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盯着这个自称登州府栖霞武举人于乐吾的汉子,见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言谈举止之间的确很有武举的风范,心中已经越来越笃定此人可能是何人了,当下再次追问他道:
“于七兄弟,你家在栖霞,可是以经营金矿为业?”
杨振这么一问,令在场众人都是一惊,不知情的,比如袁进、祖克勇、张得贵、李禄等人,完全不知道杨振为什么这么问,问这个是什么意思,他们因此而吃惊。
但是对知情的人来说,杨振这么一问尤其令他们吃了一惊,看着杨振简直犹如有点见着鬼了一般。
杨振话音刚落,站在边上的杨占鳌、严省三、郭小武以及跪在地上的于乐吾,几乎异口同声地脱口而出:
“都督却是如何得知?!”
跪在地上的于乐吾抬头看了杨振,又看了看杨占鳌三人,满脸的不可思议。
他乍闻杨振的问话,原以为是杨占鳌等人三人已经向杨振报告了自己的来历,但是听见杨占鳌三人与自己异口同声,同样惊讶,刹那间令他意外极了。
“你就说是不是吧?”
杨振心里已经知道,眼前这个渡海来投的登州府武举人于乐吾,八成就是满清入关之后在登州募兵抗清发动起义的那个“于七”了。
杨振意外穿越之前,是个明粉,对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故事非常着迷,尤其对那些埋没在历史烟尘之中的明末抗清志士们,发自内心地钦佩。
几百年后,历史远去,人们对明亡以后各地的抗清起义众说纷纭,许多人倾向于认为北方人没什么骨气,闯来投闯,清来降清,不像南方那样义旗遍地,那样激烈反抗。
比如扬州十日,江阴的抗清,嘉定的三屠,还有发生在广州的屠城,有人认为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南方人面对异族入侵表现的更有骨气。
杨振当然不可能否认这一点,但是他想证明的是,满清入关南下之后的北方地区,比如燕赵,齐鲁,并不是没有人燃起抗清的烽火,相反,抗清的起义同样到处皆是,抗清的英雄同样到处都是。
因着为了证明这一点,杨振读了许多正史与野史中记载的抗清往事,了解了许多被埋没在历史烟尘之中的抗清志士。
这个于七,就是其中一个。
而历史上的于七起义抗清,固然有国仇家恨在里面起着作用,但是他之所以有能力募兵抗清,则是跟他家族世代经营金矿家大业大有着直接的关系。
简单说,就是有钱。
正所谓,穷学文,富学武,明朝的武举人几乎清一色都是巨富之家,历史上的于七就是登州府富豪出身的武举人,没有这个家资,他也没能力募兵抗清。
但是,像他这样的巨商富豪出身,能在满清入关以后散尽家财募兵抗清,却又令杨振无比敬佩,对他来说,将这样的人招致麾下,是他的无上荣幸。
“你就说是不是吧?”杨振看着那个兀自单膝跪地惊愕不已的于乐吾,再次问了他一遍。
“正是。却不知都督从何得知?”
听见于乐吾如此说,杨振心中高兴,当下哈哈一笑,继续问他道:“令尊可还在?”
“家父——,已不在了。”
面对杨振提出的一个又一个令他感到意外的问题,于乐吾既然听不明白,当下也就干脆不再去想,杨振问什么,他就径直如实答什么。
“令尊可曾于崇祯二年冬自募义士赶赴京师勤王?可是在京师城外遭遇东虏而壮烈殉国?”
“这些陈年旧事,都督如何得知?”
“你莫管我如何得知,你只说是也不是?”
杨振一句紧接着一句的询问,终于将于乐吾这个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威武汉子,问得说不出话来,默默无语片刻,或许是他想到了崇祯二年阵亡的父亲,当下虎目含着泪,声音哽咽着说道:
“于七不孝,当时身在跟前,却不能以身救父,反倒令父亲大人为了救下我这个新中的武举,惨死在东虏马蹄之下,死无全尸。于七不孝啊!”
