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安德烈同志,没想到才四个月就又见面了。”科京看上去气色不错,他是上个月23号刚调任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设计.=.师,而原来的总设计师伊万诺夫因被斥责为“托派”而遭到清洗。不过和历史上不同,这个伊万诺夫在审查后没有被处决,而是被“配”到下塔吉尔当“苦力”,到那里的铁路车厢厂担任设计师——这都是林俊让亚历山大做的安排:到下塔吉尔这位“倒霉”的设计师还能挥“余热”,又能为铁路车厢厂建立新的坦克生产基地做“准备”。当然,下塔吉尔的同志也“相当欢迎”亚历山大同志的安排,伊万诺夫的工作能力也是众人都知道的。
“科京同志,我也没想到这么快就又见面。这次只是来例行公事,呆两天就走。”
林俊说的是实话,他最多就在列宁格勒呆两天,因为已经有一帮子人出先去了索契。
列宁格勒早在沙皇时期就是俄国的重工业基地,而二十年代以后,苏维埃又把这里建设成了苏联最重要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研究和生产基地。在1937年,列宁格勒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研究和生产有三个厂,个厂是伏罗希洛夫工厂,即174;布尔什维克工厂,即100;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即185,而三个工厂原有的设计团体也进行了组合,只留下一个总设计局负责监督3厂的生产。在三个工厂中,以185厂最有势,而该厂现在的厂长是萨尔茨曼,三个厂的总设计师就是林俊眼前的这个科京。
50年代以前出生的朋友应该都听过基洛夫工厂的名字,联,被命名为“基洛夫”的工厂有很多,就是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的真正“意思”是一个企业联合体,下属有多家分厂,在30代就已经拥有上万名工人。
历史上的“基洛夫工厂”曾被冠以“怪物工厂”的“美名”,因为就是这个科京带着手下的两组设计人员,弄了几个“威力巨大而脱离实际”的重型坦克方案,最重的设计过了120。而且有些设计还制造出了样车,结果可想而知,每种设计的机动性都能和t-35有的一拼”。斯大林在看了这些大家伙的性能测试后,曾经不无诙谐的说它们是“百货店的坦克,有炮弹随时都可以打”!——历史上斯大林说这话是在1939年9月,而这句话也宣告了苏联坦克工业“多炮塔时代“的终结。
林俊的出现,让这个“百货商店“一般的时期整整提前两年结束,而科京接手列宁格勒方面的坦克设计时,他的前任也已经有了个比较完整的重型坦克设计方案,这刚好可以被科京“借鉴”。对于这位年轻的设计师而言,目前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就等着哈尔科夫方面的b~
这次林俊“出差”已经不像上次一般“孤家寡人”一个,费科奇诺夫、斯诺尔尼克和兰德斯科奇就一直在边上——他目前的身份已经完全不同。
当天下午林俊就视察参观了“基洛夫“工厂,现在这里生产的除了各种拖拉机和野战火炮外,生产的坦克就是t-26s1937型.由于有哈尔科夫方面也在生产同一型号的坦克,这边的生产能力没有满负荷运行,一切都在为还未“出世”的重型坦克做准备。当然富余的生产能力也没有被浪费,都被用在了拖拉机的生产上。
在苏联,一家能生产拖拉机的工厂就能生产坦克,反之将坦克制造厂将生产线用于拖拉机配套产品的生产更是“小菜一叠”,对此参观的林俊不得不佩服这些工厂的建造规划者和生产者——这才是最有效的军工生产企业。而且让林俊更加“佩服”的是:“基洛夫”产品的主要配件基本不需要从外厂调运,它内部的各家工厂就是它的“配件供应商”,它已经建立起基本独立的生产体系——这就是为什么二战时列宁格勒在被围困的两年多时间里,还有源源不断的坦克直接从工厂的车间开往前线的原因!虽然这和列宁格勒人的坚强意志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没有整体配套的生产能力,也不会有那些还未上漆的t-34接从生产线上驶往火线参加战斗。俊对于几十年后的一种观点不屑一顾,那就是海湾战
