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军队奇袭并收复藏南,印军在东北部做的各种部署并没有随着局势改变而发生多么贴近实际情况的改变。印军东部司令部第33军在藏南遭受了重创,其中第17山地师基本编制可以撤销了,当地的边境部队、武装警察等也损失极为惨重。印军东部司令部不得不在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调第-军和第4军的一部分力量从第二线直接提到东北部直面中国军队。但由于中国军队是从北方和东方两个方向同时进军的,印军正好处于突出部上,便遭受到了极大的防御压力。
印军之所以将第-军、第4军主要部署在西孟加拉湾附近,比较远离东北部的边境地区,也是有自己深层的考虑的。印度认为,与中国人作战,中国军队的主要作战思想并不是“夺取阿鲁纳恰尔邦”,而是以歼灭印军有生力量为主的。不得不说这个刻板印象既来源于196年中印战争,也来源于pla在解放前的种种表现上。为了避免印军被pla上演第一次中印战争时期的那种穿插包围战术,印军决定部署更多部队在后方第二线,提供更大的战略纵深,从而抵消一定的中国plar勺穿插包围的战术效果。
不过也就是这样的部署使得印军在初期面对中国奇袭藏南时,发现自己部署在前沿的兵力捉襟见肘。中国空降兵一个集团军外加西藏军区的一些机步旅总数也就是6万人的部队,在击败印军后,牢牢占据了藏南,同时印军还骇然发现,自己居然一时之间没法抽调起更多的部队进行反攻,失败也让印军投鼠忌器,第4军在看到第33军丢掉了一整个第17山地师之后,甚至指挥部都从临近藏南的提斯浦尔后撤梅加拉亚邦的西隆。
缺乏勇气的印军并没有立即发动更多地部队趁中国军队立足未稳地时候反攻藏南,而是消极地等待着莫桑比克海峡战役的结果,希望美军能够在海上击败中国舰队,打通从南非到印度的航线,带来更多的北约士兵,帮助印度将中国人击败。可是事与愿违,印度没有等来美国舰队的胜利消息,中国人捍卫了自己在印度洋上的制霸地位,而印度人仍旧只能苦苦支撑着与中国人进行周旋。
印度没有等来美国的援军,却等来了中国的“援军”。在经历了军事编制改革之后,第6集团军、第2集团军(蓝军军团)和第18集团军(红警一星军团)在云南完成了集结,浩浩荡荡地经缅甸开赴印度东北,发起了对印度东北邦的大规模作战。
不仅如此,缅甸也在这个时候宣布履行自己的上和组织成员国的共同防卫义务,派出了三个中械轻型机步旅协同中国军队进行军事行动,缅甸独立以来整体政局比较稳定,发展也很迅速。在中国的协助下对于毒品种植进行了扫荡之后,建立了以宝石开采加工、热带种植、劳动密集工业等产业为主的经济。经济有起色后,缅甸也着手建立了比较中国化的军队,虽然实战经验不足,不过在这样的战争中,他们也基本上就起仆从军的作用,不太可能出现在正面第一线战场。
印军四散在整个东北地区约2万印军地面部队,将面临来自中国、缅甸、甚至此时还憋着坏没有宣布的孟加拉国,总数约40万人的攻击,情况已经到了无比危急的地步。
为了挽救自己的灭国危机,印度已经开始将自己的预备役组织起来,以相对有经验的士兵为种子,大量招募印度青年加入军队,甚至东部军区的胜败已经不在印度政府的考虑之内了,他们得到的命令是,在东北地区坚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将中国军队挡在西里古里走廊之外(中国和孟加拉国与印度接壤的狭窄走廊,连接印度的东北地区,由此可以进入印度的核心腹地)。
印军打算用这个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再度武装起至少20万士兵,让中国侵略者陷入咖喱和牛粪混合香的人海战术之中。且不论人海战术对于现代战争还有怎样的作用,但至少有更多的军队会让印度人更加有底。
