字长龙悛慢悠悠的走过来。
与赵文华前呼后拥的随从相比,张经只带着几十个亲兵列队路旁恭候钦差光临。赵文华还以为张经会倾巢出动,令几万几千官兵列出方阵敲锣打鼓迎接他的大驾。他对张经小气巴拉,只摆几十个小兵欢迎他的仪式十分不满。这成什么话?老子带来的随从也比你张大总督的人多,到底是你迎接我,还是我迎接你?赵文华气得几乎想揍张经,你丫的太不会做人了,叫几千个士兵出来鼓掌欢迎钦差,拍拍钦差马屁,让钦差在士兵面前显显威风,你就会死呀?
张经对赵文华这个忽悠皇上的钦差有成见,内心对赵文华颇为不屑。而赵文华也没把张经放在眼内,面对张经拱手听候他发话的郑重态度,他略抬抬手就算打发张经了。张经在百忙中抽空迎接这钦差,他没料到赵文华态度这样恶劣,心中不禁油然生出几分愤慨与郁闷。张经是个负责任的大帅,他也不会因钦差到来而劳师动众,让士兵离开战斗岗位跑来拍钦差的马屁,让钦差乐一乐。张经刚直的性格无法做这样无耻的事!
赵文华一行人走进彩棚,早见司礼监大监郑重其事在香案前拜过天地,然后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北虏刚平,南倭又起。朕身居九重,却为江南倭情寝食不安。所幸工部右侍郎赵文华能为国分忧,所奏祭海神等剿倭七事言之有据,切实可行。为使江南黎庶早日出于水火,重振我大明天朝威仪,特遣赵文华为钦差,督察剿倭军务。希江南将士戮力同心,共攘倭夷,钦此。”以张经为首的一批浙江官员闻旨,尽皆俯伏地上,三呼万岁。
宣旨后大监入席吃酒,赵文华向张经问起剿倭事宜,质问他为何婴城自守,拥兵不战,放任倭寇横行?
据张经实而言:“敌众我寡,官兵连广西而来的狼兵和土兵合共才两万多人,而倭寇各部却有七八万人,幸亏倭寇各自为战,没有合流,否则有可能被倭寇吃掉。敌强我弱,惟有凭城自固,坚守为上。”
赵文华一介书生,那知领兵打仗凶险?他张大嘴巴听完张经这番话,心中很是不满。他这次南下督察剿倭军务,并无意久居江南,只想赶紧打上一仗,编个功劳回京向皇上邀功请赏。而他义父严嵩在临行时也反复叮嘱他,告诉他速战速决,迅速建立功颁,讨取皇上欢心。所以赵文华听见张经说倭寇势大难克,很不高兴,冷嘲热讽道:“张大总督,你身为南直军务都察史,总督江南剿倭军务。现在江南匪情日紧一日,羽信数至京师,连皇上也被扰得心神不宁。你不赶紧为主分忧,驱逐倭寇。每日闭门练兵,与倭寇干耗,难道等倭寇老死不成?没有兵,可增募勇敢嘛;没有钱,我也向上皇上建言让你们多收赋税。你赶紧招兵买马,替皇上扫除倭患。”
张经见赵文华既不知兵,又轻敌自负,甚是讨厌。兵可以招,但一群毫无战斗力的狗熊之兵,人数最多也没用。张经知道这些道理无法向赵文华这种书生意气的人讲解和沟通,他怎样讲也好,赵文华也听不进去,也不可能弄明白。当然,最直接说服赵文华的办法就是让他自己亲自带兵上阵跟倭寇干一场,让倭寇给他上课,让倭寇教育他,只要他吃过倭寇的亏,他就不会再强词夺理跟别人多说废话了。张经顾全大局,对赵文华咄咄逼人的无礼行径并不见怪,宁人息事地道:“钦差大人不辞劳苦,泼涉千里而来,足见一片忠君爱民之心。请钦差先拜祭海神,请神灵保佑我疆土人民吧!其他稍后再议。”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赵文华听过张经这话面红耳赤,神色甚是惭愧,还以为张经讽刺他呢!当时气得几乎憋过气去,刁难人的废话也就一句也说不出来了。
招募勇敢,多收赋税的事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办成,倒是拜祭海神成了当务之急,是钦差大人赵文华到江南必做的第一件事。钦差大人拜祭海神的器用物件、香烛纸钱、船只和人夫,早在钦差大人南下之前已先遣快马通知地方,把这些祭海的东西提前准备妥当。所以钦差到达余杭城第三日,就在钱塘江畔展开公祭海神。
赵文华带着几百随从浩浩荡荡走到钱塘江口,余杭大员也相率一批士绅前来协助观礼。那些闻讯而来看热闹的群众不下数万人,沿岸而立,伸长脖子观望,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徐风仪偕同少林僧兵领袖天员大师等人,也赶到钱塘江畔观礼,站在一个小土包上,居高临下,等待好戏上场,一饱眼福。
江南倭乱闹得举朝不宁,千里海疆怨声载道。无论里不愁衣食的王侯将相,还是穷无立锥之地的小民百姓,俱为此事担惊受怕。
那沿海各地卫所,府县告急的鸡毛羽信象雪片一样涌入京师紫禁城内。那些粉饰太平的世臣阁老,如严嵩、徐阶之流不免使出那瞒天过海的手段,把告警羽信扣押下来留中不发,不让嘉靖皇上知道。但这水火盗贼之事太多了,终究纸包不住火,还是被嘉靖皇上听到一些令他感到窝火的事。严嵩、徐阶之流到处扑火,还是难将一人手,掩盖天下目。好心逢君意,却招天下怨!
