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占据荆湖之后,若是在那大兴水军,并且有意从此处攻我,鄂州即当其冲,确实甚为可虑。武昌军所属军器作坊攸关我军力复振,着实不宜处于危地,不如分散迁至金陵与南都。武昌军节度使及其麾下熟习军器打造与新军操练,可以将武昌军节度使移镇南都,其麾下干才分出一部至金陵。”
知枢密院事殷崇义相当领会李弘冀的意思。
以前李景迁都南昌,自然是要以武昌军节度使作为上游的屏障,所以就给那里配了重兵,又派去了虎将林仁肇坐镇。而且那时候鄂州的上游是南平和武平军,战力薄弱,武昌军真正需要防备的是江北和汉水方向,那就明显不易成为周军的第一个攻击目标,反而是南昌下游的江州很可能当其冲,这样武昌军的重兵就正好顺江而下回援。
现在的形势就有所不同了,因为群臣都不愿意迁都,其实李景临终前也为迁都而后悔,李弘冀本人也不愿意像其父那样一味地逃避北方的压力,所以现在仍然是以金陵为都城。
以金陵为都城的话,单论防御态势肯定是不如南昌的,金陵与周境就只有一江之隔,而南昌和江北除了隔着一条大江之外,还隔着整个彭蠡湖与一段赣水呢。只不过金陵既靠近江北,也靠近与吴越之间的平原边界,卫跸都城的大军在进取的时候会更方便一些。
李弘冀想着的是恢复而不是苟延残喘,那自然是选择了进取,这样都城选择金陵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当然,选择进取并不等于鲁莽地不要防御,而防御先就是江防。
本来守江必守淮,不过淮南都已经丢了,暂时又没有力量夺回来,这一点无法后悔,就只能是无可奈何了。没有了淮南的屏障,唐、周双方因此而共有大江天堑,这大江虽说是天堑,其实也不过就是一衣带水,即便是以往唐国水军占优的时候,李弘冀也不敢说本方可以守得住整段江防,更何况是在周朝水军屡胜唐国水军之后的当下?这江防当然就是围绕着金陵的重点防御。
既然是重点防御,水军兵力自然就要集中在金陵的周边,基本上就是以重建的水军防御从润州到采石的这一段江面,而大江沿岸的其他地方就只能顾及一些要点。
同样是重点防御,以南昌为都城和以金陵为都城的选点可差得太多了。
以南昌为都城的话,江防的重点肯定就是在江州一带了,那么除了都城的卫跸兵力之外,在武昌军囤积一部分重兵就是很恰当的,因为鄂州距离江州很近,可以迅回援。
以金陵为都城的话,重兵却是应该放在东面的润州和西面的池州才好,可惜池州城池狭小港区逼仄,容纳不了重兵,所以重兵需要放在稍远一些的江州和南昌,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放在遥远的鄂州。
而且南昌也一向是驻扎着重兵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在成为南都之前就已经是如此了。倒是鄂州,因为距离金陵过于遥远,而且在荆湖地区全归周朝之后,鄂州就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反而是无足轻重了。
所以李弘冀想将原先武昌军的那些军器作坊迁移到南昌,而殷崇义也赞成让林仁肇移镇镇南军,都是基于这些理由。
当然,殷崇义主张让林仁肇移镇,还建议拆分其部属和军器作坊,自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不过这一点就不足为外人道了,只需要君臣之间心照而已。
很显然的是,对于这一点,不光是李弘冀,能够和殷崇义心照不宣的还包括司空、平章事严续和吏部尚书、知尚书省事游简言,与会的吏部侍郎、监修国史韩熙载和中书侍郎冯延鲁也都不是什么不晓事的书生,于是众人纷纷颔,齐齐称是。
“如此迁移也是不错,一则军器作坊从鄂州等地移至南都,离得供应铜料的饶州永平监、池州永宁监、建州永丰监都更近了;二则金陵之外的重兵集中于南都,武昌军削减军额,却也能减少许多用度。”
倒是琼林光庆使、检校太保判三司廖居素的死脑筋是一门心思地想着纯粹的正道,更多的是从他自己分管的财计方面考虑问题了。
“确实如此,我国财计疲弊,是要多方设法缩减开支,今日之收缩,却是为了来日之复兴。”
