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总督裕禄调军,统帅奉天(辽宁)兵马平乱,原两广总督张之洞调署湖广总督。(满清入关后,沈阳定为留都,称盛京,留守将军定名盛京将军,盛京将军必须由满人担任。)当时为了两广总督的空缺,朝廷内部进行了一番明争暗斗,帝党一派推出的候选人是翁同龢力挺的徐世昌,而后党一派则力主由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接任。最后,风头正劲的帝党占据上风,徐世昌成为新一任的代理两广总督,李瀚章则接替徐世昌成为广西巡抚。此时,中国的八位总督全部由汉人担任(东三省总督设立于光绪三十二年,即19o7年),分别是直隶总江总督袁世凯、闽浙总督刘铭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徐世昌、云贵总督王文韶、四川总督刘秉璋。(按历史轨迹,这里有一场激烈的政治内斗,就不祥表了)
李鸿章靠恭亲王起家,又深得慈禧信赖,可以说是后党领军人物,但是以李鸿章的地位,光绪很多政务需要他实施,因此不敢对他如何。而李鸿章也懂得左右逢源的道理,于是在不得罪慈禧的情况下,政见上总能向光绪靠拢,君臣间形成一种微妙的默契。袁世凯靠醇亲王起家,深得光绪父子的信任,外界一致认定他是帝党一派,但现在两江已经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修园子正需要银子的慈禧对袁世凯也是防而不动。而袁世凯心里也很清楚,稚嫩的光绪不是慈禧的对手,因此他一直保持模糊地政治立场。还不时讨一下慈禧、固伦等人的欢心,于是慈禧与袁世凯之间也存在这样一种默契。其他总督里,徐世昌、张之洞是“坚定”的帝党人物;刘铭传、王文韶是“坚定”的后党人物;杨昌淩曾经随左宗棠征战新疆、战功赫赫,刘秉璋在浙江巡抚任上击溃法国舰队、功勋卓著,两人都是靠军功升至总督,因此都在中立张望。在外界看来,中国的政局又形成一种均势,若是不出意外,这种均势又将内耗数年。
在这表面的均势面前,有一个人在偷笑。他就是袁世凯。八个总督里,袁世凯暗中的势力占据三席,而且陕甘总督杨昌淩由于左宗棠的关系,又与他交好——实际上,中国一半的地方政府已经成为袁世凯造反的支柱。不过这对于袁世凯来说还不够,虽然现在他已经做好了夺权地军事准备,但是他还要等,等一个可以民心、地盘尽收的机会——甲午战争。如果甲午战争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展,那么袁世凯最大对头李鸿章的北洋军以及他的名望都将化为泡影,清廷也将失去全国的民心。到时候自己再出来振臂一呼。造反就要容易得多。造反越容易,时间越短。那么对中国的伤害也就越小,自己建设起来也就越容易。而在这等待的时间里,袁世凯不能什么都不做。如果能再与其他几个总督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他就可以在起事之前开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样可以节省夺权后建设地时间。同时把这些资金变成工厂、铁路,也能让罗氏在他夺权后少掠夺一些中国的财富,于是新来地邻居张之洞成为了他的目标。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出任总督后,人称“香帅”。1837年出于兴义府,乃名动一时的中华才子之一。张之洞的父亲张瑛乃兴义府知府,教子极严,自幼为张之洞聘来远近名儒训导诸子。并购书数十橱,供子弟阅览。张之洞幼时读书非常认真,勤于思索。对每一个问题必弄明白,以至常常日夜穷思,形成起卧不定的习惯,或数夕不寐,或一睡数日,却了无倦容。刻苦的学习,换来了张之洞的少年成名。十二岁时,张之洞文名已为全贵州学堂之冠,并在贵州出版了第一本文集;十七岁,参加家乡顺天府乡试,中第一名举人,一时才名噪动;年,入京参加会试,高中探花,少年得志,授翰林院编修。若是张之洞生在一个太平盛世,他或者会成为一个太平文官,每天诗词歌赋,后人也仅仅能从诗集上看到他的名字,然而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成全了他不凡的仕途。中国大门被打开后,中国地知识分子开始思索中国的前途。