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终于还是没有熬过广顺二年的夏天,她只是坚持到了郭威凯旋。
郭威比以前更加忙碌了,批阅奏章常常弄到深夜,人也更加沉默严肃,只有在郭炜入内觐见的时候,祖孙二人单独相处,那时郭威才会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笑容。
郭炜对此也是毫无办法的,他还没有能力给阿翁分忧,即使是像现在这样扮演孩童让郭威感受一点天伦之乐,也不会有几年好做的了。帝王无家事,等到郭炜束发出阁的时候,就该接受正规的皇家教育了,到那时候一举一动都会有人盯着,行为必须很收敛很低调。
所以郭炜的大部分精力又扑到了棉花上面。对于棉田的防涝还有田间管理什么的,那都是完全信任卫伯了,郭炜则是在努力准备棉花加工设备。
首先是轧花机,这个东西在这里是没人知道的,据说西域也还是靠手工分离棉籽。
不过郭炜在前世曾经翻阅《天工开物》,在书中看到过一张大略图,是脚踏轧花机的,虽然那张图的细节部分一点都不清楚,但是基本原理都画出来了,郭炜能够看明白。而对于已知原理的机构设计,郭炜还是有一点自信的,虽然这里没有设计手册,但是目前的技术要求也不高,很多数据粗估一下就足够了。况且当地应该找得到丝麻的脚踏纺机,完全可以参考借鉴其中的动力机构。
然后就是清棉梳棉了。
第一步就是弹棉花,这个郭炜小时候见过,所谓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复制起来更不难,难的是到时候要怎么操作,这个就是具体工作人员要去实践摸索的。
要是做棉被棉衣,到这一步就可以了,郭炜记得好像当年盖的被子中的棉胎是要用网状纱线固定住的。不知道丝绵被是不是也有这道工序,不然可以直接照办,不过没有东西可资借鉴也不要紧,这个原理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那固定棉花的纱线要用麻线代替棉线了。
最后就是纺纱和织布。
这些本来不必急于考虑的,试种的棉花都不到一亩地,天知道最后能收多少,做完一床棉被和一件夹袄以后还能不能剩。不过对于郭炜来说闲着也是闲着,也是要用这类设计来练练手的时候了。
纺纱仍然可以参考丝和麻,不过棉花的纤维短得多,有些地方肯定需要改变,恐怕最终的工艺方案还要实际用棉花试过了才行,郭炜的先期工作就是去拆解分析丝麻纺织机器,充分领会原理精神。
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月,郭炜就不大出门了,只是支使章瑜四处跑腿,加上宫中仆妇们提供,几个渠道弄来些脚踏纺车,然后钻进房间开动研究、拆解分析,忙了个不亦乐乎。
等到郭炜再次出门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了。
郭炜手中拿着一堆炭笔画的图纸,找到了四姑父张永德。可怜这时候已经遥领和州1刺史的小底2第一军都指挥使、驸马都尉还得给郭炜跑这种腿,也只好领着他找了相熟的作坊副使寻拿手木匠。
本来工科的共同语言就是制图,但是郭炜这批图纸还是让老木匠迷糊了一下,没办法,两个时代的作图标准规范不一样。幸好郭炜是自己设计的,设计思路、生产工序都清楚得很,于是当面与木匠一一讲解清楚,直到对方明确点头表示没问题了,郭炜这才放心地离开。
解决了棉花加工设备制造问题的第二天,郭炜又来到了田庄,迎接他的是卫伯那欣喜得意的面孔和晾晒在房前那开口笑的棉铃。
“宜哥来了,是看我老头子还是看棉花的啊?”卫伯的话里面都透着一股得意劲。
“当然是来看卫伯你老人家,棉花的事情就交给卫伯了,不用看。”
卫伯乐得眼睛都眯起来了,一直呵呵笑着:“不用这样假模假式的,你经常来看看老头子,我就很高兴了。卫伯知道你还是操心棉花的事,这不,差不多晒透了,有六十斤咧,比麻田产量高。不光是产量更高,还比种麻省事,这棉花看着现在就能用了,不用拣季节沤麻,硬是要得。”
郭炜也乐了,连忙向老人解释:“卫伯,哪有那样简单。现在这棉花里面还有棉籽,不拣出来的话一来不能留种,二来还不能用,这叫籽棉。等把里面的棉籽这些杂物全部挑出来,顶多只有二十多斤,那样还要加工一下呢。”
“哦,那样啊,那产量就高不到哪里去了。”卫伯的兴奋劲稍微受到了点打击:“不过还是比种麻省事,每年沤麻都是件麻烦事。”
打击了一下之后必须接着安慰鼓励,不然明年老人家的种棉积极性就没了,所以郭炜又换了口风:“嗯,棉和麻各有优缺点,各有用处,就是丝也一样,不是一种完全可以代替另一种的。不过棉花的好处挺大的,肯定比麻布要保暖,比丝绵和裘皮要便宜,中等人家用最合适了。”
这其实就是郭炜的打算了,中等收入阶层既是一批优质的消费者,又是社会的稳定器,将产品的目标人群定位在他们身上,一方面赚钱容易些,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质量,完全是两利的事情。这是只有新材料新产品才会发生的双赢局面,只要看到利润,到时候商人们自然会促进棉花种植的——当然,如果能够通过朝廷的税收政策引导一下就更好的,就像朱元璋那样以政策促进了棉花种植的普及。
当然,棉衣的御寒能力,对于某些可能的军事行动也是强大助益。
“对了卫伯,我在东京城里让人做了些木工,用了加工棉花的,到时候搬到这个院子来,我请人来做。”
卫伯听了这话倒是有些疑惑:“宜哥,你从前也没有看过这棉花的吧?就听听买种子过来的人说一说,你就能知道加工棉花的木工应该怎么打?”
