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铁血满江红]第一百七十二章天作之合(二)——
第一百七十二章天作之合(二)
一直争论不休的英国政坛,终于在某一个消息传来的时候,出现了非常一致的反应。
一月十日,《中德经济合作协定》在北京草签,即将交由两国皇帝和首相正式批准。
在条约中,两国制定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商务原则:即德国提供建设贷款和必要的技术修建矿山,精炼和冶炼设施,而中国保证对德国的出口。
这一合作协定,涵盖了镍,铬,锑,铜,锡等德国紧缺的金属材料,还包括棉huā,生丝,烟草,白糖等重要的农牧产品,统一由德国以金马克或黄金支付货款和建设贷款,并对中国出售建设所必须的设备和技术工艺,而中国则确保以优惠价值提供足够数量的商品于德国,并保证运输。
该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中德双边经济合作的交易框架。即中国与德国采取进出口差额结算制度,即由双方政fu统一核算两国间的进出口贸易,每半年直接以黄金交割双方的贸易差额。德国对中国提供五亿金马克,折合两千七百万英镑的十年期无息贷款用于中华帝国的战争重建。中德两国的的贸易差额结算每半年进行一次,中国方面出超,则直接从贷款偿还额中抵消,德国方面出超,则增加贷款额。
第二,中国将向德国优先开放国内云南,贵州,安南,广西四省的矿产项目,德国方面提供勘探人员和技术协助中国方面进行联合勘探,并向中国提供矿山和冶炼的相关设备,工艺,解决方案,德国在未来二十年内有权以低于市价两成的价格购买这些矿山的全部产品。此外,为方便矿石外运,德国方面将购买中国方面相关铁路和公路建设项目的债券,并派出技术人员协助中国方面完成交通工程勘察设计和建设。
此外,德国帮助中国改善金属冶炼技术。德国在未来二十年中,每年有权以低于市场价一成半的价格向中国购买一百万吨特优质舰用无烟煤(德国本土没有优质船用无烟煤),两万吨铜锭,五万吨生橡胶,一万吨铬精矿,十万吨锰铁合金,五万吨锡,五万吨铅,五千吨镍,三千吨锑,三千吨黑钨砂,一百万吨原油,二十万吨白砂糖,一百万包棉纱(每包480磅),十万吨茶叶……为保证履约,德国需以优惠价格向中国提供优质加工机械,并进行生产工艺指导第一年供应量不足的,应该在后续补齐;
第三,中国将在德国与法本联合体下属的各家化工企业分别建设合资公司,修建炼厂,冶炼重油,柴油,汽油和其他副产品;德国将与中国在城市电气化建设,发电与输电,化f-i,机chu-ng制造,冶金加工,铁路与公路建设,农业机械等方面展开技术合作;
第四,中德两国将鼓励民间贸易活动,加强人员,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交流。针对此类合作,两国政fu将通力合作出面协调。第一个中国商界赴德采购团将在二月初成行,而德国方面大规模的赴华商务考察团也将同时启程,并且都将随行携带大批样品和资料。
《中德经济合作协定》一出,举世瞩目。
英国《每日邮报》的反应最为强烈。
莫尔斯?莫连,这位在英国已经成为街头巷尾重要谈资的神秘作者,发出了第三篇文章。
“……当保守党坚持自由贸易的绅士们还在为中英同盟的签署欣喜不已的时候,笔者已经几乎明白无误地看到了在大英帝国的羽翼庇护之下,第二个东方德意志的崛起。终于,在这一天,一个条约的签订让保守党的绅士们颜面扫地:当他们正为了‘中国盟友’击败俄国弹冠相庆的时候,中国却已经和德国人握手言欢。”
“……众所周知,德国的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赖不列颠,以及已经成为不列颠盟友的法兰西。德国的铁矿石和铅消费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大部分锌,铜消费量的四分之三,全部的镍,铬,钨,都需要进口。德国的谷物和棉huā只能满足本国八成的需要,他们还缺少最优质的舰用无烟煤,几乎没有石油资源。”
“不列颠掌握着世界上最广阔的领地,全球最主要的铬铁矿产地新喀里多尼亚和罗德西亚,属于不列颠和法兰西所有,主要的镍矿产地加拿大萨德贝里,是不列颠帝国的一部分,德国进口的铅和锌则来自于澳大利亚。”
“……通过牢牢地控制住这些对于德国经济至关重要的营养物,不列颠也就在一定成都上保障了自身的安全。然而,在这一天,这一体系开始从根本上出现动摇。中华帝国,不列颠的盟友,以其广袤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将为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提供另一条资源通路,可以让德意志的工业机器和军事机器不受控制地自由膨胀。”
