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极富传奇色彩的潜艇艇长,萨非墨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善于寻找与把握机会。
也许水面战舰的舰长不需要这个能力,可是作为潜艇艇长,这个能力直接决定了所能取得的战果。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萨非墨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在伏击第72特混舰队的战斗中,如果没有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他就不可能一举击沉“华盛顿”号。
只是,这个能力,往往得承担更大的风险。
“海龙”号在五月初出港,最初几天在舟山群岛以东活动,随后前往济州岛附近,监视美韩联军的联合演习。在此期间,萨非墨让“海龙”号进行了几次“模拟攻击”,检验潜艇使用电磁武器的战术。也就在这个时候,中日潜艇在东海遇袭,东海争端急剧升温,萨非墨奉命率领“海龙”号南下。
按照计划,他应该前往冲绳岛附近,监视进出那霸港的舰艇。
因为周渝生随后调动了更多的潜艇,另外一艘041型先一步到达,所以萨非墨临时改变了行程,让“海龙”号留在了大隅海峡西端。
正是这个决定,让“海龙”号首先与日本潜艇遭遇。
二十六日凌晨,“海龙”号的拖拽式声纳发现了大隅海峡里的几个可疑目标,随后又探测到了出现在土噶喇海峡里的两个可疑目标。调整巡逻线路后,“海龙”号在二十六日上午八点左右确定从大隅海峡进入的是四艘“苍龙”级,土噶喇海峡里是两艘“亲潮”级常规潜艇。
以一敌六,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虽然“海蛇”号有六具鱼雷发射管,可以同时发射六条反潜鱼雷,但是只有两条火控线路,只能同时引导两条线导鱼雷。在攻击常规潜艇时,一般用两条鱼雷对付一个目标,因此很难同时攻击六个目标。
再说了,当时局势还没有失去控制,萨非墨没有收到主动攻击的命令。
他能做的,只是监视由这两条海峡进入东海的日本潜艇。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土噶喇海峡里的两艘“亲潮”级没有进入东海,而是在即将离开海峡时转向,绕过口之岛后向南去了。
受岛屿阻挡,“海龙”号跟丢了这两艘潜艇。
直到二十七日,萨非墨才收到周渝生发来的消息,在冲绳岛附近的041型发现了两艘日本潜艇。
显然,这两艘潜艇去了冲绳。
问题是,四艘“苍龙”级没有改变航线,从大隅海峡进入东海后就以四节的巡航速度向西南方向航行。
这个速度,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潜艇发出的噪音。
不可否认,“苍龙”级是非常先进的常规潜艇,特别是从第五艘开始,用日本自行研制的氢氧粒子膜燃料电池替换了“斯特林”发动机之后,巡航噪音进一步降低,丝毫不比041型差。
只是,潜艇的噪音水平具有方向性,在某个方向上会特别明显。
比如潜艇的正后方。
因为率先发现对方,还及时机动到位,在日本潜艇靠近时,还关闭了推进器,所以“海龙”号轻而易举的咬住了四艘日本潜艇。
跟踪了几个小时,到二十六日傍晚,萨非墨发现了问题。
四艘“苍龙”级没有分开,而是排成较为整齐的编队,航向也没做调整,似乎并不担心在同一海域游弋的中国潜艇。
难道日本艇长这么有信心?
深思熟虑后,萨非墨觉得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如果四艘“苍龙”级不是从大隅海峡进入东海,而是去了冲绳岛,很有可能悄无声息的进入战区。
原因很简单,大隅海峡的海文情况产生了影响。
作为第一岛链上最重要的海峡之一,大隅海峡北面是九州岛、南面是大隅诸岛与种子岛等岛屿。冷战期间,大隅海峡是西方集团封锁红色海军的主要战场之一,超过四成的苏联潜艇从此进入太平洋。
对于从东海进入太平洋的潜艇来说,大隅海峡是一条理想通道。因为北上的黑潮在此分道,一路流往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另外一路则经大隅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在黑潮的带动下,潜艇可以关闭主推进器,以三节左右的速度悄无声息的航行。
对于前苏联海军那些噪音巨大的核潜艇来说,大隅海峡绝对是理想之选。
为了对付前苏联的潜艇,冷战期间,美国与日本在大隅海峡的海底铺设了数百具噪音监测器。
只是,对于从太平洋进入东海的潜艇来说,就没有这么理想了。
因为海峡的平均水深不到一百米,所以潜艇无法深潜避开黑潮。在强大的黑潮面前,潜艇要想达到四节的巡航速度,就得以七节的速度航行。在海峡最窄处,黑潮的流速加快,潜艇甚至得把航速提高到十节左右。
这个速度,使得潜艇的噪音明显增强。
不然的话,“海龙”号也不可能在几十公里之外探测到四艘“苍龙”级。
此外,自身噪音增强后,潜艇的被动探测能力将明显减弱,日本潜艇很难发现远处的“海龙”号。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肯定会让日本艇长感觉良好。
问题是,四艘“苍龙”级为什么不分开行动?