李弘冀当然不会和廖居素详细分说其中的奥妙了,反正这个判三司说的话本身也没有什么错,就这么想也够了。
或许是因为周朝给南唐君臣的压力太大了,也或许是李弘冀的作风与李景截然不同,又或许是因为李景在最后一两年里面对朝廷进行了一番大清洗,以宋齐丘为的江南土著势力固然是受到了重创,而侨寓人士如常梦锡、孙晟又交替亡故,朝廷中的朋党基本上已经不成气候,在李弘冀继位之后,南唐朝廷的决策明快了许多,这一次也不例外。
朝廷在决策的时候没有生什么异议争执,李弘冀又一向是雷厉风行,南唐诸多的人事变更很快就颁布了。
吴王李从嘉进中书令,表面上看当然是加官,实际上却连那个遥领的南都留守都没有了,虽然看起来只是空出南都留守之职给李从善,但是有心人自然是明白,终究还是“重瞳子”惹的祸。
原镇海军节度使、韩王李从善转任南都留守、南昌尹,仍为韩王,自润州赴南都南昌府就任。
原镇南军节度使朱令赟转任奉化军节度使,从南都南昌府移镇至江州。
而原武昌军节度使林仁肇则出任镇南军节度使,从鄂州移镇至南都南昌府。
原奉化军节度使柴克贞转任镇海军节度使,从江州移镇至润州。
原镇海军节度副使郑彦华升任武昌军节度使,自润州前往鄂州就任。
原和州刺史陈德诚升任镇海军节度副使,自采石驻地前往润州就任。
接替陈德诚指挥采石水军的,却是一个名叫卢绛的讼江巡检。
伴随着这次移镇,武昌军的大批军器作坊和试练新军被分拆移往金陵和南昌,在迁往金陵的人员中间,就有原鄂州牢城都指挥使慕容英武,这一回他可是混上了南唐的作坊副使、枢密承旨这种中级武官位置。
…………
给南方各国造成巨大冲击的荆湖易主的消息,在北方两国却是波澜不惊,北汉主或许还会说句“哦,朕知道了”,契丹主则干脆就是不知道这个在遥远南方生的小事,耶律述律仍然是一如既往地按照四季捺钵游牧射猎、醉酒杀人。
倒是北汉经历了一次未遂的谋叛,叛军的口供牵连到了北汉的高官,官场因此而生了一场小地震,原枢密使段恒先是被出为汾州刺史,随后即被缢杀,继任枢密使的赵弘又被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郭无为逐出至岚州任刺史,郭无为最终身兼枢密使之职,将军国机务完全集于一人。
而郭炜则总算是等来了潭州和朗州方面的汇报,郭炜前段时间的决策稍显成效。
预料之中,南汉的趁火打劫终于从侦谍窥探展到了实质性的兴兵进犯,其郴州刺史6光图与招讨使暨彦赟多次派兵袭扰桂阳县和江华县(都是今湖南省的同名县)。不过同样在预料之中的是,这种进犯根本就惊动不到潭州,均被衡州刺史张勋和道州刺史田守奇击退,南汉的领土野心暂时还未得逞。
潭州防御使何继筠和朗州团练使王继勋两人则遵照郭炜的旨意,暂时不理会南汉的挑衅,而是致力于镇抚境内诸蛮,也暂时收获了一些成果。
根据郭炜的诏旨,两人针对蛮部对待官军态度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对于亲附者善加延揽,对于不逊者,两人分别率军深入山林,穷其巢穴,斩百余级,并迫使余党溃散。
之后,两人再通过亲附者传话,明确宣示朝廷招抚的基本方针,表示了只要其臣服即可赦免前罪,召得蛮酋赴潭州宴席会盟,然后赐金帛抚慰之,总算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结果。
知溪州彭允林、前溪州刺史田洪赟等列状求內属,辰、锦、溪、叙等州(辰州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叙州在今湖南省怀化市)土官也都各奉牌印请命。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原先的武平军中找到了几个比较合适的代理人,譬如定江都指挥使田汉琼和辰州徭人秦再雄,尤其是秦再雄,被两人评价为武健多谋,据悉在周行逢主政武平军的时候,就屡以战斗立功,那些蛮兵素来服他。
“很好,就以彭允林继续执掌溪州,可以正授刺史,田洪赟领万州刺史,其他土官也各有封赠,暂安其心。着田汉琼、秦再雄举族赴阙,朕要量才授官。”