说到这里,于乐吾一时思及当年情景,再也挺不住心中伤痛,突然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地上,冲着京师所在的西南方向嚎啕大哭起来。
这个突如其来的情况,简直出乎在场所有人的预料之外,包括与于乐吾同行了一路,相处了两个多月的杨占鳌、严省三、郭小武三人,都完全惊呆了。
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连他们都不知的这些事情,杨振自己在松山城里,从来没有去过登莱,却又是得知这些事情的呢?
众人一会儿看看稳如泰山的杨振,一会儿又看看跪在地上嚎啕大哭的登州豪强武举人于乐吾,一时间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其实,杨振确定了眼前这个于乐吾就是历史上在登州府起兵抗清的于七之后,对于这个于七,他所了解的东西还有一些。
比如说,这个于七与戚继光的关系。
戚继光是杨振最崇拜的明朝武将、民族英雄之一,而他之所以对历史上的于七记忆尤深,除了于七散尽家财起兵抗清的义举之外,就是这个于七与戚继光的关系了。
传说于七的母亲戚氏,出身于登州卫戚家,而且是戚继光戚大帅的女儿,大名鼎鼎的戚继光戚大帅,乃是于七于乐吾的外祖父。
当然,对于这个几百年后的传说,杨振并不确定其真伪,又见于乐吾思及其父身死,已是嚎啕大哭不已,当下也不便于再直接询问了。
且说于乐吾嚎啕了一会儿,渐渐收住了哭声,深呼吸了一口气,然后对杨振说道:“家父当年勤王死难之事,除了于家近亲以外,原以为已无人得知,当年登州府曾为家父报请追恤,因无旁证,终究作罢。万料不到,都督竟然一清二楚。
“家父当年为国死难之事,今日能得都督为证,于七感激不尽,日后若得都督之口,更为天下人所知,那么家父在天之灵,想来也必能得以瞑目了。请都督受于七一拜!”
于乐吾说到这里,就地转身,冲着杨振,大礼参拜起来。
杨振没有料到于乐吾会这么做,当下连忙弯腰,搀住了他,并对他说道:“使不得,使不得!令尊勤王赴难,身为国死,重于泰山,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不止今时今日该当为世人所铭记,就是千百年之后,也定能为后人所称颂!”
说到了这里,杨振低头看着再一次虎目含泪哽咽抽泣的于乐吾,郑重地对他说道:“从此之后,你跟着我,但能立下功勋,我杨振必叫令尊当年勤王赴难之事迹,闻达于圣天子之耳,追恤封赠,永载史册!”
“若得如此,于七死而无憾!”
于乐吾或者说于七,之所以踊跃应募,前来松锦前线,他的心愿,他的目的,并不复杂,其实就是为了能够有机会军前立功,让自己父亲当年不被承认的事迹有机会大白于天下。
这个深藏于心中无法对人诉说的隐秘,此时竟然被素未谋面的杨振所戳破,同时还向他做出了郑重的承诺。
一时之间,他只觉得,眼前这个没见过面的年轻都督,竟然就是自己在这世上唯一的知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自己的心底里。
这个完全出乎意料的情况,让初来乍到的登州府豪强武举人于七,彻底拜服在了杨振的面前。
当然,眼前这个情况,也是杨振所始料未及的,他也没有想到,杨占鳌他们去了一趟登莱募兵,居然能把几年后散尽家财募兵抗清的于七给他带回来。
有了于七这个收获之后,杨振对于杨占鳌他们这次去关里募兵,已经很满意了,但是让他没有料到的是,严省三接下来介绍的三个人里,竟然又有两个汉子让他隐约觉得,他们可能就是数年之后,分别在山东、河北地区,占山为王,聚众抗清的另外几个绿林好汉。
其中一个壮汉名叫王俊,自称山东费县人氏,因家乡连年干旱,人相食,民不聊生,便随乡人逃荒至登州,以码头扛活为生。
杨占鳌等人初到登州府,拿着钦命杨振编练征东先遣营的圣旨拜访了登州地方官,然后招兵布告一贴,第一个前来应募的,就是这个王俊。
随后,杨占便鳌顺藤摸瓜,就让这个王俊牵线搭桥,把那些与他同在登州码头上扛活谋生的船工、桨手、苦力,还有他那些乡里乡亲的灾民青壮将近二百多人,招募到了自己的手下。
接下来,杨占鳌又以这些人为基本班底,让他们呼朋唤友,招募同乡,很快就在登州城内征集到了六百余人。
“于七兄弟,你家在栖霞,可是以经营金矿为业?”
