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发生的事情刘源开始并不太清楚,他在泉州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自然只能看到一些大概。
在刘源看来,经过几年的建设,桃源城已经初具规模,几家联合开发桃源的大商户几年里不断的向桃源城迁来人家,现在城中已有数万户,城外的几个聚居点(在给聚居点命名时,刘星羽没有起名字的天分或者不想费那个脑子的懒散劲暴露无疑,他直接按照各聚居点离桃源城的远近,命名其为甲乙丙丁居民点等等类似名称,以至于后来桃源多了一些诸如“大甲地”、“小乙镇”之类的地名),加起来也差不多有这么多人。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没个规矩可不行。不过桃源没有官府,很多事情只能是推举出德高望众的人,商议出个道道,交到开发桃源的主事人那里看行不行。开发桃源既然是刘源牵的头,遇到大家都舀不定主意的难题,推来推去,还是推到他这里。这些难题,主要也就是些利益平衡的问题,刘源也很头疼,好在他有一个好儿子,又给儿子找了一个好老师,他把问题推过去,到现在为止,桃源还没出过太大的乱子。慢慢大家也习惯了这样的办事方法,一些规矩逐渐建立起来,事情上了正常的轨道,桃源的运转也越来越流畅起来。
刘源牵头开发桃源,陈平带着一干弟子,几乎是第一批上岛的,这也是刘星羽坚持的结果。他现在鼓捣的一些实验越来越危险,而且他不仅自己弄,还鼓动着兴趣相同的同门师兄弟师姐妹们一起来,被他从各个角落搜罗来的奇人异士(在别人眼里都是些不务正业,老是追究些没什么用处的东西的怪人,像木头为什么会燃烧之类等等),也越来越多。这群人聚在一起,将刘府后花园占去大半,盖起很大的房间,制造出稀奇古怪的仪器,把很多东西磨啊烧的,整天发出奇怪的烟雾、声音、气味和光亮,有时还有很大的爆炸,刘府的其他人,早就把后花园当成了禁地,没事谁也不敢来。只要不耽误了他布置的功课,陈平对这些弟子的做为完全听之任之,这也是他和刘星羽深入交谈过一次的结果。刘星羽用好几个实验出来的东西向老师证明:这些实验,不仅不是祸国殃民的奇淫巧技,反而是经世济民的无上正道。而且,很多实验的结论,还能从另一个方面,论证和充实圣人之道。
刘源对小儿子的折腾,早在刘星羽从实验室中舀出大块的平整光洁无色透明的玻璃,还有一面镀了银的玻璃镜时,完全的接受了。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更知道折腾出这些东西的实验室的珍贵。因此,刘星羽不仅争取到了后花园的完全支配权,还以实验经费的名义,为自己在家族的产业中争取到了份额,每月从家族的产业中分一份银子,这可是连长子刘星辉也没有的待遇。
所以,当桃源刚刚建好第一批房屋,刘星羽提出要搬去岛上时,刘源和夫人还舍不得让儿子走,岛上一切初创,条件实在苦啊。等刘星羽说出自己的理由,再也没人拦他了。他的理由很简单,后花园地方太小,实验室再扩大,只能拆房子了,而且怕影响大家休息,有很多实验都没法做。一想到后花园那个定时炸弹,大家觉得刘星羽先去岛上也不是不能接受。不过,这一次一定要先划出一片大大的区域,专门来建那个所谓的实验室,可不能再把它放在身边了。
于是,陈平带着弟子,包括刘云秀等一干女弟子,和刘星羽一起来到桃源。刘星羽划出一大片地方建他当下的实验室,将来的科学院,陈平则挑了一片地要建桃源书院。现在他门下可不是最初那三五个弟子了,刘星羽从历年收留的流浪儿中,不断的推选表现突出的人给陈平老师。陈平和他,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对他推荐来的人,稍加辨识就收为弟子。为这事,刘源还惶恐过一回--说好是教自己儿子的,现在自己的儿子塞给先生这么多学生,老师会不会有想法啊。陈平一笑释之:得良徒而授道,师之幸矣。到上岛时,光是能够直接听陈平先生授课的内门弟子就有三十人,四杰一秀已经都在门中。还有这些内门弟子代师教授,陈平先生有时答疑解惑的外门弟子上百人,还有算不上弟子,只是定时或不定时旁听讲课的人,这个桃源书院的规模也不小。