虽然几十年来,常规潜艇遵循的仍然是“狼群战术”,特别是在正规海战中,集中行动的常规潜艇远比单独行动时强大得多。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中国潜艇能够多次取得惊人的战果,与集中行动不无关系。但是“狼群战术”不等于要让所有潜艇一起行动,特别是在搜寻目标时,每艘潜艇都是“头狼”,在发现目标之后再集中行动,以集群攻击的方式瓦解敌人的反潜网。
在狭窄的东海,四艘“苍龙”级足以铺开一张巨大的伏击网。
也许,日本艇长相信其他侦察手段,比如侦察卫星、电子侦察机与海上巡逻机能够发现中国舰队,所以没有分散搜索。
不管怎么说,在现代海战中,潜艇只是参与兵力之一,而不是全部。
萨非墨没管那么多,因为四艘“苍龙”级一起行动,让他更容易跟踪监视。如果日本潜艇分散行动,他还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就这样,四艘“苍龙”在前,排成一二一队列,即一艘突前、两艘居中、一艘断后,“海龙”号则尾随在后。
萨非墨没把距离拉得太远,确保艇首球形声纳能探测到断后日本潜艇发出的噪音。
每隔半个小时,他就让“海龙”号做一次战术转向,用侧舷声纳阵探测前方的三艘日本潜艇的行踪。
在此期间,萨非墨已经想好了战术。
只要收到攻击指令,“海龙”号首先攻击断后日本潜艇,同时向居中的两艘“苍龙”级各发射一条五百三十三毫米自导鱼雷,然后用两条六百五十毫米线导鱼雷做补充,最后与突前日本潜艇拼刺刀。
这套战术,足以保证干掉三艘“苍龙”级。
即便拼不过第四艘“苍龙”,也能稳赚不赔。
只是,接下来的等待,让萨非墨有点恼火,因为直到二十八日夜间,他也没有收到周渝生发来的作战命令。
还好,潜艇兵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当时,萨非墨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或者说该做却没做的事,对即将爆发的海上战斗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按照周渝生的安排,萨非墨应该及时汇报敌情。
问题是,萨非墨却没有这么做,不但没有让“海龙”号上浮使用通信桅杆,也没有投出通信浮标。
萨非墨这么做,不是没有理由。
“苍龙”级的噪音很低,如果“海龙”号浮上水面,用通信桅杆发出信息,很有可能跟丢目标。使用通信浮标的话,因为不具备定向通行能力,所以发出的电磁波很有可能被日本的监听电台截获。
萨非墨不是不打算报告敌情,而是觉得时机还不成熟。
结果就是,到二十八日夜间,周渝生仍然不知道已经有四艘“苍龙”级从大隅海峡进入日本海,而是紧盯着冲绳附近的那两艘日本潜艇。
虽然周渝生已经意识到,日本海上自卫队出动了十四艘潜艇,就算从横须贺出发的第二潜水队群的八艘潜艇没有赶到,从广岛出发的六艘潜艇肯定到了,而在冲绳附近被发现的只有两艘,意味则四艘潜艇去向不明。但是没有可靠情报,让周渝生无法妄自做出判断,也就无法肯定日本潜艇走的是大隅海峡。
不管怎么说,两艘“亲潮”级的威胁已经够大了。
如果让这两艘潜艇进入东海,而且逼近东海舰队,即便有四艘041型伴随舰队行动,也不见得能够确保舰队安然无恙。
只要抓住机会,一艘潜艇就能给予舰队毁灭性的打击。
周渝生别无他法,只能安排一艘攻击核潜艇前去增援,加强冲绳附近海域的监视力度。
当时,只有两艘攻击核潜艇深入东海,另外两艘还在赶过来的途中,离冲绳还有几百公里呢。
受此影响,在东海舰队东北方向上,出现了极为明显的反潜漏洞。
换句话说,在战前部署中,日本海上自卫队采取的战术收到了效果,用两艘已经落后的“亲潮”级吸引了中国海军的反潜兵力,为四艘“苍龙”级创造了突破机会,也为日本打响第一枪创造了机会。
只是,战争是双方互动的结果,而不是单方面行动。
也许水面战舰的舰长不需要这个能力,可是作为潜艇艇长,这个能力直接决定了所能取得的战果。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萨非墨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在伏击第72特混舰队的战斗中,如果没有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他就不可能一举击沉“华盛顿”号。
只是,这个能力,往往得承担更大的风险。
