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湾南洋水师和伊东佑亨舰队的战斗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在千里之外的冲绳岛上,那里的战斗也进入了新的**。
与其说是**不如说是惨烈,双方兵力加在一块不过两个团七千多号人马,也只打了半个多月,但可以说整个冲绳岛都被笼罩在一片血色之中。虽然不至于整个冲绳岛都是尸骸遍野,但两军交战之处那也是残肢断臂随处可见,再加上高温高热蚊虫肆虐,冲绳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地狱。
在这个人间地狱里,除了凭白受到无妄之灾的平民百姓之外,这场惨剧的主要制造者日本人也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由于乃木希典的一根筋,非要在那霸和南洋水师的海陆优势兵力决一死战。结果日军不光丢下了几百具尸体连带着弹药、食品几乎所有的补给物资都成了南洋新军的战利品。
一支军队弹药缺乏还能支撑,但要是肚子都吃不饱,那就绝对是军心涣散离死不远了。在这里不能不佩服日本人的毅力,几乎是空着肚子饿的两腿直打摆子,这样都能硬撑了十来天。当然这和日本的民族传统也是有关系的,谁让这个岛国的普通老百姓平时就没吃过几天饱饭,挨饿那是家常便饭,饿不死那是一点都不稀奇,稀奇的是挨饿还能整出境界来。
据说日本最高档的怀石料理就和这境界有关系,据说古代的日本因为食物匮乏,一天只能吃两顿,过中午那就是不吃东西的。可这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那还是饿得慌的。咋办呢?聪明的和尚们有主意(和一休没啥关系!)每天下午两三点最饿的时候,就往怀里抱一块烧得滚烫的石头,再随便喝点茶偷嘴吃一两片点心,就算是对付过去了。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这风俗也就传播开了,原本再普通不过的搪肚子的破点心也都整成了料理,可想而知当年的日本有多穷。当然在正常人看来,这算什么境界,还不是变相的往肚子里装了东西,可日本人不!吃饭和吃点心就分得这么清楚,你要敢指责他,那他说不定还真能给你整出点白马非马的道理来。
这是其一,说穿了不过是死要面子而已,不值得一提。但也有真不吃的,比如某些下等武士,那还真连所谓的怀石料理都吃不上,怎么办呢?叼根牙签!也许您纳闷叼根牙签能解饿?当然是不能的,武士叼牙签其实和婊子立牌坊是一个道理,装13呗!
而偏偏日本人还就信这个,像乃木希典手下的士兵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可面子不能丢,虽然一时半会的没有牙签可以叼,但是打肿脸充胖子说“我不饿!”“我吃饱了!”的极端份子是大有人在。
按照道理说,日本人的现状对南洋新军是大大的有利,扫平他们应该是易如翻掌才对,但实际上也没有这么简单。首先南洋新军才刚刚成立,英国顾问的系统训练都还没有完成就仓促的上了战场,毫无准备之下那是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其次相对于日军的空肚子,南洋新军前线的官兵也是饥一餐饱一餐,状况好不到哪去。原因是什么,主要是冲绳糟糕的天气让后勤是有力使不出,再加上被打散了小股日本残兵的骚扰,想顺顺利利的往前线送东西那也有相当的困难。
然后就是指挥上的问题了,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习惯的战斗还是在欧洲,双方摆开车马明刀明枪的对决,整套战术思想还停留在一百年前。这样打仗,像那霸之战那样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还好说,但一到了双方半斤对八两,再加上地形复杂的山地就吃不开了。而且英国人还不是一般的执拗,根本不知道变通,完全不把中国方面的意见当回事。不是有一句英国谚语说过么——别人家的鹅都是蠢鹅。用来形容英国人的自负与傲慢是最合适不过了。就这样层层推进寸土必争,打得是很骑士,但效果还真是差劲。
要说打仗这个活很简单,说白了就是两条:一个是有办法,另一个则是有决心。对一般人而言更容易关注前者,大概是受了《三国演义》之类的传奇影响,中国人一谈到打仗首先想到的就是奇谋妙计,似乎只要是有了诸葛亮一样的军师,打起仗来哪怕是带着一群三等残疾,也能追得人家十几万人马鸡飞狗跳。
很可惜,战场上像这种奇谋妙计实在是少之又少,连诸葛丞相的光辉战绩都全是水分,何况后人乎?倒不是说一代不如一代,后人就一定没有诸葛亮的智慧,而是好的计划更要有好的士兵去执行,如果你手下全是一些窝囊废,哪怕是战神下凡也一样被打得灰头土脸。
不信?又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戚继光算得上是名将了吧,但早年抗倭的时候,一样还不是被手下的熊包士兵整得狼狈不堪?这说明什么?说明整体高素质的士兵比起一个两个名将来说重要得多!
