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进退失据
“当真是这样的?周主果真是要灭我大汉刘氏?周军要收回楚国故地尚可理解,要夺我祖宗基业又是什么道理?贺江口已经守不住了么?”
慕容英武的话完全打破了刘鋹的任何幻想,以前明明周军的东路军都已经攻破了韶州了,他却还在寄希望于那只是声东击西,周军最终的目的应当就是收回楚国故地,但是慕容英武和周主之间的仇恨以及打交道的时间显然决定了他对周主的了解是十分深刻的,所以他的话多半不会是夸大其词。(!赢话费)
而且慕容英武前面的一些主张,虽然刘鋹未予采纳,但是事态的发展却完全证实了慕容英武的先见,这就让刘鋹对慕容英武的话又多信了几分。
然而这种信任带给刘鋹的并不是喜得忠良的欣慰,而是对家国前途的深深绝望。如果确认周主这次兴兵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全取岭南,刘鋹真心不认为自己抵挡得住——之前他或许还对双方的力量对比缺乏概念,但是西北与北路的这一连串惨败都生动地告诉了他,周军的战斗力是多么的强大。
不过这种事情难道是抵挡不住就能够放弃的么?
刘鋹也是君临一方长达十年的人了,在这一方土地上为所欲为享尽富贵权势的感觉,他是一点都舍不得放弃的。宫中的这些嫔妃女乐,还有堆满了几处宫殿的珠玉珍玩,他都还没有享受够呢,而不管是主动投降或者是战败被俘,这些东西还能归属自己所有么?当然,更不必去想象自己以身殉国的前景,他可是根本就没有活够呢!
因此刘鋹觉得这事无论如何都得试着挣扎一下。
要挣扎,那当然是将敌军挡得越远越好,如果能够将周军挡在贺江口以西以北、清远以北,那自然是要比放周军兵临兴王府城下强得多了。刘鋹已经习惯了帝王的尊贵与享受,可没有习惯帝王亲总兵戎,战争肯定是离得自己越远越好,他对自己的统兵作战能力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若是让周军围住了兴王府,最后要靠他自己领兵守城,那多半就是垂死挣扎了。(!赢话费)
刘鋹这话是在问慕容英武,也是在问其他两个人,只不过方才说话的是慕容英武,而且在之前的计议当中慕容英武已经显示了他的见地,因此刘鋹在问话的时候却是两眼巴巴地望着这个投奔自己才不过两年的新贵。
“那个郭家小儿的狼子野心,看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就已经是很清楚的了,他乘丧出兵兼并荆南和武平军,无故兴师伐蜀灭唐,又何曾讲过什么道理了?”
刘鋹眼巴巴地看着他,对慕容英武倒是没有什么感染力,他投奔南汉本来就是一种无奈之举,刘鋹这样的君主是不可能激起他的忠诚心的,其实不要说刘鋹了,即使是对李弘冀那样的英主,慕容英武都没有付出真正的忠诚,他连着投奔这两位,目的都有只有一个——为了仇恨。
所以刘鋹在问话当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天真就只能让慕容英武心中发噱了,不过眼下自己总是在刘鋹的殿前为臣,而且为了取得他的信任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个时候正是两个人互相都用得上的时候,慕容英武也不至于做不来表面功夫。
只是简单地又贬斥了一番周主,同时继续破除了刘鋹的幻想,慕容英武就接着说道:“贺江口倒是未必就守不住,洸口失守并不等于贺江口就会失守。只不过守贺江口与守洸口都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为的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让兴王府不受兵燹。如今洸口已经失守,清远以下都缺乏险阻,兴王府北路已经洞开,因此守贺江口完全没有意义了,还不如将那里的驻军收回兴王府,以免被北军各个击破。”
“把贺江口那里的守军撤回来,就能守得住兴王府了么?”
