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南方打生打死的,如果我们南下,应该可以把他们一网打尽吧?”
随着杨侗这一句话,朝阳殿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杨侗的疯狂举动吓到了。
“不可!”
“不行!”
“万万不可。”
许久过后,杨恭仁、杨师道、房玄龄他们人人反对。
“我大隋如今朝野肃然、百姓安乐、商贸发达、农业兴旺,将士用命……还有十几二十万不要赔钱的奴隶去打头阵,怎么不能一战定乾坤?”
杨侗忽然不想玩了,只想着一家伙就把南方势力推平!而且他感觉大隋推得平。
杨恭仁望着能张任性十足、张扬十足、尚显几分稚气的脸,无奈道:“既然殿下这么问,臣这就作答了。大隋繁华着锦,一片鼎盛之像,可臣看来,这种局面或许只是表相……”
“表相?”杨侗定定地盯着他。
“大隋事业近年来蒸蒸日上,文治武功尽皆显赫无双!论文治,殿下教化万民、富裕天下,便是汉之文景亦有不如;论武功,殿下在辽东和北方草原拓地数千里,再以长城庇护天下,最重要的是殿下越打越富、越打越强,这一点便是秦皇汉武和本朝的武帝也不如。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
隋朝自建立以来,实际上问题重重、矛盾重重。杨坚生怕的杨勇镇不住天下,所以杨坚一定要换太子。因为诸子之中只有雄才伟略的杨广才能保得下大隋王朝。
杨广平定南陈以后,在扬州坐镇了十多年,他安定了民心不附和反抗不断的南方,使大隋王朝真正走向了统一,他的文才、武略、雄才有目共睹,杨坚认为只有杨广才能镇得住野心勃勃的关陇权贵,也只有他才能带领大隋王朝走向强盛。
而杨勇文治有余、进取不足,更没有让关陇权贵畏惧的雄才,他根本无法平定因为科举制而引发的大乱,而如果不推行科举制,大隋也会像东魏、北周那样无法长治久安。
杨坚在世之时,关陇权贵还不敢轻举妄动,他若死了,文弱和平庸的杨勇不过又是一个孝静帝和魏恭帝而已。可以说,杨勇被废,绝不是某些书籍上说的那样,是独孤皇后偏爱杨广所至。这或许是一个原因,但绝不是主因。
因为杨勇当了二十多年储君,早已形成了庞大的势力体系,同时还有文武双全的高颎辅佐;而杨广在扬州十多年,于朝中势力远不如杨勇,若仅是独孤皇后的原因,杨坚肯定不会废杨勇,因为废除杨勇风险的实在太大了,甚至会引起新生的大隋王朝一分为二。
但最后,杨坚为了大隋王朝的江山社稷、也为了杨家得以延续,杨坚才不惜废除立储了近二十年的嫡长子杨勇,换上雄才大略的杨广。而为了助长杨广的势力,制衡高颎,不惜将文韬武略、治国理政、样样精通的杨素推向了杨广。
这道理就像汉景帝换汉武帝上位一样,景帝认为刘彻才能率领大汉王朝抵御得了文武双全的军臣单于,他为了让汉武帝胜利上位,诛灭了顽固支持太子刘荣的周亚夫,继而扶持田蚡上位;杨坚为了杨广,也用了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罢免了高颎,将重点扶持了杨素。
只不过汉朝的敌人是匈奴,而隋朝的敌人源自内部,但是对于皇家来说,内部的危险才是最致命的危险。相对直接灭了周亚夫的汉景帝,罢了高颎的杨坚仁慈厚道得多。杨广即位后,拜高颎为太常,希望以高官笼络其心,谁想到高颎不念其恩,还到处煽风点火,接三连四的挑战杨广忍耐度,终于惹来了杀身之祸。
景帝和杨坚的高瞻远瞩,决非常人可及。而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具有长远的目光,思维不局限于眼前利益得失,始终放眼天下,前进一步,已想好后百步。
……
历史学家钱穆说过‘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而‘改进’会触犯到太多人的利益,和平演变那一套根本行不通,所以杨广登基之后,以激进的方式,对大隋王朝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他又没有把天下打烂了再收拾的疯劲,所以在激进变革的同时,又有妥协,才最终把天下搞得大乱。
而变革家往往都要具备一颗坚决、永不言败的心,决定了就要不计代价、不择手段达成目的,在这一点上杨广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在动乱之际,他选择了逃避。
如果雁门之围结束后,杨广在洛阳居中调度,李渊之流压根就不敢就跳出来搞事。可即使杨广去了江都,李渊也没造反的胆,直到萧铣把南方搞乱了,才在遭人算计之下,走上了谋反之路。
而隋朝到了杨侗这里,已经支离破碎,但他立足冀州以后,却一扫颓势、大力推行新政,将杨广的激进手段再一步放大,从根本上断了世家大族把持朝廷的根基。从文武二帝到杨侗,都有一条主线任务,这条主线其实就是在和世家大族斗,文帝杨坚是文斗、武帝杨广是武斗,而杨侗则破而后立,在大乱中寻求大治,是一种思想上的传承和延续。
到得如今,虽然大家嘴上都不说,可心里却都明白,大隋在杨侗的经营下,已经是天下第一诸侯,百姓安乐、仓府丰盈、军备充足,随随便便都能拉出数十万披甲之士,天下仿佛难寻抗手。
但是!
