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撤掉市舶司,祸始于“宁波争贡事件”。
宁波是大明官方指定的日本朝贡唯一港口,争贡事件就生在宁波城。正德八年(1513年),日本国内爆了应仁之乱,大内氏和细川氏两个豪族对峙。日本贡使桂悟一行回国时,携带的新勘合在半途被盘踞九州的大内氏夺去。明朝和日本的朝贡贸易是勘合制,即由明政府颁符契文书,日本商船到中国后只有拿出勘合交验,才准许贸易。
大内氏夺取到唐僧肉一样的新勘合后,随即也派出三艘朝贡船,一行三百人由僧侣宗设谦道率领,于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抵达宁波。看到大内氏独占朝贡,控制京都的细川氏当然不满,立刻向幕府表示也要分一杯羹。幕府将军当时已徒具虚名,丝毫不敢拒绝,但新勘合又没有送到京都,只好拿过期作废的旧勘合交给细川氏。
新的也好,旧的也罢,有勘合就能对付。细川氏之所以这么有信心,因为他手下有个做生意老手:中国浙江人宋素卿。细川氏赶紧也派出一艘朝贡船,以瑞佐鸾冈(也是僧侣)为正使,宋素卿为副使,大概比宗设一行迟了三天左右才抵达宁波。
宋素卿原本姓朱,幼年被叔父抵债给日本商人,后来往于中日之间做贸易掮客,得到细川氏的重用,从而多次出使中国。正是这个熟谙国情的宋素卿,挑起了两批使团的嫌隙。
按明朝惯例,凡是外邦来贡,查阅货物和设宴招待,都是以时间先后为序。但宁波市舶司太监赖恩私下接受了宋素卿的贿赂,故违例先盘阅瑞佐贡船的货物,而且虽然现勘合的新旧问题也装作没看见,反过来刁难宗设。接着,按照惯例在嘉宾堂设宴招待时,又让瑞佐坐在宗设之上。
宗设憋了半天的怒火再也控制不住,当场与瑞佐互相拍桌子大骂。拿了宋素卿好处的市舶司当然偏向瑞佐,不但不隔离冲突双方,反而马上向瑞佐的人提供兵器。可宗设方人多,而且大多为九州的海盗无赖,当场杀了瑞佐,砸了嘉宾堂,并顺手抢了市舶司的东货库。接着,宗设一伙追杀宋素卿一直追到绍兴城下。杀红了眼的宗设一行,再折回宁波时就沿途杀掠,又在市区大肆抢劫,夺船逃向大海。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率官军追赶,不幸战死,指挥袁琏被宗设一伙劫为人质掳走。宁波争贡事件由是震动朝野。
宗设谦道一伙在逃回本国途中,一船因遇风漂至朝鲜海面,被朝鲜守卫军诛杀三十,生擒二十,缚献明朝。
案之后,侥幸逃生的祸宋素卿被捕下狱,两年后病死在狱中。嘉靖四年(1525年)琉球入贡使郑绳回国,明世宗朱厚熜令其转交日本国王一封信,要求逮捕肇事元凶宗设归案,送还指挥袁琏,不然将断绝朝贡。但由于日本国内实在太乱,始终没有回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春,不甘心的大内氏组成第十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朝贡团,由策彦周良率领,船四只、六百三十七人,载满货物抵达宁波,被拒绝进港,怏怏扬帆而去。至此,近百年的明朝与日本朝贡贸易完全结束了。
迫于海盗的骚扰,明世宗朱厚熜登基不久就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的海上贸易,如今又断了日本朝贡,双管齐下的结果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成了走私的天堂,进而全面遭到倭寇的骚扰。
大明朝未撤市舶司的时候,成千上徽商的依附市舶司与日本商团和西洋胡贾贸易往来。而朝廷撤除市舶司之后,无疑断了徽商一条财路。那些依赖徽商采购货物的城市小商小贩生活备受冲击。
大明朝廷把渔利天下的特权当作臭狗屎球扔在地上,那些做正当生意,安份守纪的徽商自然无可奈何,惟有自认倒霉的份儿。谁叫他们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摊上这样的昏君庸臣哩。关闭市舶司,断绝海外贸易。大明朝打着如意算盘是不让蛮夷人登6上岸,招摇作怪。这样天朝淳厚的风俗教化就不会动摇,国家就益长治久安。只是当政者施政不切实际,强制推行恶政,遗害苍生不浅。以致“北虏刚平,南倭又起”。天灾不断,**频繁。国家没几日安宁,人民何尝安居乐业?
