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税种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大概就是厘金了,同时这也是军阀最重要的财源之一。
所谓厘金是一种以商品通过税为主的商业税,起源于最初,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筹措军饷,在扬州仙女镇设厘金所,对米市课以税率为货值1%的捐税,成为厘金制度的滥觞。以后,各地纷纷效仿,设卡抽厘,不仅名目繁多,税率也不再受1%之限。商人贩运货物,每经过一处关卡,就要缴纳一次厘金,以致同一种货物要缴纳的通过税竟达十几次之多,税率也由此增加到上,甚至达业成本大为提高。而同期进口商品除在入关时交纳5%的关税外,只需再交纳子口税便可通行全国,其税率大大低于厘金。因此,在国货与洋货的竞争中,国货流通受阻,洋货大行其道,国货愈处于不利的地位。至于那些附于厘金之上的苛捐杂税更是多如牛毛,甚至农民走亲戚带上几个鸡蛋也要征税。这些税收上来便归了地方政府,也就是军阀,并不上缴中央,或者只是象征性的上缴一点儿,国家没有收入却苦了百姓,最后只是肥了军阀而已。
再有就是复进口税。清朝末年政府财政窘迫,开始对货物征收复进口税,也就是货物从一个通商口岸运到另一个通商口岸所要缴的税,但是按照与列强的条约,洋货在交过关税和子口税后也同样不需要缴纳复进口税,也就是说缴税的依然只有国货而已。满清政府每年因此不过是增加了二三百万两银子的收入,相对于其他税种收入并不丰厚,却严重的打击了本就脆弱的本国经济,而事实上复进口税自开征以后能收上来的银子便是逐年减少的。
征收复进口税的是通商口岸,这些地方都有汉军驻扎,张文英直接下令取消了复进口税,对此身为实业部长的张謇当然是举双手同意地,反对的是财政部长胡汉民。在他看来两三百万对于整个国家虽然并不算太多,但在现在财政紧张的时候裁撤复进口税无异于雪上加霜,即便是为了保护国货,向洋货也同样征收复进口税也就是了,当然。他的这个提议太过于想当然了,毕竟这个时候向洋货加税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有人都知道张文英接下来就要向厘金下手了,就连那些军阀们也都做好了割肉地准备,但谁也没想到他出手会这么重。张文英下令于阳历起将所有全国厘金、由厘金变名之各项税以及收正杂各税捐中之含有厘金性质者,一律廓清,通饬各省财政主管机关遵照执行,如有借故拖延、巧立名目、阳奉阴违者,依法律严予制裁,同时效仿西方国家的成例。依照“一物一税”的原则,对国内大宗工业制品开征货物统税,课税环节主要在生产过程,纳税后的货物可通行全国。不再征税。
张文英这一举措简化了征税的步骤,加强了管理,既减轻了商人们的负担。也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入。不过也等于是抢了军阀的饭碗。实业部和财政部都为此喝彩,但也有不少人为他捏了把冷汗,不过与张文英事先估计的一样,军阀们对此当然是大为不满,却也并没有什么人直接跳出来明目张胆地对抗中央。大批的游民失业者有了工作,不会再为了钱去给军阀卖命,他们的兵源也就成了问题。看到有利可图。工商业者也大都倒向了张文英一边,趁着在全国各地兴办工程。汉军加强了剿匪力度,那些曾经横行一方的山贼土匪已不成气候,汉军也趁机扩大了地盘,对于军阀控制区地渗透也从来就没断过,加上盐枭也被解决掉了,军阀们的实力已经大不如从前,而张文英对他们也没有赶尽杀绝,还是留有很大余地的,既然对抗没有把握,又不想鱼死网破,也就只有默默接受眼前地事实。
裁厘改统废除了各种具有通过税性质地捐税,代之以单一的货物税,消除了关卡林立、重复课税的弊端,有利于商品流通与国内贸易的展。实业部长张謇本身也同样是一位实业家,对其中的好处自然看得分明,不过对于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他还是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同一类型地商品自然应该统一税率,这样才更加公平,同时也更方便管理。例如在同税种就规定23支以下粗纱为日常消费品以上细纱则是奢侈品,虽然同样是纺织品,税率却远远高于粗纱,张謇当然知道统税还有市场调节地作用,这种固定的两级从量税使粗纱税轻,细纱税重,有利于粗纱厂商获利,客观上有鼓励生产粗纱地导向。在张謇看来,统税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具体的税率如何却似乎是张文英自己拍脑袋凭空臆造出来的。
“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呀!”对于张謇的疑惑张文英感到相当的意外,笑着问了一句,“你自己也是开纱厂的,却不知粗纱与细纱产量比例如何?”