莫尔斯?莫连笔锋一转,又转向了那个最近让不列颠人感情复杂的东方“盟友”:
“……中华帝国,尽管在几十年来走出了梦幻一般的强国之路,甚至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不亚于欧洲强国的成就,但他们在工业技术的总体水准,科学技术积累,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距离欧洲文明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从现在开始,将有一个欧洲第一流的工业强国,以国家的意志,全面参与到这个东方国家的经济活动之中……”
“……是的,这是东西方两个军事强国对文明世界发出的挑战,这是东西方两大德意志帝国携手奎实现行国际秩序主导权的开始。德国人的工业水准,教育,军事科学,基础科学能力,中国的丰富资源,人口,广阔的土地,有利的地缘政治,以及他们分别在陆军和海军各自具备的强大优势,这一个联姻,几乎可以确定,从他诞生在世人面前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深刻地动摇了传统的不列颠秩序。”
“……笔者并无意质疑中华帝国与德意志帝国开展商业合作的合法x-ng和合理x-ng,也并非对这两个强大的帝国抱有某种与生俱来的敌意。但笔者在此,谨提醒诸位:当不列颠绅士正在富裕而豪华的庄园中歌舞升平的时候,两个最强悍的邻居正在走向联合。”
莫尔斯?莫连的文章,如同在篝火之上又泼了一锅油,顿时引发了英国朝野普遍的争议。长期沉湎于英帝国威力,开始更多把目光从国际形势转向英帝国内部种种复杂的殖民地问题,劳资问题,财政税收问题的英国中上阶层来说,一直被视为高枕无忧的不列颠霸权,突然之间仿佛就濒临瓦解,这让很多人的惊愕之余,也不由得真正开始了某种忧虑-
与此相比,另一个条约,似乎没有那么刺眼,但在某些高瞻远瞩的英国精英政治家眼中,却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一月十五日,中德双方代表在北京草签《中德文化交流协定》。
该协定共有五条,三十二款,其主要内容包括:德意志帝国将在北京成立“中德文化交流专项基金”,投入三亿马克,主要购买中国的铁路债券,市政债券和优质公司债券和股权,中国政fu则投入对应的一亿华元,购买德国优秀企业发行的华元债券和股票,其分红全部用于中德文化交流项目。
其主要项目包括:德国大学每年接收中国政fu公派的两百名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由专项基金提供基本的生活补贴;一千名甲等留学生,由专项基金提供其大学本科到研究生毕业的全部学费,基本生活补贴和交通费。此外,德国政fu每年还将接收两千名乙等留学生,由专项基金承担其本科学费;三千名丙等技术留学生,由德国企业和专业学校对其进行三年制的高级厂矿技术人员培训。以上全部人员的初等和复试选拔由中国方面负责,最终的考试和人选由德国方面负责。
此外,中国方面则每年接收两百名德国访问学者,一千名甲等留学生,两千名乙等留学生,人选范围由德国提供,最终确定由中国负责。
德国方面,在三年内将以德皇的名义邀请不低于一千名德国大学教师,知名工程师,技术专家赴华讲学和就职,薪酬由中德双方对半承担。
……
在郑宇看来,这个世界,决定国与国之间力量消长的,从深层次和长周期来说,终究是国家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直接来自于教育。
与具有近百年义务教育积累的列强相比,中国虽然以前所未有的强力进行了教育建设,但无论是水平,还是资源总量,都无法相提并论。郑鹰等穿越者,固然利用先知先觉的优势,建立了覆盖海内外的政治经济情报网络,利用金钱在内的各种手段从国外挖来了很多另一时空历史上知名的发明家,但这种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正在逐渐削弱。
列强强有力的教育体制积累,优秀的工业文明沉淀,成熟的近现代教育体制,鼓励创新和批判的社会文化,都决定了他们的发展绝不会因为某些“优秀分子”被挖走而遭到打断。
这些历史名人的跳槽,固然在某些领域对中国方面特定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飞跃,却也在西方社会带来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尽管中国方面通过专利注册,试图垄断某些重要技术的独占x-ng,但一方面是专利保护期,一方面则越发刺ji了列强其他精英分子的研发热情。很快,或者是在这些发明的启发下,或者是某些人的另辟蹊径,中国方面在很多领域建立的专利壁垒都被一一突破,而列强创新和进步的脚步,在巨额利润的刺ji下,也是在中国提前开启了某些大n,指明了某些方向的引导下,反而比历史上的进展更加迅猛而直接。