海关虽闭,那倭商胡贾依然持币千方百计求购中土货物;大明那些茶农炒好的新茶依然要寻找卖主;绣娘们做好的女红依然要出脱换成盐油柴米。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岂是官府禁绝得了。于是便有几个不怕砍头坐牢的不法商人出来取代市舶司替小商小贩们牵线搭桥与倭商胡贾做交易,如此,那本来由市舶司掌管对外通商贸易的职责便转移到沿海地主豪强手中,汪直、徐海、陈东这些海商便当仁不让承担起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
汪直取代市舶司成为沟通倭商胡贾与大明小商小贩们交易的代理人时,无论是黑道杀人放火的土匪盗贼,还是在市集摆个地摊混口饭吃的小商贩,都唯汪直马是瞻。汪直金口一开,比嘉靖皇帝的圣旨更有约束力。江南沿海城市中大部分的手工业者心里都明白,汪直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而嘉靖皇帝恰恰是打碎他们饭碗的仇人。
汪直是真正贯彻那个时代的“三个代表”一、代表先进生产力(汪直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先驱者和实践者);二、代表先进文化(充满进取的航海家冒险精神,还有主张自由贸易的呼吁,则使五百年之后的现代人看来,仍然为之震撼,心折不已);三、代表广大城市手工业者以及贫下中农的利益。
当然,汪直后期率领倭寇抢劫的行为,严重损害当时以官商为主的士族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也就是说得罪了读书人。得罪读书人的人无论做多正确的事也没有好下场。王莽被骂作反贼;王安石被骂作奸臣;汪直理所当然也被这些读书人口诛笔伐,批抹成为“黑人”一个。
如果海禁派不是那么死硬地坚持立场,愿意作出妥协,汪直就不可能走上与明朝政府对抗的道路,汪直自始至终都对明王朝抱有幻想,这也是导致他后来最终陷进阴谋家胡宗宪诱降圈套并落得身死人手的主要原因。汪直是对明王朝极度失望下被逼使用暴力渲泄愤怒,这也是他生存空间被当政者无情剥夺后无可奈何采取的一种选择。
起初,倭寇远道而来,在异国他乡抢劫作战,由于对大明地理环境不熟识,斩获甚微,常常做着偷鸡不着蚀把米的蠢事。何处富家甚多?官府的漕粮漕银打从什么季节、途径上京?倭寇一无所知。尽管倭寇能征善战,但强悍的武功仍然帮不了他们什么忙,依然是吃力不讨好,处处碰壁。但汪直成为倭寇龙头之后,就结束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比喻汪直手下一个倭酋门多郎次郎听说杭州富商甚多,曾率领一支倭寇进攻余杭,但余杭城高墙厚,军民抵抗意志非常坚决。倭酋门多郎次郎领兵三番五次进攻余杭,除了损兵折将之外,毫无斩获。在倭酋门多郎次郎看来,余杭城固着金汤,无械可击。但在汪直向门多郎次郎附耳进献一计之后,杭州富商争相向门多郎次郎送钱来了,不费一兵一卒收获黄金万两。那末,汪直向门多郎次郎进献的妙计是什么呢?如此厉害犀利?原因汪直建议门多郎次郎挖掘杭州富商的祖坟,挟尸要价。古代中国是个特别讲究孝道伦理的社会,生凶杀案时就是提刑官提出要验尸也会遇到尸亲们的阻挠。毁人坟墓,破坏人家祖坟风水历来认为是一件不可饶恕的罪过。门多郎次郎挖出杭州富商先人的尸骨,挟尸要价。那些杭州富商当然吓得痛哭流涕,乖乖就范给倭寇送钱。
汪直加入倭寇阵营中就担当这种领航手角色,指导倭寇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战。以最小的成本谋取最大的利润,就必须了解行情,那些事情该做,那些事情不该做,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谓之仗。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务求一击必中,一战成功。这样倭寇就迫切需要一个中国通协助他们,汪直就担当倭寇幕宾的角色,替倭寇出谋划策,排兵布阵,指挥倭寇抢劫军团登6上岸作战。他是倭寇抢劫军团屡有斩获的大功臣。