“但是,殿下可知武帝那么一个强势的人,为何在变革中失败吗?”
“为何?”这一个,杨侗还真没有认真想过。
“妥协。”杨恭仁镇定自若下了定义后,分析道:“平衡之道,历来是扶持一派、打压一派、孤立一派。武帝在对待关陇贵族的问题上,就是这么做的,他扶持宇文述、打压独孤氏、孤立窦氏,又引关东士族代表的裴矩、裴蕴为相,还重用了南派的虞世基!然则是人都有私心,不管是二裴、虞世基,还是宇文述,他们都在武帝扶持中,失去了初心,他们为了获得更多,不惜在背后与关陇世家相勾结!武帝对此也是头疼无比,所以到了后面基本采取了妥协之策,原本关陇贵族便桀骜不驯,助长了气焰之后愈发嚣张。收拾起来难度更大。”
“而武帝为何要妥协?因为他舍不得把安定的天下弄得大乱。若是他当初不问青红皂白,把关陇世家屠戮一空,乱的顶多只是关中而已,接着均分田地的话,天下很快便会平定下来。但武帝这一退,把自己退到了绝境。因为到那步田地的时候,大隋和关陇世家早就已经不可共存了。”
“如今李渊正处于苟延残喘的时期,实力受损严重,急切之间拉不起一支可以抗衡我大隋的军队,此时南下,确实可以将之荡平,但是殿下,那明晃晃的刀子不可怕,可怕的隐藏在背后的毒蛇,若是世家潜伏起来,大隋又将陷入不休止的内斗、无休止的妥协之中。而且他们报复起来会更为疯狂,因为他们和今天的大隋仇恨比武帝时期更深!”
“是啊,殿下!”杨师道亦是说道:“其实殿下入主冀州以后,定下的打一地、治一地、稳一地的策略是最高明的策略,你看我大隋治下现在多干净啊!又何必图一时之快,而让以后陷入无限的争斗之中呢?”
房玄龄说道:“重要的是我大隋一旦起兵,南方群雄一定结盟抗隋,而我大隋败了就意味着毁灭,毁灭得连一个县令、一个县吏都活不下来。”
杜如晦肃然的说道:“连清华学宫学子、大隋境内的寒士和和义学学子都会死绝。因为世家大族不容许义学、义务教育、科举制、均田制、摊丁入亩的存在,甚至这种思想他们都容不下!总之,一旦我大隋败了,一切与大隋有关的人与物,统统都将毁灭。新式造纸术、印刷术等等先进技艺也将成为世家大族继续统治天下的工具,而被秘而珍之。”
魏征、刘政会、凌敬、姜行本这四个寒士闻言,面色全都变了,他们的早年求学之路历经坎坷,他们为了求学,不得不承受名门望族不屑、鄙夷的目光,学有所成以后,自问不输于所谓的名士,可在洛阳得到的,不仅是士人的嘲讽,甚至连报考的的资格都没有得到。若是大隋失败,寒士的处境恐怕会比之前要难上万万倍。
杨侗闻言默然,虽然大隋雄踞幽州、冀州、并州、雍州和大半个凉州,可是以自己为代表的大隋早已是士人阶层的敌人了,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要推翻旧势力,必须经历一个沉淀的过程,
他知道大家说得都对,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话,更是让他汗流浃背。因为他身上牵扯着太多人的命运,所以他不能败,一旦他败了,一些人为了得到一条活路,就会生出别样心思,就会和世家大族苟合,就会出卖大隋的利益。
人心,若是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良久过后,杨侗长长的吁了一口气,自省道:“这些年,我走得太顺了……随着荥阳大捷、武德山大捷、辽东大捷、马邑大捷、并州大捷、高句丽大捷、关中大捷……顺利的斗走了河北士族、并州士族、关陇世家,势力顺利的扩大千里,使我有一种错觉,觉得我大隋现在出兵,就可以横扫天下,一统山河。却忘了根基浅薄,经不起失败的事实,从而忘乎所以了,这是我的错。”
