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花名册

    “张昭,大唐乾宁元年生人;韩熙载,大唐天复二年生人;陶谷,大唐天复三年生人;刘温叟,大唐天祐六年生人;范质,大唐天祐七年生人;魏仁浦,大唐天祐七年生人;王溥,大唐天祐十八年生人;李崇矩,后唐同光二年生人;王著,后唐天成三年生人……”

    广政殿上,郭炜正在翻阅着吏部根据他的要求呈送上来的主要文臣履历,他在当前的着眼点就是各人的出生年份。(!.赢话费)岭南那边暂时还没有更新的消息,再说郭炜对岭南道行营也是比较放心的,所以对岭南的局势进展了解了一下就算,他此时需要操心操心朝堂上的急务。

    王朴和窦仪两个人的病逝,让郭炜猛然意识到了,自己朝堂上的这些大臣年纪怕是要到线了。

    这两个人和王景、王晏、郭崇这些老一辈的武将可不一样,那些武将都是和郭威一辈的人物,有些比郭威的年龄都大得多了,并且武将终究是刀口上舔血的生涯,早年总会在身上留下一些金创伤病什么的,以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旧伤复发而卒是太容易的事情了。

    王朴和窦仪可都是文臣,即使工作劳累也总不至于和枪林箭雨中出生入死那样艰危,而且他们的辈分还要比郭威晚那么一点,窦仪是后晋天福年间的进士,后汉初才入朝的,王朴则是后汉乾祐年间的进士,被郭荣拔擢的。

    然而这样的两个朝臣就这么老病故去,终于让郭炜意识到了,郭荣留给他的那些朝廷大臣已经开始渐次凋零,该是逐步在朝堂上体现出郭炜特色的时候了。虽然他这些年也是一直在栽培新锐,但是并没有在高层大规模换血,如今看来是很有必要为此做足充分的准备了。

    光是枢密使和工部尚书的继任者倒是不算怎么复杂,毕竟郭炜和宰相、枢密副使的合议基本上已经定调了,郭炜此时在讨论结果当中选定两个人颁诏的话,朝堂上是一点阻力都没有的。

    但是郭炜现在想的是未雨绸缪。如今两个大臣病逝是赶在郭炜在京的时候,而且征伐岭南也基本上不会出大问题,这样换一换人还好说,可要是碰上什么大战并且还是郭炜亲征的,那朝堂上连续地倒下来好几个大臣的话,郭炜就得焦头烂额了。(.天才只需3秒就能记住)

    结果吏部的材料一呈上来,郭炜看着几个大臣的年龄就有些发毛。

    窦仪是大唐天祐十一年生人,王朴是天祐十二年生人,算起来都没有超过五十五岁,在现在的大臣里面还算是年龄居中的!

    所谓的大唐天祐年,也就是唐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哀帝的年号。真正的天祐年其实只有四年,后面就是后梁了,不过后梁之后的后唐、后晋与现在的大周说起来都是出自于河东一脉,根据李克用兴复唐室的口号,后梁自然是伪朝,所以在李存勖称帝改元之前就一直都是使用天祐年号了。

    就像郭荣,实录上面记载的生日就是唐天祐十八年,岁在辛巳,九月二十四日丙午,生于邢州之别墅。

    现在郭炜这么一看过去,首相范质、忠正军节度使魏仁浦、刑部尚书刘温叟、户部尚书陶谷、西京留守韩熙载和吏部尚书张昭都比窦仪、王朴的年龄要大,其中陶谷和韩熙载就已经比他们大了十多岁,张昭就更加夸张了——直接比窦仪大了二十岁!

    就算是比他们两个要年轻一些的人里面,次相兼礼部尚书王溥也不小多少,只有枢密副使李崇矩和次相兼兵部尚书王著小了有十多岁的样子。

    看来文臣和吏员出道比武将还要难还要晚啊……对比着旁边枢密院吏房提供的一些武职和枢密院人员资料,目前当道的禁军将领可大部分都是和李崇矩、王著他们差不多大小的,甚至还有很多更年轻一些。

    不过郭炜稍微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这个时代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乱世了——当然,郭炜只是赶了个末尾——乱世里面军人伤亡大,加上势力兴衰加速,武将的替换速度就很快了,勇于拚杀或者投靠得当的年轻中下级军官很容易就能升起来。

    反而是文官呢,因为这些朝代变动的不彻底性,除了一些关键位置会由新主身边的幕府亲信占据之外,大多数人都是累朝沿用的,这样他们的升迁之路与和平时期的差别并不是很大,熬资历那是必须的。

