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官场,那是求咸鱼而不得的。逆流而上,不断求得更高的职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之本能。
而现在大明朝廷的机构出现了剧烈的变动,对于官员们来说,那是往上升职的难得机会。错过了这一波,再想有如此的机会,那可能只有等改朝换代了。
所以,连房壮丽这样的吏部副职都应接不暇了。在他之上的官员,那就更不用说了。
“方正化,最近到你哪儿求职位的有多少啊?”
轻轻笑了一下,方正化行礼道:“承蒙皇上信任,让奴婢在皇上身边贴身伺候了十多年。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奴婢能办成不少大事……嗯,一个多月下来,目前奴婢收到的拜帖大概有七八百份吧。”
“哈哈哈,方秉笔,你也是个红人了。”
“哎,皇上就不要取笑奴婢了。这些拜帖,九成以上都可以置之不理,但还是有少数的,奴婢也不敢硬推啊。”
“哦?都有哪些神佛,连你都觉得挡不住?”
方正化伸手入怀,取了一个小本出来翻了翻:“皇上,太后她老人家想给自家亲戚求差事,还有皇后、游贵妃家里的亲戚也想借着这个机会拿点实权……”
“哧~朕有那么可怕吗?怎么朕的母亲,媳妇儿想要给自家亲戚求官,不求朕,却找你?再说了,我大明自有祖制,后族外戚只能享受爵位,不能有实权的。”
皇上你也好意思说,你自监国之日起,不知道废了多少祖制了。最近更是连太祖‘不得再设丞相’的祖制也明目张胆的废了。
不过这话方正化也只能是在心里吐槽,说是不敢说,他纠结了一下脸部肌肉,挤出一个笑脸:“可能是最近卢驸马下到近卫师做了营长,让大家误以为皇上是不在意外戚掌实权的吧。”
“呃……”被方正化不硬不软的顶了一下,朱由栋也很无奈。他挠了挠脑袋:“具体人员名单呢?拿来给朕看。”
方正化做事还是很仔细的,后妃们打招呼的人员,他不光记载了名字,还详细的备注了年龄,平日道德操守表现等。
“都是些普通人啊。”摇摇头:“此事朕知道了,稍后回宫去跟她们说明,想做官,参加考试就是了。像这种直接求某部主事的事情,想都别想。”
“是,奴婢知道了。多谢皇上为奴婢解压。”
“哎,看来这事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官心不稳不说,便是一些不相干的人,心里也有不该有的心思了。”
起身在房间里踱步几下后,朱由栋道:“通知内阁三位阁老,吏部三位主官,还有曹化淳、魏忠贤、田尔耕、麻承诏等十人,今天下午两点在皇极殿第三会议室候命。告诉吏部三位主官,让他们把初步的各部门拟任人选带上。今日之内,朕要定个大致的框架出来。”
“遵旨。”
自隋代建立三省六部制以来,一千三百多年间,虽说历朝历代多有微调。但是如朱由栋这般彻底废掉这个制度,新建一套近代政府制度的做法,还是稍显激进了。也因为如此,以至于整个大明官场人心浮动:京官们这会自不必说,便是那些地方官们,心思也被牵扯了很大一部分:这中央机构调整完了,地方上也要跟着调整啊。
原先朱由栋还觉得要多酝酿一下,尤其是一些新增设的部门,其第一任主官的任命更是要慎之又慎:他的性格,很可能就是这个部门以后几十、上百年的性格……
结果这才一个多月,跑官要官的都快把几个阁老,吏部三个主官给堵得没法上班了,整个官场都陷入了动荡。面对如此局面,朱由栋也只有快到斩乱麻,不求最优,但求稳妥的赶紧把各部主官给任命了。
经过内阁、军方、吏部、内廷、情报五个方面的核心十人团与皇帝闭门磋商整整两天后,大明中央政府机构大调整后,各部局的主官终于新鲜出炉了。
首相,温体仁。副相,袁可立、李戴。
在一个国家朝纲严整的时候,人事是内部管理最大的事情。所以朱由栋思前想后,还是让孙承宗继续坐镇负责官员职务调动的人事部。
