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厅中,姜游隐隐约约的猜测出了荀攸、陈宫、徐庶三人的战略设想。虽然仍不甚详尽,但仍然惊得张大了嘴巴,老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那荀攸、陈宫、徐庶的战略设想又是怎样的?
其实这三位在姜游的出兵之初,到也都没有其他的什么想法,就是想和姜游在北境轰轰烈烈的打上几场大仗,扬一扬大汉国威而已。但随着时局的发展,特别是荀攸带着两万夷州人马屯驻在居庸关动弹不得,并且探知到许多内情之后,思虑就慢慢的有所转变。
众所周知,二荀一直以来的想法,是想辅佐合适的人选,再借这个人选的力量来兴复汉室。最初二荀选择的是曹第三卷 第八十二回 是谁在拖cāo,因为曹cāo处事狠辣,符合二荀心里要借助强横的力量来扫平汉室旧有的毒瘤的想法。但是后来嘛,曹cāo逐渐膨胀的野心和过于狠辣的作风,都令二荀大为失望。
可能有人会问,二荀既然是这种情况,那为什么不改投到刘备的帐下?这里就要牵扯到二荀的私心上了。汉时的士家子弟,往往都是视宗族利益为最高,而到二荀想离开曹营的时候,刘备手上的“蛋糕”基本上已经被荆襄、巴蜀的宗族瓜分得干干净净,根本就容不下其他的大宗族。即便是容下了,也实在是没什么油水可言。相比之下,到是姜游手上的“蛋糕”可以说是要多少有多少。为了宗族的发展,二荀当然会选择姜游。
除此之外,二荀的朝纲观念也是一大因素。确切的说,二荀相信刘备的确是想中兴汉室,但中兴了汉室之后,刘备又会不会乖乖的当一个臣子?至少在二荀看来,刘备是自己想当皇帝的人。这里有个事得提一提——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牵强附会,也许真的是刘备自己有意而第三卷 第八十二回 是谁在拖在无意中流露出来。刘备在入蜀之前不是有俩儿子,一个是义子刘封,一个是亲子刘禅吗?那把刘备的这俩儿子的名子合起来,正好就是“封禅”。封禅,就是天子的即位大礼……基于这一点,二荀认定刘备绝不是什么真正的汉室忠臣。真要给刘备定个位,那也是想谋夺大位的“反王”,这可是思想观念无限接近于君主立宪制的二荀所不能容忍的。
也正因为如此,二荀最后是选择了姜游。以私而论,荀氏宗族在姜游的帐下有着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公而论,姜游在完全可以自立为王的情况下,却又一直在坚持着自己是汉室臣子的原则,并且为垂暮的汉室捞回了不少的声威,这都很合二荀的脾气……
有些扯远了,就此打住。总的来说,二荀就是因为很欣赏姜游的作风,所以才全力帮助姜游的讨胡扬威。而随着时局的发展,犹其是刘备与曹cāo在面对胡乱之时,却仍然拼命的打着自家的小算盘的时候,二荀对曹刘也就彻底的失了望。
人在失望的时候,就难免的会想找寻新的希望。而这时曹刘两家峙胡已久,唯有姜游在右北平大战告捷,这种时局使二荀的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就是全力扶持姜游成就大事,让姜游成为那个真正力挽了汉室衰败之势的人!
