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随后的讲话中,郭炜从军饷开始说起,先引用了一段郭荣的“百户农夫未能赡一军士”这段话,用以点明军饷的真正来源,进而论述了军队与百姓之间的依存关系,反复强调用百姓捐税养起来的军队就必须要去保障百姓的安定。
当然,郭炜也没打算和奢望就此能够培养出子弟兵来,所以在接下来的讲话中就指出,百姓的捐税都要通过官府来征派办纳,才能再用来供养朝廷百官和军队,而天子则是代天牧民以维持这种基本的纲纪,因此百官和军队都只有尊君爱民、崇礼守法,整个国家才能有一种良性的循环。
然后郭炜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痛斥:自晚唐以来,可以说是兵不如匪,各路诸侯都无视君威,使得纲纪败坏天地失序,而军士们则是动辄抢掠百姓竭泽而渔,这样的行径只能导致军队的实际待遇持续下滑,而军队待遇的下滑和诸侯强行拉夫又会导致逃兵不断增多,最后就导致了当兵必须刺字而身份低贱的结果。
说到这个时候,郭炜很自然地就开始引用前蜀王建的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韦庄所著《秦妇吟》――虽然韦庄作了这诗以后不久就受到朝廷公卿和东诸侯的压力,因此有些后悔了,却也禁不住这诗的流传,郭炜当然会有法子收集到。
郭炜先是引用“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一句,描述了下酷虐百姓可能导致的可怕结果;再用“千间仓兮万斯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自从洛下屯师旅……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顷囊如卷土”等几句,抨击了下兵不如匪的场景。随之便讽刺道:“本该是‘剿寇安民’的官兵,洗劫起百姓来却尤甚于贼寇,寇中若有人见识稍高,恐怕会布‘剿兵安民’的告示……”
这种穿插着不同时空历史的讽刺话,当然也就只有郭炜自己能够完全懂得,不过在武学少年们面前寒碜下晚唐军队,却也是足够的了。
讽刺,当然不是郭炜训话的根本目的,郭炜还是想要在锦衣卫亲军中培养一批真正的守序阵营军士,所以需要给他们强化纲纪的概念,而这类强化仅仅依靠正面鼓吹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好就好在,晚唐以来的历史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可以让武学少年们真切地看看,无秩序可以说是比任何秩序都要更坏,一旦纲纪彻底败坏,谁都难以幸免,即便他是乱世中的所谓强者,即便他属于基本武力集团。
自晚唐以来,兵强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国无宁日,百姓固然是流离失所,军士乃至将帅君臣其实也是朝不保夕。
诸侯交争尤其是梁晋交兵,不光是把整个河北拖入了厮杀漩涡,而且使得塞防失所,契丹得以深入河北境内烧杀抢掠,给河北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乃至造成自涿州至幽州百里之内几至人迹断绝。更为恶劣的是,梁晋交兵的双方还掘开河堤以河水淹对方军营,更是让平静了数百年之久的大河在最近几十年间水患不断,由此造成的大河两岸百姓伤损更加是难以计数。郭炜说起这些,顺便就点名让几个出身河北的少年讲讲自己的见闻,而马仁?等人的讲述更是让武学少年们一阵唏嘘。
纲纪败坏,王者不出,于是大家都各凭武力互相杀掠劫夺,甚至仰鼻息于外寇,虽然有时候可以侥幸风光一时,最后却还是骤起骤扑,看其中的动荡不安、朝不保夕处,却未必就比普通百姓强了。
尤其是打石敬瑭奴颜婢膝事契丹而夺帝位以来,几乎人人都看轻这个天子之位,却又是人人都很眼热这个天子之位。
