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内蒙之战 第六十章 再见康梁7-愿做强国一小民txt下载
第十卷 内蒙之战 第六十章 再见康梁7-愿做强国一小民txt下载-愿做强国一小民-笔趣阁
愿做强国一小民
作者:梦之名士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年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至元人修《宋史》,也承袭了这一论调,将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虽然不免有些夸大其词,但也不无道理。卓如先生的文章在下是读过的,你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称他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王安石个人的人品才学固然是好的,事实上史学家在这方面上也从未否定过,但身为宰相,权倾朝野,并不是只如此便足以把国家治理好的。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一定作用,但却是舍本逐末,商鞅变法于秦,之所以身死变法仍能成功,不是因为秦国的守旧势力弱小,也不是因为他得到了亲王的支持,而是因为通过变法得到利益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使得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原有的贵族也大都得到了利益补偿,有如此多的人支持变法,虽然没有了商鞅,变法一样可以成功。而王安石的变法增加的仅仅是政府的短期收入,却损害了大多说人的利益,甚至动摇了国本,除了那些投机分子自然不会有什么人支持他的变法。”
“荆公不过是变法未成,把北宋的灭亡原因推到他身上怕是有失公允吧。”梁启还在为自己的偶像辩护着。
“仅仅是变法的话自然是怪不到他头上。与满清不一样,戊戌年的满清政府不变法就会亡国,而当时的大宋虽然也有一大堆的问题,却还没有走到亡国地边缘,而事实上当时的大宋仍然是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注意。没有之一。正因为如此,要推行变法更要处处小心,要破坏原有的旧制度是容易地,而要创建新制度就没那么容易了。张文英的话对于梁启是个不小的震动,对于康有为却无异于五雷轰顶。他自视才高,又一向自负为国为民,却为朝廷所不容,不得不流亡海外,惶惶不可终日,不免愤世嫉俗,郁郁寡欢。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自己不过是做了党争的马前卒,什么维新领袖,不过说说而已,北清退到关外,虽说头上多了个日本太上皇,光绪也总算是有了一点儿权力,对自己还不是不冷不热的,别说推行新政,就是在关内时慈禧推行的责任内阁制,到了关外还不上皇上一句话就给撤了,现在想想的确是让人寒心呀。张文英才刚过而立之年,维新运动那会儿更是年未及冠,没想到他小小年纪便早早地看透了这一层,自己却还浑然不知所谓,当真是惭愧了。
康有为脸色很是难看,惨然一笑道:“难道大清真的是气数尽了。吾辈便只能坐视不理,亦或是像大总统这样起兵谋反不成?”
梁启和张文英都注意到了,这还是康有为第一次服软,称张文英为大总统,或许他那根忠于满清的弦绷得太紧,也太久了,终究还是断了。
看着康有为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张文英不由轻叹一声。康有为虽然有些官迷心窍,加上他那睚眦必报的性格,的确不那么讨人喜欢,当初鼓动光绪皇帝罢了张文英的官的就是他,但这些还不足以让张文英对他怀恨在心,虽然张文英对于他地观感一向都不是很好,但也未必就很坏,如今看他这副如丧考妣地样子,也的确于心不忍。
想了好一会儿,张文英轻声道:“如果康先生是旗人,甚至是受到重用地皇族,方法得当的话,也不是没有挽救大清王朝的可能。只是那些满清权贵们就连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功臣也信不过,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没有错,自己不是旗人,的确是处处受到排挤,康有为还总是骗自己说那是庸人嫉贤妒能,从前也不是没有人跟他讲过类似的话,他却完全没有往心里去,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是不是当真太傻了。不过康有为也听得出,改革也并不是一条完全走不同的路,至少张文英似乎是有办法的。