刘鋹却是眼睛一亮,似乎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不敢说一定就守得住,不过总比兵力分散时候的形势会更好一些。其实陛下最好把现在清远的卢收部也召回来,清远没有什么险阻,卢收部万余人马放在那里只能算虚耗兵力。若是众军齐集兴王府,加上这些日子里收拢的溃卒,兴王府的守备兵力还能有十万的样子,兴王府的军资粮草足可供城中军民数年之用,只要妥善安排,配合新制的守城兵器,就是守上一两年都应该不成问题。”
慕容英武算的这个十万兵力当然是虚数,不过为了鼓起刘鋹坚守的信心,这个时候也就只能说虚数了。不过他这也不是全然的虚张声势,从已经获得的军情来看,越过五岭的两路周军总计才五六万人的样子,而贺江口的守军加上兴王府留守的部队就已经有六万之众了,以比攻城部队更多的兵力守城,即使周军的战斗力强悍得多,也没有道理守不住几个月的。
至于在兴王府坚守几个月甚至上年会有什么作用,那就是慕容英武要对刘鋹继续分析的了:“我军被迫退守兴王府,而不是坚守洸口、贺江口,这也是因为前期战事连续失利损兵折将而不得已为之,不过除了防线被迫后撤之外,敌我态势总的来说变化并不大。北军越岭而来,又一路攻城拔寨,军力自然会日益疲弊,加之其军资转运需要翻越五岭,定然难以持久,只要我军在兴王府坚守数月,北军定成疲兵之势,一旦岭南的雨季到来,五岭转运将会非常困难,那时候北军就不得不退兵了。”
周军刚刚兴兵越过五岭的时候,慕容英武为刘鋹谋划的是坚守洸口、贺江口,而且还相信在坚守数月之后就可以发起反攻并且获胜,可是到了现在,不光是必须全线退守到兴王府了,而且最后也没敢奢望守上几个月之后就能够出城反击,只能是寄希望于周军的粮馈不济被迫撤军。
这种基本态势的巨大变化,除了周军的战斗力之强出乎慕容英武的预料之外,南汉君臣的瞎折腾也是居功至伟。慕容英武有些感叹,如果刘鋹早听了他的劝告,先不去妄想野战获胜救援贺州、韶州,却哪里会平白地损失掉那么多军队,把那些军队都放到洸口、贺江口去,周军哪里会那么容易打下洸口来?
只是南汉君臣暗弱,他又是新投奔的人,即使付出了足够的代价和诚意,短时间内也很难获得刘鋹的完全信任,所以这个结局也真的是难以避免。
现在就指望着刘鋹能够听得进自己的话,把能够调动的兵力全部集中到兴王府来,然后缩起头安心地守城,等待着周军顿兵坚城之下的无奈撤军了。
虽然不能借助南汉的力量让周军大败亏输一阵,好好地恶心一下那个郭家小儿,但是只要最终挫败了他吞并岭南的图谋,那也同样是恶心到了他,多少也算是略抒心头之恨。
“只要守住兴王府数月时间,北军就不得不退兵了么?这样说来确实有救!朕这就召回贺江口与清远等地的守军,共同守御兴王府,两位太师以为如何?”
慕容英武的话让刘鋹又恢复了生机,挣扎一下就能够继续维持君临一方的生活,那无论如何都要挣扎的。
李托嗫嚅了一下:“这个……那些地方确实没有再守的必要了,不如召回来集中兵力守御京师,不过……不过北朝也未必就是想要灭我大汉了吧?也许是那周主听闻陛下富有南海,因此贪图财货才兴师来犯?不如做两手准备,一边收拢兵力准备守城,一边派遣使者请求北军缓师,最多就是称臣纳贡了。”
连续的失利早就让李托对南汉军的战斗力失去了信心,虽然慕容英武以前的判断都很不错,现在又坚称兴王府守得住,李托却不敢将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上面。
记得南唐在淮南之战以后向大周称臣纳贡,多少也苟延残喘了七八年的,而且要不是李弘冀贸然攻打吴越,说不定南唐还可以继续苟延下去。李托自感年纪大了,也没有几年好活的,如果割地称臣纳贡能够让周主满意的话,说不定可以保住自己荣华富贵到死?如果真的可行,割地称臣纳贡又算得了什么!
当然,称臣纳贡的条件必须说出来,割地这事就不必特别强调了,反正李托相信刘鋹也没有奢望自己有能力收回失地,那就是实质性割地了。
“两手准备恐怕还是不够周全……”等李托说完了,龚澄枢赶紧接上,“北军强劲,如果以称臣纳贡就可以让北军班师,那当然是最好的;实在不行,若是北军执意要全取岭南,说不得我们也只有在兴王府誓死一搏了;只是北军实在太强劲了,虽然慕容内中尉谋划得当,却也难保此战有望,所以陛下最好准备一条真正的退路,乐范曾经提到过的出海暂避之策,陛下不妨好生布置一番。”
“称臣纳贡?出海暂避?”
