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汉军在南洋开始编练的时候,其中一条重要的建军思想就是要装备精良,而这也与德国总参谋部的要求不谋而合。原来当初德国人帮张文英编练部队时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借机检验新式武器的威力,总参谋部的一些参谋们脑子里总是充满各式各样的奇思妙想,再加上张文英也给了他们不少的灵感,一些大胆新奇的武器就这样被设计了出来,不过秉承德国人一样严谨的传统,这些武器实际检验前并不会被装备德军,反倒是优先装备了汉军,其中不乏像火焰喷射器这样经得住考验的武器,但也难免有不少鸡肋设计,甚至干脆是垃圾设计。
在塞克特看来,当初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且由于有充裕的后勤保障,汉军的战斗力是相当惊人的,但如果现在还这样做就太不合适宜了。
汉军的火力看上去的确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其核心部队,但这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事实上火力强大不过是一种假象,更加不能凭此就认为汉军已经足够强大了。
汉军的编制很大,一个师有三万多人,每师装备有1米榴弹炮毫米山炮,再加上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和刚刚开始装备的掷弹筒,火力看上去自然是不弱的,但考虑的每师的兵力,这样的火力并不足以支援整个师的进攻正面,单位火力较之革命时期不但没有增强,反倒是大大的削弱了,甚至于之前的北洋军想必也并不具备优势。当然,这也是迅扩军之后装备不足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以便如此,每个师仅仅以装备了少量的新式山野榴炮为满足,并没有把有限的炮兵集中使用。而是又分散到各个旅,使得原本就处于劣势的火力更加无从挥。当然,单就火力而言汉军也不是没有优点地,让塞克特迷惑的是汉军的机枪同样明显不足,但却非常注意机枪火力的合理配置与集中使用,而且对于机枪阵地与机枪射手本身的保护也相当到位,身为德人也同样自叹不如。由此可见汉军不是不懂集中火力的好处,只是汉军的军官们没有经过大规模高水平战争地洗礼,对于火炮的运用还欠欠缺较为理性的认识,当然,这也可能与他们在军校时的学习不无关系。
塞克特毕竟不是炮兵方面的专家,对此他也只能泛泛的谈一谈,不过他建议张文英与顾问团中的马克斯.鲍尔好好谈谈。鲍尔虽然军衔不高。但头脑精细,目光锐利,才华横溢,而且资历颇深,更重要地是他是炮兵方面地专家,经验丰富,在参谋部颇受赏识,是个值得信赖的人物。
塞克特重点谈的还是部队的机动问题,在他看来,只要机动能力足够强。甚至可以起到战力倍增的作用。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工业落后国家线的尤其重要。由于张文英的关系,汉军从一开始组件式便用有汽车,不过张文英毕竟是外行人,并不真正了解机械化部队的真谛,相对的,德国人倒是在他地提醒下加大了这方面地力度,机动能力大大提高。与此时的德军相比。汉军虽然也拥有相当数量的汽车但其实并没有成建制的机械化部队。而一些所谓的机动纵队也只是由不同部队、兵种甚至是军种的单位临时拼凑成的,规模和数量都很有限。而且指挥、协同和补给都存在不少地问题。绝大部分部队编制内地汽车基本上都配属于指挥、通讯、辎重、工兵和炮兵等单位,人数众多的步兵还是要依靠步行进行机动,同时在装备了少量汽车后部队所用地骡马却大大减少。像这样的机动部队,虽然部分单位凭借汽车能够快机动,但整体的行军度还是决定于度最慢而人数最多的步兵,与其他并未机械化的部队相比,在度上并不占优势。部队只是在装备了汽车就可以拖带重装备,也可以携带相对更多的辎重给养,对增强部队的火力和自持力是有好处的,但这已经与装备汽车的初衷有些南辕北辙了。更何况由于国家贫穷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中国的道路情况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也更加限制了部队的机动能力。
“你应该知道,我们中国毕竟还是一个穷国,不可能向德国那样装备那么多的汽车,当然,这方面我们也在努力,我想你应该也知道,我们正在兴建中国自己的汽车工厂。”张文英被塞克特说得有些尴尬,不过他始终认为只要汽车厂建好后,一切都会渐渐好起来的。
“不不,总统阁下,我想您没明白我的意思,单纯增加汽车的数量意义不大,而且我也不认为您的汽车工厂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多的汽车,何况只有汽车没有公路汽车也不过是一堆废铁罢了,其实我们现在能够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现有的装备对于应付目前的形势事实上已经很够用了,而且您应该也了解,目前在军队中大规模转给汽车的国家也还不多嘛。”
塞克特的意思很明确,他不认为中国有必要建设一支类似于德国的机动部队,德国地处中欧,地形一平原为主,相对而言中国则是多山地丘陵,南方水网密布,河湖沼泽众多,西南还有大片的丛林,像德国那样的军队遇到这些地形就会相当吃亏。至于说在平原作战,受制于数量极其有限而路况恶劣的道路,拥有汽车的汉军在行军路线上往往是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这就给了敌人可趁之机,而且因为路况差或者人为的破坏也很难保持快机动,所以交通问题才是先应该考虑的。而受国情影响,机动部队应该小型化,这样才能集中使用有限的汽车,最大限度挥机动部队的度优势,这才是取胜的关键。