郭炜嘿嘿笑了一声,右手抓抓后脑勺,这才是他得意的地方嘛:“卫伯,好多事情都是一事通百事通的,知道棉花大概的状况,可以看着加工丝麻的木工去改啊。就算是有些地方不够合适,先把主要的东西做好了,到时候改起来也快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哦~”
“宜哥你说啥?最后那句鱼啊肺啊什么的,我老头子听不懂咧。”卫伯本来听得连连点头的,结果郭炜的最后一句话差点让他的山羊胡子打结。
得,郭炜一拍脑门,这拽文的毛病自己也有啊,距离白居易的境界还是差得远咧,要改!
“那句话的意思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话说到一半,刚刚立志改过的郭炜立刻改口:“我就是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早这样说不就好了,开头说的字都比这句话多,宜哥你说得累,老头子我还听不懂。”卫伯大大地鄙视了下,然后才追问了一句:“你搞的那些木工真的合用?”
“放心吧卫伯,你就等着看那棉被、棉袄是什么样子,不过今年的产量不够,我要拿去孝敬阿翁,卫伯你的就指望明年好了……嗯,皮棉大概有个二十斤,可能可以剩些,到时候试着织点棉布。”
1和州:今安徽省巢湖市和县。
2小底:隶属于殿前司的一支禁军部队军号。
郭威比以前更加忙碌了,批阅奏章常常弄到深夜,人也更加沉默严肃,只有在郭炜入内觐见的时候,祖孙二人单独相处,那时郭威才会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笑容。
郭炜对此也是毫无办法的,他还没有能力给阿翁分忧,即使是像现在这样扮演孩童让郭威感受一点天伦之乐,也不会有几年好做的了。帝王无家事,等到郭炜束发出阁的时候,就该接受正规的皇家教育了,到那时候一举一动都会有人盯着,行为必须很收敛很低调。
所以郭炜的大部分精力又扑到了棉花上面。对于棉田的防涝还有田间管理什么的,那都是完全信任卫伯了,郭炜则是在努力准备棉花加工设备。
首先是轧花机,这个东西在这里是没人知道的,据说西域也还是靠手工分离棉籽。
不过郭炜在前世曾经翻阅《天工开物》,在书中看到过一张大略图,是脚踏轧花机的,虽然那张图的细节部分一点都不清楚,但是基本原理都画出来了,郭炜能够看明白。而对于已知原理的机构设计,郭炜还是有一点自信的,虽然这里没有设计手册,但是目前的技术要求也不高,很多数据粗估一下就足够了。况且当地应该找得到丝麻的脚踏纺机,完全可以参考借鉴其中的动力机构。
然后就是清棉梳棉了。
第一步就是弹棉花,这个郭炜小时候见过,所谓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复制起来更不难,难的是到时候要怎么操作,这个就是具体工作人员要去实践摸索的。
要是做棉被棉衣,到这一步就可以了,郭炜记得好像当年盖的被子中的棉胎是要用网状纱线固定住的。不知道丝绵被是不是也有这道工序,不然可以直接照办,不过没有东西可资借鉴也不要紧,这个原理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那固定棉花的纱线要用麻线代替棉线了。
最后就是纺纱和织布。
这些本来不必急于考虑的,试种的棉花都不到一亩地,天知道最后能收多少,做完一床棉被和一件夹袄以后还能不能剩。不过对于郭炜来说闲着也是闲着,也是要用这类设计来练练手的时候了。
纺纱仍然可以参考丝和麻,不过棉花的纤维短得多,有些地方肯定需要改变,恐怕最终的工艺方案还要实际用棉花试过了才行,郭炜的先期工作就是去拆解分析丝麻纺织机器,充分领会原理精神。
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月,郭炜就不大出门了,只是支使章瑜四处跑腿,加上宫中仆妇们提供,几个渠道弄来些脚踏纺车,然后钻进房间开动研究、拆解分析,忙了个不亦乐乎。
等到郭炜再次出门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了。