印度即便是做了这样的打算,而且想得也非常好,但是志大才疏的印度人却缺乏细致而完善的具体部署细节以支撑他们的整个战略意图,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在东北的各种部署一团混乱,明知道缅甸是中国盟国,却对于中国从更为平坦而有更多更完善公路突破的东部,防御相对松懈。
中国第6集团军突破了边境的山地地区,进入到平坦的低原谷地的时候,更加的如鱼得水了。而印军在低地地区防御的仅有第4军第2l山地师、第33军第2山地师的各一部,兵员规模不足2万人,而且由于主要是山地师,缺乏必要的重型装备,更严重的是缺少战车和坦克,也没有多少反装甲的武器。
六十五集团军乘胜追击,组织了三次装甲冲锋,凑起各合成营的99式主战坦克,形成大规模的装甲集群,就这样在空地火力的掩护下,生吃印度缺少机动性、规模也不够大的两个山地师部队。
即便第6师装备的99式主战坦克基本上都是99甚至99这样略微有些老的型号,不过相比印军只有少数的t2、nl坦克,这些99式足以将他们碾压再碾压,直至碾压成米粉为止。
这样的战斗是毫无悬念的,甚至让一些plar指战员都觉得没太大意思,开着坦克驱赶着那群惊慌的阿三,实在是让人缺乏成就感的事情,中国军人只是对那些敢于反抗的印军彻底消灭,而那些丢弃武器四处奔逃的印军,则将他们俘虏起来。至于印军丢弃的那些战利品,大家也是兴趣缺缺,直到一些个战略局的特工前来吩咐大家将这些武器收拢起来,才有人将这些东西打扫分类然后送入仓库。
一个战士问战略局的特工道:“同志,这些ak47之类的东西,已经是可以淘汰的玩意儿了,咱们收起来估计拆了卖废料都不划算,集中销毁就是,为什么还要收集起来呢?”
特工倒是好心回答了他:“我们确实是用不着,但是不代表别人用不着啊。”
更细的内容特工是不会告诉这名战士了,实际上收拢印军的武器,也是齐一鸣的嘱咐。战略局随着南亚第三方面军攻入印度东北,任务还是比较重的,上百名特工奔走在不同地方,为实现局里制定的各个重要计划。
其中,联络当地汉藏族裔的重要人物,并将他们联合起来,就印度东北的未来问题进行商讨,就是战略局特工最为核心的任务了。东北的几个邦,有着传统而根深蒂固的对印度人的敌意和不满,就像是曼尼普尔邦的居民,在看到阵容齐整的中国军队开进本邦的时候,并无什么惊慌和担忧,甚至不少居民都站在外面看热闹。显然当地人对于与自己肤色和外貌相近的中国人没有敌意和抗拒,甚至当看着一队队垂头丧气的印度俘虏被中国军人押送着的时候,人群中还不断爆发着欢呼。他们向来都是这样缺乏对自己印度人身份的认同感的。
在印军第33军中,有相当部分的士兵都是当地族裔,占到七成左右,不过大部分地军官却是印度裔,这也使得——军中官兵矛盾时有发生。齐一鸣计划在俘虏的东北汉藏族裔的印军士兵中,进行一次遴选,选拔比较开通而且服从性好的士兵,组成主要用于对付印军和维持秩序的“伪军”,而印军放弃掉的这部分武器,他们也都曾经使用过,所以上手很快,便于快速形成战斗力。
曼尼普尔邦的首府因帕尔连一日也没有坚守住,就被第6集团军攻破了。这也引发了连带效应,了解到中国人拔高汉藏族裔的地位而对印度族裔十分不客气,导致生活在东北部的很多印度族裔,包括印度斯坦人、锡克人、达罗毗荼人等众多只要不是蒙古人种外表的人,纷纷成为了难民,从东北地区逃难出去。
曼尼普尔邦被第6集团军控制后,第2集团军从北面攻入那加兰邦、阿萨姆邦,第18集团军从南线攻入米佐拉姆邦和特里普拉邦,整个印度东部的几个邦被中国军队全面侵入,而印度只能够眼睁睁着看着中国人在他们的土地上高歌猛进,因为印军缺兵少将,部队根本无力集结出能够抵挡至少三倍于己的中国军队的攻势,更不必说中国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水平也远高于印军。
