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江州惊变
江州,刺史谢彦宾在北门城头迎来了两个使者。
从长江下游驶过来的周军船队已经围堵湖口和江州有一个多月了,原先驻节江州的奉化军节度使朱令赟受率军勤王的镇南军节度使林仁肇所托,亲自率军协防湖口,结果此时已经被周军堵得与江州失去了联系。
其实在与林仁肇所部的水战当中大获全胜的周军进行这种封堵就是近乎多余的,因为林仁肇组织“勤王大军”的时候几乎就是倾巢出动,搞得湖口和江州都没剩下几艘船,即使周军的船队不进行大规模的封堵,朱令赟想要和江州保持联系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过这种封堵自然产生了其他的效果。
周军的船队大规模地从下游上来,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在向朱令赟和谢彦宾宣告着林仁肇所部的凶多吉少,因为这样两支规模巨大的船队在长江上是不可能不相遇的,而交战双方的船队正面遭遇是一定会交战的,那么现在周军的船队都上到湖口来了,这就只能说明林仁肇率领的船队多半已经完蛋了。
这种推断给朱令赟和谢彦宾造成的打击那是相当的沉重,林仁肇率领的船队几乎是集中了整个江南西道的精锐啊,这样的大军都失败了,只剩下残兵的湖口和江州又怎么能够顶得住呢?
既然很确定是顶不住的,那么投降的选择肯定是存在的。
只不过朱家两代人都受了李氏的厚恩,就这么投降了,朱令赟实在是没有办法说服自己,更不必说是未经一战就投降了。
因此朱令赟硬着头皮也要和周军打上一阵,虽然他根本就没有什么资本去和周军水战,或许就只能在湖口死等着周军开始登陆攻城。
但是这种意料中就是必败的仗,打得真心是很苦恼的。
所以昨天从金陵过来的内侍给了朱令赟一个最好的台阶,而朱令赟也是非常敏锐地抓住了它——唐国主李弘冀手谕各地守将,从即日起结束抵抗,各自向当面的周军投降。
这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这种无望的抵抗当然应该尽早结束,李弘冀的手谕来得很及时,反正湖口守军还没有和周军发生大规模交战,也就没有必要进行一番无望的挣扎了,朱令赟奉李弘冀的手谕向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石守信投降。
随后朱令赟向江州派出了自己的使者,陪同从金陵过来的内侍去招降谢彦宾,
这就是谢彦宾在北门城头迎来的两个使者,穿过了城北两军之间的空旷地带,通过吊篮上到了城头。
内侍自然是把李弘冀的手谕又向谢彦宾展示了一番,然后就是朱令赟的使者力劝谢彦宾顺应时势。
论忠,国主李弘冀自己都已经降了,而且还向自己明确发手谕招降,那自然就该降;论势,林仁肇率领的那么庞大一支船队,还是被面前的周军彻底击败,更何况只留下残兵的湖口和江州,更何况江州比已经投降的湖口还不如。
所以谢彦宾也很明智地准备投降。
只是和掌控着军队的朱令赟相比,谢彦宾难以直接控制江州守军,所以要投降都不能完全自主,虽然谢彦宾同时兼任了江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但他其实是一个文官,真正的军队态度,他还得去问问江州守军的那几个指挥使怎么说。
江州守军的指挥使里面有一个人叫胡则,早年曾经是寿州的一员裨将,追随刘仁瞻守城对年,已经尽得其战守方略,同时也传承了刘仁瞻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于这个人,谢彦宾也自觉得很难说服他,唯有争取到其他指挥使的支持,然后指望着李弘冀的手谕能够最后说通胡则。
…………
