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派歌舞升平的喧嚣中,大秦朝近四十年来年最大的突发事件慢慢的落下了帷幕。日本海军遭到了沉重打击,琉球群岛也顺利的光复,百姓们继续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官员们依旧闷声发大财,皇帝陛下也乐意见到这样的太平盛世。
一切的一切都和战争以前没有两样,似乎这场突然爆发的战争对于整个大秦国来说就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事,既然事情已经完了,那也就不需要再多费心了。
但事情就真的完了吗?恰恰相反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罢了。
就在大秦国朝野上下欢庆胜利的时候,一艘英国客轮慢慢的驶出了东京湾,如果在平时这样低档次的客轮哪怕是从横滨港开出十艘二十艘都不会引人注目,但是今天这艘船因为一个特殊的人物而有所不同。
陆奥宗光,现任日本外相,在这个敏感的时候他怎么会出国呢?这一切还要从头说起。日本国会和政府的矛盾经过天皇的“圣裁”后,暂时偃旗息鼓了,表面上海军得到了想要的经费陆军也分到了好处,应该是皆大欢喜才对。
但事实证明经过明治维新起家的日本政坛的现任老大们比大秦朝那批素餐尸位的家伙眼光要长远不少。强烈的危机感使伊藤博文等人意识到海军的重建刻不容缓,仅仅三艘三景舰对于中日双方海军实力差距的巨大鸿沟仅仅只有象征性的弥补作用。日本如果没有一直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为支撑,别说对外扩张就是安守本土都只是一个笑话。
不过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首先需要的就是钱,但是对于现在的日本来说过日子都显得捉襟见肘,哪里有余力去发展海军军备。但是俗话说富人有富人的活法,穷人也有穷人的过法,已经是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日本眼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去借。
这说好听点这是借款说不好听点这就是借高利贷,外国的大流氓手里钞票哪里是这么好借的,没有像样的抵押或者绝大的收益,这伙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尿都不朝你这个方向尿。所以这回日本人为了筹钱,已经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必要的时候他们决定拿国内的盐税或者海关关税作为抵押。这是简直就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可眼下的日本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为了翻本他是什么也顾不上了。当然他们唯一想到的能翻本的办法也就是出去抢了,而环顾日本周围唯一富裕的值得去抢的目标也是不言自明的了。
不管说日本人是破釜沉舟也好还是破罐子破摔也好,可无论谁都不愿意摊上这么个时时刻刻对你虎视眈眈的邻居,普通人可以选择搬家,惹不起还躲不起了?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又哪里有地方躲又哪里躲得了?
事实证明十九世纪末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弱肉强食不讲道义强权至上的年代,要么你去征服别人,要么你就被征服,完全没有中间道路可言。而现在的大秦国上下却完全对迫在眉睫的外在危险毫无提防,甚至某些清流势力已经串通一气准备全力以赴的拆南北两洋的台。
北京城翁府,翁书平、孙家鼐、李鸿藻为席而坐,席上酒菜已是冰冷,看样子也没被动过分毫,户外的老树之上,刺耳的蝉鸣让人觉得愈发的烦躁。
翁书平意兴阑珊的问:“燮臣,事已至此你还有何良策?”
孙家鼐饮罢一杯,仰头叹道:“真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此番出策还是孙某太过于轻敌了。”
听了这话翁书平难过得几乎掩面流涕,而另一边李鸿藻却是低头冷笑不语。为何这三人都是一副颓丧的样子呢?要知道十数天前他们还是信心满满的指天立誓,全然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这么短短的十来天究竟出了什么事呢?
