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与辽国交涉的结果
郝崇信和刘崇谅两人终究是没有做成当代苏武。
大周给辽国的国要求明确,词意还略显傲慢,让耶律贤十分不爽,不过正如耶律贤适所言,此时周、辽之间的实力对比于辽国非常不利,辽军自耶律屋质所部折戟以来的颓势刚刚扭转,但是卧薪尝胆休养生息的计划才实施不过四年,皮室军、五院部、六院部和乙室部的力量恢复尚处在进行当中,赶周军装备水平的努力仍然遥遥无期,就算是克制周军兵器的构想的试验都难说成效,所以耶律贤再怎么不痛快,这个时候都还不能与周国翻脸。
于是耶律贤只得空自躲在自己的皇帐发了回闷气,经过耶律贤适等人的劝告疏导,等到再次接见郝崇信、刘崇谅两人的时候,耶律贤原先那副气得乌青泛紫的面容早就变回了春风拂面。不得不说,演技派都是日久成精的。
满面春风的耶律贤和郝崇信、刘崇谅进行了亲切好的交谈,随后安排北府宰相萧约直和南院枢密使高勋等人组成谈判组,与周国使团充分交换了意见,增进了双方的了解,虽然在某些方面双方各自持保留态度,但是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首先,双方高度评价了自永乐保宁元年以来两国关系出现的良好发展,并且由衷地希望这样的发展态势得以延续,对于两国边境的和平局面感到十分欣慰,对于两国互市的日益发展表示赞赏,希望这样的局面将会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旋律。
其次,刘崇谅代表大周方面再一次强调了对于高丽地位与安全形势的关注,郝崇信更转述了大周皇帝关于维护鸭渌水地区安宁的责任与信心的讲话,对于辽国在东京道的某些动作表示了极度的关切。i.
当然,萧约直也代表辽国对高丽作为大周藩属地位表示了尊重,注意到周国的所有关切,并且表示尽管辽国对周国关于鸭渌水地区的主张持保留态度,对于周军可能会出现在鸭渌水表示遗憾,但是仍然会尽量劝勉东京道的留守司和统军司,努力避免在鸭渌水方向出现不愉快事件。
这样的结果,辽国君臣肯定是很不满意的,却又是不得不接受。
原先大辽还指望着通过对高丽的敲诈弥补对周国的战争损失与贸易劣势,孰料周国竟然在和它完全不接壤的地方都会横插一杠子,唯一的理由就是高丽对大周称臣纳贡,是大周的藩臣。然而就因为周国在中间横着插了这么一手,大辽对高丽的所有后续手段竟然就不得不偃旗息鼓了,虽然可以预料得到,获得周国撑腰的高丽一定会断然拒绝大辽的一切要求,但是大辽还真就不敢冒着挑衅周国的风险对高丽干些什么。
大辽可以不怕周人一时头脑发昏,譬如周军出燕山横过千里草原直捣京,这种事情即使以最恶劣的国力军力评估,辽国君臣也是不怕的——中原的汉人军队从来都需要依赖后勤辎重,从粮食马料到他们那些最新的兵器,尤其是那些兵器,听说对“粮道”的依赖性不亚于弓弩,所以千里草原平坦而又无险可守的后勤线路就足以让周军头疼的。
但是大辽还是有点怕周主感觉颜面受损之后,会在一怒之下命令周军不惜代价地沿边蚕食和持续骚扰。要是碰这种事情,新设的南京道或许形势最好,燕山最厚的部分和燕北的草原就可以阻挡和消耗周军了,西京道说不得就要被周军打烂,尤其是西京道的治所云州大同府被周军攻下易主都有可能,南面那么多各部族的冬季牧场恐怕也会被周军闹得难以维持。i.
