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张大老爷都会坐在自家门前的大树下休息,喝喝茶,抽抽烟。张大老爷和洋人是打过交道的,但一直都抽不惯洋人的卷烟,也不像其他老爷那样喜欢水烟,更加不会去碰大烟,而是像普通的农夫那样喜欢旱烟,这还是他三十几年前走南闯北跑买卖时留下的习惯呢。至于茶嘛,张大老爷倒是不怎么讲究的,只要是够浓就好,不过千万不要像洋人那样加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
张大老爷本是南方人,虽然没有功名在身,早年却也是读过些书的,闹太平天国时才举家搬到北方来,不过家道却也衰落了,只好投笔从商,辛辛苦苦打拼几十年,总也还算是小有成就。张大老爷是不准备再回南方了,他觉得起家的这巨野县是块风水宝地,也不想再挪窝了,便在离县城不远的张家庄买了百十亩地,做起了田舍翁。张大老爷还有三个弟弟,虽然张家世代书香门第,但他这三个弟弟却全都不是读书的料。老四好拳脚,功夫练得有模有样,却连一篇最浅显的文章都做不出,不过倒也亏得老四功夫了得,不然他们这一大家子人也不可能平平安安逃到北方来。老四为人很豪爽,好结交朋友,为人又讲义气,江湖上很有些人缘,他常年跟着大哥四处奔波,是张大老爷做买卖时的好帮手。老二和老三读书不成,很早就跑到上海做了买办,整天跟在洋人后面出出入入,倒也曾攒下一笔不小的财富,可是前几年和胡雪岩一起经营蚕丝,梦想捞一笔狠的,结果胡雪岩被洋人算计了,他们也赔了老本,去年胡雪岩死了,哥俩眼见财无望,日子却一天天艰难起来,在上海眼看着混不下去了,便灰溜溜地到北方来投奔大哥。从前张大老爷落魄时曾去上海投靠,换来一顿奚落,自然是顶看不上老二和老三的为人,但终究还是亲兄弟,他们做得了初一,张大老爷却做不得十五,虽然心里并不高兴,也还是收留了他们,只是顶听不惯他们的洋径浜英语。
张大老爷也和洋人打过些交道,可是向来都不喜欢洋人。幼年时洋人带来了鸦片,据说是一种不错的药,却被洋人搞成了毒害,他亲眼见到有人就吸得倾家荡产,年轻时的太平军据说也是以洋教起的兵。朝廷是被洋人给打怕了,要地给割地,要银子给陪银子,听说万岁爷的圆明园也是洋人给放火烧了的。张大老爷不喜欢洋人,却不讨厌洋人的东西。他从前去过湖州,知道那里的七里丝好,可同样的七里丝,洋人的绸子却要好得多了。堂屋摆着个德国的大钟,走得就是准。光绪四年的时候,张大老爷去了趟天津,正赶上道员朱其昂设立贻来牟机器磨房,使用蒸气机磨面,那叫一个快,可听说这蒸气机也是洋人的。张大老爷自己也是经常经营些洋玩意儿的。
不远处,张大老爷的小儿子张文英才吃罢了晚饭,正和几个同龄的伙伴嬉戏打闹,童趣的声音传来打断了张大老爷的思绪。看见儿子,他不由地摸了摸胡子,脸上浮出微笑。
张大老爷的儿子也不算少,但却一个又一个的夭折了,只剩下这第六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光绪五年立秋后一天生的,如今才不过七岁。光绪五年,张大老爷还记得那一年有个叫崇厚的大官和俄国人签了个条约,让朝廷吃了大亏。张大老爷的消息算是灵通的了,可他知道的大事也就这么多了,甚至那个叫崇厚的大官究竟是个什么官,签了个什么条约,让朝廷吃了什么亏,他就不知道了,他更加不知道那一年还生了不少大事,日本吞并了琉球,改名叫冲绳县,一个叫爱迪生的美国人明了电灯,从此夜晚不在黑暗,就连爱因斯坦和斯大林这样鼎鼎大名的人也是在这一年来到人间。不过后来倒是听说那个崇厚虽然被判了斩监候,但花了三十万两银子也就放出来了,降了两级又去做他的官了。张大老爷想,大约是因为这个崇厚是个旗人吧,要是换了个汉人,只怕直接就给斩了,连那个监候都不会有的。