“敢问状元公,若换了是你,又会如何去做呢?”求教于人,康有为的语气也谦恭了起来。
“像李鸿章这样的洋务派,他们本身是不会真心反对变法的,不过他们在朝为官多年,官场是个什么情形他们太了解了,既然明知事不可为,他们自然不会主动站出来,至少他们不会去挑头。但事实上变法的许多理念他们本身就正在做,由于那些真正的守旧派矛盾颇深,那么顽固派自然也指望不上他们站出来反对。这样一来洋务派就是可以争取的对象,而不是先要打击的目标,洋务派中有不少地方督抚,一些事情在中央不能取得突破,那就在地方上悄悄的先干起来,声势不宜大,也不要抢着去出风头,争一时之气,积少成多,则可以慢慢以点带面,由地方逐步影响到中央。对于那些满洲权贵,一开始是不能动的,他们位高权重,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变法就很快会夭折。但作为中央也不是完全无事可做,大可以先捡一些无关大局的部门下手,行动宜缓不宜急,那些大员们自然不会插手,区区一些小官小吏得罪了也就得罪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他们也翻不了天,等到做出些成绩,生米煮成熟饭,再有人跳出来反对也来不及了,除非他们能搞出一次戊戌政变来,利益受损的只是些小官小吏,就是那些大人物的利益也有所牵连,他们的动作也不会太过激烈,这样维新派在朝廷上才算是站住了脚,接下来只要不急躁冒进,稳扎稳打,穷三二十年功夫,等到一切都已形成制度,所谓顽固派就再无力回天了,何况真到了那个时候,原来顽固派的那些大佬也都死的死老的老,新晋的官员又都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又有谁会站出来反对呢?”
“三二十年功夫?”康有为细细盘算了一下,张文英说的的确是对的,但又似乎不妥,“时间上会不会太久了些?”
“也许是吧,”张文英不置可否的说着,“的确是久了些,然而值此千年未有之变局,毕三二十年光景,换得万世不拔之基,又有什么不划算呢?日本的明治天皇是开始维新变法的,就已经有了打败满清的能力,到如今曾经遇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也都废除了,中国是大国,物产丰饶,人口众多,自不是日本所能比的,真的痛下决心,花上二三十年功夫,成就何止如此而已。当然,这三二十年功夫也是不得不花费的,满清是异族统治,带汉人极为苛刻,却又总也不放心,如今是民国了,只要上下一心,我想用不了这许多时间吧。”
康有为默默地点着头。曾经为之奋斗的目标没有了,他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看得出来,张文英是不打算处置他的,以他的才学,在社会上应该也是受人尊重的吧,梁启已经打算带着老师一起回北平大学去了。
不管康梁二人想法如何,张文英推动的改革还是要继续进行的,但是在此之前,他还要收拾塞北的日本鬼子,对他们,可用不着这么温情脉脉……
“荆公不过是变法未成,把北宋的灭亡原因推到他身上怕是有失公允吧。”梁启还在为自己的偶像辩护着。
“仅仅是变法的话自然是怪不到他头上。与满清不一样,戊戌年的满清政府不变法就会亡国,而当时的大宋虽然也有一大堆的问题,却还没有走到亡国地边缘,而事实上当时的大宋仍然是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注意。没有之一。正因为如此,要推行变法更要处处小心,要破坏原有的旧制度是容易地,而要创建新制度就没那么容易了。张文英的话对于梁启是个不小的震动,对于康有为却无异于五雷轰顶。他自视才高,又一向自负为国为民,却为朝廷所不容,不得不流亡海外,惶惶不可终日,不免愤世嫉俗,郁郁寡欢。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自己不过是做了党争的马前卒,什么维新领袖,不过说说而已,北清退到关外,虽说头上多了个日本太上皇,光绪也总算是有了一点儿权力,对自己还不是不冷不热的,别说推行新政,就是在关内时慈禧推行的责任内阁制,到了关外还不上皇上一句话就给撤了,现在想想的确是让人寒心呀。张文英才刚过而立之年,维新运动那会儿更是年未及冠,没想到他小小年纪便早早地看透了这一层,自己却还浑然不知所谓,当真是惭愧了。
康有为脸色很是难看,惨然一笑道:“难道大清真的是气数尽了。吾辈便只能坐视不理,亦或是像大总统这样起兵谋反不成?”