现在,刘源等人也搬到桃源岛上,一年里,只有少数时间才回泉州,照顾一下留在那里的生意,顺便敷衍一下泉州知府。开发桃源,刘源打的是在岛上中转货物的旗号,得到过泉州知府的同意,所以才能大张旗鼓的招人去桃源。因为知府大人给行了方便,刘源每次还要单独给他一份谢礼银子。这些钱,按照官场上的规矩,甚至连贿赂都不算,知府大人虽然素有清廉之名,却也收的心安理得。
泉州海内外商贾云集,是大宋有数的商业城市,每年从此地流转的财货堪称富可敌国。现任知府大人也明白泉州富饶的根源,对刘源招人去海外不事农耕之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表面文章还要做一做,给上面的公文说的是泉州富商刘源,召集孤苦之人去海外开荒,还给了刘源个拓荒令,只要每年运回一定的粮食,刘源等富商招人去海外也就有了说法,不怕有人追查。在知府大人看来,这些富商招人无非为了更多的赚取财富,他们的本行--海外贸易,足以让这些人富得流油。因此,他们招人,不管是去海外经商也好,或者就像刘源所说在哪个荒岛中转货物也好,都不会去老老实实的开垦荒地种田,反正他们有钱,每年随便在南洋收购些粮食交上来,能够交差大家两全其美便可。所以,知府连刘源选择的荒岛在哪里都没问过,更谈不上去看看了。当然,为了掩人耳目,知府大人一开始还是做模做样的批了一批铁制的农具种子以及耕牛卖给刘源等,特此鼓励富裕不忘国本的开明海商刘源。他可没想到,刘源去海外,还真的要开拓一番,这些农资倒也不算浪费。除了第一年,每年运回来的粮食,当然也确实是桃源自产。能这么快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刘府原来的花匠,现在科学院农业研究院院长的尚炯功不可没。他改良了引自南洋的占城稻的栽培方法,使之能够适应桃源的水土实现了一年两熟,产量还不低,而且还改良了不少农具,加快了桃源的恳荒速度,声望一时无两。
在刘源看来,经过几年的建设,桃源城已经初具规模,几家联合开发桃源的大商户几年里不断的向桃源城迁来人家,现在城中已有数万户,城外的几个聚居点(在给聚居点命名时,刘星羽没有起名字的天分或者不想费那个脑子的懒散劲暴露无疑,他直接按照各聚居点离桃源城的远近,命名其为甲乙丙丁居民点等等类似名称,以至于后来桃源多了一些诸如“大甲地”、“小乙镇”之类的地名),加起来也差不多有这么多人。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没个规矩可不行。不过桃源没有官府,很多事情只能是推举出德高望众的人,商议出个道道,交到开发桃源的主事人那里看行不行。开发桃源既然是刘源牵的头,遇到大家都舀不定主意的难题,推来推去,还是推到他这里。这些难题,主要也就是些利益平衡的问题,刘源也很头疼,好在他有一个好儿子,又给儿子找了一个好老师,他把问题推过去,到现在为止,桃源还没出过太大的乱子。慢慢大家也习惯了这样的办事方法,一些规矩逐渐建立起来,事情上了正常的轨道,桃源的运转也越来越流畅起来。
刘源牵头开发桃源,陈平带着一干弟子,几乎是第一批上岛的,这也是刘星羽坚持的结果。他现在鼓捣的一些实验越来越危险,而且他不仅自己弄,还鼓动着兴趣相同的同门师兄弟师姐妹们一起来,被他从各个角落搜罗来的奇人异士(在别人眼里都是些不务正业,老是追究些没什么用处的东西的怪人,像木头为什么会燃烧之类等等),也越来越多。这群人聚在一起,将刘府后花园占去大半,盖起很大的房间,制造出稀奇古怪的仪器,把很多东西磨啊烧的,整天发出奇怪的烟雾、声音、气味和光亮,有时还有很大的爆炸,刘府的其他人,早就把后花园当成了禁地,没事谁也不敢来。只要不耽误了他布置的功课,陈平对这些弟子的做为完全听之任之,这也是他和刘星羽深入交谈过一次的结果。刘星羽用好几个实验出来的东西向老师证明:这些实验,不仅不是祸国殃民的奇淫巧技,反而是经世济民的无上正道。而且,很多实验的结论,还能从另一个方面,论证和充实圣人之道。
