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对岸就是盛京城,满清在盛京下了不少本钱,城池外修建的土墙工事清晰可见,工事修满了浑河两岸。
夜不收情报部的负责人杨其礼道:“殿下,清军的大部人马都在浑河两岸集结了,总数不下二十万啊。”
朱慈风轻云淡道:“二十万又如何,八旗军能打的还剩多少皇太极比我们清楚。”
杨其礼继续道:“根据今日龙骧夜不收传来的情报,西边的蒙古人也在往这边驰援,不过数量有限,不到万人。”
孙应元冷冷道:“这些蒙古人,到了现在还赶着来送命呢!”
朱慈道:“这些蒙古人来了也不见得肯出力,情报说敖汉部等几个部落的扎萨克已经带人跑路了,连皇太极的女婿都跑了,其他蒙古各部更是没得说,也就建奴的铁子科尔沁部真心想帮他们。”
数日间,清军哨骑不断越过浑河南下,并且兵力规模一天比一天大。
明军主力抵近浑河时,清军各部严阵以待,层层设防,断绝了明军骑兵突袭的情况发生,皇太极本人也在河边竖起了黄龙旗,准备和明军决一死战。
朱慈也急着决战,因为明军的后勤又断了,他刚刚得到消息,京师已经变天了,先是两个皇弟先后莫名薨逝,再又是内阁首辅薛国观倒台。
薛国观明显是被整死的,崇祯命令他拟谕,薛国观把谕搞错为旨进呈,崇祯立刻大怒,下令五府九卿科道,审议他的罪,最后剥夺了他的所有官职。
被罢官后还没完,薛国观再次被多个朝臣举报受贿,崇祯又下令将他下狱赐死,薛国观受诏当晚在家中房梁上自尽,两天后才被收尸,生生的被羞辱而死。
薛国观一死,前线的后勤状况顿时变得很糟糕,粮饷严重不继,恐怕撑不了多久了。
通过京师传来的情报,朱慈隐隐得知,不管是皇子之死,还是薛国观身死,都有着勋贵的影子。
得到消息时的朱慈非常的愤怒,他下定决心,回京后定要大开杀戒,不管是谁,说破天也没用。
不过眼前最重要的是战事,朱慈思来想去,觉得不能就这么窝囊的撤军。
即便现在后勤不继,也要强行打下去,最起码要拿下盛京,打断满清的脊梁骨!
崇祯十二年九月初一日清晨,天气一片阴沉,清冷秋风一阵一阵的吹着。
莫子山明军大营外,几路人马急速奔来,分别是从西平堡而来的洪承畴,盖州赶来的周遇吉,耀州赶来的吴三桂,甚至连监军太监方正化、兵部监军陈新甲、辽东巡抚邱民仰等人也急急赶来。
决战在即,这种大战注定载入史册,如果自己缺席,不仅会抱憾终身,日后的论功行赏怕是也要靠边站。
洪承畴的精神有些萎靡,西平堡一战打得太难了,几次险些被清军破城,要不是杨国柱等宣大军拼死守住,怕是自己已经被清军活捉了。
吴三桂一路行来也是面无表情,他觉得自己被皇太子孤立了,自从乳峰山首战告捷后,他的宁远军基本属于打酱油的角色,一直守着耀州。
眼看着要打进盛京了,吴三桂说什么也要好好的打一个漂亮战,好为日后封官拜爵做准备,最好能率关宁铁骑率先冲进盛京城,当然了,如果形势不对,明军败了,关宁铁骑也方便跑路。
在聚将鼓声中,各路文臣武将陆续进入中军行辕,按照品级在帐中或坐或站。
监军太监方正化坐在上首主位左侧,洪承畴居右边,其次是兵部监军陈新甲,辽东巡抚邱民仰、陕西巡抚孙传庭等文臣,再往后就是各镇总兵。
趁着压轴的皇太子还未到,众人在帐中互相交谈着,吴三桂先是拜见了方正化,方正化与他简单寒暄了几句便变得冷淡了起来,显然不想当众结交武将。
吴三桂脸上笑容不变,又恭恭敬敬的拜见了洪承畴,洪承畴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对他夸赞了几句,吴三桂则洗耳聆听,郑重施礼,一副谦逊的模样。
帐中,天武军一系的武将围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时而传来的欢笑声引得周围众官转头望去。
吴三桂看向孙应元等大将,心中隐隐有些嫉妒,天武军各将的功劳太大了,斩杀的八旗军首级数量极多,战后论功行赏,怕是有人要封爵了.......