杨振这么一问,令在场众人都是一惊,不知情的,比如袁进、祖克勇、张得贵、李禄等人,完全不知道杨振为什么这么问,问这个是什么意思,他们因此而吃惊。
但是对知情的人来说,杨振这么一问尤其令他们吃了一惊,看着杨振简直犹如有点见着鬼了一般。
杨振话音刚落,站在边上的杨占鳌、严省三、郭小武以及跪在地上的于乐吾,几乎异口同声地脱口而出:
“都督却是如何得知?!”
跪在地上的于乐吾抬头看了杨振,又看了看杨占鳌三人,满脸的不可思议。
他乍闻杨振的问话,原以为是杨占鳌等人三人已经向杨振报告了自己的来历,但是听见杨占鳌三人与自己异口同声,同样惊讶,刹那间令他意外极了。
“你就说是不是吧?”
杨振心里已经知道,眼前这个渡海来投的登州府武举人于乐吾,八成就是满清入关之后在登州募兵抗清发动起义的那个“于七”了。
杨振意外穿越之前,是个明粉,对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故事非常着迷,尤其对那些埋没在历史烟尘之中的明末抗清志士们,发自内心地钦佩。
几百年后,历史远去,人们对明亡以后各地的抗清起义众说纷纭,许多人倾向于认为北方人没什么骨气,闯来投闯,清来降清,不像南方那样义旗遍地,那样激烈反抗。
比如扬州十日,江阴的抗清,嘉定的三屠,还有发生在广州的屠城,有人认为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南方人面对异族入侵表现的更有骨气。
杨振当然不可能否认这一点,但是他想证明的是,满清入关南下之后的北方地区,比如燕赵,齐鲁,并不是没有人燃起抗清的烽火,相反,抗清的起义同样到处皆是,抗清的英雄同样到处都是。
因着为了证明这一点,杨振读了许多正史与野史中记载的抗清往事,了解了许多被埋没在历史烟尘之中的抗清志士。
这个于七,就是其中一个。
而历史上的于七起义抗清,固然有国仇家恨在里面起着作用,但是他之所以有能力募兵抗清,则是跟他家族世代经营金矿家大业大有着直接的关系。
简单说,就是有钱。
正所谓,穷学文,富学武,明朝的武举人几乎清一色都是巨富之家,历史上的于七就是登州府富豪出身的武举人,没有这个家资,他也没能力募兵抗清。
但是,像他这样的巨商富豪出身,能在满清入关以后散尽家财募兵抗清,却又令杨振无比敬佩,对他来说,将这样的人招致麾下,是他的无上荣幸。
“你就说是不是吧?”杨振看着那个兀自单膝跪地惊愕不已的于乐吾,再次问了他一遍。
“正是。却不知都督从何得知?”
听见于乐吾如此说,杨振心中高兴,当下哈哈一笑,继续问他道:“令尊可还在?”
“家父——,已不在了。”
面对杨振提出的一个又一个令他感到意外的问题,于乐吾既然听不明白,当下也就干脆不再去想,杨振问什么,他就径直如实答什么。
“令尊可曾于崇祯二年冬自募义士赶赴京师勤王?可是在京师城外遭遇东虏而壮烈殉国?”
“这些陈年旧事,都督如何得知?”
“你莫管我如何得知,你只说是也不是?”
杨振一句紧接着一句的询问,终于将于乐吾这个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威武汉子,问得说不出话来,默默无语片刻,或许是他想到了崇祯二年阵亡的父亲,当下虎目含着泪,声音哽咽着说道:
“于七不孝,当时身在跟前,却不能以身救父,反倒令父亲大人为了救下我这个新中的武举,惨死在东虏马蹄之下,死无全尸。于七不孝啊!”
说到这里,于乐吾一时思及当年情景,再也挺不住心中伤痛,突然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地上,冲着京师所在的西南方向嚎啕大哭起来。
这个突如其来的情况,简直出乎在场所有人的预料之外,包括与于乐吾同行了一路,相处了两个多月的杨占鳌、严省三、郭小武三人,都完全惊呆了。
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连他们都不知的这些事情,杨振自己在松山城里,从来没有去过登莱,却又是得知这些事情的呢?
