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发展才是硬道理(2)-1884年改变的历史txt下载
第十九章:发展才是硬道理(2)-1884年改变的历史txt下载-1884年改变的历史-笔趣阁
1884年改变的历史
作者:江湖六家半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去宣光的道路由于正在修建还没有完工无法通行,所以萧智等人在和平坐船沿黑水河而下先到福寿,再从福寿换乘较小的船逆泸江而上到达宣光。经过六天的不停赶路,萧智一行人终于赶到了宣光。宣光县地处安南北部,向北可达云南和广西两省,沿泸水而下又可到达河内,向西则可以到达老挝和缅甸,这里是安南省京族和傣族及缅族的主要聚集区,民族成分很复杂,有些地方民族矛盾也很突出。萧智他们这次去主要就是去了解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情况,同时也顺便去看看宣光铁矿和煤矿的生产和建设的进度。
宣光知县黎公蕴虽是原来阮氏越南国时的进士出身,但为人却不迂腐,很懂得变通,而且其人很善于处理民族间的关系。宣光地区少数民族较多却很少有大的民族间的矛盾,各族之间相处的比较友好,在很多报告中萧智都看到了他的名字,所以对这个人也是很有兴趣。在宣光现煤矿和铁矿以后,黎公蕴就鼓励和支持各族百姓去矿上工作。这使得原来地处横断山脉山区的宣光县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萧智等人是在宣光的迎宾馆里见到黎公蕴的。他刚刚从乡下赶回来,所以整个人看起来有些疲倦。黎公蕴看起来有些黑瘦,没有读书人那种书卷气,倒有些像农民。三十多岁的年纪,身材不高,脸上带着些疲倦,但是两个眼睛却很有神。见到萧智时,他显得有些惊讶,但是很快恢复了平静。向萧智众人行了礼之后,就和萧智等人可气了起来,看到这些萧智心里对他的评价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从言谈中萧智得知现在的宣光由于春汛来临,所以大部分的官员都被他派到乡下帮助百姓保田抗洪去了。黎公蕴本来也是在乡下帮着百姓防汛的,可是得知萧智他们来后就连忙从乡下赶了过来,因为路赶的急,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吃午饭呢。听到这里,萧智赶紧安排他先吃了饭,又让他睡了个午觉好好休息休息。等休息的差不多了后,萧智才让人把黎公蕴叫了过来。经过一番的汇报和询问,萧智对这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现在也打算去乡下看看,毕竟现在的安南省农业人口还是占了大多数,农民还是现在社会的主要成员。
在黎公蕴的陪同下萧智和其他人来到了宣光南面的一个山寨里。这个山寨叫云脚寨,共有三百多户人家约7oo人,全村大部分人务农,也有不少人在新建的矿上做工。由于这里地处半山腰,自然耕作条件差,很多人家常年缺粮有时只能以野菜和野果度日。萧智他们来到云脚寨时,正赶上寨子里的人们吃午饭。萧智他们选了一家人家去用餐,看见大人物来了这家的主人要把家里的老母鸡杀了,可是被萧智制止了。萧智对领路的头人说:“你们平时吃什么就做什么,不用怕!我们和你们一样吃。”这家的主人看了看头人,又看了看萧智等人,等头人点头后才出去做饭。一锅红薯,一盘青菜,一小碟食盐,这些就是山寨里的人们平时的饭食了。萧智他们吃着这样的饭食,心中真是感慨万千说不出的难过。萧智自己心里想:“我们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在吃饭的时候,黎公蕴悄悄告诉萧智:这还是在宣光县城不远的山寨,如果是更偏远的山寨恐怕连红薯都吃不上啊!听了这些萧智的心情更加的沉重了。农村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土地的问题,土地问题不解决,农民的温饱就永远无法实现。农民如果平时连温饱都得不到保证,那他凭什么要拥护自己的政府、拥护自己的政党。现在是到了必须解决这些个问题的时候了,随着安南经济的展,社会改革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困难也会越来越大。如果是十年以后再改革,那么所需要的成本和代价很可能是现在百倍都不止。长痛不如短痛,在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还没有完全重组完成,旧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被打破的时候进行改革是最好的。这个时候如果将新兴的具有一些现代意识的农民阶级,纳入到正在形成的新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中来,就可以以最少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利益,萧智这样想着、思考着。萧智的这些关于农村改革的思考和想法经过整理,在随后召开的中华民族复兴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写入《安南十年展规划》中,成了该党早期时候指导农村改革的主要方针。事实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的,它使得安南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安南农村的劳动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保持了安南社会的稳定和展。