当中国主流思想与西方文化冲突达到**的时候,洋务派与清流党也就出现在中国的政坛。自幼接受汉宋之学,受程朱理学熏陶地张之洞,在父亲的形象下,形成清高品性,铸就一副天生的清流品格,他成为了流有名地健将之一。清流虽然号称党,不过是一帮无实权的文官形成的松散联盟,成员也分三六九等。其中有为名者,有为官者,有把清流当成门面者(张佩伦就是一例),有清流不清者,甚至就连清流党的创始人李鸿藻也不过为了抗衡李鸿章罢了,然而张之洞是清流中真正清者。特别与张佩伦等人相识后,张之洞常具疏上奏,参议政务。京都士人有谚语称:“李鸿藻为青牛(即清流)头,张佩纶、张之洞为青牛角,用以触人。陈宝琛为青牛尾,宝廷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其余牛皮、牛毛甚多。”可见张之洞在清流中的地位。
如果张之洞光知道“清”,那他一辈子也爬不到现在这个位置的。在张之洞的骨子里,不仅有清流的耿直,也有官场投机者的敏锐、狡黠。1875年时,同治帝死,朝中为立储,引起纷争,慈禧太后为保垂大权,决意立其弟醇亲王奕澴之子载湉继位。张之洞上书称,立载湉乃
大得慈禧恩宠眷顾。除了这些投机手段,张之洞还人远远比不了的实干能力!1854年,张.||.幕镇压捻军,历经时乱,培养了他实际的行政、军事能力,与一般奢谈章句的仕子大有区别。中法战争出现危机之际,张之洞上书,力主出战,条分缕析,言辞铿锵,被委为两广总督。上任伊始,积极备战。显示出他不仅是位清廉、正直的朝政执评者,更是位不同于纸上谈兵地卓越的行政官员。84年8,清廷正式对法宣战,张之洞下号令:杀死一名法兵奖银一百至一万两,虏获兵舰奖银三万至十万两,顿时那些士气低迷到谷底的两广兵勇杀红了眼睛!
张之洞先投身清流,后又大办洋务,以至于世人对他清流之举有一种“婊子牌坊”的评价。然而换个角度去思考,作为一个把名声看得比命重的传统的读书人,张之洞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亲历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看透了大清王朝的衰弱,也深知船坚炮利的洋人不是几句美妙地辞令就可打的。此时的他早已不再只是一介抨击朝政时弊的书生。他对大清帝国的危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深知大清王朝要保住江山,自然少不了清廉正直的官僚,但是只是清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迷茫中,张之洞自幼养成遇到问题就要找出答案的习惯挥了作用,他心中那种保守的思想开始松动。在这种复杂地背景下,张之洞的思想为之一变,虽然终其一生,都带着清流之气,但此后。他毕竟认识到了洋务地重要。投身洋务,张之洞一开始还未越出清流人物的思想意识,不免有许多不谙国际事务的旧式官僚的陈腐之见,但在置身华洋杂处、万邦盟聘的华南门户——广州。接触各类外部事务之后,对大清王朝和国际事务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张之洞不是那种自以为是、固步自封的封建官僚,对于洋务他深知自己的的不足。于是开始在幕府中大量招收洋务人才。蔡锡勇、凌兆熊、梁敦彦、赵凤昌、辜鸿铭悉数被他网罗幕中,与张之洞一起被称为这个时期的洋务六君子。随着大量洋务人才地涌入,特别是出生南洋、学在英国的辜鸿铭对张之洞起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更是坚定了张之洞洋务救国的决心,他创办地武汉钢铁厂,汉阳兵工厂成为中国第一批现代化工厂。时有德国人高赞:“加以时日,武汉将成为东方匹兹堡。”虽然最后张之洞的洋务以失败告终,但是这种尝试也给中国近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中最有名地莫过于“中华第一枪”汉阳造,这支步枪整整在行样兵工厂生产了5o年,就连1951年自愿军入朝参战时,还有不少
武昌,湖广总督府,新任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他那洋务六君子正围在袁世凯送来的礼物前。
颧骨微凸,消瘦的下颌上长满胡须的张之洞问道:“这、这是火车?”