拖延中国军队三到六个月的战略打算被彻底证实为不可行,印军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准备以保护有生力量为主,将东部司令部下辖的第-军、第4军和第33军逐步有序地从东北邦中撤出,从印度腹地抽调更多军队,以守住西里古里走廊,至于东北地区,印度则只能宽慰自己以空间换时间了。
印军之所以将第-军、第4军主要部署在西孟加拉湾附近,比较远离东北部的边境地区,也是有自己深层的考虑的。印度认为,与中国人作战,中国军队的主要作战思想并不是“夺取阿鲁纳恰尔邦”,而是以歼灭印军有生力量为主的。不得不说这个刻板印象既来源于196年中印战争,也来源于pla在解放前的种种表现上。为了避免印军被pla上演第一次中印战争时期的那种穿插包围战术,印军决定部署更多部队在后方第二线,提供更大的战略纵深,从而抵消一定的中国plar勺穿插包围的战术效果。
不过也就是这样的部署使得印军在初期面对中国奇袭藏南时,发现自己部署在前沿的兵力捉襟见肘。中国空降兵一个集团军外加西藏军区的一些机步旅总数也就是6万人的部队,在击败印军后,牢牢占据了藏南,同时印军还骇然发现,自己居然一时之间没法抽调起更多的部队进行反攻,失败也让印军投鼠忌器,第4军在看到第33军丢掉了一整个第17山地师之后,甚至指挥部都从临近藏南的提斯浦尔后撤梅加拉亚邦的西隆。
缺乏勇气的印军并没有立即发动更多地部队趁中国军队立足未稳地时候反攻藏南,而是消极地等待着莫桑比克海峡战役的结果,希望美军能够在海上击败中国舰队,打通从南非到印度的航线,带来更多的北约士兵,帮助印度将中国人击败。可是事与愿违,印度没有等来美国舰队的胜利消息,中国人捍卫了自己在印度洋上的制霸地位,而印度人仍旧只能苦苦支撑着与中国人进行周旋。
印度没有等来美国的援军,却等来了中国的“援军”。在经历了军事编制改革之后,第6集团军、第2集团军(蓝军军团)和第18集团军(红警一星军团)在云南完成了集结,浩浩荡荡地经缅甸开赴印度东北,发起了对印度东北邦的大规模作战。
不仅如此,缅甸也在这个时候宣布履行自己的上和组织成员国的共同防卫义务,派出了三个中械轻型机步旅协同中国军队进行军事行动,缅甸独立以来整体政局比较稳定,发展也很迅速。在中国的协助下对于毒品种植进行了扫荡之后,建立了以宝石开采加工、热带种植、劳动密集工业等产业为主的经济。经济有起色后,缅甸也着手建立了比较中国化的军队,虽然实战经验不足,不过在这样的战争中,他们也基本上就起仆从军的作用,不太可能出现在正面第一线战场。
印军四散在整个东北地区约2万印军地面部队,将面临来自中国、缅甸、甚至此时还憋着坏没有宣布的孟加拉国,总数约40万人的攻击,情况已经到了无比危急的地步。
为了挽救自己的灭国危机,印度已经开始将自己的预备役组织起来,以相对有经验的士兵为种子,大量招募印度青年加入军队,甚至东部军区的胜败已经不在印度政府的考虑之内了,他们得到的命令是,在东北地区坚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将中国军队挡在西里古里走廊之外(中国和孟加拉国与印度接壤的狭窄走廊,连接印度的东北地区,由此可以进入印度的核心腹地)。
印军打算用这个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再度武装起至少20万士兵,让中国侵略者陷入咖喱和牛粪混合香的人海战术之中。且不论人海战术对于现代战争还有怎样的作用,但至少有更多的军队会让印度人更加有底。
印度即便是做了这样的打算,而且想得也非常好,但是志大才疏的印度人却缺乏细致而完善的具体部署细节以支撑他们的整个战略意图,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在东北的各种部署一团混乱,明知道缅甸是中国盟国,却对于中国从更为平坦而有更多更完善公路突破的东部,防御相对松懈。
