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明朝的政坛来说,1645年十月注定是漫长的一个月。中秋节后的第二天,一条有如重磅炸弹的消息承载在邸报上,从南京朝着四面八方飞速流传。
内阁首辅马士英,廷议之时提出火耗定额,火耗归公,继而又提出了大幅度提高各级官员的薪水。得到邸报的各级地方官员,看罢了无不倒吸一口冷气。这是要绝他们的财路啊!也亏着廷议的时候纷争颇多,王铎那老头死乞白赖地要求堪行天下,广为议之。否则真要是通过了,那一下子就将这些地方官从天堂拉到了地狱。
于是乎这些地方官纷纷上书,表示反对。当然,有反对的自然就有赞成的。在地方上任职,也得看是干什么的。有的衙门有油水,有的自然就只有清水。谁不乐意正大光明的增加自己的收入?
这边厢地方官们忙着写奏折,还没等措辞完善呢,又一个晴天霹雳炸了下来。
时隔两天,当朝首辅马士英有感捐纳之弊,提议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与管理。其具体措施当中,抽都察院御史广布各地巡查也就罢了,要命的是还有一条:凡乡梓、坊间随机择若干生员,考民之疾苦,待该官满任,为其考评。会同上官考评,一并考量。若汇总为下,则罚俸降级,并吏部记过。连续两次考评为下,则去官罢职。
狠辣,狠辣啊!好家伙,以后这地方官不好当了。不但要媚上,还得抚下。既不能盘剥乡梓,还得把上头喂饱了。这这这……情何以堪啊!那些将奏折送出去的地方官,义愤填膺之下奋笔疾书,又开始写奏折;那些还在措辞的,两件事并做一件事,一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但地方官们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又过了两天,新的邸报又来了。马士英这次没吓大家伙,只是说既然朝廷安定下来,也该恢复科举了。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当选贤才入朝为官。这是好事儿啊。
然后地方官们充分地认识到了马士英将好事儿变成坏事儿的能力。没过两天,飞马而来的邸报上带来了马士英的神论!
首辅大人在廷议之时,感慨了一番科举之弊。八股文是什么玩意大家伙都知道,除非充任教谕,否则但凡是考过科举的,这辈子都不想再碰八股文。可这玩意已成定例,哪是一朝一夕能改得了的。
天下间的士子,这么些年一直在苦练八股文。你说八股文有弊端,说改就改了,那让这些苦练八股文的士子怎么办?
没成想,首辅大人话锋一转,又说起了大明朝的各级行政机构的弊端。按照首辅大人的说法,大明朝不应该存在冗官的问题,反倒是当官儿的太少了。在这一神论提出之后,首辅大人义正言辞地提出要扩编,连带着要改革科举。争取下一科不是选三百人,而是选三千人……乃至三万人。
为此,首辅大人提出改科举为公务员考试。同时,提出改组各级行政机构。按照首辅大人的意思,改组之后县令便不是一地的父母官了。身边多了几个从七品的副县令不说,下头还有什么财政、税务等乱七八糟的八品官儿。这也就罢了,更有甚者,首辅大人还要改组官吏,恢复唐朝旧制,官吏一体。这就意味着吏员从此以后可以名正言顺的转为官员。
分权,掣肘……种种的不妙前景让所有的地方官头皮发炸。
疯了!马士英一定是疯了!
但不得不说,马士英的疯狂建议很受士子们乃至小吏们的追捧。好事儿啊!科举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科就那么点人,大家伙挤破了头也未见其能挤得进去。首辅大人高瞻远瞩,扩大编制。以后每科选士大为增加,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大好的机会。
当然,那些才情高的肯定不满意。一个是没了状元、进士之分,这等于降低了含金量;再一个,从今以后无分官吏,你就是考过了科举,甭管名次如何,也得老老实实地夹着尾巴从吏员做起。这,这这这,这叫人情何以堪?
各地的才子们纷纷上书驳斥,然后很快便被那些才情不高的同窗所淹没。好家伙,你才情高,所以不想改制,可老子考了二十年还是个生员,你让老子怎么办?阻人前程,不共戴天!