劳动部其实就是社会保障部,当然,这个时代什么社保资金医保资金是不可能有的。但是赈济灾民,保障工人最低薪资,保证农民收益等工作,是维护国家稳定,使得底层百姓不起来造反的最基础工作。在大明社会新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兴起,农民收入不管怎么保障都在相对下降的当下,社会保障愈发显得重要。所以朱由栋这一次专门拆分出了一个部门来做此项工作。至于第一任尚书的人选,朱由栋选择了现任南洋总督陈时济:这一位,还在做县令的时候就靠近了当时的皇太孙,二十多年下来,履历和经验都足够丰富,忠诚度更是不用怀疑了。
而陈时济调任后,原方山学子彭子勤则接任了中南总督的位置。
户部是这一次被拆分得最多的。第一任财政部尚书,朱由栋选择了曹三喜:这位一方面是银行行长的位置上待得太久,必须挪一挪。另一方面,朱由栋深知自己大手大脚的毛病。以前有个许弘纲时不时的顶一下他他还知道收敛,现在这个王绍徵软不拉几的,从来都是鼓励皇上多花钱——必须要让曹三喜这个更强硬的人来管国家的钱袋子,不然朕这会儿把钱花爽了,以后真要开全球大战,没钱的时候怎么办?
曹三喜从皇家银行离任后,出身于方山学校的数学家李国俊,则是去接了银行行长的位置——这两位,一个行商出身,一个是胥吏之子,却都爬到了朝廷正二品的高位。若不是穿越者独裁,是怎么都不可能的。
而李国俊以前的两个副手,王华钦出任税务总局局长,专职负责大明所有税收的收取。王执则接任工商总局局长。原户部尚书王绍徵平级调动到农业部,专管农业。随同陈子壮一起在奥斯曼出任使节多年的崔呈秀,出任商务部尚书。
从以前户部里拆分出来的还有一个部门:审计署。是专门对政府部门进行经济监督的。朱由栋给这个部门配上了让全国官员心惊肉跳的主官:信王朱由检。
教育部尚书自然是喜欢教书育人的张以诚。而兼管理藩院的外交部尚书,则交给了陈子壮。
国防部尚书仍然是杨镐:大明这会的国防部其实就是一个军队后勤部。而独立出来的负责征兵、建立后备役,安置退役士兵,保障将士利益的兵役总局第一任局长,则是朱由栋小时候的侍卫长,原大明皇家军事学院的院长,李世忠。
第一任公安部尚书,是从方山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各地做推官的简王朱由?。
司法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监狱管理、犯人劳教、诉讼、普法以及未来的大明司法考试等事项。经过大家反复会商,最后定下,由当年在孔府案中表现积极的王在晋出任第一任司法部尚书。
而最高法院院长,自然是熊廷弼出任。
第一任建设部尚书,由文震孟出任:文徵明家族是这个时代最著名的工程师家族,大明几乎所有顶级权贵的私人庭院都是由其家族设计。大明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城市规模将急剧扩张。家学渊源的文震孟,将担负起全国道路规划、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等繁重的工作。
重工业部尚书,由在建设河套重工中心时表现出色的袁应泰担任。而轻工业部尚书,则由在应天担任巡抚多年,熟悉轻工业生产的李标出任。
科技部尚书,徐光启。
卫生部尚书,吴又可。
宣传部尚书,大明政治学院院长,张世泽。
原通政司主官通政使陈子壮调任外交部后,原顺天巡抚顾秉谦出任通政使。而原福建布政使孙传庭则接任顺天巡抚。洪承畴则出任应天巡抚。
都察院左都御史仍为赵彦。
这一批主官里,帝师党仍然牢牢占据核心职位,但真正的方山学校出身的师生们,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同时,整个中央政府的各部官员,经过如此调整后,其平均年龄也从以前的60+一下子掉到了45+。
中央都是如此了,在地方上,方山学校出身的师生们,毫无疑问将会获得更多的职务。大明官场,新老交替逐步开始。朱由栋花费数十年心血培养出来的近代人才们,开始迭次走上舞台!
