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濯足洞庭望八荒]第二十六章闽越纳土——
第二十六章闽越纳土
黄彝简和崔仁冀的明确劝谏,沈承礼和孙承佑对兴兵对抗朝廷的变相否决,再加上钱氏一族对抗拒朝廷这个前景的极度担忧,都几乎让钱弘俶没了选择,但是他还是有些恋栈,还不是那么情愿未经任何抵抗就把手中的土地和百姓这么交出去。
然而三月里从泉州过来的一支定远军船队终于帮助他作出了决断。
这队战船和水手是从泉州回扬州休整的,因为需要在福州、温州、明州沿途停靠补给休整,所以钱弘俶才能早早地得到了准确的消息。接替他们的船队按照常规也正在从扬州到泉州的路上,不过这并不是重点,这件事情的重点在于,这队船上带着一队使团,是清源军节度使派往东京的使团。
这个时候派往东京的使团,其使命会是什么?若是钱弘俶没有和陈洪进一起在长春殿碰上那一遭,或许他还不敢断言,但是他现在很清楚陈洪进这是打算干什么了。
年前才自己亲自入觐,并且随团上贡了大量的海货珠玉,如果只是寻常的贡奉,那陈洪进完全可以等到今年的年底,却何必急着现在就做?即使要用借助定远军船队轮换之便做理由也是说不通的,以陈洪进历年向朝廷进贡之丰厚,哪里又会少了组织一支船队的费用?
结合长春殿上皇帝的讽谕和自己这段时间的苦恼,以及吴越文武中发生的争论,清源军的这支使团目的何在已经是不言自明的了。更何况这一次带团的是陈洪进的长子清源军节度副使陈文显,陪同他是则是清源军节度使功曹参军刘昌言,这其中包藏的意思完全就是呼之欲出了。
在缺乏竞争者的时候,钱弘俶对于彻底地向朝廷屈膝还是有些扭扭捏捏的,心不甘情不愿,所以也就能拖则拖,以致于两三个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然而现在竞争者出现了……
陈洪进的这种表现,正中崔仁冀所料,因此不仅是直接增强了崔仁冀主张的说服力,也进一步让钱弘俶感受到了事态的紧迫性——就是向朝廷乖顺地投降,那也要争一个先后了,这其中的待遇肯定会有些差别的。而要是在这个时候还心存幻想,那么如今就连一个能够呼应自己的势力都没有了,到时候杭州这里叛旗刚刚举起,第一个扑上来的说不定就是清源军。
钱弘俶至此终于彻底认命,不光是认命了,现在他还要争取抢在清源军的前头。
好在前一段时间主臣之间的商议也并非毫无成果,最起码大家的意见差不多已经达成了一致——钱弘俶若是想要反抗朝廷,武将们也就尽忠职守地跟着,文臣们也就听天由命了;当然,钱弘俶要是听从崔仁冀等人的劝谏,毅然将吴越国呈送给朝廷,那就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有了这种一致,再有了钱弘俶的最终决断,剩下来的就是让通儒院草拟一道请以吴越封疆归于有司的拜表而已。当然,最好还能迅速地组织起一支够规格的使团,抢在清源军的使团前面抵达东京,表现出吴越钱氏效忠朝廷从来不落于人后的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事情却是一点也不难,之前的拖延纯粹是因为钱弘俶自己的犹豫而已。其实看得出来陈洪进也经历过一番挣扎,否则的话,即便是泉州距离东京要比杭州远上了许多,那也不会迟到现在才有使团过来。
有了钱弘俶的点头批准,崔仁冀立即就组织人手拟就一道拜表,不过这是临时拟就的还是早有腹稿,甚至原稿已经字斟句酌地写出来好久了,此时只是誊抄了一遍,那就是非外人能知的了。
选择使团人员和组织出使船队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努力下于几天之内就完成了,刚刚跟着钱弘俶从东京回来的世子钱惟濬自然是最佳的带团人选,辅助钱惟濬的则是崔仁冀。
至于船队的事情,莫说驻泊在杭州的定远军船队并不是定在这个时候换防休整,他们即便要换防,那也是和沙门岛那边的定远军船队进行交换,从杭州走海路到沙门岛,然后在登州上岸走驿道,或者继续走水路进黄河,可不如从海路到扬州,再换成驿船、驿马走漕运与驿道来得快。
所以崔仁冀等人是没有丝毫犹豫地选择了自行组织船队,反正也只需要航行到扬州就可以了,在出行之前与定远军打声招呼就行。