很不幸,南洋算是够倒霉的了,先是遇上了一群“没有办法”的英国顾问,接着本身士兵的素质又是参差不齐。这样的军队能打好仗?
当然是不能的,那南洋士兵的问题究竟在哪呢?最主要的还是精神层面上的,他们根本不知道来冲绳打仗意义何在,当兵不过是为了吃饷罢了,真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办法的事,近千年来当兵在中国就不是一个好工作,不是有好男不当兵一说吗?你能指望这些要么是地痞流氓,要么是实在混不下去了的破产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要么是罪犯的军人能有多高的素质?
当然并不说所有的南洋士兵都是孬种,真到了打红眼的时候,几个日本兵还真不是个!可惜的是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少,绝大多数情况下日本人只要一冲锋,南洋新军里的绝大部分士兵就会望风而逃。
南洋是将也熊兵也熊,另一边日本人是拼死抵抗,期望本土的援军到来,南洋软趴趴的,一来二去,当战斗进入了冲绳西部的山区的时候,双方开始呈现出一种焦灼的事态。
说起来经过了明治维新后的系统教育,日本士兵的单兵素质确实要强于南洋。当然在冲绳这并不是最主要的,精神层面上双方更是有天壤之别。在日本,每一个士兵都清楚:勋章和荣誉只会被授予为天皇陛下成功地赢得了战斗胜利的人,没有谁仅仅会因为在战场上的勇敢而受到奖励。每一个士兵斗不过是整支部队中的一小部分,如果他不作出最大的努力,那么他所在的部队就会蒙受耻辱。
可以说日本士兵的勇敢强悍,主要源于岛国恶劣生存环境中形成的集体观念和耻感文化。但是这并不是一种理性的,建立在精神信仰层面的自觉。正好相反,整个日本社会最缺乏的就是有思想和有信念人,人在日本不过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机器而已,而这类人恰恰最容易被煽动和蛊惑。
既然日本人最缺乏精神,那为什么不畏惧死亡呢?实际上这还有点技术层面的东西,南洋的士兵不到山穷水尽绝对不会放手一搏,也就是只有打急了、杀红了眼才会不怕死。而日本人不一样,他们打起仗来似乎是有一种已经死过一次的感觉,像野兽、像僵尸、像魔鬼,反正是不会像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而这种“已经死过了感觉”,在日本武士道经典《叶隐闻书》中被记录为“死狂”,也就是类似于我们说的置之于死地而后生。这种在战斗中假定必死而疯狂“求死”的状态,也是一种基于战阵搏杀中生死概率的统计。
据说,在战斗中越是胆小懦弱就越容易被打死,所以初次上阵的新兵伤亡率惊人。而参透这一规律的老兵,除了比新兵多一份镇静和从容,有的还迫使自己生出这种疯狂“求死”而寄望于“意外”获生的厮杀技巧,正所谓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还赚一个,人如果不怕死了还能怕什么?
冲绳岛上日本残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这样的人,甚至更彻底,为了“求死”这群人似乎已经彻底的丧失了人性,进而退化成一群真正的野兽,甚至是比野兽都不如的东西!据战后生还者回忆,当时乃木希典曾经**裸的对部下宣称:“要培养最勇敢的士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尽快让他们成为精神病人!只要他们一发狂,就会去杀人,去吃人肉喝人血!”