二荀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人,会冒出这样的念头也绝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
战争打的就是经济与国力,那姜游的经济实力如何?姜游于外有着强大的海上实力,广阔的海外领地,利润惊人的海洋商道;于内,姜游属领的农、工、商诸业以及科研、治政、人才培养等等,在当时而言都极为发达,远远领先于其他诸候。换言之,就是姜游完全有着去问鼎天下的经济基础。
再就时局而言,刘备与曹cāo互相提防,但是对姜游却没有作过什么提防。是因为对姜游放心,还是觉得姜游不够成为对手的资格,这个不得而知。不过正因为如此,却使得姜游无形中具有了趁乱起事的机会。
按照二荀的设想,刘备与曹cāo不是都在僵持、在拖延时间吗?其实按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拖得越久就得利越多的既不是刘备、也不是曹cāo,而是一直在全力作战的姜游。
用荀攸这时的话来说,刘备与曹cāo是“名托击胡,实为纵胡。一朝事泄,则必失诸边(境)百姓之望。反观夷州,自率军北上以来,小则多遣军兵救回我为胡寇所劫百姓,大则以数万之众击灭鲜卑步度根十数万大军,几与无时不战无异,又多集钱粮,以解北境百姓困苦。是故北境百姓莫不交口相赞,民心皆向矣。”意思是姜游得了人心。
其次,右北平与天津是中原的北方重镇,至少对现时点的夷州北方军才来说有着致关重要的地位。有了这个立足点,姜游完全可以由陆地向南发展势力。而有中原门户意义的蓟、居庸,也有荀攸率领的两万夷州jing锐在。毫不客气的说,只要一有机会,姜游就可以占据整个北境,至少是沿海地区的北境,然后海陆齐上,那被姜游占据的地区甚至很难翻盘。这是地利。
至于天时,刘备与曹cāo现在不是在拖时间、互相找机会吗?那由他们去等、去拖!拖到最后战事一但打响,双方都肯定会投入全部的力量,然后再拼个两败俱伤。而这时姜游再一动手,无论是刘备还是曹cāo,那都会吃不了兜着走。而在没打起来之前,双方拖得越久,姜游在右北平、天津一带的根基就会越为牢固,经济与军事实力也会因为姜游的理战方式而越打越强。
简单来说,二荀的总体设想就是趁刘备与曹cāo相互拖时间的机会,让姜游在右北平与天津一带进一步的巩固根基、增强实力,还有就是争取北境百姓支持。等到曹刘之间的决战打响,姜游就在这两块地头上静观其变并趁机而出,争取成为最后的得利渔翁。
如果说曹cāo来索要右北平与天津,按二攸的设想,这里就要借轲比能仍被击破或是退还来作一作文章。此外,北境百姓介时也会被众人设计骟动起来,要求留姜游与夷州兵继续驻守北境。即右北平与天津,二荀是不打算还给曹cāo的了。
最后最后,这个战略设想最终的目的,是要摆平曹cāo和刘备,由姜游来成为天子之下的第一人。而曾经看错过曹cāo的二荀,对扶持姜游成为这个天子之下第一人也是考较再三之后才认可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姜游从头至尾就没有过什么野心,是个值得如此扶持的人。
二荀有了这样的设想之后,并没有马上就告知姜游。好歹他们也在夷州呆了好些年,多少也知道一些姜游的为人如何,亦深知太过直接的告诉姜游,那势必会招来姜游的彻底反对。为此,二荀在信件权商过后,暗中先找了陈宫商议,之后又找了徐庶暗商。
陈宫与徐庶的态度又是如何?说穿了也很简单。那时的士子,谁没有个百尺竿头再更进一步之心?在忠于汉室的基础上,扶持自家主公成为天子之下第一人,并使主公成为如霍伊、卫青一般的人物,不但主公可以得名得势,自己也同样的会名留青史,为后人所称颂,那又有什么理由会不答应?
但是陈宫与徐庶已经跟随了姜游多少年?对姜游是什么样的脾气,陈宫与徐庶远比二荀要更加了解,敢肯定这些事如果直接跟姜游说,姜游绝对不会答应下来,因为姜游最痛恨的就是内斗。故此陈、徐二人给出的意见是先把这些事瞒下来,由荀攸、陈宫、徐庶三人分头在暗中行事,一些地方本来该及时提醒姜游的,也就没有及时的去提醒。等到时机成熟之时,大势已成之时,那就会由不得姜游不答应。也正因为如此,荀攸才会在居庸关上驻军两年却没什么动静,因为他是在有意的“帮”姜游把这个局面给继续的拖下去……
(今天就先到这里吧,好歹好歹,也算是给了一个深水水雷?这几天是中秋员工福利进货,好累!想多写点也实在是没jing神。)h!!!