至于保密,郑宇尽管非常重视,却从不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单纯依靠保密来维持住自己的竞争优势。国家的长期发展,靠的终究是创新力。只有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持续创新,不断超越,才可以把一个民族持续推向前进。
对于中国传统上崇拜权威,信圣人之言,又喜欢用某种神秘主义的思想体系来自我安慰的文化特x-ng,郑宇始终耿耿于怀。因循守旧,缺乏打破常规的勇气,缺乏挑战师长和“权威”的魄力,这样一种“hexie”的文化,即使在这个面目全非的历史中,依然在潜移默化地统治者几乎全部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郑宇不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对于文化,他只能借助于体制框架的梳理,舆论基调的影响,再就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姿态,用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的西方文化来进行持续的冲击,以摧毁传统君臣父子式尊卑文化在教育乃至一切领域的统治地位。
而在教育资源方面,中国固然已经可以利用师范体制“批量”培养新式的小学教师,但大学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导致中学和大学教师严重不足。这一次,占领日本之后,许凡甚至把日本几所著名大学的学术精英挖了不少,充实到中国的几所大学之中。一方面是促进文化交流,一方面也是补充大学教育资源的匮乏。
与之相反,作为全世界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的大学教育在全球处于最顶级的水准,莱比锡大学,哥廷根大学等都是当时全球学术界的明珠,地位甚至超过了后世的哈佛耶鲁。而德国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处于当时世界的绝对顶尖水准。按照当时一位法国教授的说法,“在科学的各个领域,德国毫不例外居领先地位。德国一国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已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各国的总和。这是不争的事实。德国在科学上的优势可以和英国在贸易和海上的优势相媲美。”
在郑宇看来,通过留学生计划,实现借ji生蛋,充分利用德国优秀的大学教育资源帮助中国批量培养人才,正是经济发展需求与现有教育资源之间巨大矛盾的一个快捷途径。而这些有来有往的学术交流,对于避免国人在短暂的觉醒之后再次心满意足地回到“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之中,对于开阔国人的眼界,促进国家进一步走向文明开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对于很多英国政界精英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从1885年开始,英国就有意识地对中国开放教育资源。
英国的著名大学,牛津,剑桥,卡迪夫,埃塞克斯,爱丁堡,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曼彻斯特大学,乃至桑赫斯特军校,格林威治海校等等都招收了大批中国留学生。
甚至一向对英帝国体系内开放,注重培养英属殖民地上层精英对英国忠诚度的几所贵族公学,如伊顿,哈罗,罗丁女校,也破例在中国招收了很多上层家庭的学生。
英国人的成果是显著的:
在中国,法律界的上层,从最高法院到民间最顶尖的皇家律师行,大律师几乎清一s-的牛津法律系毕业,或者就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玛丽王后学院,剑桥的高材生;