根据不完全统计,十月间大明朝江南地区治安状况陡然下降,各地纷纷爆发大规模聚众斗殴事件。并且知识分子参与的斗殴事件的数量,破天荒地头一次超过了非知识分子……
连番压制地方的政策接连下发,毫无例外地引得地方的猛烈反弹。奏疏如同雪片一般飞向南京,内阁的小吏刚开始还抱着奏疏,到了后来干脆就扛着麻袋飞奔。
州府主官的反弹也就罢了,到了后来,各地的封疆大吏也纷纷上书,质疑朝廷举措的正确xing。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两广总督孙传庭,老头便上书表示有限度的支持。
孙督支持改科举,支持改官府构成。严重支持火耗归公!轻微支持改善薪酬——老头认为上涨的幅度太大了。砍掉三分之二还差不多。另外对新的监督体制表示观望。
吵,整天的吵!在朝堂上吵,在地方上吵,地方跟朝廷吵,才子跟落第秀才吵,主官跟小吏吵。弘光朝自从立朝以来,迸发了前所未有,几乎全民xing的大吵架。这次吵架的规模,远超福王登基。
而当所有人掳胳膊挽袖子准备大吵一场的时候,马士英又提出了新的建议。老马有感于民间银两流通不便,决定铸银币便民。当然,铸币权只能归属中枢,地方上是没有权力铸银币的。并且出台了一条新的政策,从今往后,凡是使用银币上缴赋税的,各级官府都不许向该商户、民户收取火耗钱。
老马的这条提议传递到各级官员手里的时候,所有人都愣了愣。没理由啊,首辅大人最近一直ting劲爆的,怎么提出这么一条温吞水?
银币大家伙虽然都见过,可将银币与火耗联系在一起,并得出马士英这是要废除火耗弊端……这种人不是没有,可实在是太少了。而且能得出这结论的,大多都是熟知内情的。眼下所有的大明官员都为前几条过于劲爆的提议争吵着,哪有心思搭理什么铸币?
然后除了有限的几个有先见之明的家伙,所有人自动忽略了这一条,继续为着前几条继续跟同僚们喷口水。于是乎在绝大多数大明的官僚都毫不在意的情况下,铸币以及连带着的银币不收火耗政策,在朝堂上得以通过。
而就在该政策确立的第二天,马士英便宣布,各级官员的年终俸禄,将统一发放。没有折sè物,也没有发霉的米面,这一次全部都是新铸造出来的银币。
没过几天,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与磋商,大明朝上下终于达成了共识。老马改科举为公务员考试的提议得以初步通过。消息传来,天下间大多数士子欢声雷动。齐赞首辅大人实为读书人之楷模。
再过了几天,有一条妥协之后的政策得以出台。下一年开始,各地各级官府所收火耗,不得多于三钱。赋税所得散碎银两,统一运往南京重新熔铸为银币。火耗所得,五成归公,其余由各地各级官府各自提留。
与此同时,关于捐纳之争,终于告一段落了。事实上不论是王铎那老头还是新势力复社党人,从来就没有想过马士英这家伙居然将一件麻烦事变成了无数件麻烦事。几经妥协之后,新的监督体制出台。如马士英所愿,他的提议一一通过。然后关于对捐官的考评,变成了甭管之前如何,只要有一次下,那就立马卷铺盖走人,并且记录在案,永不录用。
而关于扩大公务员编制的争论还在继续,可以肯定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继续。几千年了,州府县,各级衙门都是这么过来的,哪是一朝一夕可以改的?关于这点,地方官们抵触极大。相反,这事儿在舆论上反倒是呼声最高。这年头大明朝的舆论掌握在谁手里?士子们!
所以说这事儿通过是早晚的事儿。要是不通过扩编,那就没法改科举为公务员考试。当官儿的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戳在哪儿,不改组哪来的那么些个职位空缺?
王铎老头战斗了一个月,结果是节节败退,屡屡失利。等静下心来仔细一琢磨,马士英这老小子明显是早有预谋啊!
