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二去,阿东也就不和我争什么理论,转而指摘我的动作手法乃至心境,根本不讨论正确与否,先把自身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理论地位上,从而达到不败的境地。

    比如我打一拳,阿东立即指摘这出拳的角度力量,其言辞之不堪,好像连街上偷东西的小维子都打不过。气得我牙根只咬,只是同样也奈何他不得。

    不过阿东虽然从理论上驳不倒我,但是其那些古里古怪的说法实践起来却是非常的有用。我练的是家传的拳法,刚猛无双,通常未伤人先伤己,整的跟个七伤拳似的。

    阿东一看之下却是摇头,称这是战阵之拳,若是身强力壮之人练练倒也罢了,天长日久之下也能练到深处,乃是阳极阴生之象。可是我这破败的身体实在承受不住这种摧残,原本感觉充沛的拳劲,打出来却是软绵绵的,力气也发不出来。

    阿东说这是经脉还不是畅通的缘故,可是按我以前总结的经验,只要架势到了,调整好腰马,拳劲就能发出来,跟经脉有个屁关系。

    “你家的拳是由外入内,算个什么内功,就你这样练个一百年也成不了气候。”

    阿东恶毒的刺我,若不是他说的头头是道,我还真想把这家伙给屏蔽了,一了百了。

    “你行气未久,经脉不通,不要练这种东西,打太极拳吧。”阿东如是说。

    太极拳,久闻大名,不过我深表疑虑,毕竟传统的力量太大了。就像现在商品广告一样,你要说个双星鞋就没人买,一改美特斯邦威立马翻个三倍价。同样的木地板,欧典的就成了贵族,号称德意志森林,谁知到底还是咱的土特产。什么东西换个洋名一包装立马身价百倍,无知的百姓们趋之若鹜。

    这拳法也是同理,太极拳之所以出名靠的就是传统的力量,不过是山沟的陈家拳,若不是杨露禅更名太极,一扯上那些神神叨叨的传统文化,这才立即被社会的上上下下所接受。心意**拳,威力猛,还在形意之上,但就缺了五行学说,始终不如学生拳。董海川,转掌之威,天下无对,还不是落得个身残志坚王府为奴?一改八卦掌,顿时名传京师,皇帝都来学。

    当真论实用,还是要以实战被标准,只可惜时代不同鸟,当年明末戚继光等武术大家苦心收录的拳术、各家各派以人名或动物命名的拳法,几乎都失传殆尽。

    阿东如此看不起俺家的拳法当然有他的想法,只是我不能接受而已,但是让我练太极倒也没意见,早就想学这东西,只是苦于没有名师指点,又怕遇到骗子,人财两空。

    太极拳传说是武当祖师张三丰所创,现代又被考证为河南陈家沟陈王廷的功夫,两种说法各有其证,打起嘴仗来都不含糊。

    两者之间的恩怨姑且不谈,作为学拳的我自然也略有耳闻,其实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文化根底的流传进化。华夏文化流传千年,若说没有交汇融合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人借着传统的智慧领悟到一点东西,就把其据为己有,那是不道德的,颇有欺世盗名的意思。

    张三丰也罢,陈王廷也罢,你再早还能早过道祖去?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阿东教我的不知是哪派的太极,依我看倒更像简化太极二十四式,疑惑之下我一问,靠,还真是这样。

    “废话,当年在军队里面只学过这个,自然只能教你这个。太极之理只在阴阳,能辨刚柔就能得其妙用,你管它哪家哪派的干什么?”

    阿东还振振有词,仿佛理所当然,我才是无理取闹。不过我一想也是,金大师不就这么写的嘛,张无忌得三丰祖师传功,不拘一招一式,忘得精光方才最好。虽然是小说家言,倒也符合华夏传统。

    在学校的时候学过这东西,当时是体育课选修,我是觉得这东西拿学分容易,特地还装模作样的上了几课。

    那传功的体育老师姓什么来着,反正是个很拗口的字,一时想不起来,姑且叫他求大师吧。不叫他老师而称大师的原因是此人能言善辩,且通国学,还留过洋,着实有几把刷子。课堂上说的天花乱坠,各类精妙招法着实比划了不少,只是动起手来稀松平常。

    有一次求大师给老外留学生代课玩拳,讲了不少的五行拳理论,三才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劈崩钻炮横,一套一套的,不用说外国同学了,连我听得都赞叹不已,大师果然有本事。

    只是现在国际之间的交流实在没有障碍,人民的素质都提高了,不太好糊弄。上来一特实诚的非洲哥们,要求过招,那就打呗。那哥们估计练过少林拳,上来架势一拉就如狂风暴雨,几下子就一脚把求大师弄了个屁敦。

    大师到底是大师,人家还很镇静,面不改色心不跳,客气了几句,继续上课。后来那非洲哥们上厕所的功夫,求大师的几名弟子也跟了进去。后来发生了什么我就不清楚了,反正是保安把他们架出来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万不可拘泥于什么拳招架势,碰上群殴一样歇菜,还是拼命比较管用。