所以这个时间还真让钱弘俶抢到了,就在搭乘了清源军使团的定远军换防船队驶入明州港的时候,钱惟濬率领的吴越国使节船队已经从杭州港拔锚起航。
…………
“臣伏有恳诚,贮于肺腑,幸因入觐,辄敢上闻,盖虞神道之害盈,必冀天慈之从欲。臣近蒙朝廷赐以剑履上殿,诏书不名,仍以本道领募卒徒,尝营戈甲,特建国王之号,俾增师律之严,皆所以假其宠名,托于邻敌。方今幅员无外,名数洞分,岂可冒居,自罹公议?合从省罢,以正等威。除本道军士、器甲臣已曾奏纳外,其所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职名,并乞解罢。凡颁诏命,愿复名呼,庶圣朝无虚授之恩,微臣免疾颠之祸……臣伏念祖宗以来,亲提义旅,尊戴中京,略有两浙之土田,讨平一方之僣逆。此际盖隔朝天之路,莫谐请吏之心。然而禀号令于阙庭,保封疆于边徼,家世承袭,已近百年。今者幸遇皇帝陛下嗣守丕基,削平诸夏,凡在率滨之内,悉归舆地之图。独臣一邦僻介江表,职贡虽陈于外府,版籍未归于有司,尚令山越之民,犹隔陶唐之化。太阳委照,不及蔀家,春雷发声,兀为聋俗,则臣实使之然也,罪莫大焉。不胜大愿,愿以所管十三州献于阙下执事,其间地里名数别具条析以闻。伏望陛下念奕世之忠勤,察乃心之倾向,特降明诏,允兹至诚。”
广政殿上,读着这么一道表章,郭炜心中很有几分得意与激动。
表章的文字并不古雅拗口,以郭炜穿越之前的文言文功底和穿越之后接受的教育,以及这些年参读奏章的经验水平,不说彻底明了其中可能有的典故吧,起码还是可以把表章的基本意思弄明白的。
嗯,看来钱弘俶经过了几个月的犹豫徘徊之后,最终还是认得清形势的哈。先感激了一下朝廷——哦,也就是我了——的恩遇,然后再强调自己从未自外于朝廷的心思,接着就不光是向朝廷表明要诚心献纳疆土、百姓、军队,而且还强烈地请求朝廷不要对自己那么恩宠,什么国王啊天下兵马大元帅啊之类的过高荣衔最好都给罢了,皇帝的诏书不直呼我钱弘俶的名字就更不必要了,总之吴越钱氏对朝廷的一片赤诚可映日月。
对于这个结果,郭炜很满意,尤其是在读着这篇表章的时候,他还很清楚地知道,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的使者也快要抵达东京了,他们给自己提供的答案,基本上可以确认和钱弘俶是一般无二的。
果真是传檄而定啊……不,哪里来的檄文,只是自己向他们递了一个眼色而已,他们就风快地主动纳土归诚,促成了自己的心愿,这就是圣天子的魅力和威力啊……
郭炜自得地笑了笑,马上就开始反省自己方才的骄傲自满,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圣天子光环”,之所以只需要自己的一个眼色就能够起效,还不是前面那么多的辛苦铺垫发挥了作用?当然,钱家历来的传统就不是力拒中央,陈洪进也一向比较明智,这些个体特质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不过最根本的还是中原朝廷自身体现出来的实力,如果没有迅速击灭南唐、南汉和北汉的国力军力表现,吴越的清源军怎么可能如此乖觉?像高继冲和周保权一度就怀有幻想嘛,他们在对待自身与中央的关系上其实和钱弘俶、陈洪进的差距并不大,倒霉的只是他们在自己的统一道路上首当其冲而已,所以没有机会旁观其他割据势力的灰飞烟灭,也就没有合适的决策参考。
一台漂亮的戏剧表演,主角的表现固然非常重要,几大配角的恰当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嘛~
现在有了钱弘俶和陈洪进的全力主动配合,统一华夏核心区的这一幕大戏总算是可以完美地落幕了,剩下来的边边角角,那就留着在内部建设的过程当中找机会一个一个地收拾了。
当然,吴越国和清源军的纳土在郭炜看来已经完成了,在朝堂的那些文臣们看来却不是,就像皇帝向大臣赐九锡或者禅让一样,这么隆重的事情,不搞个三揖三让怎么成?怎么合乎历史规范?不过这些琐事就不是郭炜乐意操心的了,也不必他特别操心,有几个宰相和有司在那里操持,全套过程进行得有声有色的,剧本成熟,参演人员卖力投入,堪称统一进程的完美收笔。
经过了朝廷诏书和地方表章的几番往返,一直延续到永乐二年的五月份,郭炜终于接受宰相们的进言,接纳了吴越国和清源军的纳土。