耶律贤倒是想要不去信周人的虚声恫吓,因为他看不出周人介入大辽和高丽之间,甚至拚着和大辽关系破裂也要保护高丽,这么做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但是高勋和张景惠首先告诉了他,维护天朝国的体面不能用简单的“好处”来衡量;而耶律贤适和耶律沙则在随后告诉了他,既然周国的那个郭家小儿把话说出了口,那么无论有没有实质性的好处,周军都必然会介入到辽国和高丽之间了。
所以大辽对于周国的意思必须得认真对待,在没把握顶住周人的报复之前,对高丽就没法再做什么了。
当然,周国也不是完全凭着空口恫吓就想让辽国退缩的,周使同样带来了他们的交换条件,只是没有写在国里面罢了。可是这个交换条件却让耶律贤看得都不知道应该生气还是应该苦笑——周国显然是注意到了辽国之前向高丽搜求的贡奉是粮食布帛和铜料,其中的铜料周国自己都缺,那自然是不会补偿的,不过周国明确表示了他们愿意增加向辽国的粮食布帛的输出。
这个交换条件看起来的确是对辽国放弃要求高丽进贡的补偿,但是……但是辽国原先要求高丽进贡,那显然是无偿的,而周国通过互市增加对辽国的输出,那可全都是有偿的,而且非常不便宜。
以前的互市,辽国君臣可没有看出来周国限制了粮食布帛的输出规模,反正只要辽国这边的牛羊、玉石、毡毯、药材等货品进了两国边境的那几个榷场,就一定换得到周国甚至南洋的货物,之所以换来的货物并不全是粮食布帛,其实不是因为周国限制输出,而是因为辽国的商户还要大量购买瓷漆器、烧酒、茶叶和香料等物,那些东西在辽国同样有巨大的需求。
所以周国提供的这个补偿几乎等于是白说,问题并不在于周国的控制,而是在于辽国拿不出那么多可供交换的货品,要不然耶律贤等人怎么会把心思动到了高丽那边去呢?
当然,周国提出的这个补偿建议还是很全面的,显示出周国的君臣对于两国互市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周国增加对辽国输出粮食布帛,有偿的,为了弥补辽国方面交换物资不足的缺憾,周国同时建议辽国开放马匹买卖,增加银锭和珍稀药材、皮货的输出。
这又是一个令耶律贤咬牙切齿的提议。
辽国之所以严控马匹向周国输出,不就是怕对方能够用中原汉人生产出来的多得让人眼花的货品大量套购马匹,从而迅速增强周军的马军战斗力么?这怎么能够放开的,为了多买一些粮食布帛就放开马匹买卖,那可真是饮鸩止渴了。
至于珍稀药材和皮货,辽国也需要从渤海人、女真人那里换来,且不说货源难以增加,即便能够大量增加,那么作为中间商的辽国也会亏死的。
唯一可行的就是向周国增加银锭的输出了。银子在周国和辽国都是作为宝货的,储存保值、高额贸易计价和贵重首饰、装饰品都需要用到,而就在南京道的泽州今河北省平泉县一带就有大片的银坑,倒是可以加大力度开采——可惜矿奴又不够了。
矿奴或者牧奴不够,在以往的辽国来说是很好办的,只要把契丹军甚至一般的部族军家丁队拉出去转一圈,奴隶人口就源源不断了,然而现在却不可能去周国境内打草谷掳掠人口为奴,高丽的主意同样打不得,那就只好另外再想办法了。
不管辽国的君臣有多纠结,不管耶律贤心中有多么愤懑,他们在和周国使团的交往中还是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和克制,并且一直坚持到最终协议的达成。等到郝崇信、刘崇谅二人面辞之后,耶律贤才收起了那张绷得肉疼的笑脸,各路大臣也皱起眉头投入到增收揽财和苦练军队积蓄力量的常务当中去了。
对于辽国君臣心里面是怎么想的,郝崇信和刘崇谅心知肚明,却也毫不在意了那么一场大战,心中愤恨想要报复回来是很正常的,大周不也是对石敬瑭割让出去的地方念念在兹吗?幽云十六州已经收回来多少,还剩下多少依然在契丹人掌控下,在大周的朝臣当中恐怕都记得很牢。
