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能与不能
承祜收回了眼神,还是在琢磨着心事。 更新最快一是这隆科多做件好事为什么还要躲躲闪闪的,二是这到底是隆科多要做好事了还是佟府里的意思。这两个,可都够着能细细推敲的。
只是,现在站在朝堂上,这外部环境并不容承祜在往细里想。康熙这就开始议事了。原本这样的大朝会,讨论的事情都是很泛泛的,真正的议事,那是臣子们写在折子里的,或是在乾清宫里的,再就是南书房里的。今儿个原本也是这样,可一会儿,康熙就开始发了脾气,说是如此大朝,臣工却是废话连连,所奏之事,要不是鸡毛蒜皮,要不就是毫无新意。这一通脾气,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就是明珠,也当堂让康熙给下了面子,狠批了两句。
别人都是诚惶诚恐的,就连明珠也摆出副唯唯诺诺的样子来。承祜心里却不太安生起来。阿玛的脾气,承祜不说是知之甚详,可也不是很陌生的。但凡阿玛要正经处置一个人,不太会就这样先如暴风雨般的发作一通的。而阿玛一向是把责任放在最前面的地方,哪怕是额娘,自己,还有自己那些个弟弟妹妹们,都不会越过那个去。那现在这说明了什么?
承祜走神了,走得还很远,直到退了朝,才回过神来。等出了来,承祜“正好”遇见了明珠。明珠倒是很有礼貌的给承祜行礼问安。承祜也就只有忍着,还笑嘻嘻的跟明珠聊了几句。
承祜还是那么的微笑着,哪怕是已经跟明珠分开,回到了文华殿,直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承祜脸上的笑意也没有退却。只是心里,一股火儿燃得旺旺的。这明珠,真以为自己奈何不了他?就这么敢跑到自己的面前说话?他以为他是谁?
好吧,现在自己明白了,隆科多为什么躲躲闪闪的了,如果事情的身后是明珠的话,那这隆科多就是摆明了不想直接跟明珠对上其实,自己也隐隐明白,却没有今天感触那么深。只是,这个明珠再怎么样,也就是个奴才,阿玛就这么重视他?随着承祜越想越多,胸中的怒火虽然还在,可脑子却是越来越清晰。
明珠于平叛有功,于台湾那儿也有建树,现在三藩余逆虽然还没最后消除,台湾郑氏还在,这个时候,若是处置了明珠,势必让人心动荡。臣子们大概只会认为南海子的事情只是皇家的一个借口罢了。况且,明珠在朝中也是有些个势力的。而现在的朝堂,最需要的就是安稳。
所以,阿玛大概会选择高高吊起又轻轻放下吧?只是,阿玛能忍,自己却不想忍。
承祜忽然自嘲了一下,就是不想忍,可还必须忍。自己现在的一切,都是阿玛给的,自己现在能做得了什么?忽然,承祜不想再想下去了。这个问题,牵涉的太多,太危险了。
虽然现在太子的读书处还是在文华殿,可是,现在的太子已经不再像早些时候那样需要苦读苦练了。可现在,承祜还是亲自研了墨,开始练起了字来。总要给自己找些事情来做才好。练字,需要专心,正好现在承祜不想再动脑子了。
承祜越来越专心,沉静了下去,浑然忘记了周遭了。只是忽然间,就觉得手头的笔杆猛地传过一阵大力,有人从身后猛地想抽出他手中握的笔。只是承祜练字力透笔身,这一抽,除了带动了笔身,让笔尖在纸上画了一道痕迹外,并没有让毛笔脱手。
到了这个时候,承祜不用转身就知道来的是谁了。这一手,康熙时常跟他几个亲近的儿子们玩的。
承祜转身行礼,康熙也不扶起他,只是在边上翻开承祜刚刚写的字。从刚开始的浮躁,到后面的沉静,一张张的都摊开在案台上面。康熙看得很仔细,一张都没有漏掉。只等看到最后那几张,康熙才开始点了点头。
把承祜叫起了,康熙看着眼前的儿子,笑着说,“心能静得下来,还算是过得去。朕没有白教你。”能从康熙嘴里掏出这几个字来,已经着实不易了。康熙对于儿子的教导,总是分外的严格,而这一点,对于太子更甚。
拉着儿子做了下来,康熙说到:“开始时很窝火吧?都说说,是为了什么?”