经过十天的走访和调查,萧智对于农村的实际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基本上摸清楚了现在农村存在的问题和自身在农村工作中的不足。同时,萧智和黎公蕴等一些比较贴近农村的基层人员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大家仔细分析了农村改革时可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并提出了一些符合现在农村实际的解决办法。通过交流和沟通,萧智等人对安南的现状特别是对安南省的农村有了一个更清醒的认识。这促使萧智等人在以后进行改革时不再那么一味地过分强调展工业的重要性,而是转变为强调均衡地进行改革,全面地展工业和农业,使二者尽可能地协调展。
在宣光县调研期间,萧智还走访了正在建设中的宣光府煤铁矿工地。也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过分的强调人的主观性,要求工人长时间劳动,福利待遇低下等等一些问题。在萧智的批评下矿山对这些问题都做出了整改。但是萧智知道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只在这一个地方有,其他的地方也许比这更严重。
在宣光的调研结束后,萧智等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太原进行巡访、调查,这里的情况和宣光的也差不多。作为安南省主要的钢铁基地,太原地区的工矿企业更多,人员组成更复杂,存在的问题也就更加地复杂更加地难解决。萧智等人分头调查研究,然后仔细分析了这些问题。现在萧智觉得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解决问题实在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所以他需要把这些问题都尽可能地整理归纳起来,在日后加以研究和分析,然后再在党的大会上表决、实施。这样才能在全省范围内解决好因建设过热和展过热等引起来得一系列的问题。在随后的四个月里,萧智等人不在集中巡访,大家分成好几组深入到各地调查研究。萧智先后到北江,琼州府,河静,顺化等地调查。随着调查的越深入进行,大家现的问题和情况就越多,大家都深深地感觉到必须要尽快地解决掉这些阻碍安南展难题和情况,否则,安南将很可能会出现巨大的损失和倒退。
1887年6月3号,萧智等人结束了为期四个多月的调查回到了河内。回到河内的第二天萧智就以中华民族复兴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安南省总督的名义,向各道,府及各部队的脑出了在6月27号召开安南省高层会议的通知。同时在萧智的直接干预下,《中国时报》也以最快的度创刊行。该报的主编是原来舰队的宣传部长汪海鸣,原来在另一个时空时,汪海鸣就是司令部机关报的主编,现在做这个也算是回归老本行了。作为党报和安南政府的机关报,该报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向各地区,各部门及普通百姓传达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和决议,宣传各种国际国内新闻。虽然现在安南识字的人不多,但是萧智仍然鼓励报纸多出文章,多出报刊。萧智甚至还在报纸上亲自撰写文章以扩大《中国时报》知名度。
原来的越南本来是没有文字的,早在西汉未年,汉字开始传人越南,并且逐步扩大了影响。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货单都用汉字书写,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先从《三字经)开始,接着读“四书”、‘五经”,学习写作古汉语文章诗词。因此,当时越南的作品也是以汉文、汉诗的形式记录留存。12世纪(公元1174年起),汉字成为越南国家的正式文字。直到后来,西方的传教士为越南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越南才开始弃用汉字。但是在越南社会中尤其是民间,都还在大量的使用汉字作为交流的手段,萧智当政后更是宣布废除拉丁字母文,以汉字作为安南的通用文字。同时还规定所有学校都以汉字和汉语作为教学和考试的方式,政府间的公文和百姓的书信都以汉字为规范标准,汉字和汉语为安南的官方语言。这些措施使汉字和汉语在安南的地位得到迅提高,由于汉语和汉字在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安南的百姓抵触很小。
从一开始《中国时报》就是以汉字的形式行的,一方面萧智用它来宣传各种政策,另一方面也有借此推广汉字的意图。只有文字和语言的同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这是萧智经常说的一句话。
随着6月27号的到来,萧智也越来越忙碌了。《中国时报》也就让汪海鸣自己操心了。现在萧智忙着对这次调查进行最后的总结并且打算以次为依据撰写一份报告,以便在6月27日的会上进行讨论。萧智没有闲着,其他人也一样。所有参加这次会议的人都忙着对各自工作作最后的总结和分析,因为萧智在去开会通知的同时还要求所有人要在会上做出自己工作汇报。这些人之中最忙最惨的要数李思念了,自从杨云去了日本后,所有的民政工作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日日都是从天亮忙到天黑。可是李思念却觉得很快乐,以前的抱负得以实现,自己的才华没有埋没,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舒心的?。对于给予自己这样一个机会的萧智,他是打心里感激和感谢,可以说这种感激甚至出了他自己的认知范围。就算是萧智马上和他说他要造反了,要打到北京去,李思念也会义无返顾的跟着去。