记着双方的仇恨,始终憋着劲想要报复回来,这种情绪小到两家矛盾,大到国家之间,都是无法单方面消除的现象,除非一方能够将另一方彻底消灭。不过眼下的辽国君臣在表面从来都没有把这种仇恨情绪表现出来,并且在一番折冲樽俎之后基本满足了大周的所有要求,这在郝崇信、刘崇谅这等使者来说就已经足够了,他们已经称得不辱使命了。
对方心里面怎么想,就算是君王对臣子都难以要求,难以真正控制得住,更何况是才实现表面和平不过四年的前敌国呢?只要辽国对大周的力量有足够现实的认识,其政策选择和走向能够被大周影响,至少能够被军咨部的那帮武进士们预估到,那就足够了。
所以和送他们南归的辽国官员那种复杂至极的心态不同,郝崇信和刘崇谅两人是志得意满地和他们告别的。
郝崇信和刘崇谅两人终究是没有做成当代苏武。
大周给辽国的国要求明确,词意还略显傲慢,让耶律贤十分不爽,不过正如耶律贤适所言,此时周、辽之间的实力对比于辽国非常不利,辽军自耶律屋质所部折戟以来的颓势刚刚扭转,但是卧薪尝胆休养生息的计划才实施不过四年,皮室军、五院部、六院部和乙室部的力量恢复尚处在进行当中,赶周军装备水平的努力仍然遥遥无期,就算是克制周军兵器的构想的试验都难说成效,所以耶律贤再怎么不痛快,这个时候都还不能与周国翻脸。
于是耶律贤只得空自躲在自己的皇帐发了回闷气,经过耶律贤适等人的劝告疏导,等到再次接见郝崇信、刘崇谅两人的时候,耶律贤原先那副气得乌青泛紫的面容早就变回了春风拂面。不得不说,演技派都是日久成精的。
满面春风的耶律贤和郝崇信、刘崇谅进行了亲切好的交谈,随后安排北府宰相萧约直和南院枢密使高勋等人组成谈判组,与周国使团充分交换了意见,增进了双方的了解,虽然在某些方面双方各自持保留态度,但是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首先,双方高度评价了自永乐保宁元年以来两国关系出现的良好发展,并且由衷地希望这样的发展态势得以延续,对于两国边境的和平局面感到十分欣慰,对于两国互市的日益发展表示赞赏,希望这样的局面将会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旋律。
其次,刘崇谅代表大周方面再一次强调了对于高丽地位与安全形势的关注,郝崇信更转述了大周皇帝关于维护鸭渌水地区安宁的责任与信心的讲话,对于辽国在东京道的某些动作表示了极度的关切。i.
当然,萧约直也代表辽国对高丽作为大周藩属地位表示了尊重,注意到周国的所有关切,并且表示尽管辽国对周国关于鸭渌水地区的主张持保留态度,对于周军可能会出现在鸭渌水表示遗憾,但是仍然会尽量劝勉东京道的留守司和统军司,努力避免在鸭渌水方向出现不愉快事件。
这样的结果,辽国君臣肯定是很不满意的,却又是不得不接受。
原先大辽还指望着通过对高丽的敲诈弥补对周国的战争损失与贸易劣势,孰料周国竟然在和它完全不接壤的地方都会横插一杠子,唯一的理由就是高丽对大周称臣纳贡,是大周的藩臣。然而就因为周国在中间横着插了这么一手,大辽对高丽的所有后续手段竟然就不得不偃旗息鼓了,虽然可以预料得到,获得周国撑腰的高丽一定会断然拒绝大辽的一切要求,但是大辽还真就不敢冒着挑衅周国的风险对高丽干些什么。
大辽可以不怕周人一时头脑发昏,譬如周军出燕山横过千里草原直捣京,这种事情即使以最恶劣的国力军力评估,辽国君臣也是不怕的——中原的汉人军队从来都需要依赖后勤辎重,从粮食马料到他们那些最新的兵器,尤其是那些兵器,听说对“粮道”的依赖性不亚于弓弩,所以千里草原平坦而又无险可守的后勤线路就足以让周军头疼的。
但是大辽还是有点怕周主感觉颜面受损之后,会在一怒之下命令周军不惜代价地沿边蚕食和持续骚扰。要是碰这种事情,新设的南京道或许形势最好,燕山最厚的部分和燕北的草原就可以阻挡和消耗周军了,西京道说不得就要被周军打烂,尤其是西京道的治所云州大同府被周军攻下易主都有可能,南面那么多各部族的冬季牧场恐怕也会被周军闹得难以维持。i.