“准确的说是火车模型,不过这个模型还真是精致……你看这车站上还有人,等等……有条?!d.然有条!”出生在南洋,生在在英国,懂9国预言,有13博士头衔的辜鸿铭嘴里经常会这样蹦出一句洋文来。
六人中,赵凤昌是唯一没有出国经历的,他有些不解的问道:“有条又怎样?难道还能开不成?”
—
辜鸿铭笑而不语,他拿起火车头“嘎、嘎……”的开始一圈圈的上条。等他把火车往铁轨上一放,那模型竟然开动起来!在众人吃惊的表情中,张之洞笑道:“哈哈……这袁世凯送的礼物倒是新奇……”
曾经是留美幼童一员的梁敦彦醒悟过来道:“香帅,这袁世凯送此奇物不知是何用以?”
“那还用说,自然是在馋香帅。”赵凤昌虽然没有留洋经历,但却是张之洞的军师,心机颇深。
曾任美国使馆翻译的蔡锡勇问道:“这话怎么讲?”
辜鸿铭道:“这还不好猜?他是看香帅屡次请奏朝廷在两湖修建铁路不果,于是……”
张之洞问道:“汤生,我们初来武昌时你去过南京,感觉怎么样?”
辜鸿铭笑道:“看来香帅终于忍不住要问了!”
在两广就职时,张之洞就听说两江洋务兴盛。但他根本不相信。因为他同样是在中法之战后开始展洋务,同样经过了五年的时间,可广州不过多了几个学校,几个工厂而已,哪里来什么洋务兴盛。不过当他到了武昌,现每天有大量两江的商品从南昌运来,而大冶每天也会有大量的矿产运到南昌,似乎一切都是因为那里通了铁路。又随着牙刷、机器织布、机器皮鞋、罐头等等一系列两江产的新鲜商品出现在他眼前,张之洞终于相信了,于是他就很想问问袁世凯。为什么会在这么短地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效。不过由于袁世凯曾经对张佩伦下过“毒手”,还抢走了自己朋友的未婚妻子,所以张之洞心里还有些无法释怀。老板抹不开面子,桀骜不驯的辜鸿铭可管不了这么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辜鸿铭私自去南京探查了一番,结果让他目瞪口呆,可老板因为个人恩怨,就是装作对两江的展毫无兴趣!
听了辜鸿铭的话,张之洞有些尴尬的笑道:“汤生,说说你的见闻吧!”
辜鸿铭笑道:“既然香帅有此意思。那我不妨说说?”
赵凤昌笑道:“汤生,你就别再吊香帅胃口了。赶快说!”
辜鸿铭道
江的变化,我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听了这么高地评价,连喜欢沉默的凌兆熊都有些不服气:“汤生,你有些言过其实了吧?难道这袁世凯真有这么厉害?”
辜鸿铭从怀里拿出一把折叠小刀,然后打开道:“你们先看看这个。”
赵凤昌拿起小刀道:“一把这么小的刀子要来何用?劈柴不行,打仗更是不行……”
辜鸿铭笑道:“这是水果刀,用来削皮……”
凌兆熊不屑的道:“不就是一把没用的小刀子吗?”