另一方面,汪直不能全身退出徽州海商走私集团。他上了贼船下不来,因为他背负太多徽州商人的厚望,他只能在这条路上走到黑。汪直是徽商当铺行业的大行,海外贸易的领头羊,凡是徽人在商道上遇上问题都请他指教几句,就是那些倭商胡贾也片刻离不开他,要看他脸色行事,得他点头同意方才放心交易。汪直也过惯这种叱咤商场的光鲜体面生活,一时也不想改行生理。大明朝廷把国计民生视如儿戏,早已激起公愤。老汪认为他是对的,他认为他坚持的信仰没有错,这也许就是他百折不回头的主要原因。如果仅仅是为了富贵享受,汪直早就可以金盘洗手不干了。汪直早就攒起万贯家私,便是朝廷折腾他几番也穷不到讨饭的份上。他选择暴力与大明朝廷对抗,其一是为泄私愤;其二是帮助沿海千千万万嗷嗷待哺的小民百姓。他对大明朝廷倒行逆施感到愤慨失望,也差不多到了要上“梁山”的地步。
大明朝廷海禁政策严重损害徽州海商及沿海千万百姓的利益,把无数百姓迫到死路上头。汪直认为他反抗是有理的,他组织有限度抵抗压迫的行为实际是一种代言战,代表徽州海商呼吁开放海禁,要求朝廷允许自由贸易而战;代表沿海千万百姓的为生存而战。于是汪直登高振臂一呼,天下英雄云合响应。大明官府费尽心机,许下重赏,欲拿汪直做一段“杀鸡给猴看,以儆后尤”的公案,可惜始终无法如愿。明王朝悬赏汪直人头的榜文,贴满了东南沿海的城市乡村:“但有能主设奇谋擒斩汪直者,封伯爵,赏万金,授以坐营作府管事。”明朝的公、侯、伯三种爵位皆位列一品,用来封赠外戚或功臣。明朝开国功臣、著名的刘伯温也不过封伯爵,戚继光戎马一生战功赫赫都没有封爵。而擒斩一个汪直,居然开出了“封伯爵赏万金授高官”的厚赏,可见明王朝对汪王直之忌恨已到何等地步。重赏不可得售,一方面是汪直有自己私人军队武力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证明汪直深得民心。
汪直航行于海上的大船能容纳数百人,据说可以驰马往来,而他的船队拥有二百余艘之多,“官军莫敢撄其锋。”明朝的大小官员对汪直除了恐惧痛恨外,还有一种无可奈何的佩服。《明史》里有一段汪直人物形貌描述:“直乃绯袍玉带,金顶五檐黄伞,头目人等俱大帽袍带,银顶青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坐定海操江亭,称净海王,居数日,如履无人之境。”
因为汪直反对海禁的诉求符合沿海老百姓的利益,所以汪直在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令人难以相信的支持。作战时,屡屡生看似荒唐的一幕:倭寇天时地利无所不知,如鱼得水。而代表正义之师的官军,反而不受欢迎举步维艰。一些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参加过抗倭战争的明人万表(总督)记录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贼,但贪图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近地人民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边卫之官,有献红被玉带者。与五峰(即汪直)素有交情,相逢则拜伏叩头,甘心为其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矜上挟下,顺逆不分,良恶莫辨。”
作为“嘉靖大倭寇事件”中的倭寇大多数是假倭,假倭是“小民迫于贪酷,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从之。凶徒、逸囚、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为之奸细,为之乡道。弱者图饱暖旦夕,强者忿臂欲泄其怒。”
汪直是属于“强者忿臂欲泄其怒”的典型人物,而追随他的老百姓即是迫于贪酷、困于饥寒的下层贫民。所以也难怪谢杰出这样的惊呼:“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是则闽浙及广之所同也。”曾任南京刑部尚书的王世贞则对潮州、漳州、惠州地区的“民寇一家”断言为:“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除了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外,其他的人全是盗——这真是一幅令人绝望的场景。