塞克特对于汉军的装备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过他认为最好还是有他的助手法肯豪森来与张文英他这个话题,毕竟比起自己,他才更有言权……
在塞克特看来,当初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且由于有充裕的后勤保障,汉军的战斗力是相当惊人的,但如果现在还这样做就太不合适宜了。
汉军的火力看上去的确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其核心部队,但这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事实上火力强大不过是一种假象,更加不能凭此就认为汉军已经足够强大了。
汉军的编制很大,一个师有三万多人,每师装备有1米榴弹炮毫米山炮,再加上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和刚刚开始装备的掷弹筒,火力看上去自然是不弱的,但考虑的每师的兵力,这样的火力并不足以支援整个师的进攻正面,单位火力较之革命时期不但没有增强,反倒是大大的削弱了,甚至于之前的北洋军想必也并不具备优势。当然,这也是迅扩军之后装备不足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以便如此,每个师仅仅以装备了少量的新式山野榴炮为满足,并没有把有限的炮兵集中使用。而是又分散到各个旅,使得原本就处于劣势的火力更加无从挥。当然,单就火力而言汉军也不是没有优点地,让塞克特迷惑的是汉军的机枪同样明显不足,但却非常注意机枪火力的合理配置与集中使用,而且对于机枪阵地与机枪射手本身的保护也相当到位,身为德人也同样自叹不如。由此可见汉军不是不懂集中火力的好处,只是汉军的军官们没有经过大规模高水平战争地洗礼,对于火炮的运用还欠欠缺较为理性的认识,当然,这也可能与他们在军校时的学习不无关系。
塞克特毕竟不是炮兵方面的专家,对此他也只能泛泛的谈一谈,不过他建议张文英与顾问团中的马克斯.鲍尔好好谈谈。鲍尔虽然军衔不高。但头脑精细,目光锐利,才华横溢,而且资历颇深,更重要地是他是炮兵方面地专家,经验丰富,在参谋部颇受赏识,是个值得信赖的人物。
塞克特重点谈的还是部队的机动问题,在他看来,只要机动能力足够强。甚至可以起到战力倍增的作用。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工业落后国家线的尤其重要。由于张文英的关系,汉军从一开始组件式便用有汽车,不过张文英毕竟是外行人,并不真正了解机械化部队的真谛,相对的,德国人倒是在他地提醒下加大了这方面地力度,机动能力大大提高。与此时的德军相比。汉军虽然也拥有相当数量的汽车但其实并没有成建制的机械化部队。而一些所谓的机动纵队也只是由不同部队、兵种甚至是军种的单位临时拼凑成的,规模和数量都很有限。而且指挥、协同和补给都存在不少地问题。绝大部分部队编制内地汽车基本上都配属于指挥、通讯、辎重、工兵和炮兵等单位,人数众多的步兵还是要依靠步行进行机动,同时在装备了少量汽车后部队所用地骡马却大大减少。像这样的机动部队,虽然部分单位凭借汽车能够快机动,但整体的行军度还是决定于度最慢而人数最多的步兵,与其他并未机械化的部队相比,在度上并不占优势。部队只是在装备了汽车就可以拖带重装备,也可以携带相对更多的辎重给养,对增强部队的火力和自持力是有好处的,但这已经与装备汽车的初衷有些南辕北辙了。更何况由于国家贫穷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中国的道路情况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也更加限制了部队的机动能力。
“你应该知道,我们中国毕竟还是一个穷国,不可能向德国那样装备那么多的汽车,当然,这方面我们也在努力,我想你应该也知道,我们正在兴建中国自己的汽车工厂。”张文英被塞克特说得有些尴尬,不过他始终认为只要汽车厂建好后,一切都会渐渐好起来的。
“不不,总统阁下,我想您没明白我的意思,单纯增加汽车的数量意义不大,而且我也不认为您的汽车工厂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多的汽车,何况只有汽车没有公路汽车也不过是一堆废铁罢了,其实我们现在能够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现有的装备对于应付目前的形势事实上已经很够用了,而且您应该也了解,目前在军队中大规模转给汽车的国家也还不多嘛。”
塞克特的意思很明确,他不认为中国有必要建设一支类似于德国的机动部队,德国地处中欧,地形一平原为主,相对而言中国则是多山地丘陵,南方水网密布,河湖沼泽众多,西南还有大片的丛林,像德国那样的军队遇到这些地形就会相当吃亏。至于说在平原作战,受制于数量极其有限而路况恶劣的道路,拥有汽车的汉军在行军路线上往往是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这就给了敌人可趁之机,而且因为路况差或者人为的破坏也很难保持快机动,所以交通问题才是先应该考虑的。而受国情影响,机动部队应该小型化,这样才能集中使用有限的汽车,最大限度挥机动部队的度优势,这才是取胜的关键。
塞克特对于汉军的装备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过他认为最好还是有他的助手法肯豪森来与张文英他这个话题,毕竟比起自己,他才更有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