辜鸿铭道:“你们想想,以前不管马尾船厂、江南机器局都要向洋人买钢、买铁才能生产。可现在呢?现在两江自产的钢铁已经多得可以用来造这些没用的东西了!你们再看看这小刀的材质,完全可以与洋人的钢材媲美!这说明两江在钢铁产业不仅数量,就连质量都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说罢辜鸿铭又掏出一个金属地小方块。然后打开顶盖,“啪”的一声,一团小火苗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这铁块怎能起火?”张之洞有些难以置信。
辜鸿铭道:“这东西在江苏叫打火机,是南京一家洋火厂今年推出地新产品。里面装有火油、火石和棉线,利用火石摩擦点燃浸泡了火油的棉线生火。现在南京的百姓连洋火都不用了,全用这玩意儿。虽然是个小东西。但却是两江自己明的,其技术水平可见一斑。还有,现在两江三省,特别是江苏境内,所有的府都有了输电线路和电话线路。南京更是不得了,电灯普及率达到7成以上,而自来水更是通了半个城区。洋学堂、工厂、铁路已经在南京百姓眼中习以为常。我这次还听说最近南京要建一个汽车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不久后连马车都会被淘汰!”(第一个现代打火机出现在1917)
在座的几个人中,一个生长在国外,一个当过驻外翻译,两个有留学经历,他们对于汽车、电灯、电话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很清楚。辜鸿铭的话让众人再次陷入沉思,半晌后张之洞才皱眉道:“看来这袁世凯确实是个人才,我不如啊……”
看看老板的愁眉,辜鸿铭笑道:“香帅莫要妄自菲薄,这袁世凯也是借用洋人之力罢了。”
张之洞不解的问道:“这话是什么意思?”
辜鸿铭道:“袁世凯有眼光、有能力不假,否则两江洋务就不会短短五年有如此成绩。但是俗话不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没有钱他能干啥?”
张之洞问道:“你地意思是洋人给他钱,让他搞洋务的?”
辜鸿铭道:“是,但又不全是!”
“此话怎讲?”
辜鸿铭道:“我考察过两江洋务,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大凡朝廷允许、百姓接受的项目,比如纺织、粮油、食品加工等项目均是官办和民办,洋人地资本很少。反观那些百姓难以接受、朝廷不赞同兴建的洋务项目,例如铁路、矿产等,是洋人资本较多,官办、民办甚少。”
张之洞皱眉道:“原来是这样……但是洋人来我大清办洋务,为的不就是夺我财富吗?这袁世凯如此,岂不是……”
辜鸿铭道:“香帅,这就是袁世凯地高明之处。洋人来我大清投资为赚钱不假,但是在他们赚钱的同时,我大清所得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赵凤昌不解的问道:“钱都让他赚了,我们还能有何好处?”
辜鸿铭道:“好处很多,主要有三。诸位想想,我们在广州时为洋务筹款可谓绞尽脑汁,可最后呢?最后连个像样的工厂都盖不起来,所以这第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解决资金的问题。其二,洋人办起了工厂,自然需要原料,那么这些原料洋人不可能都从国外买来吧?否则他们干脆办到国外去了,所以洋人办起一个工厂,民间自然就会配套的建起几个工厂……我在两江考察时听说,袁世凯成立了个工商总会,专门扶持民间商人投身洋务。其三,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推广洋务难就难在国人的愚昧与迂腐,所以我们的思路一直是先试图说服朝廷、说服民众,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后再进行洋务兴建,可袁世凯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子。他借助洋人的手,先把工厂、铁路、电站建起来,然后在慢慢推向民间。各位都是读书人,当你们没有见过这些洋玩意的时候,不都称其为夷技而不屑吗?可你们都是怎样转变的呢?”
张之洞道:“别人我不知道,但是当我第一次看到火轮,第一次接触电话时,心里是无比的震惊!随即才对洋务起了兴趣……”
辜鸿铭笑道:“没错,袁世凯正因为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所以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为,依靠洋人的力量,强行在两江启动洋务,然后再用实物来说服民众,这比我们用嘴有用多了!”