一支完全由精神病人和喋血的野兽组成的杀人机器,南洋新军会是对手吗?说实话有这个担心的不光是我们,连欧文·金斯顿上校自己也明白,这对他手下的小伙子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果迈过了这道坎,他将拥有一支真正的铁军,如果过不去那最后的结局将会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
与其说是**不如说是惨烈,双方兵力加在一块不过两个团七千多号人马,也只打了半个多月,但可以说整个冲绳岛都被笼罩在一片血色之中。虽然不至于整个冲绳岛都是尸骸遍野,但两军交战之处那也是残肢断臂随处可见,再加上高温高热蚊虫肆虐,冲绳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地狱。
在这个人间地狱里,除了凭白受到无妄之灾的平民百姓之外,这场惨剧的主要制造者日本人也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由于乃木希典的一根筋,非要在那霸和南洋水师的海陆优势兵力决一死战。结果日军不光丢下了几百具尸体连带着弹药、食品几乎所有的补给物资都成了南洋新军的战利品。
一支军队弹药缺乏还能支撑,但要是肚子都吃不饱,那就绝对是军心涣散离死不远了。在这里不能不佩服日本人的毅力,几乎是空着肚子饿的两腿直打摆子,这样都能硬撑了十来天。当然这和日本的民族传统也是有关系的,谁让这个岛国的普通老百姓平时就没吃过几天饱饭,挨饿那是家常便饭,饿不死那是一点都不稀奇,稀奇的是挨饿还能整出境界来。
据说日本最高档的怀石料理就和这境界有关系,据说古代的日本因为食物匮乏,一天只能吃两顿,过中午那就是不吃东西的。可这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那还是饿得慌的。咋办呢?聪明的和尚们有主意(和一休没啥关系!)每天下午两三点最饿的时候,就往怀里抱一块烧得滚烫的石头,再随便喝点茶偷嘴吃一两片点心,就算是对付过去了。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这风俗也就传播开了,原本再普通不过的搪肚子的破点心也都整成了料理,可想而知当年的日本有多穷。当然在正常人看来,这算什么境界,还不是变相的往肚子里装了东西,可日本人不!吃饭和吃点心就分得这么清楚,你要敢指责他,那他说不定还真能给你整出点白马非马的道理来。
这是其一,说穿了不过是死要面子而已,不值得一提。但也有真不吃的,比如某些下等武士,那还真连所谓的怀石料理都吃不上,怎么办呢?叼根牙签!也许您纳闷叼根牙签能解饿?当然是不能的,武士叼牙签其实和婊子立牌坊是一个道理,装13呗!
而偏偏日本人还就信这个,像乃木希典手下的士兵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可面子不能丢,虽然一时半会的没有牙签可以叼,但是打肿脸充胖子说“我不饿!”“我吃饱了!”的极端份子是大有人在。
按照道理说,日本人的现状对南洋新军是大大的有利,扫平他们应该是易如翻掌才对,但实际上也没有这么简单。首先南洋新军才刚刚成立,英国顾问的系统训练都还没有完成就仓促的上了战场,毫无准备之下那是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其次相对于日军的空肚子,南洋新军前线的官兵也是饥一餐饱一餐,状况好不到哪去。原因是什么,主要是冲绳糟糕的天气让后勤是有力使不出,再加上被打散了小股日本残兵的骚扰,想顺顺利利的往前线送东西那也有相当的困难。
然后就是指挥上的问题了,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习惯的战斗还是在欧洲,双方摆开车马明刀明枪的对决,整套战术思想还停留在一百年前。这样打仗,像那霸之战那样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还好说,但一到了双方半斤对八两,再加上地形复杂的山地就吃不开了。而且英国人还不是一般的执拗,根本不知道变通,完全不把中国方面的意见当回事。不是有一句英国谚语说过么——别人家的鹅都是蠢鹅。用来形容英国人的自负与傲慢是最合适不过了。就这样层层推进寸土必争,打得是很骑士,但效果还真是差劲。
要说打仗这个活很简单,说白了就是两条:一个是有办法,另一个则是有决心。对一般人而言更容易关注前者,大概是受了《三国演义》之类的传奇影响,中国人一谈到打仗首先想到的就是奇谋妙计,似乎只要是有了诸葛亮一样的军师,打起仗来哪怕是带着一群三等残疾,也能追得人家十几万人马鸡飞狗跳。
很可惜,战场上像这种奇谋妙计实在是少之又少,连诸葛丞相的光辉战绩都全是水分,何况后人乎?倒不是说一代不如一代,后人就一定没有诸葛亮的智慧,而是好的计划更要有好的士兵去执行,如果你手下全是一些窝囊废,哪怕是战神下凡也一样被打得灰头土脸。
不信?又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戚继光算得上是名将了吧,但早年抗倭的时候,一样还不是被手下的熊包士兵整得狼狈不堪?这说明什么?说明整体高素质的士兵比起一个两个名将来说重要得多!