这些年来张大老爷总是白人送黑人,不过这仅剩的一个儿子他还是十分满意的,他年轻时曾听老人说过“龙生一子镇九江,猪生一窝尽吃糠”,他相信这仅剩的一个儿子不会让他失望。说起来这孩子不仅长得眉清目秀,而且聪明伶俐,读书也极是争气,小小年纪便已中了秀才,这当然是足以让张大老爷自豪的事。虽然文英有时候也不免有点儿贪玩,却从没惹过祸,小孩子嘛,总是贪玩些的,张大老爷自己小时候也是很贪玩的。张大老爷又想起自家是书香门第,可到他这一代上,不但没一个作官的,连个有功名在身的都没有,自己要撑起这个家,不得不四处奔波,三个弟弟也都不成材,看来只有看下一代的了,将来文英金榜题名,好歹也要弄个官作。
有人要说了,这张家虽不是豪门,钱却也是不缺的,考不上还不会捐个官吗?要说起来,老四也算是江湖中人,从不希罕作官的,老二老三整天忙着去抱洋人粗腿,自己在洋人面前装孙子,却又看不上那些当官的在洋大人面前的孙子样,当官的心早就淡了,张大老爷倒是想作官,可又觉得捐班出身不是正途,也就没打这个主意。
张大老爷一个人在这儿胡思乱想,没有留神儿子和伙伴们已经跑远了。
想到儿子,张大老爷有想起一件旁的事来。他曾听人说起,南方有些人把孩子送出国去,跟着洋人读书,学习怎么造机器之类。有人说这是一些走投无路的人把灵魂出卖给洋鬼子,也有人说他们是去跟着洋师父学本事,将来肯定是国家栋梁,只不过后一种人少的差不多可以忽略不计。如今那班孩子中已经有人回来了,还看不出有谁会是国家栋梁,却大都是些有本事的人,至少人家也是见过世面的了。张大老爷固然不喜欢洋人,思想却一点儿也不保守,在他看来,洋人固然不是好人,可洋人的机器却绝对是好东西,要是咱自己会造那才好呢。老二老三这两个笨蛋跟了洋人那么久,竟然什么也没学会,真是留人。张大老爷琢磨着什么时候给文英也找几本书回来看看,将来说不定还要给他找个洋师父。如今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可这洋玩意儿,学了也没什么坏处,指不定将来什么时候还能用上。其实张大老爷心里还有些别的打算,科举有多难考他是知道的,他就亲眼见过有人考了一辈子,结果潦倒一生,别看文英小小年纪就中了秀才,可这举人和进士却绝不是那么好考的,万一文英也考不上科举,只靠自己留下的百十亩地也不过做个田舍翁,不会有什么出息的,要是他学会了那些洋玩意儿,官固然还是做不上,想财可就容易多了。
张大老爷一个人坐在那儿,越想越美,就已经好像看见儿子高中状元,不不,应该是进士,他可不敢奢求儿子能中状元,只要能作官,中不忠状元到没什么。一会儿又好像看见儿子造了个大大的机器,建了个大大的工厂,工厂里什么都会做,要什么有什么,洋人们一个个点头哈腰,排着队往自己家送银子。他不是个好高骛远的人,但偶作作白日梦的感觉也不错。不知不觉,天已经黑透了。
张大老爷把最后一碗早就凉了的茶喝完,才慢慢踱着方步回到家里,“少爷呢?”和平时一样,张大老爷回家第一件事便是问儿子。
“回老爷,少爷出去玩还没回来。”和平时不一样,他没听见儿子的声音,只有一个仆人回答他,而且答得很慌张。
“什么时候了,还不回来?站着干什么,还不快找。”张大老爷似乎很生气,也难怪,他现在可就这一个儿子了,可万万不能出什么事呀,再说文英虽然贪玩,向来倒是很乖巧,从不会这会了还不会来,再说今儿张大老爷本就比平时回来得晚。
“四老爷带人去了,老爷您别着急,应该很快就回……”那个仆人话还没说完,就见四老爷抱着张文英跑进来,一身的水,一脸的慌张。
张大老爷忙迎上去,“老四,文英这是怎么了?”