“其实殿下已经做得很好了!”杨恭仁叹息了一声,接过杨侗的话意道:“正如殿下自己所说的,殿下乃至我大隋最大问题就是太过顺利了。李唐是公认的天下第二大势力,可在我大隋面前却成了一个任凭拿捏的软柿子,既然第二大势力都这般不经打,那其他势力就更加不会放在心上了。可大家都没想过,你大隋战线从少海(东朝鲜海)之滨延续到武威,虽有新长城抵御,但也要很多军队驻守,被动防守终有失。南方的防御线,也是漫长无比,从渤海郡到武威郡也有几千里长,北方之敌有东西突厥,南方之敌,有高句丽、窦建德、李密、王世充、李唐,还有居心叵测吐谷浑,以及尚未归附的羌人,说是四面环敌亦为不过,可殿下始终只盯着唐军打,真要是把李唐往死里打了,别人在唇亡齿寒之下,肯定会联合抗隋,而不是等着殿下一个个去收拾。”
“现在我们只要踏踏实实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继续礼贤下士、善待民众、厚积薄发,只要等上三五年,便能一统天下。”
“是啊!我大隋无战事,蒸蒸日上,而南方战乱不断,潜力会打会弱,此消彼长之下,我大隋完全可以打得赢南方之盟。”
“……”
众人的话使杨侗躁动的心慢慢平静了起来,笑着说道:“不管怎么说,今天这件事给了我极为深刻的教训,绝不能因为顺利而忘乎所以,我们还需要积累,只要南方诸侯不触犯到我们的利益,我们也不要做刺激他们的事儿,埋头发展五年,再抬头相见。”
“埋头发展五年,再抬头相见。”房玄龄复述了一遍,大声叫好,然后道:“虽说我大隋不宜南下,但是有的地方却可以毫无顾虑去打。”
“李轨和吐谷浑?”杨侗明白房玄龄的意思了。
……
(我在参加荣耀征战预选,兄弟姐妹们都请点个赞)
随着杨侗这一句话,朝阳殿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杨侗的疯狂举动吓到了。
“不可!”
“不行!”
“万万不可。”
许久过后,杨恭仁、杨师道、房玄龄他们人人反对。
“我大隋如今朝野肃然、百姓安乐、商贸发达、农业兴旺,将士用命……还有十几二十万不要赔钱的奴隶去打头阵,怎么不能一战定乾坤?”
杨侗忽然不想玩了,只想着一家伙就把南方势力推平!而且他感觉大隋推得平。
杨恭仁望着能张任性十足、张扬十足、尚显几分稚气的脸,无奈道:“既然殿下这么问,臣这就作答了。大隋繁华着锦,一片鼎盛之像,可臣看来,这种局面或许只是表相……”
“表相?”杨侗定定地盯着他。
“大隋事业近年来蒸蒸日上,文治武功尽皆显赫无双!论文治,殿下教化万民、富裕天下,便是汉之文景亦有不如;论武功,殿下在辽东和北方草原拓地数千里,再以长城庇护天下,最重要的是殿下越打越富、越打越强,这一点便是秦皇汉武和本朝的武帝也不如。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
隋朝自建立以来,实际上问题重重、矛盾重重。杨坚生怕的杨勇镇不住天下,所以杨坚一定要换太子。因为诸子之中只有雄才伟略的杨广才能保得下大隋王朝。
杨广平定南陈以后,在扬州坐镇了十多年,他安定了民心不附和反抗不断的南方,使大隋王朝真正走向了统一,他的文才、武略、雄才有目共睹,杨坚认为只有杨广才能镇得住野心勃勃的关陇权贵,也只有他才能带领大隋王朝走向强盛。
而杨勇文治有余、进取不足,更没有让关陇权贵畏惧的雄才,他根本无法平定因为科举制而引发的大乱,而如果不推行科举制,大隋也会像东魏、北周那样无法长治久安。
杨坚在世之时,关陇权贵还不敢轻举妄动,他若死了,文弱和平庸的杨勇不过又是一个孝静帝和魏恭帝而已。可以说,杨勇被废,绝不是某些书籍上说的那样,是独孤皇后偏爱杨广所至。这或许是一个原因,但绝不是主因。
因为杨勇当了二十多年储君,早已形成了庞大的势力体系,同时还有文武双全的高颎辅佐;而杨广在扬州十多年,于朝中势力远不如杨勇,若仅是独孤皇后的原因,杨坚肯定不会废杨勇,因为废除杨勇风险的实在太大了,甚至会引起新生的大隋王朝一分为二。