宁波是大明官方指定的日本朝贡唯一港口,争贡事件就生在宁波城。正德八年(1513年),日本国内爆了应仁之乱,大内氏和细川氏两个豪族对峙。日本贡使桂悟一行回国时,携带的新勘合在半途被盘踞九州的大内氏夺去。明朝和日本的朝贡贸易是勘合制,即由明政府颁符契文书,日本商船到中国后只有拿出勘合交验,才准许贸易。
大内氏夺取到唐僧肉一样的新勘合后,随即也派出三艘朝贡船,一行三百人由僧侣宗设谦道率领,于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抵达宁波。看到大内氏独占朝贡,控制京都的细川氏当然不满,立刻向幕府表示也要分一杯羹。幕府将军当时已徒具虚名,丝毫不敢拒绝,但新勘合又没有送到京都,只好拿过期作废的旧勘合交给细川氏。
新的也好,旧的也罢,有勘合就能对付。细川氏之所以这么有信心,因为他手下有个做生意老手:中国浙江人宋素卿。细川氏赶紧也派出一艘朝贡船,以瑞佐鸾冈(也是僧侣)为正使,宋素卿为副使,大概比宗设一行迟了三天左右才抵达宁波。
宋素卿原本姓朱,幼年被叔父抵债给日本商人,后来往于中日之间做贸易掮客,得到细川氏的重用,从而多次出使中国。正是这个熟谙国情的宋素卿,挑起了两批使团的嫌隙。
按明朝惯例,凡是外邦来贡,查阅货物和设宴招待,都是以时间先后为序。但宁波市舶司太监赖恩私下接受了宋素卿的贿赂,故违例先盘阅瑞佐贡船的货物,而且虽然现勘合的新旧问题也装作没看见,反过来刁难宗设。接着,按照惯例在嘉宾堂设宴招待时,又让瑞佐坐在宗设之上。
宗设憋了半天的怒火再也控制不住,当场与瑞佐互相拍桌子大骂。拿了宋素卿好处的市舶司当然偏向瑞佐,不但不隔离冲突双方,反而马上向瑞佐的人提供兵器。可宗设方人多,而且大多为九州的海盗无赖,当场杀了瑞佐,砸了嘉宾堂,并顺手抢了市舶司的东货库。接着,宗设一伙追杀宋素卿一直追到绍兴城下。杀红了眼的宗设一行,再折回宁波时就沿途杀掠,又在市区大肆抢劫,夺船逃向大海。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率官军追赶,不幸战死,指挥袁琏被宗设一伙劫为人质掳走。宁波争贡事件由是震动朝野。
宗设谦道一伙在逃回本国途中,一船因遇风漂至朝鲜海面,被朝鲜守卫军诛杀三十,生擒二十,缚献明朝。
案之后,侥幸逃生的祸宋素卿被捕下狱,两年后病死在狱中。嘉靖四年(1525年)琉球入贡使郑绳回国,明世宗朱厚熜令其转交日本国王一封信,要求逮捕肇事元凶宗设归案,送还指挥袁琏,不然将断绝朝贡。但由于日本国内实在太乱,始终没有回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春,不甘心的大内氏组成第十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朝贡团,由策彦周良率领,船四只、六百三十七人,载满货物抵达宁波,被拒绝进港,怏怏扬帆而去。至此,近百年的明朝与日本朝贡贸易完全结束了。
迫于海盗的骚扰,明世宗朱厚熜登基不久就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的海上贸易,如今又断了日本朝贡,双管齐下的结果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成了走私的天堂,进而全面遭到倭寇的骚扰。
大明朝未撤市舶司的时候,成千上徽商的依附市舶司与日本商团和西洋胡贾贸易往来。而朝廷撤除市舶司之后,无疑断了徽商一条财路。那些依赖徽商采购货物的城市小商小贩生活备受冲击。
大明朝廷把渔利天下的特权当作臭狗屎球扔在地上,那些做正当生意,安份守纪的徽商自然无可奈何,惟有自认倒霉的份儿。谁叫他们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摊上这样的昏君庸臣哩。关闭市舶司,断绝海外贸易。大明朝打着如意算盘是不让蛮夷人登6上岸,招摇作怪。这样天朝淳厚的风俗教化就不会动摇,国家就益长治久安。只是当政者施政不切实际,强制推行恶政,遗害苍生不浅。以致“北虏刚平,南倭又起”。天灾不断,**频繁。国家没几日安宁,人民何尝安居乐业?