而现在大明朝廷的机构出现了剧烈的变动,对于官员们来说,那是往上升职的难得机会。错过了这一波,再想有如此的机会,那可能只有等改朝换代了。
所以,连房壮丽这样的吏部副职都应接不暇了。在他之上的官员,那就更不用说了。
“方正化,最近到你哪儿求职位的有多少啊?”
轻轻笑了一下,方正化行礼道:“承蒙皇上信任,让奴婢在皇上身边贴身伺候了十多年。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奴婢能办成不少大事……嗯,一个多月下来,目前奴婢收到的拜帖大概有七八百份吧。”
“哈哈哈,方秉笔,你也是个红人了。”
“哎,皇上就不要取笑奴婢了。这些拜帖,九成以上都可以置之不理,但还是有少数的,奴婢也不敢硬推啊。”
“哦?都有哪些神佛,连你都觉得挡不住?”
方正化伸手入怀,取了一个小本出来翻了翻:“皇上,太后她老人家想给自家亲戚求差事,还有皇后、游贵妃家里的亲戚也想借着这个机会拿点实权……”
“哧~朕有那么可怕吗?怎么朕的母亲,媳妇儿想要给自家亲戚求官,不求朕,却找你?再说了,我大明自有祖制,后族外戚只能享受爵位,不能有实权的。”
皇上你也好意思说,你自监国之日起,不知道废了多少祖制了。最近更是连太祖‘不得再设丞相’的祖制也明目张胆的废了。
不过这话方正化也只能是在心里吐槽,说是不敢说,他纠结了一下脸部肌肉,挤出一个笑脸:“可能是最近卢驸马下到近卫师做了营长,让大家误以为皇上是不在意外戚掌实权的吧。”
“呃……”被方正化不硬不软的顶了一下,朱由栋也很无奈。他挠了挠脑袋:“具体人员名单呢?拿来给朕看。”
方正化做事还是很仔细的,后妃们打招呼的人员,他不光记载了名字,还详细的备注了年龄,平日道德操守表现等。
“都是些普通人啊。”摇摇头:“此事朕知道了,稍后回宫去跟她们说明,想做官,参加考试就是了。像这种直接求某部主事的事情,想都别想。”
“是,奴婢知道了。多谢皇上为奴婢解压。”
“哎,看来这事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官心不稳不说,便是一些不相干的人,心里也有不该有的心思了。”
起身在房间里踱步几下后,朱由栋道:“通知内阁三位阁老,吏部三位主官,还有曹化淳、魏忠贤、田尔耕、麻承诏等十人,今天下午两点在皇极殿第三会议室候命。告诉吏部三位主官,让他们把初步的各部门拟任人选带上。今日之内,朕要定个大致的框架出来。”
“遵旨。”
自隋代建立三省六部制以来,一千三百多年间,虽说历朝历代多有微调。但是如朱由栋这般彻底废掉这个制度,新建一套近代政府制度的做法,还是稍显激进了。也因为如此,以至于整个大明官场人心浮动:京官们这会自不必说,便是那些地方官们,心思也被牵扯了很大一部分:这中央机构调整完了,地方上也要跟着调整啊。
原先朱由栋还觉得要多酝酿一下,尤其是一些新增设的部门,其第一任主官的任命更是要慎之又慎:他的性格,很可能就是这个部门以后几十、上百年的性格……
结果这才一个多月,跑官要官的都快把几个阁老,吏部三个主官给堵得没法上班了,整个官场都陷入了动荡。面对如此局面,朱由栋也只有快到斩乱麻,不求最优,但求稳妥的赶紧把各部主官给任命了。
经过内阁、军方、吏部、内廷、情报五个方面的核心十人团与皇帝闭门磋商整整两天后,大明中央政府机构大调整后,各部局的主官终于新鲜出炉了。
首相,温体仁。副相,袁可立、李戴。
在一个国家朝纲严整的时候,人事是内部管理最大的事情。所以朱由栋思前想后,还是让孙承宗继续坐镇负责官员职务调动的人事部。
劳动部其实就是社会保障部,当然,这个时代什么社保资金医保资金是不可能有的。但是赈济灾民,保障工人最低薪资,保证农民收益等工作,是维护国家稳定,使得底层百姓不起来造反的最基础工作。在大明社会新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兴起,农民收入不管怎么保障都在相对下降的当下,社会保障愈发显得重要。所以朱由栋这一次专门拆分出了一个部门来做此项工作。至于第一任尚书的人选,朱由栋选择了现任南洋总督陈时济:这一位,还在做县令的时候就靠近了当时的皇太孙,二十多年下来,履历和经验都足够丰富,忠诚度更是不用怀疑了。