赵凤昌不解的问道:“但我还有个问题,既然那些工厂是洋人出资兴办,那不是还在赚大清的钱吗?这……”
“比起鸦片来,那些工厂所得之利又有几何?外国人在中国赚钱不假,但比起那些好处来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在两江这些洋工厂也是上税的……”说到这里,辜鸿铭看看张之洞道:“香帅,听了后有何感想?”
张之洞笑道:“为我指路者,袁世凯也!汤生,安排一下,我亲自去见袁世凯!”
李鸿章靠恭亲王起家,又深得慈禧信赖,可以说是后党领军人物,但是以李鸿章的地位,光绪很多政务需要他实施,因此不敢对他如何。而李鸿章也懂得左右逢源的道理,于是在不得罪慈禧的情况下,政见上总能向光绪靠拢,君臣间形成一种微妙的默契。袁世凯靠醇亲王起家,深得光绪父子的信任,外界一致认定他是帝党一派,但现在两江已经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修园子正需要银子的慈禧对袁世凯也是防而不动。而袁世凯心里也很清楚,稚嫩的光绪不是慈禧的对手,因此他一直保持模糊地政治立场。还不时讨一下慈禧、固伦等人的欢心,于是慈禧与袁世凯之间也存在这样一种默契。其他总督里,徐世昌、张之洞是“坚定”的帝党人物;刘铭传、王文韶是“坚定”的后党人物;杨昌淩曾经随左宗棠征战新疆、战功赫赫,刘秉璋在浙江巡抚任上击溃法国舰队、功勋卓著,两人都是靠军功升至总督,因此都在中立张望。在外界看来,中国的政局又形成一种均势,若是不出意外,这种均势又将内耗数年。
在这表面的均势面前,有一个人在偷笑。他就是袁世凯。八个总督里,袁世凯暗中的势力占据三席,而且陕甘总督杨昌淩由于左宗棠的关系,又与他交好——实际上,中国一半的地方政府已经成为袁世凯造反的支柱。不过这对于袁世凯来说还不够,虽然现在他已经做好了夺权地军事准备,但是他还要等,等一个可以民心、地盘尽收的机会——甲午战争。如果甲午战争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展,那么袁世凯最大对头李鸿章的北洋军以及他的名望都将化为泡影,清廷也将失去全国的民心。到时候自己再出来振臂一呼。造反就要容易得多。造反越容易,时间越短。那么对中国的伤害也就越小,自己建设起来也就越容易。而在这等待的时间里,袁世凯不能什么都不做。如果能再与其他几个总督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他就可以在起事之前开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样可以节省夺权后建设地时间。同时把这些资金变成工厂、铁路,也能让罗氏在他夺权后少掠夺一些中国的财富,于是新来地邻居张之洞成为了他的目标。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出任总督后,人称“香帅”。1837年出于兴义府,乃名动一时的中华才子之一。张之洞的父亲张瑛乃兴义府知府,教子极严,自幼为张之洞聘来远近名儒训导诸子。并购书数十橱,供子弟阅览。张之洞幼时读书非常认真,勤于思索。对每一个问题必弄明白,以至常常日夜穷思,形成起卧不定的习惯,或数夕不寐,或一睡数日,却了无倦容。刻苦的学习,换来了张之洞的少年成名。十二岁时,张之洞文名已为全贵州学堂之冠,并在贵州出版了第一本文集;十七岁,参加家乡顺天府乡试,中第一名举人,一时才名噪动;年,入京参加会试,高中探花,少年得志,授翰林院编修。若是张之洞生在一个太平盛世,他或者会成为一个太平文官,每天诗词歌赋,后人也仅仅能从诗集上看到他的名字,然而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成全了他不凡的仕途。中国大门被打开后,中国地知识分子开始思索中国的前途。当中国主流思想与西方文化冲突达到**的时候,洋务派与清流党也就出现在中国的政坛。自幼接受汉宋之学,受程朱理学熏陶地张之洞,在父亲的形象下,形成清高品性,铸就一副天生的清流品格,他成为了流有名地健将之一。清流虽然号称党,不过是一帮无实权的文官形成的松散联盟,成员也分三六九等。其中有为名者,有为官者,有把清流当成门面者(张佩伦就是一例),有清流不清者,甚至就连清流党的创始人李鸿藻也不过为了抗衡李鸿章罢了,然而张之洞是清流中真正清者。特别与张佩伦等人相识后,张之洞常具疏上奏,参议政务。京都士人有谚语称:“李鸿藻为青牛(即清流)头,张佩纶、张之洞为青牛角,用以触人。陈宝琛为青牛尾,宝廷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其余牛皮、牛毛甚多。”可见张之洞在清流中的地位。