很不幸,南洋算是够倒霉的了,先是遇上了一群“没有办法”的英国顾问,接着本身士兵的素质又是参差不齐。这样的军队能打好仗?
当然是不能的,那南洋士兵的问题究竟在哪呢?最主要的还是精神层面上的,他们根本不知道来冲绳打仗意义何在,当兵不过是为了吃饷罢了,真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办法的事,近千年来当兵在中国就不是一个好工作,不是有好男不当兵一说吗?你能指望这些要么是地痞流氓,要么是实在混不下去了的破产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要么是罪犯的军人能有多高的素质?
当然并不说所有的南洋士兵都是孬种,真到了打红眼的时候,几个日本兵还真不是个!可惜的是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少,绝大多数情况下日本人只要一冲锋,南洋新军里的绝大部分士兵就会望风而逃。
南洋是将也熊兵也熊,另一边日本人是拼死抵抗,期望本土的援军到来,南洋软趴趴的,一来二去,当战斗进入了冲绳西部的山区的时候,双方开始呈现出一种焦灼的事态。
说起来经过了明治维新后的系统教育,日本士兵的单兵素质确实要强于南洋。当然在冲绳这并不是最主要的,精神层面上双方更是有天壤之别。在日本,每一个士兵都清楚:勋章和荣誉只会被授予为天皇陛下成功地赢得了战斗胜利的人,没有谁仅仅会因为在战场上的勇敢而受到奖励。每一个士兵斗不过是整支部队中的一小部分,如果他不作出最大的努力,那么他所在的部队就会蒙受耻辱。
可以说日本士兵的勇敢强悍,主要源于岛国恶劣生存环境中形成的集体观念和耻感文化。但是这并不是一种理性的,建立在精神信仰层面的自觉。正好相反,整个日本社会最缺乏的就是有思想和有信念人,人在日本不过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机器而已,而这类人恰恰最容易被煽动和蛊惑。
既然日本人最缺乏精神,那为什么不畏惧死亡呢?实际上这还有点技术层面的东西,南洋的士兵不到山穷水尽绝对不会放手一搏,也就是只有打急了、杀红了眼才会不怕死。而日本人不一样,他们打起仗来似乎是有一种已经死过一次的感觉,像野兽、像僵尸、像魔鬼,反正是不会像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而这种“已经死过了感觉”,在日本武士道经典《叶隐闻书》中被记录为“死狂”,也就是类似于我们说的置之于死地而后生。这种在战斗中假定必死而疯狂“求死”的状态,也是一种基于战阵搏杀中生死概率的统计。
据说,在战斗中越是胆小懦弱就越容易被打死,所以初次上阵的新兵伤亡率惊人。而参透这一规律的老兵,除了比新兵多一份镇静和从容,有的还迫使自己生出这种疯狂“求死”而寄望于“意外”获生的厮杀技巧,正所谓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还赚一个,人如果不怕死了还能怕什么?
冲绳岛上日本残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这样的人,甚至更彻底,为了“求死”这群人似乎已经彻底的丧失了人性,进而退化成一群真正的野兽,甚至是比野兽都不如的东西!据战后生还者回忆,当时乃木希典曾经**裸的对部下宣称:“要培养最勇敢的士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尽快让他们成为精神病人!只要他们一发狂,就会去杀人,去吃人肉喝人血!”
一支完全由精神病人和喋血的野兽组成的杀人机器,南洋新军会是对手吗?说实话有这个担心的不光是我们,连欧文·金斯顿上校自己也明白,这对他手下的小伙子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果迈过了这道坎,他将拥有一支真正的铁军,如果过不去那最后的结局将会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