承祜看着阿玛,老实的说到:“儿子猜想着,南苑之事,与明珠有莫大的关系。只是,儿子又想明白了,现在不宜动他。所以很窝火,很憋屈。”
康熙看着儿子,点点头,道:“明珠乃朝中重臣,只是猜想,是不够的。不过,朕今儿个教你的是另一件事情。那就是,就算是朕,也不能随心所欲,任何时候,都当以朝政为重,以天下为重,这才是帝王你要牢牢记住”
承祜低着头,低声言是。康熙看着身边这个跟自己很像的儿子,自己疼到骨子里的儿子,叹了口气,说道:“朕知道,这很难,真的很难。只是,作为天子,这一定要做到。朕,也是像你这样,一步步地过来的。你也一定要做到,朕,爱新觉罗?玄烨的太子,不能也不允许是个软弱的。”
康熙声音并不太大,可却一下下的撞击着承祜的心,越来越沉,越来越重。可是,承祜知道,阿玛说的是对的。不,这一刻,不是阿玛,而是父皇。
康熙并没有多做停留,只是临走时还是搂了搂儿子,关照道:“先去看看你弟弟吧。这回,也算是给他个教训。不过,阿玛也不能让你们一点儿气都不出的。既然抱成了团儿,那就匀点儿给那团中的其它人。还有,你要记住,此一时,彼一时。”
康熙并没有把话说得很明白,他就是喜欢让儿子自己想明白这里头的事情,他一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懂得。当然,懂得还不够,还要回用。只是,在后面一点上,太子还很年少,还需要更多的打磨。作为一个帝王,这时候的康熙教导起太子来,还是不遗余力的。
(缺一千字,今天更新时加上。困了。先去呼呼了)
承祜收回了眼神,还是在琢磨着心事。 更新最快一是这隆科多做件好事为什么还要躲躲闪闪的,二是这到底是隆科多要做好事了还是佟府里的意思。这两个,可都够着能细细推敲的。
只是,现在站在朝堂上,这外部环境并不容承祜在往细里想。康熙这就开始议事了。原本这样的大朝会,讨论的事情都是很泛泛的,真正的议事,那是臣子们写在折子里的,或是在乾清宫里的,再就是南书房里的。今儿个原本也是这样,可一会儿,康熙就开始发了脾气,说是如此大朝,臣工却是废话连连,所奏之事,要不是鸡毛蒜皮,要不就是毫无新意。这一通脾气,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就是明珠,也当堂让康熙给下了面子,狠批了两句。
别人都是诚惶诚恐的,就连明珠也摆出副唯唯诺诺的样子来。承祜心里却不太安生起来。阿玛的脾气,承祜不说是知之甚详,可也不是很陌生的。但凡阿玛要正经处置一个人,不太会就这样先如暴风雨般的发作一通的。而阿玛一向是把责任放在最前面的地方,哪怕是额娘,自己,还有自己那些个弟弟妹妹们,都不会越过那个去。那现在这说明了什么?
承祜走神了,走得还很远,直到退了朝,才回过神来。等出了来,承祜“正好”遇见了明珠。明珠倒是很有礼貌的给承祜行礼问安。承祜也就只有忍着,还笑嘻嘻的跟明珠聊了几句。
承祜还是那么的微笑着,哪怕是已经跟明珠分开,回到了文华殿,直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承祜脸上的笑意也没有退却。只是心里,一股火儿燃得旺旺的。这明珠,真以为自己奈何不了他?就这么敢跑到自己的面前说话?他以为他是谁?