就在大家都忙碌的时候,6月27日终于悄悄的到来了。历史记住了这一天,就在这一天,在安南展的十字路口,以萧智为的中华民族复兴党人做出了正确的选者。大会后,安南的社会和经济都得到了迅的进步。
宣光知县黎公蕴虽是原来阮氏越南国时的进士出身,但为人却不迂腐,很懂得变通,而且其人很善于处理民族间的关系。宣光地区少数民族较多却很少有大的民族间的矛盾,各族之间相处的比较友好,在很多报告中萧智都看到了他的名字,所以对这个人也是很有兴趣。在宣光现煤矿和铁矿以后,黎公蕴就鼓励和支持各族百姓去矿上工作。这使得原来地处横断山脉山区的宣光县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萧智等人是在宣光的迎宾馆里见到黎公蕴的。他刚刚从乡下赶回来,所以整个人看起来有些疲倦。黎公蕴看起来有些黑瘦,没有读书人那种书卷气,倒有些像农民。三十多岁的年纪,身材不高,脸上带着些疲倦,但是两个眼睛却很有神。见到萧智时,他显得有些惊讶,但是很快恢复了平静。向萧智众人行了礼之后,就和萧智等人可气了起来,看到这些萧智心里对他的评价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从言谈中萧智得知现在的宣光由于春汛来临,所以大部分的官员都被他派到乡下帮助百姓保田抗洪去了。黎公蕴本来也是在乡下帮着百姓防汛的,可是得知萧智他们来后就连忙从乡下赶了过来,因为路赶的急,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吃午饭呢。听到这里,萧智赶紧安排他先吃了饭,又让他睡了个午觉好好休息休息。等休息的差不多了后,萧智才让人把黎公蕴叫了过来。经过一番的汇报和询问,萧智对这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现在也打算去乡下看看,毕竟现在的安南省农业人口还是占了大多数,农民还是现在社会的主要成员。
在黎公蕴的陪同下萧智和其他人来到了宣光南面的一个山寨里。这个山寨叫云脚寨,共有三百多户人家约7oo人,全村大部分人务农,也有不少人在新建的矿上做工。由于这里地处半山腰,自然耕作条件差,很多人家常年缺粮有时只能以野菜和野果度日。萧智他们来到云脚寨时,正赶上寨子里的人们吃午饭。萧智他们选了一家人家去用餐,看见大人物来了这家的主人要把家里的老母鸡杀了,可是被萧智制止了。萧智对领路的头人说:“你们平时吃什么就做什么,不用怕!我们和你们一样吃。”这家的主人看了看头人,又看了看萧智等人,等头人点头后才出去做饭。一锅红薯,一盘青菜,一小碟食盐,这些就是山寨里的人们平时的饭食了。萧智他们吃着这样的饭食,心中真是感慨万千说不出的难过。萧智自己心里想:“我们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在吃饭的时候,黎公蕴悄悄告诉萧智:这还是在宣光县城不远的山寨,如果是更偏远的山寨恐怕连红薯都吃不上啊!听了这些萧智的心情更加的沉重了。农村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土地的问题,土地问题不解决,农民的温饱就永远无法实现。农民如果平时连温饱都得不到保证,那他凭什么要拥护自己的政府、拥护自己的政党。现在是到了必须解决这些个问题的时候了,随着安南经济的展,社会改革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困难也会越来越大。如果是十年以后再改革,那么所需要的成本和代价很可能是现在百倍都不止。长痛不如短痛,在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还没有完全重组完成,旧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被打破的时候进行改革是最好的。这个时候如果将新兴的具有一些现代意识的农民阶级,纳入到正在形成的新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中来,就可以以最少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利益,萧智这样想着、思考着。萧智的这些关于农村改革的思考和想法经过整理,在随后召开的中华民族复兴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写入《安南十年展规划》中,成了该党早期时候指导农村改革的主要方针。事实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的,它使得安南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安南农村的劳动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保持了安南社会的稳定和展。
经过十天的走访和调查,萧智对于农村的实际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基本上摸清楚了现在农村存在的问题和自身在农村工作中的不足。同时,萧智和黎公蕴等一些比较贴近农村的基层人员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大家仔细分析了农村改革时可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并提出了一些符合现在农村实际的解决办法。通过交流和沟通,萧智等人对安南的现状特别是对安南省的农村有了一个更清醒的认识。这促使萧智等人在以后进行改革时不再那么一味地过分强调展工业的重要性,而是转变为强调均衡地进行改革,全面地展工业和农业,使二者尽可能地协调展。