“海龙”号在五月初出港,最初几天在舟山群岛以东活动,随后前往济州岛附近,监视美韩联军的联合演习。在此期间,萨非墨让“海龙”号进行了几次“模拟攻击”,检验潜艇使用电磁武器的战术。也就在这个时候,中日潜艇在东海遇袭,东海争端急剧升温,萨非墨奉命率领“海龙”号南下。
按照计划,他应该前往冲绳岛附近,监视进出那霸港的舰艇。
因为周渝生随后调动了更多的潜艇,另外一艘041型先一步到达,所以萨非墨临时改变了行程,让“海龙”号留在了大隅海峡西端。
正是这个决定,让“海龙”号首先与日本潜艇遭遇。
二十六日凌晨,“海龙”号的拖拽式声纳发现了大隅海峡里的几个可疑目标,随后又探测到了出现在土噶喇海峡里的两个可疑目标。调整巡逻线路后,“海龙”号在二十六日上午八点左右确定从大隅海峡进入的是四艘“苍龙”级,土噶喇海峡里是两艘“亲潮”级常规潜艇。
以一敌六,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虽然“海蛇”号有六具鱼雷发射管,可以同时发射六条反潜鱼雷,但是只有两条火控线路,只能同时引导两条线导鱼雷。在攻击常规潜艇时,一般用两条鱼雷对付一个目标,因此很难同时攻击六个目标。
再说了,当时局势还没有失去控制,萨非墨没有收到主动攻击的命令。
他能做的,只是监视由这两条海峡进入东海的日本潜艇。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土噶喇海峡里的两艘“亲潮”级没有进入东海,而是在即将离开海峡时转向,绕过口之岛后向南去了。
受岛屿阻挡,“海龙”号跟丢了这两艘潜艇。
直到二十七日,萨非墨才收到周渝生发来的消息,在冲绳岛附近的041型发现了两艘日本潜艇。
显然,这两艘潜艇去了冲绳。
问题是,四艘“苍龙”级没有改变航线,从大隅海峡进入东海后就以四节的巡航速度向西南方向航行。
这个速度,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潜艇发出的噪音。
不可否认,“苍龙”级是非常先进的常规潜艇,特别是从第五艘开始,用日本自行研制的氢氧粒子膜燃料电池替换了“斯特林”发动机之后,巡航噪音进一步降低,丝毫不比041型差。
只是,潜艇的噪音水平具有方向性,在某个方向上会特别明显。
比如潜艇的正后方。
因为率先发现对方,还及时机动到位,在日本潜艇靠近时,还关闭了推进器,所以“海龙”号轻而易举的咬住了四艘日本潜艇。
跟踪了几个小时,到二十六日傍晚,萨非墨发现了问题。
四艘“苍龙”级没有分开,而是排成较为整齐的编队,航向也没做调整,似乎并不担心在同一海域游弋的中国潜艇。
难道日本艇长这么有信心?
深思熟虑后,萨非墨觉得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如果四艘“苍龙”级不是从大隅海峡进入东海,而是去了冲绳岛,很有可能悄无声息的进入战区。
原因很简单,大隅海峡的海文情况产生了影响。
作为第一岛链上最重要的海峡之一,大隅海峡北面是九州岛、南面是大隅诸岛与种子岛等岛屿。冷战期间,大隅海峡是西方集团封锁红色海军的主要战场之一,超过四成的苏联潜艇从此进入太平洋。
对于从东海进入太平洋的潜艇来说,大隅海峡是一条理想通道。因为北上的黑潮在此分道,一路流往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另外一路则经大隅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在黑潮的带动下,潜艇可以关闭主推进器,以三节左右的速度悄无声息的航行。
对于前苏联海军那些噪音巨大的核潜艇来说,大隅海峡绝对是理想之选。
为了对付前苏联的潜艇,冷战期间,美国与日本在大隅海峡的海底铺设了数百具噪音监测器。
只是,对于从太平洋进入东海的潜艇来说,就没有这么理想了。
因为海峡的平均水深不到一百米,所以潜艇无法深潜避开黑潮。在强大的黑潮面前,潜艇要想达到四节的巡航速度,就得以七节的速度航行。在海峡最窄处,黑潮的流速加快,潜艇甚至得把航速提高到十节左右。
这个速度,使得潜艇的噪音明显增强。
不然的话,“海龙”号也不可能在几十公里之外探测到四艘“苍龙”级。
此外,自身噪音增强后,潜艇的被动探测能力将明显减弱,日本潜艇很难发现远处的“海龙”号。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肯定会让日本艇长感觉良好。
问题是,四艘“苍龙”级为什么不分开行动?