半天才听四老爷说:“大哥,你听了可要挺住呀,文英玩的时候不小心掉到井里
不用再说什么了,谁都明白怎么回事了。张大老爷已经连死了五个儿子,直到五十岁时才终于又得了这么个儿子,前年老婆也撒手西去,他现在虚岁都快六十了,再也承受不了这丧子之通,眼前一黑,便往后倒去,老四一把没扶住,再探鼻息,去已经死了。
张大老爷本是南方人,虽然没有功名在身,早年却也是读过些书的,闹太平天国时才举家搬到北方来,不过家道却也衰落了,只好投笔从商,辛辛苦苦打拼几十年,总也还算是小有成就。张大老爷是不准备再回南方了,他觉得起家的这巨野县是块风水宝地,也不想再挪窝了,便在离县城不远的张家庄买了百十亩地,做起了田舍翁。张大老爷还有三个弟弟,虽然张家世代书香门第,但他这三个弟弟却全都不是读书的料。老四好拳脚,功夫练得有模有样,却连一篇最浅显的文章都做不出,不过倒也亏得老四功夫了得,不然他们这一大家子人也不可能平平安安逃到北方来。老四为人很豪爽,好结交朋友,为人又讲义气,江湖上很有些人缘,他常年跟着大哥四处奔波,是张大老爷做买卖时的好帮手。老二和老三读书不成,很早就跑到上海做了买办,整天跟在洋人后面出出入入,倒也曾攒下一笔不小的财富,可是前几年和胡雪岩一起经营蚕丝,梦想捞一笔狠的,结果胡雪岩被洋人算计了,他们也赔了老本,去年胡雪岩死了,哥俩眼见财无望,日子却一天天艰难起来,在上海眼看着混不下去了,便灰溜溜地到北方来投奔大哥。从前张大老爷落魄时曾去上海投靠,换来一顿奚落,自然是顶看不上老二和老三的为人,但终究还是亲兄弟,他们做得了初一,张大老爷却做不得十五,虽然心里并不高兴,也还是收留了他们,只是顶听不惯他们的洋径浜英语。
张大老爷也和洋人打过些交道,可是向来都不喜欢洋人。幼年时洋人带来了鸦片,据说是一种不错的药,却被洋人搞成了毒害,他亲眼见到有人就吸得倾家荡产,年轻时的太平军据说也是以洋教起的兵。朝廷是被洋人给打怕了,要地给割地,要银子给陪银子,听说万岁爷的圆明园也是洋人给放火烧了的。张大老爷不喜欢洋人,却不讨厌洋人的东西。他从前去过湖州,知道那里的七里丝好,可同样的七里丝,洋人的绸子却要好得多了。堂屋摆着个德国的大钟,走得就是准。光绪四年的时候,张大老爷去了趟天津,正赶上道员朱其昂设立贻来牟机器磨房,使用蒸气机磨面,那叫一个快,可听说这蒸气机也是洋人的。张大老爷自己也是经常经营些洋玩意儿的。
不远处,张大老爷的小儿子张文英才吃罢了晚饭,正和几个同龄的伙伴嬉戏打闹,童趣的声音传来打断了张大老爷的思绪。看见儿子,他不由地摸了摸胡子,脸上浮出微笑。
张大老爷的儿子也不算少,但却一个又一个的夭折了,只剩下这第六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光绪五年立秋后一天生的,如今才不过七岁。光绪五年,张大老爷还记得那一年有个叫崇厚的大官和俄国人签了个条约,让朝廷吃了大亏。张大老爷的消息算是灵通的了,可他知道的大事也就这么多了,甚至那个叫崇厚的大官究竟是个什么官,签了个什么条约,让朝廷吃了什么亏,他就不知道了,他更加不知道那一年还生了不少大事,日本吞并了琉球,改名叫冲绳县,一个叫爱迪生的美国人明了电灯,从此夜晚不在黑暗,就连爱因斯坦和斯大林这样鼎鼎大名的人也是在这一年来到人间。不过后来倒是听说那个崇厚虽然被判了斩监候,但花了三十万两银子也就放出来了,降了两级又去做他的官了。张大老爷想,大约是因为这个崇厚是个旗人吧,要是换了个汉人,只怕直接就给斩了,连那个监候都不会有的。