其先三人纠集了一干党羽依计行事,准备好好的和左唯湘过过招。先是要求朝廷督办铁厂后是要求征讨日本,原指望着能打左唯湘一个措手不及。他们原以为对于这两件事左唯湘除了硬顶就只能妥协,硬顶的话翁书平有信心给他搅黄了,而妥协的话他们也就达到了目的。
但没想到这回左唯湘既没有来硬的也没有妥协,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道奏折就把这两件事给搞定了。对于铁厂的督办问题,左唯湘只是简单的说铁厂是各方合资兴建,南洋所占股权只有五分之一,其余五分之四皆为中外商人所有,经营主导权在民不在官,如果朝廷要入厂督办恐怕名不正言不顺还有与民争利的嫌疑,若是朝廷真有兴建铁厂的意向,不如收购该厂过半的股权,这样自然是师出有名。说到这,左唯湘还非常热心的为朝廷算了笔账,说只要再收购十分之三的股权朝廷就可以控股,而这些只要再花六百万两白银就可以了。
说实话左唯湘这下是直接拿住了皇帝和翁书平等清流的七寸,皇帝好名自然是怜惜自己的羽毛,与民争利这顶大帽子扣下来他老人家当然就不敢硬来,而后面的话就是说给清流们听的,你们不是喜欢讲道理吗?那好,想要师出有名插手铁厂事务,先拿钱出来,没有钱就别多说废话。翁书平等人除了吹胡子瞪眼也根本没有别的办法,谁让“理”不在他们这边呢。
而对于出兵日本,左唯湘更是没有说一个不字,他不光是举双手双脚同意,甚至还摆出一副不踏平日本誓不罢休的样子。但是末了,他很委婉的表示,南洋这几年兴办洋务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经费,这跨海作战而且还是要征服一国,军饷、粮草、补给、枪支弹药哪一项又能不花钱?所以他希望朝廷能够拨给充足的军费,也不要多了先拨个三四百万两应急也就够了。什么时候钱到了他左唯湘的南洋大军就什么时候去踏平日本。
这简直就是耍赖的手段,谁不知道翁书平刚刚新任了户部尚书,谁又不知道全国的税收半数都进了南北两洋的荷包,他们都哭穷中央就更没钱了。没钱的话这事自然也就是不了了之。而且你还挑不出他任何毛病,你说费了半天心思鼓噪了半天,翁书平这帮清流不光只是白高兴了一场,而且由于开始发动群众得太过于彻底,现在事情又砸自己手里,可是大失人心的。而清流一派向来就是靠“人心”而立足于朝堂,于是翁书平不得不紧急召集他最为倚仗的左膀右臂共商对策。
“难过”了一阵翁书平突然抬头问道:“难道当今之世竟无人可以除贼了吗?”
“当然不是。”李鸿藻笑了。
翁书平赶紧问道:“兰孙,你有何良策。”
“良策没有,笨办法倒是有不少。”李鸿藻一边说一边瞟了孙家鼐一眼。
“兰孙,你快快道来。”翁书平没有注意到李鸿藻的小动作,实话实说眼下他心里除了着急也就没有别的了,要知道这些天来他这个户部尚书可是好好的享受了一把被架在火上烤的滋味。现在谁能帮他渡过难关,谁就是他的救命恩人,至于没法帮到他的人,他自然是不愿意多费心思去注意。
李鸿藻娓娓道来:“最笨的办法就是大人你上书辞掉这个户部尚书的职位,跳出了这个火坑自然也就可以脱身。”
翁书平皱眉回答道:“这恐怕不太好吧。翁某才刚刚接任就挂印而去,这不是摆明了告诉天下人翁某不堪大任吗?”其实他哪里是害怕什么不堪大任,这么做了就等于是投降,也就是认输,可要让翁书平这么心高气傲的人去认输那是根本不予考虑的。
“兰孙,你还有别的办法吗?”翁书平有些失望的问道。
“当然有!”李鸿藻高深莫测的笑了笑说:“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不知道大人你敢不敢做了。”
“你说。如果有用的话翁某也不是怕事的人。”
“很简单,想办法把钱给小亮不就完了!”
“噗。”一直在旁边没出声了孙家鼐笑出了声。
“兰孙!”翁书平有些不高兴,他瞪了李鸿藻一眼说:“你又不是不知道,现在的国库里哪里还有这些银子!”
“国库里当然没有这些银子。”李鸿藻一本正经的说:“我也没想让大人您从国库里拿出钱来。”
翁书平皱眉问道:“那你的意思是?”
李鸿藻一个字一个字的说道:“现在只有三条路,增税、募捐、借贷。”
孙家鼐插嘴道:“增税是万不可为,我等怎可能行这猛虎苛政,此策于有损大人官声,绝不可为!而且远水救不了近火,就算能增税,等钱到了国库那也是明年的事了,可眼下这关怎么过?”
翁书平点点头:“那募捐呢?”
孙家鼐摇头叹道:“那也不可能,且不说皇上最好名声,让他朝天下臣民伸手要钱,这样的事皇上绝不同意。就是皇上能同意,这文武百官又有几个人同意捐献?”
翁书平看了看孙家鼐又看了看李鸿藻,叹道:“难道只能去借贷了?”
孙家鼐冷笑道:“三四百万两银子,这天下有谁能借得出这么多银子?”
“那可不一定!”李鸿藻神秘一笑,然后说道:“没有这个门路,我李某人怎么敢说这个大话。恰巧我就有几个朋友能借出这笔钱。”
翁书平惊喜道:“兰孙,你竟然有这样的门路,快快说来!”
“门路是有,”顿了顿李鸿藻犹豫道:“就是不知道大人你敢不敢走了?”
翁书平警惕的问:“什么意思?”
李鸿藻正色道:“我这几位朋友不是咱大秦子民,而是几位西洋人!”