石敬瑭仰赖外寇以保帝位,诸藩镇便对其多有轻视,所以渐渐地不入租赋、养兵自重、恣横不法者极多。范延光、张从宾、安重荣等以蔑视石敬瑭臣虏而叛,赵延寿、杨光远、杜威则效仿石敬瑭臣虏而叛,多数固然是旋起旋灭,最终落败身死族灭,自不必去说他,就是给契丹做了带路党的,最后也没有什么好下场――赵延寿只是在耶律德光刚死的那段时间里,稍微露出了点非分之想,就被耶律兀欲羁押回幽州,一直关到死;张彦泽在杜威率晋军投降之后,做了契丹进军东京的急先锋,先期领两千骑兵奔回东京,斩封丘门而入,结果在耶律德光进城之后却成了契丹主邀买东京百姓官员人心的道具,被判斩讫弃市;杜威虽然侥幸混过了晋汉之交,最后还是没有逃过刘知远遗诏中那拉清单的一刀。
给武学少年们更大震撼的则是郭炜讲述的一个财富劫夺链:
随着藩镇将帅的互相吞噬,许多悍帅富公合族尽歼。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将校兵卒也养成了杀人越货的恶习,从杀戮劫夺平民百姓到敌对将帅,直到因为眼红手痒而杀戮其他将帅以夺其资财,使得靠杀人越货致富的将帅自食其果。
后唐清泰年间,董温琪为镇州节度使,在任贪暴,积镪巨万。结果眼红已久的部将秘琼趁其被契丹人所虏的机会,杀其全家,尽夺其资财,并自居留后。石敬瑭派安重荣为镇州节度使,调秘琼为齐州防御使,以重兵迫秘琼离开镇州赴任,秘琼无奈中带着财货赴任经过邺都,结果被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杀人越货。范延光叛乱兵败,乞降后回河阳养老,结果河阳节度使杨光远贪图其财货,又一次杀人越货,连石敬瑭颁给范延光的免死铁券都不顶事。杨光远后来据青州叛乱,被李守贞讨平,财货当然就归了李守贞,而且李守贞还吞没了朝廷给军士的赏赐,就像范延光、杨光远在驻地的搜刮聚敛一样,让这些财货还在不断地增值。经过四次劫杀,不断增加的财富五易其主,到李守贞河中叛乱兵败,领军平叛的郭威倒是不曾劫夺财物,不过那些不知下落的财货显然是被众军瓜分。
历时不过十年,在反复无序的劫杀中五家荡尽,杀掠致富的人最终也被别人杀掠,根本就不会有一个比较安稳的环境,保其资财,全其家口――即使“正常”致富的人家也不能免,纲纪败坏就是这样的一个地狱景象。
更何况,就连普普通通打酱油的军士,靠着叛服无常从交战双方的府库中领取赏赐,最终也被契丹搜刮殆尽――不管他们面对契丹军的时候,是坚决抵抗了,还是做了带路党,或者只是打酱油。契丹军闯入中原以后四处打草谷伤害的是乡间百姓,契丹主下令的刮钱则是让东京军民家中为之一空,当时做了快二十年禁军指挥使的赵弘殷恐怕也是一夜间家徒四壁了,要不然刚刚生了个女儿的长子赵匡胤也不会离开东京去谋生路了。这,说到底也不过就是因为纲纪废弛,国不成国,军人不能保国,最终也无法保家。
郭炜在武成王庙偏殿的这一通训话,从午后直讲到了黄昏,其间虽然因为没有讲稿的缘故内容多少有些重复,讲话全篇的结构也不是那么精密,但是胜在一路讲来旁征博引连绵不绝,而且确实是郭炜两世为人针对性思考的产物,特别是一些观点随时可以有机地结合时局以及听众们的见闻加以阐述,在这些涉世未深的少年听来往往算得上切中时弊,因此说服力还是相当可以的。
总之,以前在武学少年中关于郭炜的传闻,更多的是关于其少年聪慧擅长杂学之类,而且都是些侧面的含糊的印象。这次则不同,郭炜用实际表现向武学少年们展示了自己的才学、见识和德行,不要说是刚刚接触兵书才开始学文化的那些军中子弟,即使是学文多年颇为自负的赵匡义都不得不叹服――以前双方碰到过多次,在赵匡义卖弄的时候,郭炜总是借故走掉,让赵匡义以为郭炜只是个喜欢做工匠的粗汉。
直到这个时候赵匡义才意识到,郭炜在书、史方面的造诣只怕要比自己高得多,而之所以一直没表现出来,那多半是因为场合不对,郭炜恐怕是不屑于在小娘子们面前去展现这些学识――这一点赵匡义倒是没猜错,公鸡打鸣、孔雀开屏这类求偶少年们最喜欢干的事情,郭炜已经多少年没做过了。
“今时不同往日,剥极而复,否极泰来,本朝正是应运而生。”郭炜的嗓子已经有点哑了,看看时间已晚,训话的效果似乎也不错,于是赶紧进行总结陈词:“所谓天意,不过就是民心,诚如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经过数十年相杀,心思凶险的强梁之辈几乎殆尽,如今民心思定,所以有先帝革除弊政、疏解民困,所以有陛下亲冒矢石外御强寇以为生民请命,这正是上体天心下应民意之举。本朝承天命而生,重振纲纪、拯济斯民,就在今朝。”