在宣光县调研期间,萧智还走访了正在建设中的宣光府煤铁矿工地。也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过分的强调人的主观性,要求工人长时间劳动,福利待遇低下等等一些问题。在萧智的批评下矿山对这些问题都做出了整改。但是萧智知道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只在这一个地方有,其他的地方也许比这更严重。
在宣光的调研结束后,萧智等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太原进行巡访、调查,这里的情况和宣光的也差不多。作为安南省主要的钢铁基地,太原地区的工矿企业更多,人员组成更复杂,存在的问题也就更加地复杂更加地难解决。萧智等人分头调查研究,然后仔细分析了这些问题。现在萧智觉得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解决问题实在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所以他需要把这些问题都尽可能地整理归纳起来,在日后加以研究和分析,然后再在党的大会上表决、实施。这样才能在全省范围内解决好因建设过热和展过热等引起来得一系列的问题。在随后的四个月里,萧智等人不在集中巡访,大家分成好几组深入到各地调查研究。萧智先后到北江,琼州府,河静,顺化等地调查。随着调查的越深入进行,大家现的问题和情况就越多,大家都深深地感觉到必须要尽快地解决掉这些阻碍安南展难题和情况,否则,安南将很可能会出现巨大的损失和倒退。
1887年6月3号,萧智等人结束了为期四个多月的调查回到了河内。回到河内的第二天萧智就以中华民族复兴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安南省总督的名义,向各道,府及各部队的脑出了在6月27号召开安南省高层会议的通知。同时在萧智的直接干预下,《中国时报》也以最快的度创刊行。该报的主编是原来舰队的宣传部长汪海鸣,原来在另一个时空时,汪海鸣就是司令部机关报的主编,现在做这个也算是回归老本行了。作为党报和安南政府的机关报,该报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向各地区,各部门及普通百姓传达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和决议,宣传各种国际国内新闻。虽然现在安南识字的人不多,但是萧智仍然鼓励报纸多出文章,多出报刊。萧智甚至还在报纸上亲自撰写文章以扩大《中国时报》知名度。
原来的越南本来是没有文字的,早在西汉未年,汉字开始传人越南,并且逐步扩大了影响。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货单都用汉字书写,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先从《三字经)开始,接着读“四书”、‘五经”,学习写作古汉语文章诗词。因此,当时越南的作品也是以汉文、汉诗的形式记录留存。12世纪(公元1174年起),汉字成为越南国家的正式文字。直到后来,西方的传教士为越南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越南才开始弃用汉字。但是在越南社会中尤其是民间,都还在大量的使用汉字作为交流的手段,萧智当政后更是宣布废除拉丁字母文,以汉字作为安南的通用文字。同时还规定所有学校都以汉字和汉语作为教学和考试的方式,政府间的公文和百姓的书信都以汉字为规范标准,汉字和汉语为安南的官方语言。这些措施使汉字和汉语在安南的地位得到迅提高,由于汉语和汉字在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安南的百姓抵触很小。
从一开始《中国时报》就是以汉字的形式行的,一方面萧智用它来宣传各种政策,另一方面也有借此推广汉字的意图。只有文字和语言的同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这是萧智经常说的一句话。
随着6月27号的到来,萧智也越来越忙碌了。《中国时报》也就让汪海鸣自己操心了。现在萧智忙着对这次调查进行最后的总结并且打算以次为依据撰写一份报告,以便在6月27日的会上进行讨论。萧智没有闲着,其他人也一样。所有参加这次会议的人都忙着对各自工作作最后的总结和分析,因为萧智在去开会通知的同时还要求所有人要在会上做出自己工作汇报。这些人之中最忙最惨的要数李思念了,自从杨云去了日本后,所有的民政工作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日日都是从天亮忙到天黑。可是李思念却觉得很快乐,以前的抱负得以实现,自己的才华没有埋没,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舒心的?。对于给予自己这样一个机会的萧智,他是打心里感激和感谢,可以说这种感激甚至出了他自己的认知范围。就算是萧智马上和他说他要造反了,要打到北京去,李思念也会义无返顾的跟着去。
就在大家都忙碌的时候,6月27日终于悄悄的到来了。历史记住了这一天,就在这一天,在安南展的十字路口,以萧智为的中华民族复兴党人做出了正确的选者。大会后,安南的社会和经济都得到了迅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