梁启和张文英都注意到了,这还是康有为第一次服软,称张文英为大总统,或许他那根忠于满清的弦绷得太紧,也太久了,终究还是断了。
看着康有为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张文英不由轻叹一声。康有为虽然有些官迷心窍,加上他那睚眦必报的性格,的确不那么讨人喜欢,当初鼓动光绪皇帝罢了张文英的官的就是他,但这些还不足以让张文英对他怀恨在心,虽然张文英对于他地观感一向都不是很好,但也未必就很坏,如今看他这副如丧考妣地样子,也的确于心不忍。
想了好一会儿,张文英轻声道:“如果康先生是旗人,甚至是受到重用地皇族,方法得当的话,也不是没有挽救大清王朝的可能。只是那些满清权贵们就连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功臣也信不过,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没有错,自己不是旗人,的确是处处受到排挤,康有为还总是骗自己说那是庸人嫉贤妒能,从前也不是没有人跟他讲过类似的话,他却完全没有往心里去,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是不是当真太傻了。不过康有为也听得出,改革也并不是一条完全走不同的路,至少张文英似乎是有办法的。
“敢问状元公,若换了是你,又会如何去做呢?”求教于人,康有为的语气也谦恭了起来。
“像李鸿章这样的洋务派,他们本身是不会真心反对变法的,不过他们在朝为官多年,官场是个什么情形他们太了解了,既然明知事不可为,他们自然不会主动站出来,至少他们不会去挑头。但事实上变法的许多理念他们本身就正在做,由于那些真正的守旧派矛盾颇深,那么顽固派自然也指望不上他们站出来反对。这样一来洋务派就是可以争取的对象,而不是先要打击的目标,洋务派中有不少地方督抚,一些事情在中央不能取得突破,那就在地方上悄悄的先干起来,声势不宜大,也不要抢着去出风头,争一时之气,积少成多,则可以慢慢以点带面,由地方逐步影响到中央。对于那些满洲权贵,一开始是不能动的,他们位高权重,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变法就很快会夭折。但作为中央也不是完全无事可做,大可以先捡一些无关大局的部门下手,行动宜缓不宜急,那些大员们自然不会插手,区区一些小官小吏得罪了也就得罪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他们也翻不了天,等到做出些成绩,生米煮成熟饭,再有人跳出来反对也来不及了,除非他们能搞出一次戊戌政变来,利益受损的只是些小官小吏,就是那些大人物的利益也有所牵连,他们的动作也不会太过激烈,这样维新派在朝廷上才算是站住了脚,接下来只要不急躁冒进,稳扎稳打,穷三二十年功夫,等到一切都已形成制度,所谓顽固派就再无力回天了,何况真到了那个时候,原来顽固派的那些大佬也都死的死老的老,新晋的官员又都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又有谁会站出来反对呢?”
“三二十年功夫?”康有为细细盘算了一下,张文英说的的确是对的,但又似乎不妥,“时间上会不会太久了些?”
“也许是吧,”张文英不置可否的说着,“的确是久了些,然而值此千年未有之变局,毕三二十年光景,换得万世不拔之基,又有什么不划算呢?日本的明治天皇是开始维新变法的,就已经有了打败满清的能力,到如今曾经遇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也都废除了,中国是大国,物产丰饶,人口众多,自不是日本所能比的,真的痛下决心,花上二三十年功夫,成就何止如此而已。当然,这三二十年功夫也是不得不花费的,满清是异族统治,带汉人极为苛刻,却又总也不放心,如今是民国了,只要上下一心,我想用不了这许多时间吧。”
康有为默默地点着头。曾经为之奋斗的目标没有了,他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看得出来,张文英是不打算处置他的,以他的才学,在社会上应该也是受人尊重的吧,梁启已经打算带着老师一起回北平大学去了。
不管康梁二人想法如何,张文英推动的改革还是要继续进行的,但是在此之前,他还要收拾塞北的日本鬼子,对他们,可用不着这么温情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