当然,郭炜也没打算和奢望就此能够培养出子弟兵来,所以在接下来的讲话中就指出,百姓的捐税都要通过官府来征派办纳,才能再用来供养朝廷百官和军队,而天子则是代天牧民以维持这种基本的纲纪,因此百官和军队都只有尊君爱民、崇礼守法,整个国家才能有一种良性的循环。
然后郭炜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痛斥:自晚唐以来,可以说是兵不如匪,各路诸侯都无视君威,使得纲纪败坏天地失序,而军士们则是动辄抢掠百姓竭泽而渔,这样的行径只能导致军队的实际待遇持续下滑,而军队待遇的下滑和诸侯强行拉夫又会导致逃兵不断增多,最后就导致了当兵必须刺字而身份低贱的结果。
说到这个时候,郭炜很自然地就开始引用前蜀王建的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韦庄所著《秦妇吟》――虽然韦庄作了这诗以后不久就受到朝廷公卿和东诸侯的压力,因此有些后悔了,却也禁不住这诗的流传,郭炜当然会有法子收集到。
郭炜先是引用“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一句,描述了下酷虐百姓可能导致的可怕结果;再用“千间仓兮万斯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自从洛下屯师旅……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顷囊如卷土”等几句,抨击了下兵不如匪的场景。随之便讽刺道:“本该是‘剿寇安民’的官兵,洗劫起百姓来却尤甚于贼寇,寇中若有人见识稍高,恐怕会布‘剿兵安民’的告示……”
这种穿插着不同时空历史的讽刺话,当然也就只有郭炜自己能够完全懂得,不过在武学少年们面前寒碜下晚唐军队,却也是足够的了。
讽刺,当然不是郭炜训话的根本目的,郭炜还是想要在锦衣卫亲军中培养一批真正的守序阵营军士,所以需要给他们强化纲纪的概念,而这类强化仅仅依靠正面鼓吹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好就好在,晚唐以来的历史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可以让武学少年们真切地看看,无秩序可以说是比任何秩序都要更坏,一旦纲纪彻底败坏,谁都难以幸免,即便他是乱世中的所谓强者,即便他属于基本武力集团。
自晚唐以来,兵强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国无宁日,百姓固然是流离失所,军士乃至将帅君臣其实也是朝不保夕。
诸侯交争尤其是梁晋交兵,不光是把整个河北拖入了厮杀漩涡,而且使得塞防失所,契丹得以深入河北境内烧杀抢掠,给河北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乃至造成自涿州至幽州百里之内几至人迹断绝。更为恶劣的是,梁晋交兵的双方还掘开河堤以河水淹对方军营,更是让平静了数百年之久的大河在最近几十年间水患不断,由此造成的大河两岸百姓伤损更加是难以计数。郭炜说起这些,顺便就点名让几个出身河北的少年讲讲自己的见闻,而马仁?等人的讲述更是让武学少年们一阵唏嘘。
纲纪败坏,王者不出,于是大家都各凭武力互相杀掠劫夺,甚至仰鼻息于外寇,虽然有时候可以侥幸风光一时,最后却还是骤起骤扑,看其中的动荡不安、朝不保夕处,却未必就比普通百姓强了。
尤其是打石敬瑭奴颜婢膝事契丹而夺帝位以来,几乎人人都看轻这个天子之位,却又是人人都很眼热这个天子之位。
石敬瑭仰赖外寇以保帝位,诸藩镇便对其多有轻视,所以渐渐地不入租赋、养兵自重、恣横不法者极多。范延光、张从宾、安重荣等以蔑视石敬瑭臣虏而叛,赵延寿、杨光远、杜威则效仿石敬瑭臣虏而叛,多数固然是旋起旋灭,最终落败身死族灭,自不必去说他,就是给契丹做了带路党的,最后也没有什么好下场――赵延寿只是在耶律德光刚死的那段时间里,稍微露出了点非分之想,就被耶律兀欲羁押回幽州,一直关到死;张彦泽在杜威率晋军投降之后,做了契丹进军东京的急先锋,先期领两千骑兵奔回东京,斩封丘门而入,结果在耶律德光进城之后却成了契丹主邀买东京百姓官员人心的道具,被判斩讫弃市;杜威虽然侥幸混过了晋汉之交,最后还是没有逃过刘知远遗诏中那拉清单的一刀。
