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想为部将争取的所谓总兵职务,可以是一城一地的团练总兵,可以是边镇之下某个协的总兵,还可以是边镇下面某个营头的总兵。

    这样的总兵职务,并非九边各镇那种配有将军印的总兵大帅职务。

    类似前东江镇、现辽东镇这样的一镇总兵官,都有自己标配的将军印绶与称号。

    比如前东江镇总兵大帅,一开始佩的是征虏前将军,进一步立功之后,则佩征虏将军印。

    而辽东镇总兵大帅,比如现在的祖大寿,佩的是征辽前锋将军,同样,有大功之后,也会往上一步,佩征辽将军印。

    此外,蓟镇总兵官佩平辽将军印。

    当然了,后来蓟镇名存实亡,山海镇地位日重,这个平辽将军印由镇守山海关的总兵佩带。

    至于宣府镇的总兵官,则挂镇朔将军印。

    一路往西去,大同镇、延绥镇等等,基本上各有相应的将军称号。

    这样佩将军印的总兵职务,就是平常所谓的边镇大帅,是比较少的,一共也没有多少个。

    杨振想为麾下副将们争取的所谓总兵职务,当然不可能是这类镇守一方的挂印总兵,而是次一级的总兵职务。

    总兵官这样的职务,明朝初年乃至是万历以前,那都是非常稀有、非常贵重的,一般都是由公、侯、伯、都督们出任的。

    而且多数都是临时设置的,战争结束以后,是要取消的。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总兵官的职务,逐渐开始成为一种常设的职务,再往后,就开始泛滥了。

    至少,总兵职务泛滥的这种情况,在崇祯末年的时候,是大范围存在的。

    无将军印、无将军号的总兵,在崇祯后期已经多如牛毛了。

    比如蓟镇,屁大点地方,除了蓟镇总兵官以外,还有蓟镇东协总兵,蓟镇西协总兵,蓟镇中协总兵,等等。

    此外山海镇、辽东镇,皆是如此。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杨振的这个请求或者说想法,其实并不过分。

    而且除了这些请求之外,杨振借着这个机会,请陈新甲、王德化等人帮忙进言的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招募流民的问题,比如屯田自给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崇祯皇帝的首肯。

    因为辽东半岛本地已经没有多少人口了,杨振想要招募流民,只能从河北、登莱、山东等待招募。

    这些地方可不在他现在的地盘上,没有崇祯皇帝的旨意,他想从上述几个地方招募流民,过海到旅顺、金州以及辽东半岛东西两侧的海岛上开荒屯垦,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眼下既然人在京师,杨振当然希望,一次把这些麻烦问题全都解决了。