克无用论”。是的,相比西方国家的那些坦克,苏8坦克显得粗糙,甚至是“原始”;但它的优点也是西方的那些“先进”坦克无法比拟的:简单、可靠、操作培训容易、易于大量生产。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在冷战的最高峰,“红色帝国”的装甲洪流冲向西欧,北约的将军们可能除了手中的核武器还能有些作用外,就找不到其它的办法来对付铺天盖地般席卷而来的苏联坦克,因为北约的将军们手头没有、也根本得不到足够数量能与苏军装甲集团相抗衡的坦克——他们的坦克更像精密的仪器,而不是“武器”。
二战中的苏军将领和坦克设计师明白一个道理:他们需要的是简单可靠的武器,必须能够大量生产,也必须能让坦克成员在短时间内熟悉手中的武器。因为他们有比任何国家都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的坦克在前线所承受的打击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有无数战损的坦克和实战战例供他们研究。苏联的领导人比谁都清楚:战争中坦克的生命力非常短暂,如果像西方国家那样制造“仪器”,根本就承受不起巨大的消耗——德国人在机械制造方面“病态”一般的追求完美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他们的“虎”、“豹”虽然先进,但却无法大规模生产,因为它实在太“精密”了,精密到故障百出的地步:为了一样机械的“完美”,德国人会修改任何他们认为“不足”的地方,最后的结果就是常常制造出一些“怪物”。德国人的坦克相比苏联的对手往往能在实战中“以一敌三”,但很可惜德军坦克手们常常面对的是十倍于自己的苏军坦克。
苏联对坦克工业的要求是建立在“打大规模战争”的前提下,如果当年真的爆“第三次世界大战”,那对西方而言就是“灾难”——他们的武器经不起消耗、操作的技术军人来不及培训、精密的坦克工厂更禁不起打击。
前世林俊和战友讨论过海湾战争中苏式坦克惨败的原因,当时林俊的观点就是:它是为大规模战争准备的,需要的是两个大国间的较量,这么不对称的战争,傻瓜都知道还没打就已经输了。
战斗意志、指挥能力、战争潜力、战略纵深地形地貌和武器装备,这是战争的较量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当年“多国部队”的对手是一个因素也不具备,不输才怪。而且苏式坦克不仅能“适应”大规模战争,“小打小闹”也是一把好手——因为它简单、皮实、廉价,绝对是“第三世界”的最爱:要让一帮“小学都没毕业”的“黑哥们”去操作1也实在有些不现实,而且“穷兄弟们”也没那么多美元。
苏式坦克永远是林俊的“最爱”,而苏式坦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有点,林俊就能在“基洛夫工厂”这样的坦克研究制造企业里找到答案。
这趟“视察”林俊的时间“不够用”,第二天一早又赶往189厂,看了那里正在船台上建造的“俄罗斯”号。现在整个189厂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外面的“闲杂人员”是不可能进去的,就是对一般的红军高级将领也是“谢绝参观”;里面的工作人员出厂也需要进过多道审批,这一切都是为了保密。当然,对于林俊永远是“欢迎参观”——这不仅因为他的军事委员的身份,一个能把斯大林同志的办公室当“自家后院”一般“随意”进出的人,在苏联也许除了“男士免进”的场所外,还真找不出几个林俊进不去的地方。
看着船台上已经快成型的巨大舰体,林俊“感慨万千”——也许再过两三年,自己就可以驾机在上面起降了,那会是怎么样的感觉?!由于红海军有自己的航空兵学院,一直呆在茹科夫的林俊并不清楚舰载航空兵培养的方式和进度,只能靠着前世看过的和现有的一些资料来“猜测”,但有一点他知道:如果自己想在“俄罗斯”号上“爽”一把,那就得“老老实实”的再做一会“学员”。