“啊!”不光是翁书平连带着孙家鼐都是大吃一惊,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一项看不惯西洋事物的李鸿藻竟然会和洋人搭上关系……
一切的一切都和战争以前没有两样,似乎这场突然爆发的战争对于整个大秦国来说就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事,既然事情已经完了,那也就不需要再多费心了。
但事情就真的完了吗?恰恰相反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罢了。
就在大秦国朝野上下欢庆胜利的时候,一艘英国客轮慢慢的驶出了东京湾,如果在平时这样低档次的客轮哪怕是从横滨港开出十艘二十艘都不会引人注目,但是今天这艘船因为一个特殊的人物而有所不同。
陆奥宗光,现任日本外相,在这个敏感的时候他怎么会出国呢?这一切还要从头说起。日本国会和政府的矛盾经过天皇的“圣裁”后,暂时偃旗息鼓了,表面上海军得到了想要的经费陆军也分到了好处,应该是皆大欢喜才对。
但事实证明经过明治维新起家的日本政坛的现任老大们比大秦朝那批素餐尸位的家伙眼光要长远不少。强烈的危机感使伊藤博文等人意识到海军的重建刻不容缓,仅仅三艘三景舰对于中日双方海军实力差距的巨大鸿沟仅仅只有象征性的弥补作用。日本如果没有一直强大的海上力量作为支撑,别说对外扩张就是安守本土都只是一个笑话。
不过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首先需要的就是钱,但是对于现在的日本来说过日子都显得捉襟见肘,哪里有余力去发展海军军备。但是俗话说富人有富人的活法,穷人也有穷人的过法,已经是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日本眼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去借。
这说好听点这是借款说不好听点这就是借高利贷,外国的大流氓手里钞票哪里是这么好借的,没有像样的抵押或者绝大的收益,这伙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尿都不朝你这个方向尿。所以这回日本人为了筹钱,已经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必要的时候他们决定拿国内的盐税或者海关关税作为抵押。这是简直就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可眼下的日本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为了翻本他是什么也顾不上了。当然他们唯一想到的能翻本的办法也就是出去抢了,而环顾日本周围唯一富裕的值得去抢的目标也是不言自明的了。
不管说日本人是破釜沉舟也好还是破罐子破摔也好,可无论谁都不愿意摊上这么个时时刻刻对你虎视眈眈的邻居,普通人可以选择搬家,惹不起还躲不起了?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又哪里有地方躲又哪里躲得了?
事实证明十九世纪末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弱肉强食不讲道义强权至上的年代,要么你去征服别人,要么你就被征服,完全没有中间道路可言。而现在的大秦国上下却完全对迫在眉睫的外在危险毫无提防,甚至某些清流势力已经串通一气准备全力以赴的拆南北两洋的台。
北京城翁府,翁书平、孙家鼐、李鸿藻为席而坐,席上酒菜已是冰冷,看样子也没被动过分毫,户外的老树之上,刺耳的蝉鸣让人觉得愈发的烦躁。
翁书平意兴阑珊的问:“燮臣,事已至此你还有何良策?”
孙家鼐饮罢一杯,仰头叹道:“真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此番出策还是孙某太过于轻敌了。”
听了这话翁书平难过得几乎掩面流涕,而另一边李鸿藻却是低头冷笑不语。为何这三人都是一副颓丧的样子呢?要知道十数天前他们还是信心满满的指天立誓,全然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这么短短的十来天究竟出了什么事呢?