    再说文官除了荫补出身的能够很年轻就入仕,依靠科举入仕的就不会太年轻,哪怕他是罕见的天才也罢。就像窦仪算天才了,其父窦禹钧教子有方,五个儿子个个进士及第,窦禹钧都以“窦燕山”的“姓氏+籍贯”格式和事迹进了后世的著名开蒙读物《三字经》,窦仪本人十五岁能属文,中进士也得到了后晋天福年间二十四五岁的时候。

    而另一部分吏员出身的朝臣,作为一个小吏要冒出头来更非易事,不是在基层干了多年而娴于吏事的话,也不可能从中脱颖而出了,这样他们真正出道的时候年龄肯定不会太小,比如魏仁浦。

    那么现在问题就很大了……这年头,就算文官普遍比武将活得长,窦仪和王朴这样五十出头就病逝的并不具备一般性吧,那范质、刘温叟也接近六十了,韩熙载和陶谷更是六十多了,张昭则年过七旬,这些人怎么的也必须有备份了。

    当然,张昭看着还是精神矍铄的样子,大概和武将里面的符彦卿一样都是时代的异数吧,不过这种人显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现在这个时代可不是郭炜穿越之前的那个世界,在那个世界中七十岁的人还很健康,就是照规矩要退了都相当的恋栈,在郭炜眼下的这个世界,“人生七十古来稀”还是很正确的一句话,即使是高级官员,七十岁在闲职上养老的还有不少,依然担任要职的就相当罕见了。

    王溥四十六七岁,李崇矩四十三四岁,王著三十九接近四十岁,这就已经是目前郭炜的两府高官里面最年轻少壮的了,以这个时代人的健康状况来讲,提拔的年轻人还不够多。

    按照前面议定的人选,李崇矩接任枢密使,调吕胤或者薛居正回朝任工部尚书,还要选人担任枢密副使。在这里面,吕胤是后唐天成二年生人,比王著还要大一岁,勉强还可以算年轻人了;而薛居正则是大唐天祐九年生人,比窦仪还要大着两岁呢,那可实在不好说是年轻人了。

    不过眼下资历威望和从政经验足够的人选,找来找去也就是他们了,知江陵府李昉、监察御史知瀛州王祜的资历都稍微欠着一点,再说他们其实比吕胤还要大两三岁,不能归入第三梯队的。

    更年轻的倒是还有,譬如翰林学士承旨卢多逊和兵部职方员外郎吕端,都只有三十出头的样子,不过这两人明显资历威望和从政经验什么都缺,还有得历练的。

    而有资格接任枢密副使的人呢,不外乎就是军咨部尚书张铎和宣徽南院使、度支部尚书王赞了。

    在这两个人中间,其中张铎和王朴一般大,再说又是武将出身未必娴熟吏事,郭炜心中并不属意于他。

    王赞倒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这人小吏出身,是郭荣的潜邸旧人,在三司任职多年,然后出任客省使、领河北诸州计度使,任职期间修理边臣不法很有一套,而且为北伐幽蓟筹措后勤做得相当不错;在郭炜收取幽蓟之后,他出知沧州负责河北诸州转运,在任上兢兢业业很有作为;大军征蜀的时候又出任凤州路随军转运使,征蜀之战进展极其顺利,转运之功不可埋没;之后王赞因功升任宣徽南院使、度支部尚书,这些年的征战也没少了他的操持。

    王赞的问题就是年龄和李崇矩差不多大,这种接任都算不上梯队了,不过也没有办法,够资格的人也就是这么几个,哪怕是从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张崇训、知昇州兼水陆计度转运事赵玭当中超擢一个人,那这两个人谁也不比王赞更年轻啊……

    所以还不如就这么按照常规升迁呢,只是真的需要加强一下官员梯队建设了。

    嗯,那就让吕胤入朝来做工部尚书,培养培养好入相了,至于薛居正就留着他编史书吧。在枢密院那边,王赞升任枢密副使,把张崇训调到枢密院接替王赞的职务,再让赵玭入朝负责三司。

    至于成都府和昇州的继任官员,因为这两个地方都已经基本上安定下来了,此时既不是新占领区,也不是边境前线,倒是不再需要郭炜去特别关注,等到政事堂草拟了名单之后再圈阅一下就可以了,不过倒是可以将卢多逊和吕端出知地方的安排和这些放到一起去统一处理。

    郭炜对着案几上的两份花名册,结合着与两府会商的结果,慢慢地斟酌着几项重大的人事安排。

章节目录

混在五代当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康保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十五章 花名册-混在五代当军阀 小说,混在五代当皇帝,笔趣阁并收藏混在五代当皇帝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