中国第6集团军突破了边境的山地地区,进入到平坦的低原谷地的时候,更加的如鱼得水了。而印军在低地地区防御的仅有第4军第2l山地师、第33军第2山地师的各一部,兵员规模不足2万人,而且由于主要是山地师,缺乏必要的重型装备,更严重的是缺少战车和坦克,也没有多少反装甲的武器。
六十五集团军乘胜追击,组织了三次装甲冲锋,凑起各合成营的99式主战坦克,形成大规模的装甲集群,就这样在空地火力的掩护下,生吃印度缺少机动性、规模也不够大的两个山地师部队。
即便第6师装备的99式主战坦克基本上都是99甚至99这样略微有些老的型号,不过相比印军只有少数的t2、nl坦克,这些99式足以将他们碾压再碾压,直至碾压成米粉为止。
这样的战斗是毫无悬念的,甚至让一些plar指战员都觉得没太大意思,开着坦克驱赶着那群惊慌的阿三,实在是让人缺乏成就感的事情,中国军人只是对那些敢于反抗的印军彻底消灭,而那些丢弃武器四处奔逃的印军,则将他们俘虏起来。至于印军丢弃的那些战利品,大家也是兴趣缺缺,直到一些个战略局的特工前来吩咐大家将这些武器收拢起来,才有人将这些东西打扫分类然后送入仓库。
一个战士问战略局的特工道:“同志,这些ak47之类的东西,已经是可以淘汰的玩意儿了,咱们收起来估计拆了卖废料都不划算,集中销毁就是,为什么还要收集起来呢?”
特工倒是好心回答了他:“我们确实是用不着,但是不代表别人用不着啊。”
更细的内容特工是不会告诉这名战士了,实际上收拢印军的武器,也是齐一鸣的嘱咐。战略局随着南亚第三方面军攻入印度东北,任务还是比较重的,上百名特工奔走在不同地方,为实现局里制定的各个重要计划。
其中,联络当地汉藏族裔的重要人物,并将他们联合起来,就印度东北的未来问题进行商讨,就是战略局特工最为核心的任务了。东北的几个邦,有着传统而根深蒂固的对印度人的敌意和不满,就像是曼尼普尔邦的居民,在看到阵容齐整的中国军队开进本邦的时候,并无什么惊慌和担忧,甚至不少居民都站在外面看热闹。显然当地人对于与自己肤色和外貌相近的中国人没有敌意和抗拒,甚至当看着一队队垂头丧气的印度俘虏被中国军人押送着的时候,人群中还不断爆发着欢呼。他们向来都是这样缺乏对自己印度人身份的认同感的。
在印军第33军中,有相当部分的士兵都是当地族裔,占到七成左右,不过大部分地军官却是印度裔,这也使得——军中官兵矛盾时有发生。齐一鸣计划在俘虏的东北汉藏族裔的印军士兵中,进行一次遴选,选拔比较开通而且服从性好的士兵,组成主要用于对付印军和维持秩序的“伪军”,而印军放弃掉的这部分武器,他们也都曾经使用过,所以上手很快,便于快速形成战斗力。
曼尼普尔邦的首府因帕尔连一日也没有坚守住,就被第6集团军攻破了。这也引发了连带效应,了解到中国人拔高汉藏族裔的地位而对印度族裔十分不客气,导致生活在东北部的很多印度族裔,包括印度斯坦人、锡克人、达罗毗荼人等众多只要不是蒙古人种外表的人,纷纷成为了难民,从东北地区逃难出去。
曼尼普尔邦被第6集团军控制后,第2集团军从北面攻入那加兰邦、阿萨姆邦,第18集团军从南线攻入米佐拉姆邦和特里普拉邦,整个印度东部的几个邦被中国军队全面侵入,而印度只能够眼睁睁着看着中国人在他们的土地上高歌猛进,因为印军缺兵少将,部队根本无力集结出能够抵挡至少三倍于己的中国军队的攻势,更不必说中国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水平也远高于印军。
拖延中国军队三到六个月的战略打算被彻底证实为不可行,印军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准备以保护有生力量为主,将东部司令部下辖的第-军、第4军和第33军逐步有序地从东北邦中撤出,从印度腹地抽调更多军队,以守住西里古里走廊,至于东北地区,印度则只能宽慰自己以空间换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