其先三人纠集了一干党羽依计行事,准备好好的和左唯湘过过招。先是要求朝廷督办铁厂后是要求征讨日本,原指望着能打左唯湘一个措手不及。他们原以为对于这两件事左唯湘除了硬顶就只能妥协,硬顶的话翁书平有信心给他搅黄了,而妥协的话他们也就达到了目的。
但没想到这回左唯湘既没有来硬的也没有妥协,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道奏折就把这两件事给搞定了。对于铁厂的督办问题,左唯湘只是简单的说铁厂是各方合资兴建,南洋所占股权只有五分之一,其余五分之四皆为中外商人所有,经营主导权在民不在官,如果朝廷要入厂督办恐怕名不正言不顺还有与民争利的嫌疑,若是朝廷真有兴建铁厂的意向,不如收购该厂过半的股权,这样自然是师出有名。说到这,左唯湘还非常热心的为朝廷算了笔账,说只要再收购十分之三的股权朝廷就可以控股,而这些只要再花六百万两白银就可以了。
说实话左唯湘这下是直接拿住了皇帝和翁书平等清流的七寸,皇帝好名自然是怜惜自己的羽毛,与民争利这顶大帽子扣下来他老人家当然就不敢硬来,而后面的话就是说给清流们听的,你们不是喜欢讲道理吗?那好,想要师出有名插手铁厂事务,先拿钱出来,没有钱就别多说废话。翁书平等人除了吹胡子瞪眼也根本没有别的办法,谁让“理”不在他们这边呢。
而对于出兵日本,左唯湘更是没有说一个不字,他不光是举双手双脚同意,甚至还摆出一副不踏平日本誓不罢休的样子。但是末了,他很委婉的表示,南洋这几年兴办洋务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经费,这跨海作战而且还是要征服一国,军饷、粮草、补给、枪支弹药哪一项又能不花钱?所以他希望朝廷能够拨给充足的军费,也不要多了先拨个三四百万两应急也就够了。什么时候钱到了他左唯湘的南洋大军就什么时候去踏平日本。
这简直就是耍赖的手段,谁不知道翁书平刚刚新任了户部尚书,谁又不知道全国的税收半数都进了南北两洋的荷包,他们都哭穷中央就更没钱了。没钱的话这事自然也就是不了了之。而且你还挑不出他任何毛病,你说费了半天心思鼓噪了半天,翁书平这帮清流不光只是白高兴了一场,而且由于开始发动群众得太过于彻底,现在事情又砸自己手里,可是大失人心的。而清流一派向来就是靠“人心”而立足于朝堂,于是翁书平不得不紧急召集他最为倚仗的左膀右臂共商对策。
“难过”了一阵翁书平突然抬头问道:“难道当今之世竟无人可以除贼了吗?”
“当然不是。”李鸿藻笑了。
翁书平赶紧问道:“兰孙,你有何良策。”
“良策没有,笨办法倒是有不少。”李鸿藻一边说一边瞟了孙家鼐一眼。
“兰孙,你快快道来。”翁书平没有注意到李鸿藻的小动作,实话实说眼下他心里除了着急也就没有别的了,要知道这些天来他这个户部尚书可是好好的享受了一把被架在火上烤的滋味。现在谁能帮他渡过难关,谁就是他的救命恩人,至于没法帮到他的人,他自然是不愿意多费心思去注意。
李鸿藻娓娓道来:“最笨的办法就是大人你上书辞掉这个户部尚书的职位,跳出了这个火坑自然也就可以脱身。”
翁书平皱眉回答道:“这恐怕不太好吧。翁某才刚刚接任就挂印而去,这不是摆明了告诉天下人翁某不堪大任吗?”其实他哪里是害怕什么不堪大任,这么做了就等于是投降,也就是认输,可要让翁书平这么心高气傲的人去认输那是根本不予考虑的。
“兰孙,你还有别的办法吗?”翁书平有些失望的问道。
“当然有!”李鸿藻高深莫测的笑了笑说:“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不知道大人你敢不敢做了。”
“你说。如果有用的话翁某也不是怕事的人。”
“很简单,想办法把钱给小亮不就完了!”
“噗。”一直在旁边没出声了孙家鼐笑出了声。
“兰孙!”翁书平有些不高兴,他瞪了李鸿藻一眼说:“你又不是不知道,现在的国库里哪里还有这些银子!”
“国库里当然没有这些银子。”李鸿藻一本正经的说:“我也没想让大人您从国库里拿出钱来。”
翁书平皱眉问道:“那你的意思是?”
李鸿藻一个字一个字的说道:“现在只有三条路,增税、募捐、借贷。”
孙家鼐插嘴道:“增税是万不可为,我等怎可能行这猛虎苛政,此策于有损大人官声,绝不可为!而且远水救不了近火,就算能增税,等钱到了国库那也是明年的事了,可眼下这关怎么过?”
翁书平点点头:“那募捐呢?”
孙家鼐摇头叹道:“那也不可能,且不说皇上最好名声,让他朝天下臣民伸手要钱,这样的事皇上绝不同意。就是皇上能同意,这文武百官又有几个人同意捐献?”
翁书平看了看孙家鼐又看了看李鸿藻,叹道:“难道只能去借贷了?”
孙家鼐冷笑道:“三四百万两银子,这天下有谁能借得出这么多银子?”
“那可不一定!”李鸿藻神秘一笑,然后说道:“没有这个门路,我李某人怎么敢说这个大话。恰巧我就有几个朋友能借出这笔钱。”
翁书平惊喜道:“兰孙,你竟然有这样的门路,快快说来!”
“门路是有,”顿了顿李鸿藻犹豫道:“就是不知道大人你敢不敢走了?”
翁书平警惕的问:“什么意思?”
李鸿藻正色道:“我这几位朋友不是咱大秦子民,而是几位西洋人!”
“啊!”不光是翁书平连带着孙家鼐都是大吃一惊,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一项看不惯西洋事物的李鸿藻竟然会和洋人搭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