给武学少年们更大震撼的则是郭炜讲述的一个财富劫夺链:
随着藩镇将帅的互相吞噬,许多悍帅富公合族尽歼。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将校兵卒也养成了杀人越货的恶习,从杀戮劫夺平民百姓到敌对将帅,直到因为眼红手痒而杀戮其他将帅以夺其资财,使得靠杀人越货致富的将帅自食其果。
后唐清泰年间,董温琪为镇州节度使,在任贪暴,积镪巨万。结果眼红已久的部将秘琼趁其被契丹人所虏的机会,杀其全家,尽夺其资财,并自居留后。石敬瑭派安重荣为镇州节度使,调秘琼为齐州防御使,以重兵迫秘琼离开镇州赴任,秘琼无奈中带着财货赴任经过邺都,结果被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杀人越货。范延光叛乱兵败,乞降后回河阳养老,结果河阳节度使杨光远贪图其财货,又一次杀人越货,连石敬瑭颁给范延光的免死铁券都不顶事。杨光远后来据青州叛乱,被李守贞讨平,财货当然就归了李守贞,而且李守贞还吞没了朝廷给军士的赏赐,就像范延光、杨光远在驻地的搜刮聚敛一样,让这些财货还在不断地增值。经过四次劫杀,不断增加的财富五易其主,到李守贞河中叛乱兵败,领军平叛的郭威倒是不曾劫夺财物,不过那些不知下落的财货显然是被众军瓜分。
历时不过十年,在反复无序的劫杀中五家荡尽,杀掠致富的人最终也被别人杀掠,根本就不会有一个比较安稳的环境,保其资财,全其家口――即使“正常”致富的人家也不能免,纲纪败坏就是这样的一个地狱景象。
更何况,就连普普通通打酱油的军士,靠着叛服无常从交战双方的府库中领取赏赐,最终也被契丹搜刮殆尽――不管他们面对契丹军的时候,是坚决抵抗了,还是做了带路党,或者只是打酱油。契丹军闯入中原以后四处打草谷伤害的是乡间百姓,契丹主下令的刮钱则是让东京军民家中为之一空,当时做了快二十年禁军指挥使的赵弘殷恐怕也是一夜间家徒四壁了,要不然刚刚生了个女儿的长子赵匡胤也不会离开东京去谋生路了。这,说到底也不过就是因为纲纪废弛,国不成国,军人不能保国,最终也无法保家。
郭炜在武成王庙偏殿的这一通训话,从午后直讲到了黄昏,其间虽然因为没有讲稿的缘故内容多少有些重复,讲话全篇的结构也不是那么精密,但是胜在一路讲来旁征博引连绵不绝,而且确实是郭炜两世为人针对性思考的产物,特别是一些观点随时可以有机地结合时局以及听众们的见闻加以阐述,在这些涉世未深的少年听来往往算得上切中时弊,因此说服力还是相当可以的。
总之,以前在武学少年中关于郭炜的传闻,更多的是关于其少年聪慧擅长杂学之类,而且都是些侧面的含糊的印象。这次则不同,郭炜用实际表现向武学少年们展示了自己的才学、见识和德行,不要说是刚刚接触兵书才开始学文化的那些军中子弟,即使是学文多年颇为自负的赵匡义都不得不叹服――以前双方碰到过多次,在赵匡义卖弄的时候,郭炜总是借故走掉,让赵匡义以为郭炜只是个喜欢做工匠的粗汉。
直到这个时候赵匡义才意识到,郭炜在书、史方面的造诣只怕要比自己高得多,而之所以一直没表现出来,那多半是因为场合不对,郭炜恐怕是不屑于在小娘子们面前去展现这些学识――这一点赵匡义倒是没猜错,公鸡打鸣、孔雀开屏这类求偶少年们最喜欢干的事情,郭炜已经多少年没做过了。
“今时不同往日,剥极而复,否极泰来,本朝正是应运而生。”郭炜的嗓子已经有点哑了,看看时间已晚,训话的效果似乎也不错,于是赶紧进行总结陈词:“所谓天意,不过就是民心,诚如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经过数十年相杀,心思凶险的强梁之辈几乎殆尽,如今民心思定,所以有先帝革除弊政、疏解民困,所以有陛下亲冒矢石外御强寇以为生民请命,这正是上体天心下应民意之举。本朝承天命而生,重振纲纪、拯济斯民,就在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