如果张之洞光知道“清”,那他一辈子也爬不到现在这个位置的。在张之洞的骨子里,不仅有清流的耿直,也有官场投机者的敏锐、狡黠。1875年时,同治帝死,朝中为立储,引起纷争,慈禧太后为保垂大权,决意立其弟醇亲王奕澴之子载湉继位。张之洞上书称,立载湉乃
大得慈禧恩宠眷顾。除了这些投机手段,张之洞还人远远比不了的实干能力!1854年,张.||.幕镇压捻军,历经时乱,培养了他实际的行政、军事能力,与一般奢谈章句的仕子大有区别。中法战争出现危机之际,张之洞上书,力主出战,条分缕析,言辞铿锵,被委为两广总督。上任伊始,积极备战。显示出他不仅是位清廉、正直的朝政执评者,更是位不同于纸上谈兵地卓越的行政官员。84年8,清廷正式对法宣战,张之洞下号令:杀死一名法兵奖银一百至一万两,虏获兵舰奖银三万至十万两,顿时那些士气低迷到谷底的两广兵勇杀红了眼睛!
张之洞先投身清流,后又大办洋务,以至于世人对他清流之举有一种“婊子牌坊”的评价。然而换个角度去思考,作为一个把名声看得比命重的传统的读书人,张之洞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亲历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看透了大清王朝的衰弱,也深知船坚炮利的洋人不是几句美妙地辞令就可打的。此时的他早已不再只是一介抨击朝政时弊的书生。他对大清帝国的危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深知大清王朝要保住江山,自然少不了清廉正直的官僚,但是只是清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迷茫中,张之洞自幼养成遇到问题就要找出答案的习惯挥了作用,他心中那种保守的思想开始松动。在这种复杂地背景下,张之洞的思想为之一变,虽然终其一生,都带着清流之气,但此后。他毕竟认识到了洋务地重要。投身洋务,张之洞一开始还未越出清流人物的思想意识,不免有许多不谙国际事务的旧式官僚的陈腐之见,但在置身华洋杂处、万邦盟聘的华南门户——广州。接触各类外部事务之后,对大清王朝和国际事务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张之洞不是那种自以为是、固步自封的封建官僚,对于洋务他深知自己的的不足。于是开始在幕府中大量招收洋务人才。蔡锡勇、凌兆熊、梁敦彦、赵凤昌、辜鸿铭悉数被他网罗幕中,与张之洞一起被称为这个时期的洋务六君子。随着大量洋务人才地涌入,特别是出生南洋、学在英国的辜鸿铭对张之洞起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更是坚定了张之洞洋务救国的决心,他创办地武汉钢铁厂,汉阳兵工厂成为中国第一批现代化工厂。时有德国人高赞:“加以时日,武汉将成为东方匹兹堡。”虽然最后张之洞的洋务以失败告终,但是这种尝试也给中国近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中最有名地莫过于“中华第一枪”汉阳造,这支步枪整整在行样兵工厂生产了5o年,就连1951年自愿军入朝参战时,还有不少
武昌,湖广总督府,新任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他那洋务六君子正围在袁世凯送来的礼物前。
颧骨微凸,消瘦的下颌上长满胡须的张之洞问道:“这、这是火车?”