海关虽闭,那倭商胡贾依然持币千方百计求购中土货物;大明那些茶农炒好的新茶依然要寻找卖主;绣娘们做好的女红依然要出脱换成盐油柴米。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岂是官府禁绝得了。于是便有几个不怕砍头坐牢的不法商人出来取代市舶司替小商小贩们牵线搭桥与倭商胡贾做交易,如此,那本来由市舶司掌管对外通商贸易的职责便转移到沿海地主豪强手中,汪直、徐海、陈东这些海商便当仁不让承担起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
汪直取代市舶司成为沟通倭商胡贾与大明小商小贩们交易的代理人时,无论是黑道杀人放火的土匪盗贼,还是在市集摆个地摊混口饭吃的小商贩,都唯汪直马是瞻。汪直金口一开,比嘉靖皇帝的圣旨更有约束力。江南沿海城市中大部分的手工业者心里都明白,汪直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而嘉靖皇帝恰恰是打碎他们饭碗的仇人。
汪直是真正贯彻那个时代的“三个代表”一、代表先进生产力(汪直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先驱者和实践者);二、代表先进文化(充满进取的航海家冒险精神,还有主张自由贸易的呼吁,则使五百年之后的现代人看来,仍然为之震撼,心折不已);三、代表广大城市手工业者以及贫下中农的利益。
当然,汪直后期率领倭寇抢劫的行为,严重损害当时以官商为主的士族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也就是说得罪了读书人。得罪读书人的人无论做多正确的事也没有好下场。王莽被骂作反贼;王安石被骂作奸臣;汪直理所当然也被这些读书人口诛笔伐,批抹成为“黑人”一个。
如果海禁派不是那么死硬地坚持立场,愿意作出妥协,汪直就不可能走上与明朝政府对抗的道路,汪直自始至终都对明王朝抱有幻想,这也是导致他后来最终陷进阴谋家胡宗宪诱降圈套并落得身死人手的主要原因。汪直是对明王朝极度失望下被逼使用暴力渲泄愤怒,这也是他生存空间被当政者无情剥夺后无可奈何采取的一种选择。
起初,倭寇远道而来,在异国他乡抢劫作战,由于对大明地理环境不熟识,斩获甚微,常常做着偷鸡不着蚀把米的蠢事。何处富家甚多?官府的漕粮漕银打从什么季节、途径上京?倭寇一无所知。尽管倭寇能征善战,但强悍的武功仍然帮不了他们什么忙,依然是吃力不讨好,处处碰壁。但汪直成为倭寇龙头之后,就结束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比喻汪直手下一个倭酋门多郎次郎听说杭州富商甚多,曾率领一支倭寇进攻余杭,但余杭城高墙厚,军民抵抗意志非常坚决。倭酋门多郎次郎领兵三番五次进攻余杭,除了损兵折将之外,毫无斩获。在倭酋门多郎次郎看来,余杭城固着金汤,无械可击。但在汪直向门多郎次郎附耳进献一计之后,杭州富商争相向门多郎次郎送钱来了,不费一兵一卒收获黄金万两。那末,汪直向门多郎次郎进献的妙计是什么呢?如此厉害犀利?原因汪直建议门多郎次郎挖掘杭州富商的祖坟,挟尸要价。古代中国是个特别讲究孝道伦理的社会,生凶杀案时就是提刑官提出要验尸也会遇到尸亲们的阻挠。毁人坟墓,破坏人家祖坟风水历来认为是一件不可饶恕的罪过。门多郎次郎挖出杭州富商先人的尸骨,挟尸要价。那些杭州富商当然吓得痛哭流涕,乖乖就范给倭寇送钱。
汪直加入倭寇阵营中就担当这种领航手角色,指导倭寇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战。以最小的成本谋取最大的利润,就必须了解行情,那些事情该做,那些事情不该做,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谓之仗。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务求一击必中,一战成功。这样倭寇就迫切需要一个中国通协助他们,汪直就担当倭寇幕宾的角色,替倭寇出谋划策,排兵布阵,指挥倭寇抢劫军团登6上岸作战。他是倭寇抢劫军团屡有斩获的大功臣。