奥尔洛夫告诉过他,由于目前为航母设计制造的舰载机还没有到位,试航训练的“白俄罗斯”号装备的是伊15战斗机,而且.:轰炸机和鱼雷机,只能用临时加装了瞄准具的双座教练机“顶替”。而“白俄罗斯”号上的飞行员都是在海军航空兵中“精挑细选”的老鸟,他们将是苏联舰载航空兵的“探路者”。
“科京同志,我也没想到这么快就又见面。这次只是来例行公事,呆两天就走。”
林俊说的是实话,他最多就在列宁格勒呆两天,因为已经有一帮子人出先去了索契。
列宁格勒早在沙皇时期就是俄国的重工业基地,而二十年代以后,苏维埃又把这里建设成了苏联最重要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研究和生产基地。在1937年,列宁格勒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研究和生产有三个厂,个厂是伏罗希洛夫工厂,即174;布尔什维克工厂,即100;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即185,而三个工厂原有的设计团体也进行了组合,只留下一个总设计局负责监督3厂的生产。在三个工厂中,以185厂最有势,而该厂现在的厂长是萨尔茨曼,三个厂的总设计师就是林俊眼前的这个科京。
50年代以前出生的朋友应该都听过基洛夫工厂的名字,联,被命名为“基洛夫”的工厂有很多,就是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的真正“意思”是一个企业联合体,下属有多家分厂,在30代就已经拥有上万名工人。
历史上的“基洛夫工厂”曾被冠以“怪物工厂”的“美名”,因为就是这个科京带着手下的两组设计人员,弄了几个“威力巨大而脱离实际”的重型坦克方案,最重的设计过了120。而且有些设计还制造出了样车,结果可想而知,每种设计的机动性都能和t-35有的一拼”。斯大林在看了这些大家伙的性能测试后,曾经不无诙谐的说它们是“百货店的坦克,有炮弹随时都可以打”!——历史上斯大林说这话是在1939年9月,而这句话也宣告了苏联坦克工业“多炮塔时代“的终结。
林俊的出现,让这个“百货商店“一般的时期整整提前两年结束,而科京接手列宁格勒方面的坦克设计时,他的前任也已经有了个比较完整的重型坦克设计方案,这刚好可以被科京“借鉴”。对于这位年轻的设计师而言,目前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就等着哈尔科夫方面的b~
这次林俊“出差”已经不像上次一般“孤家寡人”一个,费科奇诺夫、斯诺尔尼克和兰德斯科奇就一直在边上——他目前的身份已经完全不同。
当天下午林俊就视察参观了“基洛夫“工厂,现在这里生产的除了各种拖拉机和野战火炮外,生产的坦克就是t-26s1937型.由于有哈尔科夫方面也在生产同一型号的坦克,这边的生产能力没有满负荷运行,一切都在为还未“出世”的重型坦克做准备。当然富余的生产能力也没有被浪费,都被用在了拖拉机的生产上。
在苏联,一家能生产拖拉机的工厂就能生产坦克,反之将坦克制造厂将生产线用于拖拉机配套产品的生产更是“小菜一叠”,对此参观的林俊不得不佩服这些工厂的建造规划者和生产者——这才是最有效的军工生产企业。而且让林俊更加“佩服”的是:“基洛夫”产品的主要配件基本不需要从外厂调运,它内部的各家工厂就是它的“配件供应商”,它已经建立起基本独立的生产体系——这就是为什么二战时列宁格勒在被围困的两年多时间里,还有源源不断的坦克直接从工厂的车间开往前线的原因!虽然这和列宁格勒人的坚强意志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没有整体配套的生产能力,也不会有那些还未上漆的t-34接从生产线上驶往火线参加战斗。俊对于几十年后的一种观点不屑一顾,那就是海湾战