捐纳收买了富商大户,紧跟着出台了严格的监督体制。这等于是给个甜枣弹了个脑瓜崩。那些富商背后肯定还会感ji马士英。
火耗归公狠狠扇了地方官一巴掌,随即提高俸禄,给了全天下所有官员一个大甜枣。
再说官府改组与科举改组,这等于是收买了全天下的士子,将其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而后与那些个冥顽不灵的地方官战斗。
凡此种种,或者打一巴掌给一甜枣,或者拉拢多数打击少数,就从来没有孤身战斗的时候。想到马士英的手段,王铎老头捶xiong顿足不已,连连感叹:“吾不如jiān党多矣!”ro!。
内阁首辅马士英,廷议之时提出火耗定额,火耗归公,继而又提出了大幅度提高各级官员的薪水。得到邸报的各级地方官员,看罢了无不倒吸一口冷气。这是要绝他们的财路啊!也亏着廷议的时候纷争颇多,王铎那老头死乞白赖地要求堪行天下,广为议之。否则真要是通过了,那一下子就将这些地方官从天堂拉到了地狱。
于是乎这些地方官纷纷上书,表示反对。当然,有反对的自然就有赞成的。在地方上任职,也得看是干什么的。有的衙门有油水,有的自然就只有清水。谁不乐意正大光明的增加自己的收入?
这边厢地方官们忙着写奏折,还没等措辞完善呢,又一个晴天霹雳炸了下来。
时隔两天,当朝首辅马士英有感捐纳之弊,提议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与管理。其具体措施当中,抽都察院御史广布各地巡查也就罢了,要命的是还有一条:凡乡梓、坊间随机择若干生员,考民之疾苦,待该官满任,为其考评。会同上官考评,一并考量。若汇总为下,则罚俸降级,并吏部记过。连续两次考评为下,则去官罢职。
狠辣,狠辣啊!好家伙,以后这地方官不好当了。不但要媚上,还得抚下。既不能盘剥乡梓,还得把上头喂饱了。这这这……情何以堪啊!那些将奏折送出去的地方官,义愤填膺之下奋笔疾书,又开始写奏折;那些还在措辞的,两件事并做一件事,一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但地方官们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又过了两天,新的邸报又来了。马士英这次没吓大家伙,只是说既然朝廷安定下来,也该恢复科举了。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当选贤才入朝为官。这是好事儿啊。
然后地方官们充分地认识到了马士英将好事儿变成坏事儿的能力。没过两天,飞马而来的邸报上带来了马士英的神论!
首辅大人在廷议之时,感慨了一番科举之弊。八股文是什么玩意大家伙都知道,除非充任教谕,否则但凡是考过科举的,这辈子都不想再碰八股文。可这玩意已成定例,哪是一朝一夕能改得了的。
天下间的士子,这么些年一直在苦练八股文。你说八股文有弊端,说改就改了,那让这些苦练八股文的士子怎么办?
没成想,首辅大人话锋一转,又说起了大明朝的各级行政机构的弊端。按照首辅大人的说法,大明朝不应该存在冗官的问题,反倒是当官儿的太少了。在这一神论提出之后,首辅大人义正言辞地提出要扩编,连带着要改革科举。争取下一科不是选三百人,而是选三千人……乃至三万人。
为此,首辅大人提出改科举为公务员考试。同时,提出改组各级行政机构。按照首辅大人的意思,改组之后县令便不是一地的父母官了。身边多了几个从七品的副县令不说,下头还有什么财政、税务等乱七八糟的八品官儿。这也就罢了,更有甚者,首辅大人还要改组官吏,恢复唐朝旧制,官吏一体。这就意味着吏员从此以后可以名正言顺的转为官员。
分权,掣肘……种种的不妙前景让所有的地方官头皮发炸。
疯了!马士英一定是疯了!
但不得不说,马士英的疯狂建议很受士子们乃至小吏们的追捧。好事儿啊!科举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科就那么点人,大家伙挤破了头也未见其能挤得进去。首辅大人高瞻远瞩,扩大编制。以后每科选士大为增加,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大好的机会。
当然,那些才情高的肯定不满意。一个是没了状元、进士之分,这等于降低了含金量;再一个,从今以后无分官吏,你就是考过了科举,甭管名次如何,也得老老实实地夹着尾巴从吏员做起。这,这这这,这叫人情何以堪?
各地的才子们纷纷上书驳斥,然后很快便被那些才情不高的同窗所淹没。好家伙,你才情高,所以不想改制,可老子考了二十年还是个生员,你让老子怎么办?阻人前程,不共戴天!