以前的那些土官既往不咎留用下来,那真是权宜之计的权宜之计,这些人不可能任他们原封不动的,只是现在郭炜手头缺人,只好暂且搁置了。还是像田汉琼、秦再雄这种已经是熟番却又为蛮人信服的人,才是代理人的好选择,先看看他们愿不愿意举族赴阙吧。
知枢密院事殷崇义相当领会李弘冀的意思。
以前李景迁都南昌,自然是要以武昌军节度使作为上游的屏障,所以就给那里配了重兵,又派去了虎将林仁肇坐镇。而且那时候鄂州的上游是南平和武平军,战力薄弱,武昌军真正需要防备的是江北和汉水方向,那就明显不易成为周军的第一个攻击目标,反而是南昌下游的江州很可能当其冲,这样武昌军的重兵就正好顺江而下回援。
现在的形势就有所不同了,因为群臣都不愿意迁都,其实李景临终前也为迁都而后悔,李弘冀本人也不愿意像其父那样一味地逃避北方的压力,所以现在仍然是以金陵为都城。
以金陵为都城的话,单论防御态势肯定是不如南昌的,金陵与周境就只有一江之隔,而南昌和江北除了隔着一条大江之外,还隔着整个彭蠡湖与一段赣水呢。只不过金陵既靠近江北,也靠近与吴越之间的平原边界,卫跸都城的大军在进取的时候会更方便一些。
李弘冀想着的是恢复而不是苟延残喘,那自然是选择了进取,这样都城选择金陵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当然,选择进取并不等于鲁莽地不要防御,而防御先就是江防。
本来守江必守淮,不过淮南都已经丢了,暂时又没有力量夺回来,这一点无法后悔,就只能是无可奈何了。没有了淮南的屏障,唐、周双方因此而共有大江天堑,这大江虽说是天堑,其实也不过就是一衣带水,即便是以往唐国水军占优的时候,李弘冀也不敢说本方可以守得住整段江防,更何况是在周朝水军屡胜唐国水军之后的当下?这江防当然就是围绕着金陵的重点防御。
既然是重点防御,水军兵力自然就要集中在金陵的周边,基本上就是以重建的水军防御从润州到采石的这一段江面,而大江沿岸的其他地方就只能顾及一些要点。
同样是重点防御,以南昌为都城和以金陵为都城的选点可差得太多了。
以南昌为都城的话,江防的重点肯定就是在江州一带了,那么除了都城的卫跸兵力之外,在武昌军囤积一部分重兵就是很恰当的,因为鄂州距离江州很近,可以迅回援。
以金陵为都城的话,重兵却是应该放在东面的润州和西面的池州才好,可惜池州城池狭小港区逼仄,容纳不了重兵,所以重兵需要放在稍远一些的江州和南昌,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放在遥远的鄂州。
而且南昌也一向是驻扎着重兵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在成为南都之前就已经是如此了。倒是鄂州,因为距离金陵过于遥远,而且在荆湖地区全归周朝之后,鄂州就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反而是无足轻重了。
所以李弘冀想将原先武昌军的那些军器作坊迁移到南昌,而殷崇义也赞成让林仁肇移镇镇南军,都是基于这些理由。
当然,殷崇义主张让林仁肇移镇,还建议拆分其部属和军器作坊,自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不过这一点就不足为外人道了,只需要君臣之间心照而已。
很显然的是,对于这一点,不光是李弘冀,能够和殷崇义心照不宣的还包括司空、平章事严续和吏部尚书、知尚书省事游简言,与会的吏部侍郎、监修国史韩熙载和中书侍郎冯延鲁也都不是什么不晓事的书生,于是众人纷纷颔,齐齐称是。
“如此迁移也是不错,一则军器作坊从鄂州等地移至南都,离得供应铜料的饶州永平监、池州永宁监、建州永丰监都更近了;二则金陵之外的重兵集中于南都,武昌军削减军额,却也能减少许多用度。”
倒是琼林光庆使、检校太保判三司廖居素的死脑筋是一门心思地想着纯粹的正道,更多的是从他自己分管的财计方面考虑问题了。
“确实如此,我国财计疲弊,是要多方设法缩减开支,今日之收缩,却是为了来日之复兴。”
李弘冀当然不会和廖居素详细分说其中的奥妙了,反正这个判三司说的话本身也没有什么错,就这么想也够了。