这些年来张大老爷总是白人送黑人,不过这仅剩的一个儿子他还是十分满意的,他年轻时曾听老人说过“龙生一子镇九江,猪生一窝尽吃糠”,他相信这仅剩的一个儿子不会让他失望。说起来这孩子不仅长得眉清目秀,而且聪明伶俐,读书也极是争气,小小年纪便已中了秀才,这当然是足以让张大老爷自豪的事。虽然文英有时候也不免有点儿贪玩,却从没惹过祸,小孩子嘛,总是贪玩些的,张大老爷自己小时候也是很贪玩的。张大老爷又想起自家是书香门第,可到他这一代上,不但没一个作官的,连个有功名在身的都没有,自己要撑起这个家,不得不四处奔波,三个弟弟也都不成材,看来只有看下一代的了,将来文英金榜题名,好歹也要弄个官作。
有人要说了,这张家虽不是豪门,钱却也是不缺的,考不上还不会捐个官吗?要说起来,老四也算是江湖中人,从不希罕作官的,老二老三整天忙着去抱洋人粗腿,自己在洋人面前装孙子,却又看不上那些当官的在洋大人面前的孙子样,当官的心早就淡了,张大老爷倒是想作官,可又觉得捐班出身不是正途,也就没打这个主意。
张大老爷一个人在这儿胡思乱想,没有留神儿子和伙伴们已经跑远了。
想到儿子,张大老爷有想起一件旁的事来。他曾听人说起,南方有些人把孩子送出国去,跟着洋人读书,学习怎么造机器之类。有人说这是一些走投无路的人把灵魂出卖给洋鬼子,也有人说他们是去跟着洋师父学本事,将来肯定是国家栋梁,只不过后一种人少的差不多可以忽略不计。如今那班孩子中已经有人回来了,还看不出有谁会是国家栋梁,却大都是些有本事的人,至少人家也是见过世面的了。张大老爷固然不喜欢洋人,思想却一点儿也不保守,在他看来,洋人固然不是好人,可洋人的机器却绝对是好东西,要是咱自己会造那才好呢。老二老三这两个笨蛋跟了洋人那么久,竟然什么也没学会,真是留人。张大老爷琢磨着什么时候给文英也找几本书回来看看,将来说不定还要给他找个洋师父。如今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可这洋玩意儿,学了也没什么坏处,指不定将来什么时候还能用上。其实张大老爷心里还有些别的打算,科举有多难考他是知道的,他就亲眼见过有人考了一辈子,结果潦倒一生,别看文英小小年纪就中了秀才,可这举人和进士却绝不是那么好考的,万一文英也考不上科举,只靠自己留下的百十亩地也不过做个田舍翁,不会有什么出息的,要是他学会了那些洋玩意儿,官固然还是做不上,想财可就容易多了。
张大老爷一个人坐在那儿,越想越美,就已经好像看见儿子高中状元,不不,应该是进士,他可不敢奢求儿子能中状元,只要能作官,中不忠状元到没什么。一会儿又好像看见儿子造了个大大的机器,建了个大大的工厂,工厂里什么都会做,要什么有什么,洋人们一个个点头哈腰,排着队往自己家送银子。他不是个好高骛远的人,但偶作作白日梦的感觉也不错。不知不觉,天已经黑透了。
张大老爷把最后一碗早就凉了的茶喝完,才慢慢踱着方步回到家里,“少爷呢?”和平时一样,张大老爷回家第一件事便是问儿子。
“回老爷,少爷出去玩还没回来。”和平时不一样,他没听见儿子的声音,只有一个仆人回答他,而且答得很慌张。
“什么时候了,还不回来?站着干什么,还不快找。”张大老爷似乎很生气,也难怪,他现在可就这一个儿子了,可万万不能出什么事呀,再说文英虽然贪玩,向来倒是很乖巧,从不会这会了还不会来,再说今儿张大老爷本就比平时回来得晚。
“四老爷带人去了,老爷您别着急,应该很快就回……”那个仆人话还没说完,就见四老爷抱着张文英跑进来,一身的水,一脸的慌张。
张大老爷忙迎上去,“老四,文英这是怎么了?”
半天才听四老爷说:“大哥,你听了可要挺住呀,文英玩的时候不小心掉到井里
不用再说什么了,谁都明白怎么回事了。张大老爷已经连死了五个儿子,直到五十岁时才终于又得了这么个儿子,前年老婆也撒手西去,他现在虚岁都快六十了,再也承受不了这丧子之通,眼前一黑,便往后倒去,老四一把没扶住,再探鼻息,去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