那荀攸、陈宫、徐庶的战略设想又是怎样的?
其实这三位在姜游的出兵之初,到也都没有其他的什么想法,就是想和姜游在北境轰轰烈烈的打上几场大仗,扬一扬大汉国威而已。但随着时局的发展,特别是荀攸带着两万夷州人马屯驻在居庸关动弹不得,并且探知到许多内情之后,思虑就慢慢的有所转变。
众所周知,二荀一直以来的想法,是想辅佐合适的人选,再借这个人选的力量来兴复汉室。最初二荀选择的是曹第三卷 第八十二回 是谁在拖cāo,因为曹cāo处事狠辣,符合二荀心里要借助强横的力量来扫平汉室旧有的毒瘤的想法。但是后来嘛,曹cāo逐渐膨胀的野心和过于狠辣的作风,都令二荀大为失望。
可能有人会问,二荀既然是这种情况,那为什么不改投到刘备的帐下?这里就要牵扯到二荀的私心上了。汉时的士家子弟,往往都是视宗族利益为最高,而到二荀想离开曹营的时候,刘备手上的“蛋糕”基本上已经被荆襄、巴蜀的宗族瓜分得干干净净,根本就容不下其他的大宗族。即便是容下了,也实在是没什么油水可言。相比之下,到是姜游手上的“蛋糕”可以说是要多少有多少。为了宗族的发展,二荀当然会选择姜游。
除此之外,二荀的朝纲观念也是一大因素。确切的说,二荀相信刘备的确是想中兴汉室,但中兴了汉室之后,刘备又会不会乖乖的当一个臣子?至少在二荀看来,刘备是自己想当皇帝的人。这里有个事得提一提——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牵强附会,也许真的是刘备自己有意而第三卷 第八十二回 是谁在拖在无意中流露出来。刘备在入蜀之前不是有俩儿子,一个是义子刘封,一个是亲子刘禅吗?那把刘备的这俩儿子的名子合起来,正好就是“封禅”。封禅,就是天子的即位大礼……基于这一点,二荀认定刘备绝不是什么真正的汉室忠臣。真要给刘备定个位,那也是想谋夺大位的“反王”,这可是思想观念无限接近于君主立宪制的二荀所不能容忍的。
也正因为如此,二荀最后是选择了姜游。以私而论,荀氏宗族在姜游的帐下有着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公而论,姜游在完全可以自立为王的情况下,却又一直在坚持着自己是汉室臣子的原则,并且为垂暮的汉室捞回了不少的声威,这都很合二荀的脾气……
有些扯远了,就此打住。总的来说,二荀就是因为很欣赏姜游的作风,所以才全力帮助姜游的讨胡扬威。而随着时局的发展,犹其是刘备与曹cāo在面对胡乱之时,却仍然拼命的打着自家的小算盘的时候,二荀对曹刘也就彻底的失了望。
人在失望的时候,就难免的会想找寻新的希望。而这时曹刘两家峙胡已久,唯有姜游在右北平大战告捷,这种时局使二荀的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就是全力扶持姜游成就大事,让姜游成为那个真正力挽了汉室衰败之势的人!