或许是因为周朝给南唐君臣的压力太大了,也或许是李弘冀的作风与李景截然不同,又或许是因为李景在最后一两年里面对朝廷进行了一番大清洗,以宋齐丘为的江南土著势力固然是受到了重创,而侨寓人士如常梦锡、孙晟又交替亡故,朝廷中的朋党基本上已经不成气候,在李弘冀继位之后,南唐朝廷的决策明快了许多,这一次也不例外。
朝廷在决策的时候没有生什么异议争执,李弘冀又一向是雷厉风行,南唐诸多的人事变更很快就颁布了。
吴王李从嘉进中书令,表面上看当然是加官,实际上却连那个遥领的南都留守都没有了,虽然看起来只是空出南都留守之职给李从善,但是有心人自然是明白,终究还是“重瞳子”惹的祸。
原镇海军节度使、韩王李从善转任南都留守、南昌尹,仍为韩王,自润州赴南都南昌府就任。
原镇南军节度使朱令赟转任奉化军节度使,从南都南昌府移镇至江州。
而原武昌军节度使林仁肇则出任镇南军节度使,从鄂州移镇至南都南昌府。
原奉化军节度使柴克贞转任镇海军节度使,从江州移镇至润州。
原镇海军节度副使郑彦华升任武昌军节度使,自润州前往鄂州就任。
原和州刺史陈德诚升任镇海军节度副使,自采石驻地前往润州就任。
接替陈德诚指挥采石水军的,却是一个名叫卢绛的讼江巡检。
伴随着这次移镇,武昌军的大批军器作坊和试练新军被分拆移往金陵和南昌,在迁往金陵的人员中间,就有原鄂州牢城都指挥使慕容英武,这一回他可是混上了南唐的作坊副使、枢密承旨这种中级武官位置。
…………
给南方各国造成巨大冲击的荆湖易主的消息,在北方两国却是波澜不惊,北汉主或许还会说句“哦,朕知道了”,契丹主则干脆就是不知道这个在遥远南方生的小事,耶律述律仍然是一如既往地按照四季捺钵游牧射猎、醉酒杀人。
倒是北汉经历了一次未遂的谋叛,叛军的口供牵连到了北汉的高官,官场因此而生了一场小地震,原枢密使段恒先是被出为汾州刺史,随后即被缢杀,继任枢密使的赵弘又被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郭无为逐出至岚州任刺史,郭无为最终身兼枢密使之职,将军国机务完全集于一人。
而郭炜则总算是等来了潭州和朗州方面的汇报,郭炜前段时间的决策稍显成效。
预料之中,南汉的趁火打劫终于从侦谍窥探展到了实质性的兴兵进犯,其郴州刺史6光图与招讨使暨彦赟多次派兵袭扰桂阳县和江华县(都是今湖南省的同名县)。不过同样在预料之中的是,这种进犯根本就惊动不到潭州,均被衡州刺史张勋和道州刺史田守奇击退,南汉的领土野心暂时还未得逞。
潭州防御使何继筠和朗州团练使王继勋两人则遵照郭炜的旨意,暂时不理会南汉的挑衅,而是致力于镇抚境内诸蛮,也暂时收获了一些成果。
根据郭炜的诏旨,两人针对蛮部对待官军态度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对于亲附者善加延揽,对于不逊者,两人分别率军深入山林,穷其巢穴,斩百余级,并迫使余党溃散。
之后,两人再通过亲附者传话,明确宣示朝廷招抚的基本方针,表示了只要其臣服即可赦免前罪,召得蛮酋赴潭州宴席会盟,然后赐金帛抚慰之,总算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结果。
知溪州彭允林、前溪州刺史田洪赟等列状求內属,辰、锦、溪、叙等州(辰州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叙州在今湖南省怀化市)土官也都各奉牌印请命。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原先的武平军中找到了几个比较合适的代理人,譬如定江都指挥使田汉琼和辰州徭人秦再雄,尤其是秦再雄,被两人评价为武健多谋,据悉在周行逢主政武平军的时候,就屡以战斗立功,那些蛮兵素来服他。
“很好,就以彭允林继续执掌溪州,可以正授刺史,田洪赟领万州刺史,其他土官也各有封赠,暂安其心。着田汉琼、秦再雄举族赴阙,朕要量才授官。”
以前的那些土官既往不咎留用下来,那真是权宜之计的权宜之计,这些人不可能任他们原封不动的,只是现在郭炜手头缺人,只好暂且搁置了。还是像田汉琼、秦再雄这种已经是熟番却又为蛮人信服的人,才是代理人的好选择,先看看他们愿不愿意举族赴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