    杨振已经请托了陈新甲和王德化,希望他们居中进言,而他们也都满口答应,接下来,就看崇祯皇帝怎么想了。

    却说一行人到了皇极门外,陈新甲、王德化又对杨振嘱托了一番分别离去,只留下张若麟陪着杨振出了午门。

    祖克勇、张臣一干人等,仍旧候在午门外听命,看杨振出来,连忙过来相见。

    他们在杨振军中,虽然也是数得着的大将,可是到了京师地面上,到了皇城根下,他们几乎等于啥也不是了,没有资格陪着杨振进宫面圣。

    杨振进去之后,没什么消息传出来,他们也只能在午门外的冷风里干等着硬挺着。

    如今杨振出来了,他们一脸关切,连忙来见。

    杨振与他们会合以后,只说移驻旅顺、金州和复州的事情已经定了,并且朝廷让征东先遣营从此转隶京营,归天子直领,由兵部调遣。

    祖克勇、张臣等人,对这个事情包含的重大意义一时把握不到,但是直觉告诉他们,从此归天子直领,当是一件好事。

    至少从今往后,粮饷问题应该不成问题了吧。

    跟着祖克勇、张臣一同在午门外等候的那些军中将士,一时皆满脸喜色。

    至于其他的,杨振没有多说。

    崇祯皇帝虽然金口玉言说了要封杨振为金海伯的事情,但毕竟没有见到圣旨诏书,杨振也不便多说。

    杨振在午门外会合了祖克勇、张臣等人以后,跟着礼部郎中吴旌、兵部郎中张若麟一路出宫,根据事先的安排,准备到宣武门内的一处京营驻地暂时安置。

    但是行至端门下,崇祯皇帝又派了一个乾清宫的内官追上杨振一行,传谕礼部安置杨振到东华门外的光禄寺住宿候旨,说圣上随时可能再次召见杨振。

    于是,已经到了端门下的杨振,跟祖克勇、张臣交代了一番,便跟着礼部郎中吴旌折返回东华门,从东华门出宫,往光禄寺安置去了。

    祖克勇、张臣等杨振军中将士,则继续由兵部郎中张若麟亲自领着,到宣武门内的那处京营驻地驻扎。

    杨振本想等到出了皇城以后,先到京营驻地安顿下来,然后带着运送礼物的大车,再去单独拜见陈新甲、王德化等人一番的,现在也只好把这事委托给张臣去经办了。

    好在此时的京师之中,还有一个精通此道的方光琛在。

    当天夜里,杨振由礼部郎中吴旌陪着,在紫禁城东华门外不远处的光禄寺里一个供大臣歇息的小院内下榻。

    而张臣则由方光琛陪着,换了便装,押着从松山运进京师的一车车重礼,连夜奔走于京师几家权贵宅邸之间。

    杨振不方便去做的事情,只好由他们去做了,杨振不方便去说的话,也只好由他们去说了。

    至于祖克勇,杨振给他交代的任务,则是严格管束这一次带进京师的军中将士,在京营驻地好好休整,就地歇息,不得外出。

    第二天上午,杨振在东华门外光禄寺的住处老老实实地等了半日,但却毫无消息。

    一直等到过了午时,方有一个中年太监领着几个小内侍,急匆匆地从东华门出来,一路直奔光禄寺,找到杨振,向他传达了崇祯皇帝在乾清宫召见他的旨意。

    这个前来传达崇祯皇帝召见口谕的太监,自称是提督兵仗局办事太监褚宪章。

    杨振一听这个名字,脑海中便隐约记起一个人来。

    这个人就叫褚宪章,乃是崇祯十七年春奉命守京师的太监之一。

    与当时许多大臣、内官纷纷投降不同的是,褚宪章在城破之后没有选择投降,而是持刀率众,猛冲贼阵,最后力战而死。

    一个太监,能做到这一点,那真是非常不容易了。

    如果崇祯皇帝能够早几年重用这样的人,而不是重用曹化淳、高起潜、王德化、王之心这种,或许就不会在崇祯十七年不得已上吊而死了。

    杨振得知这个被崇祯皇帝派来传达口谕的太监,竟然就是褚宪章,一时间对他自是恭敬有加。

    而这个不明就里的褚宪章,见最近捷报频传、名声大噪的新封金海伯征东将军杨振,对自己恭恭敬敬,颇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从此也记住了杨振。

    就这样,午门献俘的第二天未时前后,杨振跟着褚宪章一行,走东华门,再次回到了紫禁城中。

    而且这一趟,不仅再次行经建极殿后、乾清门前的平台所在,而且更进一步,越过了平台所在,直入乾清门,进了乾清宫。

    乾清宫大殿重檐庑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座落在一层厚厚的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显得高大巍峨,金碧辉煌。

    自从建成以来,就是明朝皇帝的居住之所。

    杨振跟着褚宪章来到乾清宫大殿外面的时候,崇祯皇帝仍在大殿中召见重臣议事。

    褚宪章让杨振在外等候,而他则径直进殿奏报,不大一会功夫,就听见乾清宫门口值守的内官依次叫道:

    “奉旨,宣杨振觐见!”

    杨振听见这个动静,赶紧整理了一番衣冠,快步拾阶而上,来到大殿门前,然后跪下,冲内叩首禀道:

    “臣,杨振,奉旨觐见!”

    这个时候,就听见大殿中崇祯皇帝的声音传来:“好了,今日朕与卿等且议到这里,卿等散了吧。——杨爱卿,进殿说话!”

    先前一句声音不大,显然是对已在殿中的大臣们所说的。

    到后来声音大了一点,则是专门针对殿门口跪着的杨振所说。

    崇祯皇帝的话音一落,杨振便即起身,此时正当殿中几个重臣出来。

    照面之下,杨振连忙闪到了一旁,垂首等待那几个重臣离开。

    走在前面的几个人物,皆满身朱紫,俨然一副朝廷重臣模样,只是杨振一个也不认识。

    而这几个朝廷重臣显然也没怎么把来自辽东的杨振放在眼里,一走一过,并不理会杨振。

    走在后面的几个人物里面,却有两个,杨振认得,一个是洪承畴,另一个是陈新甲。

    洪承畴行经杨振面前的时候,见杨振躬身让道,当即止步,冲着杨振也抱拳颔首为礼,然后方才离去。

    等到陈新甲行经杨振面前的时候,来到杨振面前,止步不前。

    杨振抬头,却见陈新甲仍旧只是目视前方,并不看他。

    杨振心中正暗自生疑,却又见陈新甲好似有意又似无意地点了点头,然后便抬步离开了。

章节目录

大明新命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哼哈大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五二三章 比如-拯救大明记起点,大明新命记,笔趣阁并收藏大明新命记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