虽然几十年来,常规潜艇遵循的仍然是“狼群战术”,特别是在正规海战中,集中行动的常规潜艇远比单独行动时强大得多。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中国潜艇能够多次取得惊人的战果,与集中行动不无关系。但是“狼群战术”不等于要让所有潜艇一起行动,特别是在搜寻目标时,每艘潜艇都是“头狼”,在发现目标之后再集中行动,以集群攻击的方式瓦解敌人的反潜网。
在狭窄的东海,四艘“苍龙”级足以铺开一张巨大的伏击网。
也许,日本艇长相信其他侦察手段,比如侦察卫星、电子侦察机与海上巡逻机能够发现中国舰队,所以没有分散搜索。
不管怎么说,在现代海战中,潜艇只是参与兵力之一,而不是全部。
萨非墨没管那么多,因为四艘“苍龙”级一起行动,让他更容易跟踪监视。如果日本潜艇分散行动,他还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就这样,四艘“苍龙”在前,排成一二一队列,即一艘突前、两艘居中、一艘断后,“海龙”号则尾随在后。
萨非墨没把距离拉得太远,确保艇首球形声纳能探测到断后日本潜艇发出的噪音。
每隔半个小时,他就让“海龙”号做一次战术转向,用侧舷声纳阵探测前方的三艘日本潜艇的行踪。
在此期间,萨非墨已经想好了战术。
只要收到攻击指令,“海龙”号首先攻击断后日本潜艇,同时向居中的两艘“苍龙”级各发射一条五百三十三毫米自导鱼雷,然后用两条六百五十毫米线导鱼雷做补充,最后与突前日本潜艇拼刺刀。
这套战术,足以保证干掉三艘“苍龙”级。
即便拼不过第四艘“苍龙”,也能稳赚不赔。
只是,接下来的等待,让萨非墨有点恼火,因为直到二十八日夜间,他也没有收到周渝生发来的作战命令。
还好,潜艇兵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当时,萨非墨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或者说该做却没做的事,对即将爆发的海上战斗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按照周渝生的安排,萨非墨应该及时汇报敌情。
问题是,萨非墨却没有这么做,不但没有让“海龙”号上浮使用通信桅杆,也没有投出通信浮标。
萨非墨这么做,不是没有理由。
“苍龙”级的噪音很低,如果“海龙”号浮上水面,用通信桅杆发出信息,很有可能跟丢目标。使用通信浮标的话,因为不具备定向通行能力,所以发出的电磁波很有可能被日本的监听电台截获。
萨非墨不是不打算报告敌情,而是觉得时机还不成熟。
结果就是,到二十八日夜间,周渝生仍然不知道已经有四艘“苍龙”级从大隅海峡进入日本海,而是紧盯着冲绳附近的那两艘日本潜艇。
虽然周渝生已经意识到,日本海上自卫队出动了十四艘潜艇,就算从横须贺出发的第二潜水队群的八艘潜艇没有赶到,从广岛出发的六艘潜艇肯定到了,而在冲绳附近被发现的只有两艘,意味则四艘潜艇去向不明。但是没有可靠情报,让周渝生无法妄自做出判断,也就无法肯定日本潜艇走的是大隅海峡。
不管怎么说,两艘“亲潮”级的威胁已经够大了。
如果让这两艘潜艇进入东海,而且逼近东海舰队,即便有四艘041型伴随舰队行动,也不见得能够确保舰队安然无恙。
只要抓住机会,一艘潜艇就能给予舰队毁灭性的打击。
周渝生别无他法,只能安排一艘攻击核潜艇前去增援,加强冲绳附近海域的监视力度。
当时,只有两艘攻击核潜艇深入东海,另外两艘还在赶过来的途中,离冲绳还有几百公里呢。
受此影响,在东海舰队东北方向上,出现了极为明显的反潜漏洞。
换句话说,在战前部署中,日本海上自卫队采取的战术收到了效果,用两艘已经落后的“亲潮”级吸引了中国海军的反潜兵力,为四艘“苍龙”级创造了突破机会,也为日本打响第一枪创造了机会。
只是,战争是双方互动的结果,而不是单方面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