众人一会儿看看稳如泰山的杨振,一会儿又看看跪在地上嚎啕大哭的登州豪强武举人于乐吾,一时间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其实,杨振确定了眼前这个于乐吾就是历史上在登州府起兵抗清的于七之后,对于这个于七,他所了解的东西还有一些。
比如说,这个于七与戚继光的关系。
戚继光是杨振最崇拜的明朝武将、民族英雄之一,而他之所以对历史上的于七记忆尤深,除了于七散尽家财起兵抗清的义举之外,就是这个于七与戚继光的关系了。
传说于七的母亲戚氏,出身于登州卫戚家,而且是戚继光戚大帅的女儿,大名鼎鼎的戚继光戚大帅,乃是于七于乐吾的外祖父。
当然,对于这个几百年后的传说,杨振并不确定其真伪,又见于乐吾思及其父身死,已是嚎啕大哭不已,当下也不便于再直接询问了。
且说于乐吾嚎啕了一会儿,渐渐收住了哭声,深呼吸了一口气,然后对杨振说道:“家父当年勤王死难之事,除了于家近亲以外,原以为已无人得知,当年登州府曾为家父报请追恤,因无旁证,终究作罢。万料不到,都督竟然一清二楚。
“家父当年为国死难之事,今日能得都督为证,于七感激不尽,日后若得都督之口,更为天下人所知,那么家父在天之灵,想来也必能得以瞑目了。请都督受于七一拜!”
于乐吾说到这里,就地转身,冲着杨振,大礼参拜起来。
杨振没有料到于乐吾会这么做,当下连忙弯腰,搀住了他,并对他说道:“使不得,使不得!令尊勤王赴难,身为国死,重于泰山,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不止今时今日该当为世人所铭记,就是千百年之后,也定能为后人所称颂!”
说到了这里,杨振低头看着再一次虎目含泪哽咽抽泣的于乐吾,郑重地对他说道:“从此之后,你跟着我,但能立下功勋,我杨振必叫令尊当年勤王赴难之事迹,闻达于圣天子之耳,追恤封赠,永载史册!”
“若得如此,于七死而无憾!”
于乐吾或者说于七,之所以踊跃应募,前来松锦前线,他的心愿,他的目的,并不复杂,其实就是为了能够有机会军前立功,让自己父亲当年不被承认的事迹有机会大白于天下。
这个深藏于心中无法对人诉说的隐秘,此时竟然被素未谋面的杨振所戳破,同时还向他做出了郑重的承诺。
一时之间,他只觉得,眼前这个没见过面的年轻都督,竟然就是自己在这世上唯一的知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自己的心底里。
这个完全出乎意料的情况,让初来乍到的登州府豪强武举人于七,彻底拜服在了杨振的面前。
当然,眼前这个情况,也是杨振所始料未及的,他也没有想到,杨占鳌他们去了一趟登莱募兵,居然能把几年后散尽家财募兵抗清的于七给他带回来。
有了于七这个收获之后,杨振对于杨占鳌他们这次去关里募兵,已经很满意了,但是让他没有料到的是,严省三接下来介绍的三个人里,竟然又有两个汉子让他隐约觉得,他们可能就是数年之后,分别在山东、河北地区,占山为王,聚众抗清的另外几个绿林好汉。
其中一个壮汉名叫王俊,自称山东费县人氏,因家乡连年干旱,人相食,民不聊生,便随乡人逃荒至登州,以码头扛活为生。
杨占鳌等人初到登州府,拿着钦命杨振编练征东先遣营的圣旨拜访了登州地方官,然后招兵布告一贴,第一个前来应募的,就是这个王俊。
随后,杨占便鳌顺藤摸瓜,就让这个王俊牵线搭桥,把那些与他同在登州码头上扛活谋生的船工、桨手、苦力,还有他那些乡里乡亲的灾民青壮将近二百多人,招募到了自己的手下。
接下来,杨占鳌又以这些人为基本班底,让他们呼朋唤友,招募同乡,很快就在登州城内征集到了六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