李托和龚澄枢的两个新主张没有让刘鋹感到豁然开朗,反而是让他更加的彷徨了。
“当真是这样的?周主果真是要灭我大汉刘氏?周军要收回楚国故地尚可理解,要夺我祖宗基业又是什么道理?贺江口已经守不住了么?”
慕容英武的话完全打破了刘鋹的任何幻想,以前明明周军的东路军都已经攻破了韶州了,他却还在寄希望于那只是声东击西,周军最终的目的应当就是收回楚国故地,但是慕容英武和周主之间的仇恨以及打交道的时间显然决定了他对周主的了解是十分深刻的,所以他的话多半不会是夸大其词。(!赢话费)
而且慕容英武前面的一些主张,虽然刘鋹未予采纳,但是事态的发展却完全证实了慕容英武的先见,这就让刘鋹对慕容英武的话又多信了几分。
然而这种信任带给刘鋹的并不是喜得忠良的欣慰,而是对家国前途的深深绝望。如果确认周主这次兴兵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全取岭南,刘鋹真心不认为自己抵挡得住——之前他或许还对双方的力量对比缺乏概念,但是西北与北路的这一连串惨败都生动地告诉了他,周军的战斗力是多么的强大。
不过这种事情难道是抵挡不住就能够放弃的么?
刘鋹也是君临一方长达十年的人了,在这一方土地上为所欲为享尽富贵权势的感觉,他是一点都舍不得放弃的。宫中的这些嫔妃女乐,还有堆满了几处宫殿的珠玉珍玩,他都还没有享受够呢,而不管是主动投降或者是战败被俘,这些东西还能归属自己所有么?当然,更不必去想象自己以身殉国的前景,他可是根本就没有活够呢!
因此刘鋹觉得这事无论如何都得试着挣扎一下。
要挣扎,那当然是将敌军挡得越远越好,如果能够将周军挡在贺江口以西以北、清远以北,那自然是要比放周军兵临兴王府城下强得多了。刘鋹已经习惯了帝王的尊贵与享受,可没有习惯帝王亲总兵戎,战争肯定是离得自己越远越好,他对自己的统兵作战能力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若是让周军围住了兴王府,最后要靠他自己领兵守城,那多半就是垂死挣扎了。(!赢话费)
刘鋹这话是在问慕容英武,也是在问其他两个人,只不过方才说话的是慕容英武,而且在之前的计议当中慕容英武已经显示了他的见地,因此刘鋹在问话的时候却是两眼巴巴地望着这个投奔自己才不过两年的新贵。
“那个郭家小儿的狼子野心,看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就已经是很清楚的了,他乘丧出兵兼并荆南和武平军,无故兴师伐蜀灭唐,又何曾讲过什么道理了?”
刘鋹眼巴巴地看着他,对慕容英武倒是没有什么感染力,他投奔南汉本来就是一种无奈之举,刘鋹这样的君主是不可能激起他的忠诚心的,其实不要说刘鋹了,即使是对李弘冀那样的英主,慕容英武都没有付出真正的忠诚,他连着投奔这两位,目的都有只有一个——为了仇恨。
所以刘鋹在问话当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天真就只能让慕容英武心中发噱了,不过眼下自己总是在刘鋹的殿前为臣,而且为了取得他的信任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个时候正是两个人互相都用得上的时候,慕容英武也不至于做不来表面功夫。
只是简单地又贬斥了一番周主,同时继续破除了刘鋹的幻想,慕容英武就接着说道:“贺江口倒是未必就守不住,洸口失守并不等于贺江口就会失守。只不过守贺江口与守洸口都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为的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让兴王府不受兵燹。如今洸口已经失守,清远以下都缺乏险阻,兴王府北路已经洞开,因此守贺江口完全没有意义了,还不如将那里的驻军收回兴王府,以免被北军各个击破。”
“把贺江口那里的守军撤回来,就能守得住兴王府了么?”