郭炜手中拿着一堆炭笔画的图纸,找到了四姑父张永德。可怜这时候已经遥领和州1刺史的小底2第一军都指挥使、驸马都尉还得给郭炜跑这种腿,也只好领着他找了相熟的作坊副使寻拿手木匠。
本来工科的共同语言就是制图,但是郭炜这批图纸还是让老木匠迷糊了一下,没办法,两个时代的作图标准规范不一样。幸好郭炜是自己设计的,设计思路、生产工序都清楚得很,于是当面与木匠一一讲解清楚,直到对方明确点头表示没问题了,郭炜这才放心地离开。
解决了棉花加工设备制造问题的第二天,郭炜又来到了田庄,迎接他的是卫伯那欣喜得意的面孔和晾晒在房前那开口笑的棉铃。
“宜哥来了,是看我老头子还是看棉花的啊?”卫伯的话里面都透着一股得意劲。
“当然是来看卫伯你老人家,棉花的事情就交给卫伯了,不用看。”
卫伯乐得眼睛都眯起来了,一直呵呵笑着:“不用这样假模假式的,你经常来看看老头子,我就很高兴了。卫伯知道你还是操心棉花的事,这不,差不多晒透了,有六十斤咧,比麻田产量高。不光是产量更高,还比种麻省事,这棉花看着现在就能用了,不用拣季节沤麻,硬是要得。”
郭炜也乐了,连忙向老人解释:“卫伯,哪有那样简单。现在这棉花里面还有棉籽,不拣出来的话一来不能留种,二来还不能用,这叫籽棉。等把里面的棉籽这些杂物全部挑出来,顶多只有二十多斤,那样还要加工一下呢。”
“哦,那样啊,那产量就高不到哪里去了。”卫伯的兴奋劲稍微受到了点打击:“不过还是比种麻省事,每年沤麻都是件麻烦事。”
打击了一下之后必须接着安慰鼓励,不然明年老人家的种棉积极性就没了,所以郭炜又换了口风:“嗯,棉和麻各有优缺点,各有用处,就是丝也一样,不是一种完全可以代替另一种的。不过棉花的好处挺大的,肯定比麻布要保暖,比丝绵和裘皮要便宜,中等人家用最合适了。”
这其实就是郭炜的打算了,中等收入阶层既是一批优质的消费者,又是社会的稳定器,将产品的目标人群定位在他们身上,一方面赚钱容易些,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质量,完全是两利的事情。这是只有新材料新产品才会发生的双赢局面,只要看到利润,到时候商人们自然会促进棉花种植的——当然,如果能够通过朝廷的税收政策引导一下就更好的,就像朱元璋那样以政策促进了棉花种植的普及。
当然,棉衣的御寒能力,对于某些可能的军事行动也是强大助益。
“对了卫伯,我在东京城里让人做了些木工,用了加工棉花的,到时候搬到这个院子来,我请人来做。”
卫伯听了这话倒是有些疑惑:“宜哥,你从前也没有看过这棉花的吧?就听听买种子过来的人说一说,你就能知道加工棉花的木工应该怎么打?”
郭炜嘿嘿笑了一声,右手抓抓后脑勺,这才是他得意的地方嘛:“卫伯,好多事情都是一事通百事通的,知道棉花大概的状况,可以看着加工丝麻的木工去改啊。就算是有些地方不够合适,先把主要的东西做好了,到时候改起来也快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哦~”
“宜哥你说啥?最后那句鱼啊肺啊什么的,我老头子听不懂咧。”卫伯本来听得连连点头的,结果郭炜的最后一句话差点让他的山羊胡子打结。
得,郭炜一拍脑门,这拽文的毛病自己也有啊,距离白居易的境界还是差得远咧,要改!
“那句话的意思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话说到一半,刚刚立志改过的郭炜立刻改口:“我就是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早这样说不就好了,开头说的字都比这句话多,宜哥你说得累,老头子我还听不懂。”卫伯大大地鄙视了下,然后才追问了一句:“你搞的那些木工真的合用?”
“放心吧卫伯,你就等着看那棉被、棉袄是什么样子,不过今年的产量不够,我要拿去孝敬阿翁,卫伯你的就指望明年好了……嗯,皮棉大概有个二十斤,可能可以剩些,到时候试着织点棉布。”
1和州:今安徽省巢湖市和县。
2小底:隶属于殿前司的一支禁军部队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