……
第二十六章闽越纳土
黄彝简和崔仁冀的明确劝谏,沈承礼和孙承佑对兴兵对抗朝廷的变相否决,再加上钱氏一族对抗拒朝廷这个前景的极度担忧,都几乎让钱弘俶没了选择,但是他还是有些恋栈,还不是那么情愿未经任何抵抗就把手中的土地和百姓这么交出去。
然而三月里从泉州过来的一支定远军船队终于帮助他作出了决断。
这队战船和水手是从泉州回扬州休整的,因为需要在福州、温州、明州沿途停靠补给休整,所以钱弘俶才能早早地得到了准确的消息。接替他们的船队按照常规也正在从扬州到泉州的路上,不过这并不是重点,这件事情的重点在于,这队船上带着一队使团,是清源军节度使派往东京的使团。
这个时候派往东京的使团,其使命会是什么?若是钱弘俶没有和陈洪进一起在长春殿碰上那一遭,或许他还不敢断言,但是他现在很清楚陈洪进这是打算干什么了。
年前才自己亲自入觐,并且随团上贡了大量的海货珠玉,如果只是寻常的贡奉,那陈洪进完全可以等到今年的年底,却何必急着现在就做?即使要用借助定远军船队轮换之便做理由也是说不通的,以陈洪进历年向朝廷进贡之丰厚,哪里又会少了组织一支船队的费用?
结合长春殿上皇帝的讽谕和自己这段时间的苦恼,以及吴越文武中发生的争论,清源军的这支使团目的何在已经是不言自明的了。更何况这一次带团的是陈洪进的长子清源军节度副使陈文显,陪同他是则是清源军节度使功曹参军刘昌言,这其中包藏的意思完全就是呼之欲出了。
在缺乏竞争者的时候,钱弘俶对于彻底地向朝廷屈膝还是有些扭扭捏捏的,心不甘情不愿,所以也就能拖则拖,以致于两三个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然而现在竞争者出现了……
陈洪进的这种表现,正中崔仁冀所料,因此不仅是直接增强了崔仁冀主张的说服力,也进一步让钱弘俶感受到了事态的紧迫性——就是向朝廷乖顺地投降,那也要争一个先后了,这其中的待遇肯定会有些差别的。而要是在这个时候还心存幻想,那么如今就连一个能够呼应自己的势力都没有了,到时候杭州这里叛旗刚刚举起,第一个扑上来的说不定就是清源军。
钱弘俶至此终于彻底认命,不光是认命了,现在他还要争取抢在清源军的前头。
好在前一段时间主臣之间的商议也并非毫无成果,最起码大家的意见差不多已经达成了一致——钱弘俶若是想要反抗朝廷,武将们也就尽忠职守地跟着,文臣们也就听天由命了;当然,钱弘俶要是听从崔仁冀等人的劝谏,毅然将吴越国呈送给朝廷,那就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有了这种一致,再有了钱弘俶的最终决断,剩下来的就是让通儒院草拟一道请以吴越封疆归于有司的拜表而已。当然,最好还能迅速地组织起一支够规格的使团,抢在清源军的使团前面抵达东京,表现出吴越钱氏效忠朝廷从来不落于人后的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事情却是一点也不难,之前的拖延纯粹是因为钱弘俶自己的犹豫而已。其实看得出来陈洪进也经历过一番挣扎,否则的话,即便是泉州距离东京要比杭州远上了许多,那也不会迟到现在才有使团过来。
有了钱弘俶的点头批准,崔仁冀立即就组织人手拟就一道拜表,不过这是临时拟就的还是早有腹稿,甚至原稿已经字斟句酌地写出来好久了,此时只是誊抄了一遍,那就是非外人能知的了。
选择使团人员和组织出使船队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努力下于几天之内就完成了,刚刚跟着钱弘俶从东京回来的世子钱惟濬自然是最佳的带团人选,辅助钱惟濬的则是崔仁冀。
至于船队的事情,莫说驻泊在杭州的定远军船队并不是定在这个时候换防休整,他们即便要换防,那也是和沙门岛那边的定远军船队进行交换,从杭州走海路到沙门岛,然后在登州上岸走驿道,或者继续走水路进黄河,可不如从海路到扬州,再换成驿船、驿马走漕运与驿道来得快。
所以崔仁冀等人是没有丝毫犹豫地选择了自行组织船队,反正也只需要航行到扬州就可以了,在出行之前与定远军打声招呼就行。
所以这个时间还真让钱弘俶抢到了,就在搭乘了清源军使团的定远军换防船队驶入明州港的时候,钱惟濬率领的吴越国使节船队已经从杭州港拔锚起航。
…………