“陛下手谕,金陵已经向北军献款,两国自此已成一体,管内各州县自即日起不得抗拒王师。”
谢彦宾在刺史府召集几个指挥使议事,一开始就将李弘冀的手谕拿出来给众人传阅,然后又把那个内侍请出来作证。一边向指挥使们陈述着自己的应对方略,一边把话题逐步地向献城投降方向转。
谢彦宾注意到了,胡则的脸『色』在这个时候果然变得不对劲了,可以说是愤形于『色』,完全就不带掩饰的,而且不管是李弘冀的手书还是内侍的证明都没有能够打动他。
这还真是没有什么好办法,谢彦宾无奈,看样子胡则的支持肯定是争取不到的了,如今就只能寄希望于其他几个指挥使信从李弘冀的手谕,然后支持自己向周军献城投降,到那时候胡则置身于众军裹挟之中,就算是有心反对也无能为力。
“陛下的亲笔手谕,我辈不能不尊,更何况当前的北军势大无可置疑,湖口守军又已经降于北军,江州孤立无援兵力匮乏,其实也是守无可守,不如就依陛下之命而行……”
谢彦宾说的自然很有道理,一众军官尽管觉得这样投降很憋屈,但又感觉这似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只是要自己张嘴支持投降,众人一时间还是没有办法甩下这个脸子。
谢彦宾说了半天,说得口干舌燥的,结果既没有人支持他,也没有人反对他,所有人都是一言不发,就好像已经全权委托了谢彦宾进行决策一样。
“既然众位均无异议,那么明日一早我军便向北军献城。”
眼看说来说去说成了一言堂,但是下面明显是有人对他不满的,最突出的就是那个胡则,然而他们就是不说出来,仿佛这样一言不发就可以拖到李弘冀的手谕失效消失一样。
谢彦宾可等不起,他感觉江州更等不起,既然已经打算了要投降,那么这个决断还是尽快定下来的好,多拖一天,围城就多持续一天,百姓就多受一天的苦。
既然下面的这些指挥使们都不愿意担起责任来,都不想发言,那么谢彦宾就把决策的权力和责任全部揽过来就是了。
果然,谢彦宾这么宣布最终决定之后,也没有人出头表示反对的,一群人依然是那副死样活气的面孔,看到这种场景,谢彦宾不由得就是心中冷笑了一声,就连投降这种事情,而且是遵照国主手谕投降,都没有人肯担一点责任啊……
刺史已经作出了决定,指挥使们自然是唯唯而退,冷冷地看着这些人走出府衙,谢彦宾转身推开了东面的格窗,遥遥地看着金陵方向,心中复杂难言。
…………
走出府衙的五个指挥使并没有散开各回各家,几个人在一种很有默契的气氛当中静静地走着,就听见中间有人的呼吸声越来越粗重,最后终于化成了一阵愤怒的话语:
“我辈历世都是受着李氏恩,怎么可以负之!而且都城已经被围半年有余,如何辨别此书的真伪,那个内侍是否周人假扮,这样都不可知,又岂可以此为据定我辈的行止?刺史不忠,欲污吾州,你们有谁可以跟从我死忠义的?”
出声的正是方才在府衙内愤怒行于颜『色』的胡则,方才在谢彦宾面前他忍得很苦,但是当时他又不能不忍,因为他不知道刺史在自己的府衙内都有些什么布置,贸然出头显然是不智的。
现在他在同僚面前说话就不必那么顾忌了,胡则相信这些同僚不至于被谢彦宾所控制,而且出了府衙之后每个指挥使身边还有两个亲兵呢,断不至于因为说了几句肺腑之言就被谁给暗算了。
“胡兄说得有理!我今日也看刺史不对,国主哪里是轻易肯投降的人?我愿率本指挥与胡兄共襄忠义!”
首先响应胡则的是宋德明,平常就和胡则走得近的一个指挥使。
有了宋德明的响应,另外三个指挥使果断地同声相应,五个人就在刺史府衙门外不到十步远的地方迅速达成了一致,比起府衙内的那场会议时间要短得多了。
胡则转头看了看左右,五个指挥使,每人两个亲兵,一共是十五个人,这战斗力都不需要另外回营搬兵了。
“诸位,兵贵神速,既然定下策略,就当早日实行。眼下我方有十五个精兵,刺史府却空虚得很,守兵多与我等有旧,不如就趁现在攻进去,捉拿那个叛贼!”
说这话的时候,胡则目光灼灼地看着另外四人。
“对!就趁现在。”宋德明再一次响应了他。
“好吧,干了!”