经济界,尤其是中枢的工商部,财政部,随处可见风度翩翩,一派英国绅士派头的留英归国精英,大多出自剑桥,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或者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中国海军,大部分老资格高级军官都有留英经历,而中国海校至今还有英国退役海军军官任职,甚至已经入籍中国。
在中国的各大高校,作为学术交流或者直接聘任而从事教职或研究的英国学者数不胜数,各大高校,甚至一些中国仿效英国体制建立的si立寄宿制高中,与英国的教育界都有非常密切的交流合作。
通过这样的文化渗透,英国朝野中的精英分子一直认为,中国最终将在潜移默化中倒向英国,成为英帝国文治武功下的附庸和俘虏。
但从这一刻开始,在对中国的影响力方面,德国无疑成为了英国人有力的竞争对手。对此,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以si人身份拜访了中国政fu中的几位主要亲英派,包括首相刘定一,央行副行长孙多森,财政部副部长李登云等人,却始终不得要领。这些人si下里也表达了对中英关系最近的走向表示忧虑,但却也并不认为中国从此会抛弃英国倒向德国。他们普遍的意见是,中国这一次战争,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在东亚的传统势力范围,只要达到这一目的,中国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内建设上来,而不会被德国怂恿与传统盟友英国结怨。
好几位多年留学英国的中国高官都动了感情,纷纷保证“绝不会允许金龙踏日旗与圣乔治十字旗在未来走向敌对”。不过,他们也意味深长地提出,目前德国对中国表达了足够的善意,而英国作为盟友却被法国人拉过去极力阻挠中国镇压日本叛lu-n,现在英国国内又弥漫着对华不信任的舆论风ch-o,“实在令人遗憾”。
此外,几个人也都提出,以中华帝国目前的国力,军力,民气,欧洲国家在华残存的一些殖民主义痕迹,以及之前在前清英法联军洗劫北京夺取地大批中国国宝还堂而皇之地存在英法两国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这将越发成为扎在中国民众心头的一根刺。如某些领域的关税协商体制,租借地,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等等,这些东西的存在,将会持续损害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关系,最终也无益于这些国家的根本利益。
对此,朱尔典心知肚明。
很显然,这些意见代表了中国政fu的某种意向。面对这些越发自信起来的中国政治家,虽然朱尔典表面上依然是招牌式的矜持和淡定,心中却有了几分苦涩与凄凉。他不是没有想过,以那位已经不在世的中国枭雄一贯的沉稳老辣,一定会留有某些底牌,而中国也有很大的可能成为这一场战争出人意料的最终胜利者。但他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胜利会以如此压倒x-ng和戏剧x-ng的面目出现。
至于一直被英国方面视为杀手锏的财政金融手段,目前看来,对中国方面的威慑似乎不大。虽然并不清楚中国方面的真实财政状况,但朱尔典算下来,也相信有美国和犹太人那几笔资金的支持,再加上中国以先守后攻的手腕在深远内线一举歼灭了俄军主力,又摧枯拉朽地在辽东和朝鲜分割并瓦解了日本军队,尤其是最近又攻取了上乌金思克和赤塔,除非中国人过于贪婪无厌,否则战争已经不可能演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中国机动舰队全歼了日俄联合舰队之后,实力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获得了俘获舰只的加强。以中国海军教育体系的完备,最多半年到一年,这些缴获的战舰就可以具备战斗力,而中国的新舰也将入役。
而英国方面,即使无视德国的威胁,从本土调动主力舰队到远东威胁中国人,但至少也需要六到八个月的时间。到了那个时候,即使皇家海军真的动手,恐怕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朱尔典思考再三,又和阿斯顿反复讨论,最终对伦敦白厅方面提出了建议:鉴于远东的局势已经难以逆转,建议帝国当局立即对华表达亲善,避免中国彻底倒向德国。另一方面,加紧与美国,法国方面就远东问题达成谅解,怂恿他们对俄国提供一定的援助,推动俄国与中国坚持打下去,消耗中国的国力,并在适当的时机刺ji中国国民的反战情绪,推动其内部意见分歧。届时大英帝国以主斡旋人和财政支持人的面目出现,以收获中俄两国对英国的友谊和依赖。