克无用论”。是的,相比西方国家的那些坦克,苏8坦克显得粗糙,甚至是“原始”;但它的优点也是西方的那些“先进”坦克无法比拟的:简单、可靠、操作培训容易、易于大量生产。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在冷战的最高峰,“红色帝国”的装甲洪流冲向西欧,北约的将军们可能除了手中的核武器还能有些作用外,就找不到其它的办法来对付铺天盖地般席卷而来的苏联坦克,因为北约的将军们手头没有、也根本得不到足够数量能与苏军装甲集团相抗衡的坦克——他们的坦克更像精密的仪器,而不是“武器”。
二战中的苏军将领和坦克设计师明白一个道理:他们需要的是简单可靠的武器,必须能够大量生产,也必须能让坦克成员在短时间内熟悉手中的武器。因为他们有比任何国家都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的坦克在前线所承受的打击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有无数战损的坦克和实战战例供他们研究。苏联的领导人比谁都清楚:战争中坦克的生命力非常短暂,如果像西方国家那样制造“仪器”,根本就承受不起巨大的消耗——德国人在机械制造方面“病态”一般的追求完美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他们的“虎”、“豹”虽然先进,但却无法大规模生产,因为它实在太“精密”了,精密到故障百出的地步:为了一样机械的“完美”,德国人会修改任何他们认为“不足”的地方,最后的结果就是常常制造出一些“怪物”。德国人的坦克相比苏联的对手往往能在实战中“以一敌三”,但很可惜德军坦克手们常常面对的是十倍于自己的苏军坦克。
苏联对坦克工业的要求是建立在“打大规模战争”的前提下,如果当年真的爆“第三次世界大战”,那对西方而言就是“灾难”——他们的武器经不起消耗、操作的技术军人来不及培训、精密的坦克工厂更禁不起打击。
前世林俊和战友讨论过海湾战争中苏式坦克惨败的原因,当时林俊的观点就是:它是为大规模战争准备的,需要的是两个大国间的较量,这么不对称的战争,傻瓜都知道还没打就已经输了。
战斗意志、指挥能力、战争潜力、战略纵深地形地貌和武器装备,这是战争的较量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当年“多国部队”的对手是一个因素也不具备,不输才怪。而且苏式坦克不仅能“适应”大规模战争,“小打小闹”也是一把好手——因为它简单、皮实、廉价,绝对是“第三世界”的最爱:要让一帮“小学都没毕业”的“黑哥们”去操作1也实在有些不现实,而且“穷兄弟们”也没那么多美元。
苏式坦克永远是林俊的“最爱”,而苏式坦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有点,林俊就能在“基洛夫工厂”这样的坦克研究制造企业里找到答案。
这趟“视察”林俊的时间“不够用”,第二天一早又赶往189厂,看了那里正在船台上建造的“俄罗斯”号。现在整个189厂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外面的“闲杂人员”是不可能进去的,就是对一般的红军高级将领也是“谢绝参观”;里面的工作人员出厂也需要进过多道审批,这一切都是为了保密。当然,对于林俊永远是“欢迎参观”——这不仅因为他的军事委员的身份,一个能把斯大林同志的办公室当“自家后院”一般“随意”进出的人,在苏联也许除了“男士免进”的场所外,还真找不出几个林俊进不去的地方。
看着船台上已经快成型的巨大舰体,林俊“感慨万千”——也许再过两三年,自己就可以驾机在上面起降了,那会是怎么样的感觉?!由于红海军有自己的航空兵学院,一直呆在茹科夫的林俊并不清楚舰载航空兵培养的方式和进度,只能靠着前世看过的和现有的一些资料来“猜测”,但有一点他知道:如果自己想在“俄罗斯”号上“爽”一把,那就得“老老实实”的再做一会“学员”。
奥尔洛夫告诉过他,由于目前为航母设计制造的舰载机还没有到位,试航训练的“白俄罗斯”号装备的是伊15战斗机,而且.:轰炸机和鱼雷机,只能用临时加装了瞄准具的双座教练机“顶替”。而“白俄罗斯”号上的飞行员都是在海军航空兵中“精挑细选”的老鸟,他们将是苏联舰载航空兵的“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