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五个人此时纷纷抽刀挽袖,身后各自跟着的两个亲兵也是一样行为,然后一起狂呼着就转头扑向了刺史府。
正在门口百无聊赖的四个守兵哪里见过这种阵仗?尤其是里面还有几个自己原先的官长,看着他们举着明晃晃的刀子,狰狞扭曲着面孔扑过来,只得齐齐地惊叫了一声,抱头就作鸟兽散。
当日,江州指挥使胡则率同列宋德明等入攻刺史谢彦宾,执而杀之,众人共推胡则为江州刺史,号令肃然,莫敢不听。
江州,刺史谢彦宾在北门城头迎来了两个使者。
从长江下游驶过来的周军船队已经围堵湖口和江州有一个多月了,原先驻节江州的奉化军节度使朱令赟受率军勤王的镇南军节度使林仁肇所托,亲自率军协防湖口,结果此时已经被周军堵得与江州失去了联系。
其实在与林仁肇所部的水战当中大获全胜的周军进行这种封堵就是近乎多余的,因为林仁肇组织“勤王大军”的时候几乎就是倾巢出动,搞得湖口和江州都没剩下几艘船,即使周军的船队不进行大规模的封堵,朱令赟想要和江州保持联系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过这种封堵自然产生了其他的效果。
周军的船队大规模地从下游上来,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在向朱令赟和谢彦宾宣告着林仁肇所部的凶多吉少,因为这样两支规模巨大的船队在长江上是不可能不相遇的,而交战双方的船队正面遭遇是一定会交战的,那么现在周军的船队都上到湖口来了,这就只能说明林仁肇率领的船队多半已经完蛋了。
这种推断给朱令赟和谢彦宾造成的打击那是相当的沉重,林仁肇率领的船队几乎是集中了整个江南西道的精锐啊,这样的大军都失败了,只剩下残兵的湖口和江州又怎么能够顶得住呢?
既然很确定是顶不住的,那么投降的选择肯定是存在的。
只不过朱家两代人都受了李氏的厚恩,就这么投降了,朱令赟实在是没有办法说服自己,更不必说是未经一战就投降了。
因此朱令赟硬着头皮也要和周军打上一阵,虽然他根本就没有什么资本去和周军水战,或许就只能在湖口死等着周军开始登陆攻城。
但是这种意料中就是必败的仗,打得真心是很苦恼的。
所以昨天从金陵过来的内侍给了朱令赟一个最好的台阶,而朱令赟也是非常敏锐地抓住了它——唐国主李弘冀手谕各地守将,从即日起结束抵抗,各自向当面的周军投降。
这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这种无望的抵抗当然应该尽早结束,李弘冀的手谕来得很及时,反正湖口守军还没有和周军发生大规模交战,也就没有必要进行一番无望的挣扎了,朱令赟奉李弘冀的手谕向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石守信投降。
随后朱令赟向江州派出了自己的使者,陪同从金陵过来的内侍去招降谢彦宾,
这就是谢彦宾在北门城头迎来的两个使者,穿过了城北两军之间的空旷地带,通过吊篮上到了城头。
内侍自然是把李弘冀的手谕又向谢彦宾展示了一番,然后就是朱令赟的使者力劝谢彦宾顺应时势。
论忠,国主李弘冀自己都已经降了,而且还向自己明确发手谕招降,那自然就该降;论势,林仁肇率领的那么庞大一支船队,还是被面前的周军彻底击败,更何况只留下残兵的湖口和江州,更何况江州比已经投降的湖口还不如。
所以谢彦宾也很明智地准备投降。
只是和掌控着军队的朱令赟相比,谢彦宾难以直接控制江州守军,所以要投降都不能完全自主,虽然谢彦宾同时兼任了江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但他其实是一个文官,真正的军队态度,他还得去问问江州守军的那几个指挥使怎么说。
江州守军的指挥使里面有一个人叫胡则,早年曾经是寿州的一员裨将,追随刘仁瞻守城对年,已经尽得其战守方略,同时也传承了刘仁瞻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于这个人,谢彦宾也自觉得很难说服他,唯有争取到其他指挥使的支持,然后指望着李弘冀的手谕能够最后说通胡则。
…………
“陛下手谕,金陵已经向北军献款,两国自此已成一体,管内各州县自即日起不得抗拒王师。”