可就在这个时候,北京又传出了新的重磅炸弹。
第一百七十二章天作之合(二)
一直争论不休的英国政坛,终于在某一个消息传来的时候,出现了非常一致的反应。
一月十日,《中德经济合作协定》在北京草签,即将交由两国皇帝和首相正式批准。
在条约中,两国制定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商务原则:即德国提供建设贷款和必要的技术修建矿山,精炼和冶炼设施,而中国保证对德国的出口。
这一合作协定,涵盖了镍,铬,锑,铜,锡等德国紧缺的金属材料,还包括棉huā,生丝,烟草,白糖等重要的农牧产品,统一由德国以金马克或黄金支付货款和建设贷款,并对中国出售建设所必须的设备和技术工艺,而中国则确保以优惠价值提供足够数量的商品于德国,并保证运输。
该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中德双边经济合作的交易框架。即中国与德国采取进出口差额结算制度,即由双方政fu统一核算两国间的进出口贸易,每半年直接以黄金交割双方的贸易差额。德国对中国提供五亿金马克,折合两千七百万英镑的十年期无息贷款用于中华帝国的战争重建。中德两国的的贸易差额结算每半年进行一次,中国方面出超,则直接从贷款偿还额中抵消,德国方面出超,则增加贷款额。
第二,中国将向德国优先开放国内云南,贵州,安南,广西四省的矿产项目,德国方面提供勘探人员和技术协助中国方面进行联合勘探,并向中国提供矿山和冶炼的相关设备,工艺,解决方案,德国在未来二十年内有权以低于市价两成的价格购买这些矿山的全部产品。此外,为方便矿石外运,德国方面将购买中国方面相关铁路和公路建设项目的债券,并派出技术人员协助中国方面完成交通工程勘察设计和建设。
此外,德国帮助中国改善金属冶炼技术。德国在未来二十年中,每年有权以低于市场价一成半的价格向中国购买一百万吨特优质舰用无烟煤(德国本土没有优质船用无烟煤),两万吨铜锭,五万吨生橡胶,一万吨铬精矿,十万吨锰铁合金,五万吨锡,五万吨铅,五千吨镍,三千吨锑,三千吨黑钨砂,一百万吨原油,二十万吨白砂糖,一百万包棉纱(每包480磅),十万吨茶叶……为保证履约,德国需以优惠价格向中国提供优质加工机械,并进行生产工艺指导第一年供应量不足的,应该在后续补齐;
第三,中国将在德国与法本联合体下属的各家化工企业分别建设合资公司,修建炼厂,冶炼重油,柴油,汽油和其他副产品;德国将与中国在城市电气化建设,发电与输电,化f-i,机chu-ng制造,冶金加工,铁路与公路建设,农业机械等方面展开技术合作;
第四,中德两国将鼓励民间贸易活动,加强人员,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交流。针对此类合作,两国政fu将通力合作出面协调。第一个中国商界赴德采购团将在二月初成行,而德国方面大规模的赴华商务考察团也将同时启程,并且都将随行携带大批样品和资料。
《中德经济合作协定》一出,举世瞩目。
英国《每日邮报》的反应最为强烈。
莫尔斯?莫连,这位在英国已经成为街头巷尾重要谈资的神秘作者,发出了第三篇文章。
“……当保守党坚持自由贸易的绅士们还在为中英同盟的签署欣喜不已的时候,笔者已经几乎明白无误地看到了在大英帝国的羽翼庇护之下,第二个东方德意志的崛起。终于,在这一天,一个条约的签订让保守党的绅士们颜面扫地:当他们正为了‘中国盟友’击败俄国弹冠相庆的时候,中国却已经和德国人握手言欢。”
“……众所周知,德国的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赖不列颠,以及已经成为不列颠盟友的法兰西。德国的铁矿石和铅消费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大部分锌,铜消费量的四分之三,全部的镍,铬,钨,都需要进口。德国的谷物和棉huā只能满足本国八成的需要,他们还缺少最优质的舰用无烟煤,几乎没有石油资源。”
“不列颠掌握着世界上最广阔的领地,全球最主要的铬铁矿产地新喀里多尼亚和罗德西亚,属于不列颠和法兰西所有,主要的镍矿产地加拿大萨德贝里,是不列颠帝国的一部分,德国进口的铅和锌则来自于澳大利亚。”
“……通过牢牢地控制住这些对于德国经济至关重要的营养物,不列颠也就在一定成都上保障了自身的安全。然而,在这一天,这一体系开始从根本上出现动摇。中华帝国,不列颠的盟友,以其广袤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将为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提供另一条资源通路,可以让德意志的工业机器和军事机器不受控制地自由膨胀。”
莫尔斯?莫连笔锋一转,又转向了那个最近让不列颠人感情复杂的东方“盟友”:
“……中华帝国,尽管在几十年来走出了梦幻一般的强国之路,甚至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不亚于欧洲强国的成就,但他们在工业技术的总体水准,科学技术积累,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距离欧洲文明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从现在开始,将有一个欧洲第一流的工业强国,以国家的意志,全面参与到这个东方国家的经济活动之中……”
“……是的,这是东西方两个军事强国对文明世界发出的挑战,这是东西方两大德意志帝国携手奎实现行国际秩序主导权的开始。德国人的工业水准,教育,军事科学,基础科学能力,中国的丰富资源,人口,广阔的土地,有利的地缘政治,以及他们分别在陆军和海军各自具备的强大优势,这一个联姻,几乎可以确定,从他诞生在世人面前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深刻地动摇了传统的不列颠秩序。”
“……笔者并无意质疑中华帝国与德意志帝国开展商业合作的合法x-ng和合理x-ng,也并非对这两个强大的帝国抱有某种与生俱来的敌意。但笔者在此,谨提醒诸位:当不列颠绅士正在富裕而豪华的庄园中歌舞升平的时候,两个最强悍的邻居正在走向联合。”
莫尔斯?莫连的文章,如同在篝火之上又泼了一锅油,顿时引发了英国朝野普遍的争议。长期沉湎于英帝国威力,开始更多把目光从国际形势转向英帝国内部种种复杂的殖民地问题,劳资问题,财政税收问题的英国中上阶层来说,一直被视为高枕无忧的不列颠霸权,突然之间仿佛就濒临瓦解,这让很多人的惊愕之余,也不由得真正开始了某种忧虑-
与此相比,另一个条约,似乎没有那么刺眼,但在某些高瞻远瞩的英国精英政治家眼中,却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一月十五日,中德双方代表在北京草签《中德文化交流协定》。
该协定共有五条,三十二款,其主要内容包括:德意志帝国将在北京成立“中德文化交流专项基金”,投入三亿马克,主要购买中国的铁路债券,市政债券和优质公司债券和股权,中国政fu则投入对应的一亿华元,购买德国优秀企业发行的华元债券和股票,其分红全部用于中德文化交流项目。
其主要项目包括:德国大学每年接收中国政fu公派的两百名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由专项基金提供基本的生活补贴;一千名甲等留学生,由专项基金提供其大学本科到研究生毕业的全部学费,基本生活补贴和交通费。此外,德国政fu每年还将接收两千名乙等留学生,由专项基金承担其本科学费;三千名丙等技术留学生,由德国企业和专业学校对其进行三年制的高级厂矿技术人员培训。以上全部人员的初等和复试选拔由中国方面负责,最终的考试和人选由德国方面负责。
此外,中国方面则每年接收两百名德国访问学者,一千名甲等留学生,两千名乙等留学生,人选范围由德国提供,最终确定由中国负责。
德国方面,在三年内将以德皇的名义邀请不低于一千名德国大学教师,知名工程师,技术专家赴华讲学和就职,薪酬由中德双方对半承担。
……
在郑宇看来,这个世界,决定国与国之间力量消长的,从深层次和长周期来说,终究是国家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直接来自于教育。
与具有近百年义务教育积累的列强相比,中国虽然以前所未有的强力进行了教育建设,但无论是水平,还是资源总量,都无法相提并论。郑鹰等穿越者,固然利用先知先觉的优势,建立了覆盖海内外的政治经济情报网络,利用金钱在内的各种手段从国外挖来了很多另一时空历史上知名的发明家,但这种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正在逐渐削弱。
列强强有力的教育体制积累,优秀的工业文明沉淀,成熟的近现代教育体制,鼓励创新和批判的社会文化,都决定了他们的发展绝不会因为某些“优秀分子”被挖走而遭到打断。
这些历史名人的跳槽,固然在某些领域对中国方面特定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飞跃,却也在西方社会带来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尽管中国方面通过专利注册,试图垄断某些重要技术的独占x-ng,但一方面是专利保护期,一方面则越发刺ji了列强其他精英分子的研发热情。很快,或者是在这些发明的启发下,或者是某些人的另辟蹊径,中国方面在很多领域建立的专利壁垒都被一一突破,而列强创新和进步的脚步,在巨额利润的刺ji下,也是在中国提前开启了某些大n,指明了某些方向的引导下,反而比历史上的进展更加迅猛而直接。