好吧,现在自己明白了,隆科多为什么躲躲闪闪的了,如果事情的身后是明珠的话,那这隆科多就是摆明了不想直接跟明珠对上其实,自己也隐隐明白,却没有今天感触那么深。只是,这个明珠再怎么样,也就是个奴才,阿玛就这么重视他?随着承祜越想越多,胸中的怒火虽然还在,可脑子却是越来越清晰。
明珠于平叛有功,于台湾那儿也有建树,现在三藩余逆虽然还没最后消除,台湾郑氏还在,这个时候,若是处置了明珠,势必让人心动荡。臣子们大概只会认为南海子的事情只是皇家的一个借口罢了。况且,明珠在朝中也是有些个势力的。而现在的朝堂,最需要的就是安稳。
所以,阿玛大概会选择高高吊起又轻轻放下吧?只是,阿玛能忍,自己却不想忍。
承祜忽然自嘲了一下,就是不想忍,可还必须忍。自己现在的一切,都是阿玛给的,自己现在能做得了什么?忽然,承祜不想再想下去了。这个问题,牵涉的太多,太危险了。
虽然现在太子的读书处还是在文华殿,可是,现在的太子已经不再像早些时候那样需要苦读苦练了。可现在,承祜还是亲自研了墨,开始练起了字来。总要给自己找些事情来做才好。练字,需要专心,正好现在承祜不想再动脑子了。
承祜越来越专心,沉静了下去,浑然忘记了周遭了。只是忽然间,就觉得手头的笔杆猛地传过一阵大力,有人从身后猛地想抽出他手中握的笔。只是承祜练字力透笔身,这一抽,除了带动了笔身,让笔尖在纸上画了一道痕迹外,并没有让毛笔脱手。
到了这个时候,承祜不用转身就知道来的是谁了。这一手,康熙时常跟他几个亲近的儿子们玩的。
承祜转身行礼,康熙也不扶起他,只是在边上翻开承祜刚刚写的字。从刚开始的浮躁,到后面的沉静,一张张的都摊开在案台上面。康熙看得很仔细,一张都没有漏掉。只等看到最后那几张,康熙才开始点了点头。
把承祜叫起了,康熙看着眼前的儿子,笑着说,“心能静得下来,还算是过得去。朕没有白教你。”能从康熙嘴里掏出这几个字来,已经着实不易了。康熙对于儿子的教导,总是分外的严格,而这一点,对于太子更甚。
拉着儿子做了下来,康熙说到:“开始时很窝火吧?都说说,是为了什么?”
承祜看着阿玛,老实的说到:“儿子猜想着,南苑之事,与明珠有莫大的关系。只是,儿子又想明白了,现在不宜动他。所以很窝火,很憋屈。”
康熙看着儿子,点点头,道:“明珠乃朝中重臣,只是猜想,是不够的。不过,朕今儿个教你的是另一件事情。那就是,就算是朕,也不能随心所欲,任何时候,都当以朝政为重,以天下为重,这才是帝王你要牢牢记住”
承祜低着头,低声言是。康熙看着身边这个跟自己很像的儿子,自己疼到骨子里的儿子,叹了口气,说道:“朕知道,这很难,真的很难。只是,作为天子,这一定要做到。朕,也是像你这样,一步步地过来的。你也一定要做到,朕,爱新觉罗?玄烨的太子,不能也不允许是个软弱的。”
康熙声音并不太大,可却一下下的撞击着承祜的心,越来越沉,越来越重。可是,承祜知道,阿玛说的是对的。不,这一刻,不是阿玛,而是父皇。
康熙并没有多做停留,只是临走时还是搂了搂儿子,关照道:“先去看看你弟弟吧。这回,也算是给他个教训。不过,阿玛也不能让你们一点儿气都不出的。既然抱成了团儿,那就匀点儿给那团中的其它人。还有,你要记住,此一时,彼一时。”
康熙并没有把话说得很明白,他就是喜欢让儿子自己想明白这里头的事情,他一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懂得。当然,懂得还不够,还要回用。只是,在后面一点上,太子还很年少,还需要更多的打磨。作为一个帝王,这时候的康熙教导起太子来,还是不遗余力的。
(缺一千字,今天更新时加上。困了。先去呼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