“准确的说是火车模型,不过这个模型还真是精致……你看这车站上还有人,等等……有条?!d.然有条!”出生在南洋,生在在英国,懂9国预言,有13博士头衔的辜鸿铭嘴里经常会这样蹦出一句洋文来。
六人中,赵凤昌是唯一没有出国经历的,他有些不解的问道:“有条又怎样?难道还能开不成?”
—
辜鸿铭笑而不语,他拿起火车头“嘎、嘎……”的开始一圈圈的上条。等他把火车往铁轨上一放,那模型竟然开动起来!在众人吃惊的表情中,张之洞笑道:“哈哈……这袁世凯送的礼物倒是新奇……”
曾经是留美幼童一员的梁敦彦醒悟过来道:“香帅,这袁世凯送此奇物不知是何用以?”
“那还用说,自然是在馋香帅。”赵凤昌虽然没有留洋经历,但却是张之洞的军师,心机颇深。
曾任美国使馆翻译的蔡锡勇问道:“这话怎么讲?”
辜鸿铭道:“这还不好猜?他是看香帅屡次请奏朝廷在两湖修建铁路不果,于是……”
张之洞问道:“汤生,我们初来武昌时你去过南京,感觉怎么样?”
辜鸿铭笑道:“看来香帅终于忍不住要问了!”
在两广就职时,张之洞就听说两江洋务兴盛。但他根本不相信。因为他同样是在中法之战后开始展洋务,同样经过了五年的时间,可广州不过多了几个学校,几个工厂而已,哪里来什么洋务兴盛。不过当他到了武昌,现每天有大量两江的商品从南昌运来,而大冶每天也会有大量的矿产运到南昌,似乎一切都是因为那里通了铁路。又随着牙刷、机器织布、机器皮鞋、罐头等等一系列两江产的新鲜商品出现在他眼前,张之洞终于相信了,于是他就很想问问袁世凯。为什么会在这么短地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效。不过由于袁世凯曾经对张佩伦下过“毒手”,还抢走了自己朋友的未婚妻子,所以张之洞心里还有些无法释怀。老板抹不开面子,桀骜不驯的辜鸿铭可管不了这么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辜鸿铭私自去南京探查了一番,结果让他目瞪口呆,可老板因为个人恩怨,就是装作对两江的展毫无兴趣!
听了辜鸿铭的话,张之洞有些尴尬的笑道:“汤生,说说你的见闻吧!”
辜鸿铭笑道:“既然香帅有此意思。那我不妨说说?”
赵凤昌笑道:“汤生,你就别再吊香帅胃口了。赶快说!”
辜鸿铭道
江的变化,我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听了这么高地评价,连喜欢沉默的凌兆熊都有些不服气:“汤生,你有些言过其实了吧?难道这袁世凯真有这么厉害?”
辜鸿铭从怀里拿出一把折叠小刀,然后打开道:“你们先看看这个。”
赵凤昌拿起小刀道:“一把这么小的刀子要来何用?劈柴不行,打仗更是不行……”
辜鸿铭笑道:“这是水果刀,用来削皮……”
凌兆熊不屑的道:“不就是一把没用的小刀子吗?”