另一方面,汪直不能全身退出徽州海商走私集团。他上了贼船下不来,因为他背负太多徽州商人的厚望,他只能在这条路上走到黑。汪直是徽商当铺行业的大行,海外贸易的领头羊,凡是徽人在商道上遇上问题都请他指教几句,就是那些倭商胡贾也片刻离不开他,要看他脸色行事,得他点头同意方才放心交易。汪直也过惯这种叱咤商场的光鲜体面生活,一时也不想改行生理。大明朝廷把国计民生视如儿戏,早已激起公愤。老汪认为他是对的,他认为他坚持的信仰没有错,这也许就是他百折不回头的主要原因。如果仅仅是为了富贵享受,汪直早就可以金盘洗手不干了。汪直早就攒起万贯家私,便是朝廷折腾他几番也穷不到讨饭的份上。他选择暴力与大明朝廷对抗,其一是为泄私愤;其二是帮助沿海千千万万嗷嗷待哺的小民百姓。他对大明朝廷倒行逆施感到愤慨失望,也差不多到了要上“梁山”的地步。
大明朝廷海禁政策严重损害徽州海商及沿海千万百姓的利益,把无数百姓迫到死路上头。汪直认为他反抗是有理的,他组织有限度抵抗压迫的行为实际是一种代言战,代表徽州海商呼吁开放海禁,要求朝廷允许自由贸易而战;代表沿海千万百姓的为生存而战。于是汪直登高振臂一呼,天下英雄云合响应。大明官府费尽心机,许下重赏,欲拿汪直做一段“杀鸡给猴看,以儆后尤”的公案,可惜始终无法如愿。明王朝悬赏汪直人头的榜文,贴满了东南沿海的城市乡村:“但有能主设奇谋擒斩汪直者,封伯爵,赏万金,授以坐营作府管事。”明朝的公、侯、伯三种爵位皆位列一品,用来封赠外戚或功臣。明朝开国功臣、著名的刘伯温也不过封伯爵,戚继光戎马一生战功赫赫都没有封爵。而擒斩一个汪直,居然开出了“封伯爵赏万金授高官”的厚赏,可见明王朝对汪王直之忌恨已到何等地步。重赏不可得售,一方面是汪直有自己私人军队武力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证明汪直深得民心。
汪直航行于海上的大船能容纳数百人,据说可以驰马往来,而他的船队拥有二百余艘之多,“官军莫敢撄其锋。”明朝的大小官员对汪直除了恐惧痛恨外,还有一种无可奈何的佩服。《明史》里有一段汪直人物形貌描述:“直乃绯袍玉带,金顶五檐黄伞,头目人等俱大帽袍带,银顶青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坐定海操江亭,称净海王,居数日,如履无人之境。”
因为汪直反对海禁的诉求符合沿海老百姓的利益,所以汪直在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令人难以相信的支持。作战时,屡屡生看似荒唐的一幕:倭寇天时地利无所不知,如鱼得水。而代表正义之师的官军,反而不受欢迎举步维艰。一些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参加过抗倭战争的明人万表(总督)记录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贼,但贪图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近地人民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边卫之官,有献红被玉带者。与五峰(即汪直)素有交情,相逢则拜伏叩头,甘心为其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矜上挟下,顺逆不分,良恶莫辨。”
作为“嘉靖大倭寇事件”中的倭寇大多数是假倭,假倭是“小民迫于贪酷,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从之。凶徒、逸囚、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为之奸细,为之乡道。弱者图饱暖旦夕,强者忿臂欲泄其怒。”
汪直是属于“强者忿臂欲泄其怒”的典型人物,而追随他的老百姓即是迫于贪酷、困于饥寒的下层贫民。所以也难怪谢杰出这样的惊呼:“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是则闽浙及广之所同也。”曾任南京刑部尚书的王世贞则对潮州、漳州、惠州地区的“民寇一家”断言为:“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除了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外,其他的人全是盗——这真是一幅令人绝望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