嘉靖皇上听到倭寇骚扰江南,把大明官兵揍得到处乱跑。官兵无能,民愤极大。这些令人窝火的事实实在在打扰他的清修,使他无法眼观鼻,鼻观心,静心修道。多年在西苑修道倦于临朝的嘉靖皇上为此事御驾文华殿,把文武百朝招上殿堂狠狠数落一番,责令群臣速取措施,平倭安民。
首辅严嵩首当其冲,被嘉靖皇上骂了一顿。下朝之后,严嵩纠集几十个亲信问计,看看部属有何妙计平倭安民?适逢他的义子赵文华搞了个平倭七策,拿到严嵩哪里投石问路。这平倭七策,当首奇招竟是拜祭海神。真是怪事处处有,天朝特别多。大明官兵没有办法赶走倭寇,拜托海神、龙王和水精帮忙。
赵文华除了建仪议拜祭海神之外,其他措施无非就是劝皇上放放水,让贪官污吏多收赋税,增募勇敢,委派钦差督察剿倭军务等等。
严嵩正为倭寇犯境的事忙得焦头烂额,看了赵文华老生常谈的论调,虽然觉得不靠谱。不过有办法就好,管他有用无用?当下就准了赵文华投提奏文。这样关于拜祭海神的荒唐建议,轻松通过内阁审核,迅速摆到嘉靖皇上的御案上。
不料旁人看来拜祭海神、寻找神仙护国驱逐倭寇的荒唐建议竟然是深获帝意。这个脑袋瓜子觖根筋的嘉靖皇上,对神仙鬼怪的异端邪说深信不疑。嘉靖皇上平日笃信道士方士的兹花言巧语,执拗地迷信长生。为此他遍求天下奇人志士,虚心问道,并整日不断拜神烧香。焚青词,吃长斋,忙辟谷。想那真正出家的道士隐者,也达不到嘉靖皇上这种虔诚无比的修道境界。
赵文华向嘉靖皇上递上这平倭七策,虽不按常理出招,不过暗中迎合皇上迷信鬼神的想法。果不其然,嘉靖皇上阅了赵文华的奏章,龙颜大悦,即奉神道旨意,钦准赵文华所请,赐予赵文华敕书,令赵文华南下祭海并同时督察剿倭军务。
赵文华带上圣旨随从,马不停蹄南下浙江,赶赴剿倭最前线──浙江旧余杭。那时南直军务都察史张经总督正在余杭城练兵,军务倥偬,忙得连睡觉的时间也不多。听到赵文华被嘉靖皇上封为钦差,南下祭海并同时督察剿倭军务,不禁吃了一惊。在张经眼中,赵文华是百无一用的文人,纸上谈兵,毫无实际,忽悠一下皇上也许不在话下。上阵督察剿倭军务就太儿戏了。皇上居然把赵文华这种人当成奇才,实在荒唐之极。张经尽管不屑哄骗皇上的赵文华,但赵文华奉圣旨南下,代表皇上亲临,他也不好怠慢这钦差,只得叫上同僚,带着几十个亲兵走出辕门迎接赵文华。
早见一张写有“钦差”二字的黄旗迎风飘扬,手捧敕书的赵文华在侍从陪同下大摇大摆走过来。张经见赵文华四十多岁年纪,留一咎山羊胡子,身穿大红五彩双挂绣蟒,乌纱皂履,鹤顶红带。赵文华一付踌躇满志,眼中无人的傲贤慢士态度令人不快。赵文华撅着嘴,一付我是钦差我怕谁?谁敢对我不教敬,老子就以皇上的名义收拾你。赵文华身后各种执事人役跟随无数,有张打茶褐伞的,有吹呐打鼓的,挑担捧盒的,持旗拥幡的,不下数百人,排成一字长龙悛慢悠悠的走过来。
与赵文华前呼后拥的随从相比,张经只带着几十个亲兵列队路旁恭候钦差光临。赵文华还以为张经会倾巢出动,令几万几千官兵列出方阵敲锣打鼓迎接他的大驾。他对张经小气巴拉,只摆几十个小兵欢迎他的仪式十分不满。这成什么话?老子带来的随从也比你张大总督的人多,到底是你迎接我,还是我迎接你?赵文华气得几乎想揍张经,你丫的太不会做人了,叫几千个士兵出来鼓掌欢迎钦差,拍拍钦差马屁,让钦差在士兵面前显显威风,你就会死呀?