而陈时济调任后,原方山学子彭子勤则接任了中南总督的位置。
户部是这一次被拆分得最多的。第一任财政部尚书,朱由栋选择了曹三喜:这位一方面是银行行长的位置上待得太久,必须挪一挪。另一方面,朱由栋深知自己大手大脚的毛病。以前有个许弘纲时不时的顶一下他他还知道收敛,现在这个王绍徵软不拉几的,从来都是鼓励皇上多花钱——必须要让曹三喜这个更强硬的人来管国家的钱袋子,不然朕这会儿把钱花爽了,以后真要开全球大战,没钱的时候怎么办?
曹三喜从皇家银行离任后,出身于方山学校的数学家李国俊,则是去接了银行行长的位置——这两位,一个行商出身,一个是胥吏之子,却都爬到了朝廷正二品的高位。若不是穿越者独裁,是怎么都不可能的。
而李国俊以前的两个副手,王华钦出任税务总局局长,专职负责大明所有税收的收取。王执则接任工商总局局长。原户部尚书王绍徵平级调动到农业部,专管农业。随同陈子壮一起在奥斯曼出任使节多年的崔呈秀,出任商务部尚书。
从以前户部里拆分出来的还有一个部门:审计署。是专门对政府部门进行经济监督的。朱由栋给这个部门配上了让全国官员心惊肉跳的主官:信王朱由检。
教育部尚书自然是喜欢教书育人的张以诚。而兼管理藩院的外交部尚书,则交给了陈子壮。
国防部尚书仍然是杨镐:大明这会的国防部其实就是一个军队后勤部。而独立出来的负责征兵、建立后备役,安置退役士兵,保障将士利益的兵役总局第一任局长,则是朱由栋小时候的侍卫长,原大明皇家军事学院的院长,李世忠。
第一任公安部尚书,是从方山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各地做推官的简王朱由?。
司法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监狱管理、犯人劳教、诉讼、普法以及未来的大明司法考试等事项。经过大家反复会商,最后定下,由当年在孔府案中表现积极的王在晋出任第一任司法部尚书。
而最高法院院长,自然是熊廷弼出任。
第一任建设部尚书,由文震孟出任:文徵明家族是这个时代最著名的工程师家族,大明几乎所有顶级权贵的私人庭院都是由其家族设计。大明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城市规模将急剧扩张。家学渊源的文震孟,将担负起全国道路规划、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等繁重的工作。
重工业部尚书,由在建设河套重工中心时表现出色的袁应泰担任。而轻工业部尚书,则由在应天担任巡抚多年,熟悉轻工业生产的李标出任。
科技部尚书,徐光启。
卫生部尚书,吴又可。
宣传部尚书,大明政治学院院长,张世泽。
原通政司主官通政使陈子壮调任外交部后,原顺天巡抚顾秉谦出任通政使。而原福建布政使孙传庭则接任顺天巡抚。洪承畴则出任应天巡抚。
都察院左都御史仍为赵彦。
这一批主官里,帝师党仍然牢牢占据核心职位,但真正的方山学校出身的师生们,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同时,整个中央政府的各部官员,经过如此调整后,其平均年龄也从以前的60+一下子掉到了45+。
中央都是如此了,在地方上,方山学校出身的师生们,毫无疑问将会获得更多的职务。大明官场,新老交替逐步开始。朱由栋花费数十年心血培养出来的近代人才们,开始迭次走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