耶律贤倒是想要不去信周人的虚声恫吓,因为他看不出周人介入大辽和高丽之间,甚至拚着和大辽关系破裂也要保护高丽,这么做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但是高勋和张景惠首先告诉了他,维护天朝国的体面不能用简单的“好处”来衡量;而耶律贤适和耶律沙则在随后告诉了他,既然周国的那个郭家小儿把话说出了口,那么无论有没有实质性的好处,周军都必然会介入到辽国和高丽之间了。
所以大辽对于周国的意思必须得认真对待,在没把握顶住周人的报复之前,对高丽就没法再做什么了。
当然,周国也不是完全凭着空口恫吓就想让辽国退缩的,周使同样带来了他们的交换条件,只是没有写在国里面罢了。可是这个交换条件却让耶律贤看得都不知道应该生气还是应该苦笑——周国显然是注意到了辽国之前向高丽搜求的贡奉是粮食布帛和铜料,其中的铜料周国自己都缺,那自然是不会补偿的,不过周国明确表示了他们愿意增加向辽国的粮食布帛的输出。
这个交换条件看起来的确是对辽国放弃要求高丽进贡的补偿,但是……但是辽国原先要求高丽进贡,那显然是无偿的,而周国通过互市增加对辽国的输出,那可全都是有偿的,而且非常不便宜。
以前的互市,辽国君臣可没有看出来周国限制了粮食布帛的输出规模,反正只要辽国这边的牛羊、玉石、毡毯、药材等货品进了两国边境的那几个榷场,就一定换得到周国甚至南洋的货物,之所以换来的货物并不全是粮食布帛,其实不是因为周国限制输出,而是因为辽国的商户还要大量购买瓷漆器、烧酒、茶叶和香料等物,那些东西在辽国同样有巨大的需求。
所以周国提供的这个补偿几乎等于是白说,问题并不在于周国的控制,而是在于辽国拿不出那么多可供交换的货品,要不然耶律贤等人怎么会把心思动到了高丽那边去呢?
当然,周国提出的这个补偿建议还是很全面的,显示出周国的君臣对于两国互市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周国增加对辽国输出粮食布帛,有偿的,为了弥补辽国方面交换物资不足的缺憾,周国同时建议辽国开放马匹买卖,增加银锭和珍稀药材、皮货的输出。
这又是一个令耶律贤咬牙切齿的提议。
辽国之所以严控马匹向周国输出,不就是怕对方能够用中原汉人生产出来的多得让人眼花的货品大量套购马匹,从而迅速增强周军的马军战斗力么?这怎么能够放开的,为了多买一些粮食布帛就放开马匹买卖,那可真是饮鸩止渴了。
至于珍稀药材和皮货,辽国也需要从渤海人、女真人那里换来,且不说货源难以增加,即便能够大量增加,那么作为中间商的辽国也会亏死的。
唯一可行的就是向周国增加银锭的输出了。银子在周国和辽国都是作为宝货的,储存保值、高额贸易计价和贵重首饰、装饰品都需要用到,而就在南京道的泽州今河北省平泉县一带就有大片的银坑,倒是可以加大力度开采——可惜矿奴又不够了。
矿奴或者牧奴不够,在以往的辽国来说是很好办的,只要把契丹军甚至一般的部族军家丁队拉出去转一圈,奴隶人口就源源不断了,然而现在却不可能去周国境内打草谷掳掠人口为奴,高丽的主意同样打不得,那就只好另外再想办法了。
不管辽国的君臣有多纠结,不管耶律贤心中有多么愤懑,他们在和周国使团的交往中还是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和克制,并且一直坚持到最终协议的达成。等到郝崇信、刘崇谅二人面辞之后,耶律贤才收起了那张绷得肉疼的笑脸,各路大臣也皱起眉头投入到增收揽财和苦练军队积蓄力量的常务当中去了。
对于辽国君臣心里面是怎么想的,郝崇信和刘崇谅心知肚明,却也毫不在意了那么一场大战,心中愤恨想要报复回来是很正常的,大周不也是对石敬瑭割让出去的地方念念在兹吗?幽云十六州已经收回来多少,还剩下多少依然在契丹人掌控下,在大周的朝臣当中恐怕都记得很牢。
记着双方的仇恨,始终憋着劲想要报复回来,这种情绪小到两家矛盾,大到国家之间,都是无法单方面消除的现象,除非一方能够将另一方彻底消灭。不过眼下的辽国君臣在表面从来都没有把这种仇恨情绪表现出来,并且在一番折冲樽俎之后基本满足了大周的所有要求,这在郝崇信、刘崇谅这等使者来说就已经足够了,他们已经称得不辱使命了。
对方心里面怎么想,就算是君王对臣子都难以要求,难以真正控制得住,更何况是才实现表面和平不过四年的前敌国呢?只要辽国对大周的力量有足够现实的认识,其政策选择和走向能够被大周影响,至少能够被军咨部的那帮武进士们预估到,那就足够了。
所以和送他们南归的辽国官员那种复杂至极的心态不同,郝崇信和刘崇谅两人是志得意满地和他们告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