刘鋹却是眼睛一亮,似乎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不敢说一定就守得住,不过总比兵力分散时候的形势会更好一些。其实陛下最好把现在清远的卢收部也召回来,清远没有什么险阻,卢收部万余人马放在那里只能算虚耗兵力。若是众军齐集兴王府,加上这些日子里收拢的溃卒,兴王府的守备兵力还能有十万的样子,兴王府的军资粮草足可供城中军民数年之用,只要妥善安排,配合新制的守城兵器,就是守上一两年都应该不成问题。”
慕容英武算的这个十万兵力当然是虚数,不过为了鼓起刘鋹坚守的信心,这个时候也就只能说虚数了。不过他这也不是全然的虚张声势,从已经获得的军情来看,越过五岭的两路周军总计才五六万人的样子,而贺江口的守军加上兴王府留守的部队就已经有六万之众了,以比攻城部队更多的兵力守城,即使周军的战斗力强悍得多,也没有道理守不住几个月的。
至于在兴王府坚守几个月甚至上年会有什么作用,那就是慕容英武要对刘鋹继续分析的了:“我军被迫退守兴王府,而不是坚守洸口、贺江口,这也是因为前期战事连续失利损兵折将而不得已为之,不过除了防线被迫后撤之外,敌我态势总的来说变化并不大。北军越岭而来,又一路攻城拔寨,军力自然会日益疲弊,加之其军资转运需要翻越五岭,定然难以持久,只要我军在兴王府坚守数月,北军定成疲兵之势,一旦岭南的雨季到来,五岭转运将会非常困难,那时候北军就不得不退兵了。”
周军刚刚兴兵越过五岭的时候,慕容英武为刘鋹谋划的是坚守洸口、贺江口,而且还相信在坚守数月之后就可以发起反攻并且获胜,可是到了现在,不光是必须全线退守到兴王府了,而且最后也没敢奢望守上几个月之后就能够出城反击,只能是寄希望于周军的粮馈不济被迫撤军。
这种基本态势的巨大变化,除了周军的战斗力之强出乎慕容英武的预料之外,南汉君臣的瞎折腾也是居功至伟。慕容英武有些感叹,如果刘鋹早听了他的劝告,先不去妄想野战获胜救援贺州、韶州,却哪里会平白地损失掉那么多军队,把那些军队都放到洸口、贺江口去,周军哪里会那么容易打下洸口来?
只是南汉君臣暗弱,他又是新投奔的人,即使付出了足够的代价和诚意,短时间内也很难获得刘鋹的完全信任,所以这个结局也真的是难以避免。
现在就指望着刘鋹能够听得进自己的话,把能够调动的兵力全部集中到兴王府来,然后缩起头安心地守城,等待着周军顿兵坚城之下的无奈撤军了。
虽然不能借助南汉的力量让周军大败亏输一阵,好好地恶心一下那个郭家小儿,但是只要最终挫败了他吞并岭南的图谋,那也同样是恶心到了他,多少也算是略抒心头之恨。
“只要守住兴王府数月时间,北军就不得不退兵了么?这样说来确实有救!朕这就召回贺江口与清远等地的守军,共同守御兴王府,两位太师以为如何?”
慕容英武的话让刘鋹又恢复了生机,挣扎一下就能够继续维持君临一方的生活,那无论如何都要挣扎的。
李托嗫嚅了一下:“这个……那些地方确实没有再守的必要了,不如召回来集中兵力守御京师,不过……不过北朝也未必就是想要灭我大汉了吧?也许是那周主听闻陛下富有南海,因此贪图财货才兴师来犯?不如做两手准备,一边收拢兵力准备守城,一边派遣使者请求北军缓师,最多就是称臣纳贡了。”
连续的失利早就让李托对南汉军的战斗力失去了信心,虽然慕容英武以前的判断都很不错,现在又坚称兴王府守得住,李托却不敢将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上面。
记得南唐在淮南之战以后向大周称臣纳贡,多少也苟延残喘了七八年的,而且要不是李弘冀贸然攻打吴越,说不定南唐还可以继续苟延下去。李托自感年纪大了,也没有几年好活的,如果割地称臣纳贡能够让周主满意的话,说不定可以保住自己荣华富贵到死?如果真的可行,割地称臣纳贡又算得了什么!
当然,称臣纳贡的条件必须说出来,割地这事就不必特别强调了,反正李托相信刘鋹也没有奢望自己有能力收回失地,那就是实质性割地了。
“两手准备恐怕还是不够周全……”等李托说完了,龚澄枢赶紧接上,“北军强劲,如果以称臣纳贡就可以让北军班师,那当然是最好的;实在不行,若是北军执意要全取岭南,说不得我们也只有在兴王府誓死一搏了;只是北军实在太强劲了,虽然慕容内中尉谋划得当,却也难保此战有望,所以陛下最好准备一条真正的退路,乐范曾经提到过的出海暂避之策,陛下不妨好生布置一番。”
“称臣纳贡?出海暂避?”
李托和龚澄枢的两个新主张没有让刘鋹感到豁然开朗,反而是让他更加的彷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