二荀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人,会冒出这样的念头也绝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
战争打的就是经济与国力,那姜游的经济实力如何?姜游于外有着强大的海上实力,广阔的海外领地,利润惊人的海洋商道;于内,姜游属领的农、工、商诸业以及科研、治政、人才培养等等,在当时而言都极为发达,远远领先于其他诸候。换言之,就是姜游完全有着去问鼎天下的经济基础。
再就时局而言,刘备与曹cāo互相提防,但是对姜游却没有作过什么提防。是因为对姜游放心,还是觉得姜游不够成为对手的资格,这个不得而知。不过正因为如此,却使得姜游无形中具有了趁乱起事的机会。
按照二荀的设想,刘备与曹cāo不是都在僵持、在拖延时间吗?其实按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拖得越久就得利越多的既不是刘备、也不是曹cāo,而是一直在全力作战的姜游。
用荀攸这时的话来说,刘备与曹cāo是“名托击胡,实为纵胡。一朝事泄,则必失诸边(境)百姓之望。反观夷州,自率军北上以来,小则多遣军兵救回我为胡寇所劫百姓,大则以数万之众击灭鲜卑步度根十数万大军,几与无时不战无异,又多集钱粮,以解北境百姓困苦。是故北境百姓莫不交口相赞,民心皆向矣。”意思是姜游得了人心。
其次,右北平与天津是中原的北方重镇,至少对现时点的夷州北方军才来说有着致关重要的地位。有了这个立足点,姜游完全可以由陆地向南发展势力。而有中原门户意义的蓟、居庸,也有荀攸率领的两万夷州jing锐在。毫不客气的说,只要一有机会,姜游就可以占据整个北境,至少是沿海地区的北境,然后海陆齐上,那被姜游占据的地区甚至很难翻盘。这是地利。
至于天时,刘备与曹cāo现在不是在拖时间、互相找机会吗?那由他们去等、去拖!拖到最后战事一但打响,双方都肯定会投入全部的力量,然后再拼个两败俱伤。而这时姜游再一动手,无论是刘备还是曹cāo,那都会吃不了兜着走。而在没打起来之前,双方拖得越久,姜游在右北平、天津一带的根基就会越为牢固,经济与军事实力也会因为姜游的理战方式而越打越强。
简单来说,二荀的总体设想就是趁刘备与曹cāo相互拖时间的机会,让姜游在右北平与天津一带进一步的巩固根基、增强实力,还有就是争取北境百姓支持。等到曹刘之间的决战打响,姜游就在这两块地头上静观其变并趁机而出,争取成为最后的得利渔翁。
如果说曹cāo来索要右北平与天津,按二攸的设想,这里就要借轲比能仍被击破或是退还来作一作文章。此外,北境百姓介时也会被众人设计骟动起来,要求留姜游与夷州兵继续驻守北境。即右北平与天津,二荀是不打算还给曹cāo的了。
最后最后,这个战略设想最终的目的,是要摆平曹cāo和刘备,由姜游来成为天子之下的第一人。而曾经看错过曹cāo的二荀,对扶持姜游成为这个天子之下第一人也是考较再三之后才认可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姜游从头至尾就没有过什么野心,是个值得如此扶持的人。
二荀有了这样的设想之后,并没有马上就告知姜游。好歹他们也在夷州呆了好些年,多少也知道一些姜游的为人如何,亦深知太过直接的告诉姜游,那势必会招来姜游的彻底反对。为此,二荀在信件权商过后,暗中先找了陈宫商议,之后又找了徐庶暗商。
陈宫与徐庶的态度又是如何?说穿了也很简单。那时的士子,谁没有个百尺竿头再更进一步之心?在忠于汉室的基础上,扶持自家主公成为天子之下第一人,并使主公成为如霍伊、卫青一般的人物,不但主公可以得名得势,自己也同样的会名留青史,为后人所称颂,那又有什么理由会不答应?
但是陈宫与徐庶已经跟随了姜游多少年?对姜游是什么样的脾气,陈宫与徐庶远比二荀要更加了解,敢肯定这些事如果直接跟姜游说,姜游绝对不会答应下来,因为姜游最痛恨的就是内斗。故此陈、徐二人给出的意见是先把这些事瞒下来,由荀攸、陈宫、徐庶三人分头在暗中行事,一些地方本来该及时提醒姜游的,也就没有及时的去提醒。等到时机成熟之时,大势已成之时,那就会由不得姜游不答应。也正因为如此,荀攸才会在居庸关上驻军两年却没什么动静,因为他是在有意的“帮”姜游把这个局面给继续的拖下去……
(今天就先到这里吧,好歹好歹,也算是给了一个深水水雷?这几天是中秋员工福利进货,好累!想多写点也实在是没jing神。)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