至于保密,郑宇尽管非常重视,却从不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单纯依靠保密来维持住自己的竞争优势。国家的长期发展,靠的终究是创新力。只有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持续创新,不断超越,才可以把一个民族持续推向前进。
对于中国传统上崇拜权威,信圣人之言,又喜欢用某种神秘主义的思想体系来自我安慰的文化特x-ng,郑宇始终耿耿于怀。因循守旧,缺乏打破常规的勇气,缺乏挑战师长和“权威”的魄力,这样一种“hexie”的文化,即使在这个面目全非的历史中,依然在潜移默化地统治者几乎全部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郑宇不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对于文化,他只能借助于体制框架的梳理,舆论基调的影响,再就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姿态,用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的西方文化来进行持续的冲击,以摧毁传统君臣父子式尊卑文化在教育乃至一切领域的统治地位。
而在教育资源方面,中国固然已经可以利用师范体制“批量”培养新式的小学教师,但大学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导致中学和大学教师严重不足。这一次,占领日本之后,许凡甚至把日本几所著名大学的学术精英挖了不少,充实到中国的几所大学之中。一方面是促进文化交流,一方面也是补充大学教育资源的匮乏。
与之相反,作为全世界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的大学教育在全球处于最顶级的水准,莱比锡大学,哥廷根大学等都是当时全球学术界的明珠,地位甚至超过了后世的哈佛耶鲁。而德国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处于当时世界的绝对顶尖水准。按照当时一位法国教授的说法,“在科学的各个领域,德国毫不例外居领先地位。德国一国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已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各国的总和。这是不争的事实。德国在科学上的优势可以和英国在贸易和海上的优势相媲美。”
在郑宇看来,通过留学生计划,实现借ji生蛋,充分利用德国优秀的大学教育资源帮助中国批量培养人才,正是经济发展需求与现有教育资源之间巨大矛盾的一个快捷途径。而这些有来有往的学术交流,对于避免国人在短暂的觉醒之后再次心满意足地回到“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之中,对于开阔国人的眼界,促进国家进一步走向文明开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对于很多英国政界精英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从1885年开始,英国就有意识地对中国开放教育资源。
英国的著名大学,牛津,剑桥,卡迪夫,埃塞克斯,爱丁堡,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曼彻斯特大学,乃至桑赫斯特军校,格林威治海校等等都招收了大批中国留学生。
甚至一向对英帝国体系内开放,注重培养英属殖民地上层精英对英国忠诚度的几所贵族公学,如伊顿,哈罗,罗丁女校,也破例在中国招收了很多上层家庭的学生。
英国人的成果是显著的:
在中国,法律界的上层,从最高法院到民间最顶尖的皇家律师行,大律师几乎清一s-的牛津法律系毕业,或者就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玛丽王后学院,剑桥的高材生;
经济界,尤其是中枢的工商部,财政部,随处可见风度翩翩,一派英国绅士派头的留英归国精英,大多出自剑桥,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或者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中国海军,大部分老资格高级军官都有留英经历,而中国海校至今还有英国退役海军军官任职,甚至已经入籍中国。