张经对赵文华这个忽悠皇上的钦差有成见,内心对赵文华颇为不屑。而赵文华也没把张经放在眼内,面对张经拱手听候他发话的郑重态度,他略抬抬手就算打发张经了。张经在百忙中抽空迎接这钦差,他没料到赵文华态度这样恶劣,心中不禁油然生出几分愤慨与郁闷。张经是个负责任的大帅,他也不会因钦差到来而劳师动众,让士兵离开战斗岗位跑来拍钦差的马屁,让钦差乐一乐。张经刚直的性格无法做这样无耻的事!
赵文华一行人走进彩棚,早见司礼监大监郑重其事在香案前拜过天地,然后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北虏刚平,南倭又起。朕身居九重,却为江南倭情寝食不安。所幸工部右侍郎赵文华能为国分忧,所奏祭海神等剿倭七事言之有据,切实可行。为使江南黎庶早日出于水火,重振我大明天朝威仪,特遣赵文华为钦差,督察剿倭军务。希江南将士戮力同心,共攘倭夷,钦此。”以张经为首的一批浙江官员闻旨,尽皆俯伏地上,三呼万岁。
宣旨后大监入席吃酒,赵文华向张经问起剿倭事宜,质问他为何婴城自守,拥兵不战,放任倭寇横行?
据张经实而言:“敌众我寡,官兵连广西而来的狼兵和土兵合共才两万多人,而倭寇各部却有七八万人,幸亏倭寇各自为战,没有合流,否则有可能被倭寇吃掉。敌强我弱,惟有凭城自固,坚守为上。”
赵文华一介书生,那知领兵打仗凶险?他张大嘴巴听完张经这番话,心中很是不满。他这次南下督察剿倭军务,并无意久居江南,只想赶紧打上一仗,编个功劳回京向皇上邀功请赏。而他义父严嵩在临行时也反复叮嘱他,告诉他速战速决,迅速建立功颁,讨取皇上欢心。所以赵文华听见张经说倭寇势大难克,很不高兴,冷嘲热讽道:“张大总督,你身为南直军务都察史,总督江南剿倭军务。现在江南匪情日紧一日,羽信数至京师,连皇上也被扰得心神不宁。你不赶紧为主分忧,驱逐倭寇。每日闭门练兵,与倭寇干耗,难道等倭寇老死不成?没有兵,可增募勇敢嘛;没有钱,我也向上皇上建言让你们多收赋税。你赶紧招兵买马,替皇上扫除倭患。”
张经见赵文华既不知兵,又轻敌自负,甚是讨厌。兵可以招,但一群毫无战斗力的狗熊之兵,人数最多也没用。张经知道这些道理无法向赵文华这种书生意气的人讲解和沟通,他怎样讲也好,赵文华也听不进去,也不可能弄明白。当然,最直接说服赵文华的办法就是让他自己亲自带兵上阵跟倭寇干一场,让倭寇给他上课,让倭寇教育他,只要他吃过倭寇的亏,他就不会再强词夺理跟别人多说废话了。张经顾全大局,对赵文华咄咄逼人的无礼行径并不见怪,宁人息事地道:“钦差大人不辞劳苦,泼涉千里而来,足见一片忠君爱民之心。请钦差先拜祭海神,请神灵保佑我疆土人民吧!其他稍后再议。”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赵文华听过张经这话面红耳赤,神色甚是惭愧,还以为张经讽刺他呢!当时气得几乎憋过气去,刁难人的废话也就一句也说不出来了。
招募勇敢,多收赋税的事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办成,倒是拜祭海神成了当务之急,是钦差大人赵文华到江南必做的第一件事。钦差大人拜祭海神的器用物件、香烛纸钱、船只和人夫,早在钦差大人南下之前已先遣快马通知地方,把这些祭海的东西提前准备妥当。所以钦差到达余杭城第三日,就在钱塘江畔展开公祭海神。
赵文华带着几百随从浩浩荡荡走到钱塘江口,余杭大员也相率一批士绅前来协助观礼。那些闻讯而来看热闹的群众不下数万人,沿岸而立,伸长脖子观望,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徐风仪偕同少林僧兵领袖天员大师等人,也赶到钱塘江畔观礼,站在一个小土包上,居高临下,等待好戏上场,一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