忽然,帐外一阵骚动,有中军护卫声如惊雷高喝道:“皇太子殿下驾到!”
帐中各文臣武将们纷纷起身站好,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帐门。
在一片鼓乐声中,一群甲胄锃亮的勇卫营亲卫昂首而入,分站大帐两侧,朱慈按剑而行,稳步走来。
朱慈坐在高高的主座之上,抬手示意,帐外乐声戛然而止,所有文武大员纷纷行参拜大礼,恭恭敬敬等候训示。
很多人心中想法难明,大明这么多年,还没有一个太子领兵出征的,历史上一些王朝虽然有过太子领兵的先例,但那几位要么惨败收场,要么自立为帝了,且年龄都三四十岁了,哪像眼前这位.......
朱慈面无表情,习惯了这种上位者的感觉,他看众人扫视一圈,缓缓道:“自入辽东以来,我军节节胜利,众将屡建功勋,现在奴酋老巢就在眼前,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
陈新甲首先赞扬道:“全赖当今圣上洪福,太子殿下指挥有方......”
“太子殿下不辞辛劳,戍边作战,是我大明之幸......”
“太子殿下乃千年难遇之明君.......”
“太子殿下......”
账内各官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争着赞扬,站队的趋势越发的明显了,看得监军方正化眉头大皱。
朱慈站起身来,压了压手,道:“辽东之战,是诸君共同努力的结果,本宫知道,朝廷也知道,大明的芸芸百姓亦是知晓,此战关乎国运,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本宫希望诸将齐心奋战!”
“末将遵命!”众将一一表态,表示愿为大明奋战,绝不拖后腿,寸土必争!
夜不收情报部的负责人杨其礼道:“殿下,清军的大部人马都在浑河两岸集结了,总数不下二十万啊。”
朱慈风轻云淡道:“二十万又如何,八旗军能打的还剩多少皇太极比我们清楚。”
杨其礼继续道:“根据今日龙骧夜不收传来的情报,西边的蒙古人也在往这边驰援,不过数量有限,不到万人。”
孙应元冷冷道:“这些蒙古人,到了现在还赶着来送命呢!”
朱慈道:“这些蒙古人来了也不见得肯出力,情报说敖汉部等几个部落的扎萨克已经带人跑路了,连皇太极的女婿都跑了,其他蒙古各部更是没得说,也就建奴的铁子科尔沁部真心想帮他们。”
数日间,清军哨骑不断越过浑河南下,并且兵力规模一天比一天大。
明军主力抵近浑河时,清军各部严阵以待,层层设防,断绝了明军骑兵突袭的情况发生,皇太极本人也在河边竖起了黄龙旗,准备和明军决一死战。
朱慈也急着决战,因为明军的后勤又断了,他刚刚得到消息,京师已经变天了,先是两个皇弟先后莫名薨逝,再又是内阁首辅薛国观倒台。
薛国观明显是被整死的,崇祯命令他拟谕,薛国观把谕搞错为旨进呈,崇祯立刻大怒,下令五府九卿科道,审议他的罪,最后剥夺了他的所有官职。
被罢官后还没完,薛国观再次被多个朝臣举报受贿,崇祯又下令将他下狱赐死,薛国观受诏当晚在家中房梁上自尽,两天后才被收尸,生生的被羞辱而死。
薛国观一死,前线的后勤状况顿时变得很糟糕,粮饷严重不继,恐怕撑不了多久了。
通过京师传来的情报,朱慈隐隐得知,不管是皇子之死,还是薛国观身死,都有着勋贵的影子。
得到消息时的朱慈非常的愤怒,他下定决心,回京后定要大开杀戒,不管是谁,说破天也没用。
不过眼前最重要的是战事,朱慈思来想去,觉得不能就这么窝囊的撤军。
即便现在后勤不继,也要强行打下去,最起码要拿下盛京,打断满清的脊梁骨!