    不过求大师的理论基础还是扎实的,我在他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太极的一般修炼程序。

    学太极首先要练拳架,就是说要打上几个月的拳,熟悉各招各式的走位、拳路、虚实、顺逆、收发、聚散、上下左右身前身后等等等等。

    然后是改拳,得上三山,寻访名师,让其对拳招动作做进一步的圆整,务必要让全身气劲贯通,“要使动作符合技击的要求,力求周身灵活,对称平稳,要求每个习练者有规矩的外型,完整的内劲,鲜明的技击法,扎实的功力,优美的太极神韵”。

    改拳之后就算入了门,后面就是一些推手、单式、功力、技击等等的功力训练。

    当年我一听这玩意就头大,实在不像是人练的东西,再说名师难寻,求大师也不像这块料,也就搁了下来。

    现在旧事重提,阿东愿意教,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个人喜欢实战的,貌似应该从推手练起。

    “你练推手干嘛?推手是那些练到深处的高手们磨练实战用的,功夫不到,那就是个花架子。”阿东又开始训话,“要说实战,你已经不用再入门了,只要日后慢慢磨练就好。咱们现在练太极,为的是让你寻气路,壮生机,把你那可怜的真气锻炼出来。”

    这样啊,我大失所望,看来又要同那些老头老太为伍,养生延年了。

    这些天的药补兼练气,让我体内终于有了那么一丝微弱的真气,来回的游走。阿东让我领着这股真气,试着在打拳的同时,尽量意到气到,含而不发。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我经常动作僵硬,把以前的家传拳发力方法给带了进来,弄得不伦不类,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虎虎生风的乱打,两个字——难看。

    我是不在乎,反正江上风大,这时候也没人上甲板,每人看见也就算不上丑陋。再说了,阿东自己也说了,招式如何并不需要挂心,关键是要体会到气走诸脉,挥洒自如的感觉。

    不过阿东说他对我的动作是惨不忍睹,已经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步,他老人家实在受不了,先去精神深处闭关去也。

    不看就不看,nnd,老子还不在乎捏。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内气在打拳时候被驱动的快感,那一丝热气运转不休,从丹田循着各脉再到发力各处,渐渐的由快到慢,由弱转强。

    练到此时,我反而没有了一开始的火气,那种一出拳就要分出胜负生死的完全消失,动作渐渐的飘逸自如,但是其中蕴含的力道却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如何之大。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这种感觉很奇妙,仿如就像太极拳经上讲的那种“中正安舒,四肢百骸劲分阴阳,逢上必下,逢左必右,前发後塌,八面支撑,气走丹田,发劲松活弹抖,轻沉兼备,虚实俱全。有声有色,潇洒庄重,舒展紧凑,有快有慢,有刚有柔,节节贯通,使人感到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将你带进一种美妙的境界中”。

    当然了,这种所说的我肯定没做到,但是感觉却是应当如此。

    原来练气还有这好处,都成境界了。或许我家传的拳法也能做到,只是我功力不到,领会不得而已。

    精神世界当中我没有实体,体会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相当容易,而这次是在现实世界当中第一次,来之不易,我不敢打断,浑然忘我的打了一套又一套。

    此时已经是早上六七点,这一趟下来浑身大汗,只觉得浑身舒爽无比,觉得差不多了,我缓缓的收了功。

    一声中气十足的叫好声从后面响起,打断了我的回味。一扭头,甲板上站着两个人,叫好的是一个老人,头顶精光滑溜一根毛都没有,身穿白色对襟,脚下一双黑色布鞋,拄着一根红木雕龙拐棍,人虽老却是很精神。

    老人身旁站着一个年轻人,西服革履,低眉顺目,剃着个小平头,稍稍露出的手腕筋骨粗大,肌肉虬结,看起来相当的强壮。

    两人慢慢的走近,老人哈哈笑着问我:“你娃拳打得好,好地很啊。啥时候练起地?”

    好家伙,这口音川味太浓,我差点没听懂,老人看我发楞,又放慢语速重复了一遍,这次口音略减,我这才了然。

    “您老好,不过是庄稼把式,入不得方家法眼,呵呵。”我连忙谦虚一下,毕竟眼前这两位看起来不像平常人,老人倒也罢了,这么大年纪走路稳当的异常,气度不凡。那年轻人更是了不得,龙行虎步,那么大的块头不显笨拙,看着就让人有安全感。

    寒暄了几句,基本情况就清楚了,老人心直口快直接说了他的来历,自称姓吴,今年八十有五,祖籍四川,现在是是台湾人过来旅游的,几十年没回来,顺便归乡祭祖。

章节目录

再生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我我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二十五 拳-记忆再生不是梦作文,再生记,笔趣阁并收藏再生记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