“限于技术,自然是粗纱远多于细纱,不过大总统也该知道,这细纱的利润可是粗纱远远比不得的。”张謇不服气道。
“若从利润考量自然是如此,那你现在是实业部长,可不是一家企业的老板,问题是不能这么看的。你要知道,中国国内棉纱市场华商的主要竞争者就是那些洋商,特别是日本人的在华纱厂,洋商技术先进,主要生产细纱,而华商纱厂则主要生产粗纱,不管我们是否愿意这些毕竟都是事实,从保护本国经济来说,自然是要洋货税重,国货税轻,为此即便是承受一些损失也是必要的。”革与整顿,军阀对经济的影响力大大削弱,已经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经济展的障碍也被一一扫除,虽然改革进行得并不十分彻底,却也还算成功,到了这个时候,张文英的盟友也是时候登场了……
所谓厘金是一种以商品通过税为主的商业税,起源于最初,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筹措军饷,在扬州仙女镇设厘金所,对米市课以税率为货值1%的捐税,成为厘金制度的滥觞。以后,各地纷纷效仿,设卡抽厘,不仅名目繁多,税率也不再受1%之限。商人贩运货物,每经过一处关卡,就要缴纳一次厘金,以致同一种货物要缴纳的通过税竟达十几次之多,税率也由此增加到上,甚至达业成本大为提高。而同期进口商品除在入关时交纳5%的关税外,只需再交纳子口税便可通行全国,其税率大大低于厘金。因此,在国货与洋货的竞争中,国货流通受阻,洋货大行其道,国货愈处于不利的地位。至于那些附于厘金之上的苛捐杂税更是多如牛毛,甚至农民走亲戚带上几个鸡蛋也要征税。这些税收上来便归了地方政府,也就是军阀,并不上缴中央,或者只是象征性的上缴一点儿,国家没有收入却苦了百姓,最后只是肥了军阀而已。
再有就是复进口税。清朝末年政府财政窘迫,开始对货物征收复进口税,也就是货物从一个通商口岸运到另一个通商口岸所要缴的税,但是按照与列强的条约,洋货在交过关税和子口税后也同样不需要缴纳复进口税,也就是说缴税的依然只有国货而已。满清政府每年因此不过是增加了二三百万两银子的收入,相对于其他税种收入并不丰厚,却严重的打击了本就脆弱的本国经济,而事实上复进口税自开征以后能收上来的银子便是逐年减少的。
征收复进口税的是通商口岸,这些地方都有汉军驻扎,张文英直接下令取消了复进口税,对此身为实业部长的张謇当然是举双手同意地,反对的是财政部长胡汉民。在他看来两三百万对于整个国家虽然并不算太多,但在现在财政紧张的时候裁撤复进口税无异于雪上加霜,即便是为了保护国货,向洋货也同样征收复进口税也就是了,当然。他的这个提议太过于想当然了,毕竟这个时候向洋货加税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有人都知道张文英接下来就要向厘金下手了,就连那些军阀们也都做好了割肉地准备,但谁也没想到他出手会这么重。张文英下令于阳历起将所有全国厘金、由厘金变名之各项税以及收正杂各税捐中之含有厘金性质者,一律廓清,通饬各省财政主管机关遵照执行,如有借故拖延、巧立名目、阳奉阴违者,依法律严予制裁,同时效仿西方国家的成例。依照“一物一税”的原则,对国内大宗工业制品开征货物统税,课税环节主要在生产过程,纳税后的货物可通行全国。不再征税。
张文英这一举措简化了征税的步骤,加强了管理,既减轻了商人们的负担。也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入。不过也等于是抢了军阀的饭碗。实业部和财政部都为此喝彩,但也有不少人为他捏了把冷汗,不过与张文英事先估计的一样,军阀们对此当然是大为不满,却也并没有什么人直接跳出来明目张胆地对抗中央。大批的游民失业者有了工作,不会再为了钱去给军阀卖命,他们的兵源也就成了问题。看到有利可图。工商业者也大都倒向了张文英一边,趁着在全国各地兴办工程。汉军加强了剿匪力度,那些曾经横行一方的山贼土匪已不成气候,汉军也趁机扩大了地盘,对于军阀控制区地渗透也从来就没断过,加上盐枭也被解决掉了,军阀们的实力已经大不如从前,而张文英对他们也没有赶尽杀绝,还是留有很大余地的,既然对抗没有把握,又不想鱼死网破,也就只有默默接受眼前地事实。
裁厘改统废除了各种具有通过税性质地捐税,代之以单一的货物税,消除了关卡林立、重复课税的弊端,有利于商品流通与国内贸易的展。实业部长张謇本身也同样是一位实业家,对其中的好处自然看得分明,不过对于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他还是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同一类型地商品自然应该统一税率,这样才更加公平,同时也更方便管理。例如在同税种就规定23支以下粗纱为日常消费品以上细纱则是奢侈品,虽然同样是纺织品,税率却远远高于粗纱,张謇当然知道统税还有市场调节地作用,这种固定的两级从量税使粗纱税轻,细纱税重,有利于粗纱厂商获利,客观上有鼓励生产粗纱地导向。在张謇看来,统税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具体的税率如何却似乎是张文英自己拍脑袋凭空臆造出来的。
“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呀!”对于张謇的疑惑张文英感到相当的意外,笑着问了一句,“你自己也是开纱厂的,却不知粗纱与细纱产量比例如何?”
“限于技术,自然是粗纱远多于细纱,不过大总统也该知道,这细纱的利润可是粗纱远远比不得的。”张謇不服气道。
“若从利润考量自然是如此,那你现在是实业部长,可不是一家企业的老板,问题是不能这么看的。你要知道,中国国内棉纱市场华商的主要竞争者就是那些洋商,特别是日本人的在华纱厂,洋商技术先进,主要生产细纱,而华商纱厂则主要生产粗纱,不管我们是否愿意这些毕竟都是事实,从保护本国经济来说,自然是要洋货税重,国货税轻,为此即便是承受一些损失也是必要的。”革与整顿,军阀对经济的影响力大大削弱,已经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经济展的障碍也被一一扫除,虽然改革进行得并不十分彻底,却也还算成功,到了这个时候,张文英的盟友也是时候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