根据不完全统计,十月间大明朝江南地区治安状况陡然下降,各地纷纷爆发大规模聚众斗殴事件。并且知识分子参与的斗殴事件的数量,破天荒地头一次超过了非知识分子……
连番压制地方的政策接连下发,毫无例外地引得地方的猛烈反弹。奏疏如同雪片一般飞向南京,内阁的小吏刚开始还抱着奏疏,到了后来干脆就扛着麻袋飞奔。
州府主官的反弹也就罢了,到了后来,各地的封疆大吏也纷纷上书,质疑朝廷举措的正确xing。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两广总督孙传庭,老头便上书表示有限度的支持。
孙督支持改科举,支持改官府构成。严重支持火耗归公!轻微支持改善薪酬——老头认为上涨的幅度太大了。砍掉三分之二还差不多。另外对新的监督体制表示观望。
吵,整天的吵!在朝堂上吵,在地方上吵,地方跟朝廷吵,才子跟落第秀才吵,主官跟小吏吵。弘光朝自从立朝以来,迸发了前所未有,几乎全民xing的大吵架。这次吵架的规模,远超福王登基。
而当所有人掳胳膊挽袖子准备大吵一场的时候,马士英又提出了新的建议。老马有感于民间银两流通不便,决定铸银币便民。当然,铸币权只能归属中枢,地方上是没有权力铸银币的。并且出台了一条新的政策,从今往后,凡是使用银币上缴赋税的,各级官府都不许向该商户、民户收取火耗钱。
老马的这条提议传递到各级官员手里的时候,所有人都愣了愣。没理由啊,首辅大人最近一直ting劲爆的,怎么提出这么一条温吞水?
银币大家伙虽然都见过,可将银币与火耗联系在一起,并得出马士英这是要废除火耗弊端……这种人不是没有,可实在是太少了。而且能得出这结论的,大多都是熟知内情的。眼下所有的大明官员都为前几条过于劲爆的提议争吵着,哪有心思搭理什么铸币?
然后除了有限的几个有先见之明的家伙,所有人自动忽略了这一条,继续为着前几条继续跟同僚们喷口水。于是乎在绝大多数大明的官僚都毫不在意的情况下,铸币以及连带着的银币不收火耗政策,在朝堂上得以通过。
而就在该政策确立的第二天,马士英便宣布,各级官员的年终俸禄,将统一发放。没有折sè物,也没有发霉的米面,这一次全部都是新铸造出来的银币。
没过几天,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与磋商,大明朝上下终于达成了共识。老马改科举为公务员考试的提议得以初步通过。消息传来,天下间大多数士子欢声雷动。齐赞首辅大人实为读书人之楷模。
再过了几天,有一条妥协之后的政策得以出台。下一年开始,各地各级官府所收火耗,不得多于三钱。赋税所得散碎银两,统一运往南京重新熔铸为银币。火耗所得,五成归公,其余由各地各级官府各自提留。
与此同时,关于捐纳之争,终于告一段落了。事实上不论是王铎那老头还是新势力复社党人,从来就没有想过马士英这家伙居然将一件麻烦事变成了无数件麻烦事。几经妥协之后,新的监督体制出台。如马士英所愿,他的提议一一通过。然后关于对捐官的考评,变成了甭管之前如何,只要有一次下,那就立马卷铺盖走人,并且记录在案,永不录用。
而关于扩大公务员编制的争论还在继续,可以肯定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继续。几千年了,州府县,各级衙门都是这么过来的,哪是一朝一夕可以改的?关于这点,地方官们抵触极大。相反,这事儿在舆论上反倒是呼声最高。这年头大明朝的舆论掌握在谁手里?士子们!
所以说这事儿通过是早晚的事儿。要是不通过扩编,那就没法改科举为公务员考试。当官儿的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戳在哪儿,不改组哪来的那么些个职位空缺?
王铎老头战斗了一个月,结果是节节败退,屡屡失利。等静下心来仔细一琢磨,马士英这老小子明显是早有预谋啊!
捐纳收买了富商大户,紧跟着出台了严格的监督体制。这等于是给个甜枣弹了个脑瓜崩。那些富商背后肯定还会感ji马士英。
火耗归公狠狠扇了地方官一巴掌,随即提高俸禄,给了全天下所有官员一个大甜枣。
再说官府改组与科举改组,这等于是收买了全天下的士子,将其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而后与那些个冥顽不灵的地方官战斗。
凡此种种,或者打一巴掌给一甜枣,或者拉拢多数打击少数,就从来没有孤身战斗的时候。想到马士英的手段,王铎老头捶xiong顿足不已,连连感叹:“吾不如jiān党多矣!”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