崇祯十二年九月初一日清晨,天气一片阴沉,清冷秋风一阵一阵的吹着。
莫子山明军大营外,几路人马急速奔来,分别是从西平堡而来的洪承畴,盖州赶来的周遇吉,耀州赶来的吴三桂,甚至连监军太监方正化、兵部监军陈新甲、辽东巡抚邱民仰等人也急急赶来。
决战在即,这种大战注定载入史册,如果自己缺席,不仅会抱憾终身,日后的论功行赏怕是也要靠边站。
洪承畴的精神有些萎靡,西平堡一战打得太难了,几次险些被清军破城,要不是杨国柱等宣大军拼死守住,怕是自己已经被清军活捉了。
吴三桂一路行来也是面无表情,他觉得自己被皇太子孤立了,自从乳峰山首战告捷后,他的宁远军基本属于打酱油的角色,一直守着耀州。
眼看着要打进盛京了,吴三桂说什么也要好好的打一个漂亮战,好为日后封官拜爵做准备,最好能率关宁铁骑率先冲进盛京城,当然了,如果形势不对,明军败了,关宁铁骑也方便跑路。
在聚将鼓声中,各路文臣武将陆续进入中军行辕,按照品级在帐中或坐或站。
监军太监方正化坐在上首主位左侧,洪承畴居右边,其次是兵部监军陈新甲,辽东巡抚邱民仰、陕西巡抚孙传庭等文臣,再往后就是各镇总兵。
趁着压轴的皇太子还未到,众人在帐中互相交谈着,吴三桂先是拜见了方正化,方正化与他简单寒暄了几句便变得冷淡了起来,显然不想当众结交武将。
吴三桂脸上笑容不变,又恭恭敬敬的拜见了洪承畴,洪承畴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对他夸赞了几句,吴三桂则洗耳聆听,郑重施礼,一副谦逊的模样。
帐中,天武军一系的武将围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时而传来的欢笑声引得周围众官转头望去。
吴三桂看向孙应元等大将,心中隐隐有些嫉妒,天武军各将的功劳太大了,斩杀的八旗军首级数量极多,战后论功行赏,怕是有人要封爵了.......
忽然,帐外一阵骚动,有中军护卫声如惊雷高喝道:“皇太子殿下驾到!”
帐中各文臣武将们纷纷起身站好,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帐门。
在一片鼓乐声中,一群甲胄锃亮的勇卫营亲卫昂首而入,分站大帐两侧,朱慈按剑而行,稳步走来。
朱慈坐在高高的主座之上,抬手示意,帐外乐声戛然而止,所有文武大员纷纷行参拜大礼,恭恭敬敬等候训示。
很多人心中想法难明,大明这么多年,还没有一个太子领兵出征的,历史上一些王朝虽然有过太子领兵的先例,但那几位要么惨败收场,要么自立为帝了,且年龄都三四十岁了,哪像眼前这位.......
朱慈面无表情,习惯了这种上位者的感觉,他看众人扫视一圈,缓缓道:“自入辽东以来,我军节节胜利,众将屡建功勋,现在奴酋老巢就在眼前,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
陈新甲首先赞扬道:“全赖当今圣上洪福,太子殿下指挥有方......”
“太子殿下不辞辛劳,戍边作战,是我大明之幸......”
“太子殿下乃千年难遇之明君.......”
“太子殿下......”
账内各官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争着赞扬,站队的趋势越发的明显了,看得监军方正化眉头大皱。
朱慈站起身来,压了压手,道:“辽东之战,是诸君共同努力的结果,本宫知道,朝廷也知道,大明的芸芸百姓亦是知晓,此战关乎国运,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本宫希望诸将齐心奋战!”
“末将遵命!”众将一一表态,表示愿为大明奋战,绝不拖后腿,寸土必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