刘源对小儿子的折腾,早在刘星羽从实验室中舀出大块的平整光洁无色透明的玻璃,还有一面镀了银的玻璃镜时,完全的接受了。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更知道折腾出这些东西的实验室的珍贵。因此,刘星羽不仅争取到了后花园的完全支配权,还以实验经费的名义,为自己在家族的产业中争取到了份额,每月从家族的产业中分一份银子,这可是连长子刘星辉也没有的待遇。
所以,当桃源刚刚建好第一批房屋,刘星羽提出要搬去岛上时,刘源和夫人还舍不得让儿子走,岛上一切初创,条件实在苦啊。等刘星羽说出自己的理由,再也没人拦他了。他的理由很简单,后花园地方太小,实验室再扩大,只能拆房子了,而且怕影响大家休息,有很多实验都没法做。一想到后花园那个定时炸弹,大家觉得刘星羽先去岛上也不是不能接受。不过,这一次一定要先划出一片大大的区域,专门来建那个所谓的实验室,可不能再把它放在身边了。
于是,陈平带着弟子,包括刘云秀等一干女弟子,和刘星羽一起来到桃源。刘星羽划出一大片地方建他当下的实验室,将来的科学院,陈平则挑了一片地要建桃源书院。现在他门下可不是最初那三五个弟子了,刘星羽从历年收留的流浪儿中,不断的推选表现突出的人给陈平老师。陈平和他,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对他推荐来的人,稍加辨识就收为弟子。为这事,刘源还惶恐过一回--说好是教自己儿子的,现在自己的儿子塞给先生这么多学生,老师会不会有想法啊。陈平一笑释之:得良徒而授道,师之幸矣。到上岛时,光是能够直接听陈平先生授课的内门弟子就有三十人,四杰一秀已经都在门中。还有这些内门弟子代师教授,陈平先生有时答疑解惑的外门弟子上百人,还有算不上弟子,只是定时或不定时旁听讲课的人,这个桃源书院的规模也不小。
现在,刘源等人也搬到桃源岛上,一年里,只有少数时间才回泉州,照顾一下留在那里的生意,顺便敷衍一下泉州知府。开发桃源,刘源打的是在岛上中转货物的旗号,得到过泉州知府的同意,所以才能大张旗鼓的招人去桃源。因为知府大人给行了方便,刘源每次还要单独给他一份谢礼银子。这些钱,按照官场上的规矩,甚至连贿赂都不算,知府大人虽然素有清廉之名,却也收的心安理得。
泉州海内外商贾云集,是大宋有数的商业城市,每年从此地流转的财货堪称富可敌国。现任知府大人也明白泉州富饶的根源,对刘源招人去海外不事农耕之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表面文章还要做一做,给上面的公文说的是泉州富商刘源,召集孤苦之人去海外开荒,还给了刘源个拓荒令,只要每年运回一定的粮食,刘源等富商招人去海外也就有了说法,不怕有人追查。在知府大人看来,这些富商招人无非为了更多的赚取财富,他们的本行--海外贸易,足以让这些人富得流油。因此,他们招人,不管是去海外经商也好,或者就像刘源所说在哪个荒岛中转货物也好,都不会去老老实实的开垦荒地种田,反正他们有钱,每年随便在南洋收购些粮食交上来,能够交差大家两全其美便可。所以,知府连刘源选择的荒岛在哪里都没问过,更谈不上去看看了。当然,为了掩人耳目,知府大人一开始还是做模做样的批了一批铁制的农具种子以及耕牛卖给刘源等,特此鼓励富裕不忘国本的开明海商刘源。他可没想到,刘源去海外,还真的要开拓一番,这些农资倒也不算浪费。除了第一年,每年运回来的粮食,当然也确实是桃源自产。能这么快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刘府原来的花匠,现在科学院农业研究院院长的尚炯功不可没。他改良了引自南洋的占城稻的栽培方法,使之能够适应桃源的水土实现了一年两熟,产量还不低,而且还改良了不少农具,加快了桃源的恳荒速度,声望一时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