辜鸿铭道:“你们想想,以前不管马尾船厂、江南机器局都要向洋人买钢、买铁才能生产。可现在呢?现在两江自产的钢铁已经多得可以用来造这些没用的东西了!你们再看看这小刀的材质,完全可以与洋人的钢材媲美!这说明两江在钢铁产业不仅数量,就连质量都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说罢辜鸿铭又掏出一个金属地小方块。然后打开顶盖,“啪”的一声,一团小火苗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这铁块怎能起火?”张之洞有些难以置信。
辜鸿铭道:“这东西在江苏叫打火机,是南京一家洋火厂今年推出地新产品。里面装有火油、火石和棉线,利用火石摩擦点燃浸泡了火油的棉线生火。现在南京的百姓连洋火都不用了,全用这玩意儿。虽然是个小东西。但却是两江自己明的,其技术水平可见一斑。还有,现在两江三省,特别是江苏境内,所有的府都有了输电线路和电话线路。南京更是不得了,电灯普及率达到7成以上,而自来水更是通了半个城区。洋学堂、工厂、铁路已经在南京百姓眼中习以为常。我这次还听说最近南京要建一个汽车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不久后连马车都会被淘汰!”(第一个现代打火机出现在1917)
在座的几个人中,一个生长在国外,一个当过驻外翻译,两个有留学经历,他们对于汽车、电灯、电话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很清楚。辜鸿铭的话让众人再次陷入沉思,半晌后张之洞才皱眉道:“看来这袁世凯确实是个人才,我不如啊……”
看看老板的愁眉,辜鸿铭笑道:“香帅莫要妄自菲薄,这袁世凯也是借用洋人之力罢了。”
张之洞不解的问道:“这话是什么意思?”
辜鸿铭道:“袁世凯有眼光、有能力不假,否则两江洋务就不会短短五年有如此成绩。但是俗话不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没有钱他能干啥?”
张之洞问道:“你地意思是洋人给他钱,让他搞洋务的?”
辜鸿铭道:“是,但又不全是!”
“此话怎讲?”
辜鸿铭道:“我考察过两江洋务,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大凡朝廷允许、百姓接受的项目,比如纺织、粮油、食品加工等项目均是官办和民办,洋人地资本很少。反观那些百姓难以接受、朝廷不赞同兴建的洋务项目,例如铁路、矿产等,是洋人资本较多,官办、民办甚少。”
张之洞皱眉道:“原来是这样……但是洋人来我大清办洋务,为的不就是夺我财富吗?这袁世凯如此,岂不是……”
辜鸿铭道:“香帅,这就是袁世凯地高明之处。洋人来我大清投资为赚钱不假,但是在他们赚钱的同时,我大清所得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赵凤昌不解的问道:“钱都让他赚了,我们还能有何好处?”
辜鸿铭道:“好处很多,主要有三。诸位想想,我们在广州时为洋务筹款可谓绞尽脑汁,可最后呢?最后连个像样的工厂都盖不起来,所以这第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解决资金的问题。其二,洋人办起了工厂,自然需要原料,那么这些原料洋人不可能都从国外买来吧?否则他们干脆办到国外去了,所以洋人办起一个工厂,民间自然就会配套的建起几个工厂……我在两江考察时听说,袁世凯成立了个工商总会,专门扶持民间商人投身洋务。其三,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推广洋务难就难在国人的愚昧与迂腐,所以我们的思路一直是先试图说服朝廷、说服民众,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后再进行洋务兴建,可袁世凯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子。他借助洋人的手,先把工厂、铁路、电站建起来,然后在慢慢推向民间。各位都是读书人,当你们没有见过这些洋玩意的时候,不都称其为夷技而不屑吗?可你们都是怎样转变的呢?”
张之洞道:“别人我不知道,但是当我第一次看到火轮,第一次接触电话时,心里是无比的震惊!随即才对洋务起了兴趣……”
辜鸿铭笑道:“没错,袁世凯正因为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所以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为,依靠洋人的力量,强行在两江启动洋务,然后再用实物来说服民众,这比我们用嘴有用多了!”
赵凤昌不解的问道:“但我还有个问题,既然那些工厂是洋人出资兴办,那不是还在赚大清的钱吗?这……”
“比起鸦片来,那些工厂所得之利又有几何?外国人在中国赚钱不假,但比起那些好处来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在两江这些洋工厂也是上税的……”说到这里,辜鸿铭看看张之洞道:“香帅,听了后有何感想?”
张之洞笑道:“为我指路者,袁世凯也!汤生,安排一下,我亲自去见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