在中国的各大高校,作为学术交流或者直接聘任而从事教职或研究的英国学者数不胜数,各大高校,甚至一些中国仿效英国体制建立的si立寄宿制高中,与英国的教育界都有非常密切的交流合作。
通过这样的文化渗透,英国朝野中的精英分子一直认为,中国最终将在潜移默化中倒向英国,成为英帝国文治武功下的附庸和俘虏。
但从这一刻开始,在对中国的影响力方面,德国无疑成为了英国人有力的竞争对手。对此,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以si人身份拜访了中国政fu中的几位主要亲英派,包括首相刘定一,央行副行长孙多森,财政部副部长李登云等人,却始终不得要领。这些人si下里也表达了对中英关系最近的走向表示忧虑,但却也并不认为中国从此会抛弃英国倒向德国。他们普遍的意见是,中国这一次战争,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在东亚的传统势力范围,只要达到这一目的,中国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内建设上来,而不会被德国怂恿与传统盟友英国结怨。
好几位多年留学英国的中国高官都动了感情,纷纷保证“绝不会允许金龙踏日旗与圣乔治十字旗在未来走向敌对”。不过,他们也意味深长地提出,目前德国对中国表达了足够的善意,而英国作为盟友却被法国人拉过去极力阻挠中国镇压日本叛lu-n,现在英国国内又弥漫着对华不信任的舆论风ch-o,“实在令人遗憾”。
此外,几个人也都提出,以中华帝国目前的国力,军力,民气,欧洲国家在华残存的一些殖民主义痕迹,以及之前在前清英法联军洗劫北京夺取地大批中国国宝还堂而皇之地存在英法两国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这将越发成为扎在中国民众心头的一根刺。如某些领域的关税协商体制,租借地,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等等,这些东西的存在,将会持续损害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关系,最终也无益于这些国家的根本利益。
对此,朱尔典心知肚明。
很显然,这些意见代表了中国政fu的某种意向。面对这些越发自信起来的中国政治家,虽然朱尔典表面上依然是招牌式的矜持和淡定,心中却有了几分苦涩与凄凉。他不是没有想过,以那位已经不在世的中国枭雄一贯的沉稳老辣,一定会留有某些底牌,而中国也有很大的可能成为这一场战争出人意料的最终胜利者。但他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胜利会以如此压倒x-ng和戏剧x-ng的面目出现。
至于一直被英国方面视为杀手锏的财政金融手段,目前看来,对中国方面的威慑似乎不大。虽然并不清楚中国方面的真实财政状况,但朱尔典算下来,也相信有美国和犹太人那几笔资金的支持,再加上中国以先守后攻的手腕在深远内线一举歼灭了俄军主力,又摧枯拉朽地在辽东和朝鲜分割并瓦解了日本军队,尤其是最近又攻取了上乌金思克和赤塔,除非中国人过于贪婪无厌,否则战争已经不可能演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中国机动舰队全歼了日俄联合舰队之后,实力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获得了俘获舰只的加强。以中国海军教育体系的完备,最多半年到一年,这些缴获的战舰就可以具备战斗力,而中国的新舰也将入役。
而英国方面,即使无视德国的威胁,从本土调动主力舰队到远东威胁中国人,但至少也需要六到八个月的时间。到了那个时候,即使皇家海军真的动手,恐怕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朱尔典思考再三,又和阿斯顿反复讨论,最终对伦敦白厅方面提出了建议:鉴于远东的局势已经难以逆转,建议帝国当局立即对华表达亲善,避免中国彻底倒向德国。另一方面,加紧与美国,法国方面就远东问题达成谅解,怂恿他们对俄国提供一定的援助,推动俄国与中国坚持打下去,消耗中国的国力,并在适当的时机刺ji中国国民的反战情绪,推动其内部意见分歧。届时大英帝国以主斡旋人和财政支持人的面目出现,以收获中俄两国对英国的友谊和依赖。
可就在这个时候,北京又传出了新的重磅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