谢彦宾在刺史府召集几个指挥使议事,一开始就将李弘冀的手谕拿出来给众人传阅,然后又把那个内侍请出来作证。一边向指挥使们陈述着自己的应对方略,一边把话题逐步地向献城投降方向转。
谢彦宾注意到了,胡则的脸『色』在这个时候果然变得不对劲了,可以说是愤形于『色』,完全就不带掩饰的,而且不管是李弘冀的手书还是内侍的证明都没有能够打动他。
这还真是没有什么好办法,谢彦宾无奈,看样子胡则的支持肯定是争取不到的了,如今就只能寄希望于其他几个指挥使信从李弘冀的手谕,然后支持自己向周军献城投降,到那时候胡则置身于众军裹挟之中,就算是有心反对也无能为力。
“陛下的亲笔手谕,我辈不能不尊,更何况当前的北军势大无可置疑,湖口守军又已经降于北军,江州孤立无援兵力匮乏,其实也是守无可守,不如就依陛下之命而行……”
谢彦宾说的自然很有道理,一众军官尽管觉得这样投降很憋屈,但又感觉这似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只是要自己张嘴支持投降,众人一时间还是没有办法甩下这个脸子。
谢彦宾说了半天,说得口干舌燥的,结果既没有人支持他,也没有人反对他,所有人都是一言不发,就好像已经全权委托了谢彦宾进行决策一样。
“既然众位均无异议,那么明日一早我军便向北军献城。”
眼看说来说去说成了一言堂,但是下面明显是有人对他不满的,最突出的就是那个胡则,然而他们就是不说出来,仿佛这样一言不发就可以拖到李弘冀的手谕失效消失一样。
谢彦宾可等不起,他感觉江州更等不起,既然已经打算了要投降,那么这个决断还是尽快定下来的好,多拖一天,围城就多持续一天,百姓就多受一天的苦。
既然下面的这些指挥使们都不愿意担起责任来,都不想发言,那么谢彦宾就把决策的权力和责任全部揽过来就是了。
果然,谢彦宾这么宣布最终决定之后,也没有人出头表示反对的,一群人依然是那副死样活气的面孔,看到这种场景,谢彦宾不由得就是心中冷笑了一声,就连投降这种事情,而且是遵照国主手谕投降,都没有人肯担一点责任啊……
刺史已经作出了决定,指挥使们自然是唯唯而退,冷冷地看着这些人走出府衙,谢彦宾转身推开了东面的格窗,遥遥地看着金陵方向,心中复杂难言。
…………
走出府衙的五个指挥使并没有散开各回各家,几个人在一种很有默契的气氛当中静静地走着,就听见中间有人的呼吸声越来越粗重,最后终于化成了一阵愤怒的话语:
“我辈历世都是受着李氏恩,怎么可以负之!而且都城已经被围半年有余,如何辨别此书的真伪,那个内侍是否周人假扮,这样都不可知,又岂可以此为据定我辈的行止?刺史不忠,欲污吾州,你们有谁可以跟从我死忠义的?”
出声的正是方才在府衙内愤怒行于颜『色』的胡则,方才在谢彦宾面前他忍得很苦,但是当时他又不能不忍,因为他不知道刺史在自己的府衙内都有些什么布置,贸然出头显然是不智的。
现在他在同僚面前说话就不必那么顾忌了,胡则相信这些同僚不至于被谢彦宾所控制,而且出了府衙之后每个指挥使身边还有两个亲兵呢,断不至于因为说了几句肺腑之言就被谁给暗算了。
“胡兄说得有理!我今日也看刺史不对,国主哪里是轻易肯投降的人?我愿率本指挥与胡兄共襄忠义!”
首先响应胡则的是宋德明,平常就和胡则走得近的一个指挥使。
有了宋德明的响应,另外三个指挥使果断地同声相应,五个人就在刺史府衙门外不到十步远的地方迅速达成了一致,比起府衙内的那场会议时间要短得多了。
胡则转头看了看左右,五个指挥使,每人两个亲兵,一共是十五个人,这战斗力都不需要另外回营搬兵了。
“诸位,兵贵神速,既然定下策略,就当早日实行。眼下我方有十五个精兵,刺史府却空虚得很,守兵多与我等有旧,不如就趁现在攻进去,捉拿那个叛贼!”
说这话的时候,胡则目光灼灼地看着另外四人。
“对!就趁现在。”宋德明再一次响应了他。
“好吧,干了!”
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五个人此时纷纷抽刀挽袖,身后各自跟着的两个亲兵也是一样行为,然后一起狂呼着就转头扑向了刺史府。
正在门口百无聊赖的四个守兵哪里见过这种阵仗?尤其是里面还有几个自己原先的官长,看着他们举着明晃晃的刀子,狰狞扭曲着面孔扑过来,只得齐齐地惊叫了一声,抱头就作鸟兽散。
当日,江州指挥使胡则率同列宋德明等入攻刺史谢彦宾,执而杀之,众人共推胡则为江州刺史,号令肃然,莫敢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