“臣伏有恳诚,贮于肺腑,幸因入觐,辄敢上闻,盖虞神道之害盈,必冀天慈之从欲。臣近蒙朝廷赐以剑履上殿,诏书不名,仍以本道领募卒徒,尝营戈甲,特建国王之号,俾增师律之严,皆所以假其宠名,托于邻敌。方今幅员无外,名数洞分,岂可冒居,自罹公议?合从省罢,以正等威。除本道军士、器甲臣已曾奏纳外,其所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职名,并乞解罢。凡颁诏命,愿复名呼,庶圣朝无虚授之恩,微臣免疾颠之祸……臣伏念祖宗以来,亲提义旅,尊戴中京,略有两浙之土田,讨平一方之僣逆。此际盖隔朝天之路,莫谐请吏之心。然而禀号令于阙庭,保封疆于边徼,家世承袭,已近百年。今者幸遇皇帝陛下嗣守丕基,削平诸夏,凡在率滨之内,悉归舆地之图。独臣一邦僻介江表,职贡虽陈于外府,版籍未归于有司,尚令山越之民,犹隔陶唐之化。太阳委照,不及蔀家,春雷发声,兀为聋俗,则臣实使之然也,罪莫大焉。不胜大愿,愿以所管十三州献于阙下执事,其间地里名数别具条析以闻。伏望陛下念奕世之忠勤,察乃心之倾向,特降明诏,允兹至诚。”
广政殿上,读着这么一道表章,郭炜心中很有几分得意与激动。
表章的文字并不古雅拗口,以郭炜穿越之前的文言文功底和穿越之后接受的教育,以及这些年参读奏章的经验水平,不说彻底明了其中可能有的典故吧,起码还是可以把表章的基本意思弄明白的。
嗯,看来钱弘俶经过了几个月的犹豫徘徊之后,最终还是认得清形势的哈。先感激了一下朝廷——哦,也就是我了——的恩遇,然后再强调自己从未自外于朝廷的心思,接着就不光是向朝廷表明要诚心献纳疆土、百姓、军队,而且还强烈地请求朝廷不要对自己那么恩宠,什么国王啊天下兵马大元帅啊之类的过高荣衔最好都给罢了,皇帝的诏书不直呼我钱弘俶的名字就更不必要了,总之吴越钱氏对朝廷的一片赤诚可映日月。
对于这个结果,郭炜很满意,尤其是在读着这篇表章的时候,他还很清楚地知道,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的使者也快要抵达东京了,他们给自己提供的答案,基本上可以确认和钱弘俶是一般无二的。
果真是传檄而定啊……不,哪里来的檄文,只是自己向他们递了一个眼色而已,他们就风快地主动纳土归诚,促成了自己的心愿,这就是圣天子的魅力和威力啊……
郭炜自得地笑了笑,马上就开始反省自己方才的骄傲自满,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圣天子光环”,之所以只需要自己的一个眼色就能够起效,还不是前面那么多的辛苦铺垫发挥了作用?当然,钱家历来的传统就不是力拒中央,陈洪进也一向比较明智,这些个体特质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不过最根本的还是中原朝廷自身体现出来的实力,如果没有迅速击灭南唐、南汉和北汉的国力军力表现,吴越的清源军怎么可能如此乖觉?像高继冲和周保权一度就怀有幻想嘛,他们在对待自身与中央的关系上其实和钱弘俶、陈洪进的差距并不大,倒霉的只是他们在自己的统一道路上首当其冲而已,所以没有机会旁观其他割据势力的灰飞烟灭,也就没有合适的决策参考。
一台漂亮的戏剧表演,主角的表现固然非常重要,几大配角的恰当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嘛~
现在有了钱弘俶和陈洪进的全力主动配合,统一华夏核心区的这一幕大戏总算是可以完美地落幕了,剩下来的边边角角,那就留着在内部建设的过程当中找机会一个一个地收拾了。
当然,吴越国和清源军的纳土在郭炜看来已经完成了,在朝堂的那些文臣们看来却不是,就像皇帝向大臣赐九锡或者禅让一样,这么隆重的事情,不搞个三揖三让怎么成?怎么合乎历史规范?不过这些琐事就不是郭炜乐意操心的了,也不必他特别操心,有几个宰相和有司在那里操持,全套过程进行得有声有色的,剧本成熟,参演人员卖力投入,堪称统一进程的完美收笔。
经过了朝廷诏书和地方表章的几番往返,一直延续到永乐二年的五月份,郭炜终于接受宰相们的进言,接纳了吴越国和清源军的纳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