但最后,杨坚为了大隋王朝的江山社稷、也为了杨家得以延续,杨坚才不惜废除立储了近二十年的嫡长子杨勇,换上雄才大略的杨广。而为了助长杨广的势力,制衡高颎,不惜将文韬武略、治国理政、样样精通的杨素推向了杨广。
这道理就像汉景帝换汉武帝上位一样,景帝认为刘彻才能率领大汉王朝抵御得了文武双全的军臣单于,他为了让汉武帝胜利上位,诛灭了顽固支持太子刘荣的周亚夫,继而扶持田蚡上位;杨坚为了杨广,也用了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罢免了高颎,将重点扶持了杨素。
只不过汉朝的敌人是匈奴,而隋朝的敌人源自内部,但是对于皇家来说,内部的危险才是最致命的危险。相对直接灭了周亚夫的汉景帝,罢了高颎的杨坚仁慈厚道得多。杨广即位后,拜高颎为太常,希望以高官笼络其心,谁想到高颎不念其恩,还到处煽风点火,接三连四的挑战杨广忍耐度,终于惹来了杀身之祸。
景帝和杨坚的高瞻远瞩,决非常人可及。而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具有长远的目光,思维不局限于眼前利益得失,始终放眼天下,前进一步,已想好后百步。
……
历史学家钱穆说过‘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而‘改进’会触犯到太多人的利益,和平演变那一套根本行不通,所以杨广登基之后,以激进的方式,对大隋王朝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他又没有把天下打烂了再收拾的疯劲,所以在激进变革的同时,又有妥协,才最终把天下搞得大乱。
而变革家往往都要具备一颗坚决、永不言败的心,决定了就要不计代价、不择手段达成目的,在这一点上杨广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在动乱之际,他选择了逃避。
如果雁门之围结束后,杨广在洛阳居中调度,李渊之流压根就不敢就跳出来搞事。可即使杨广去了江都,李渊也没造反的胆,直到萧铣把南方搞乱了,才在遭人算计之下,走上了谋反之路。
而隋朝到了杨侗这里,已经支离破碎,但他立足冀州以后,却一扫颓势、大力推行新政,将杨广的激进手段再一步放大,从根本上断了世家大族把持朝廷的根基。从文武二帝到杨侗,都有一条主线任务,这条主线其实就是在和世家大族斗,文帝杨坚是文斗、武帝杨广是武斗,而杨侗则破而后立,在大乱中寻求大治,是一种思想上的传承和延续。
到得如今,虽然大家嘴上都不说,可心里却都明白,大隋在杨侗的经营下,已经是天下第一诸侯,百姓安乐、仓府丰盈、军备充足,随随便便都能拉出数十万披甲之士,天下仿佛难寻抗手。
但是!
“但是,殿下可知武帝那么一个强势的人,为何在变革中失败吗?”
“为何?”这一个,杨侗还真没有认真想过。
“妥协。”杨恭仁镇定自若下了定义后,分析道:“平衡之道,历来是扶持一派、打压一派、孤立一派。武帝在对待关陇贵族的问题上,就是这么做的,他扶持宇文述、打压独孤氏、孤立窦氏,又引关东士族代表的裴矩、裴蕴为相,还重用了南派的虞世基!然则是人都有私心,不管是二裴、虞世基,还是宇文述,他们都在武帝扶持中,失去了初心,他们为了获得更多,不惜在背后与关陇世家相勾结!武帝对此也是头疼无比,所以到了后面基本采取了妥协之策,原本关陇贵族便桀骜不驯,助长了气焰之后愈发嚣张。收拾起来难度更大。”
“而武帝为何要妥协?因为他舍不得把安定的天下弄得大乱。若是他当初不问青红皂白,把关陇世家屠戮一空,乱的顶多只是关中而已,接着均分田地的话,天下很快便会平定下来。但武帝这一退,把自己退到了绝境。因为到那步田地的时候,大隋和关陇世家早就已经不可共存了。”
“如今李渊正处于苟延残喘的时期,实力受损严重,急切之间拉不起一支可以抗衡我大隋的军队,此时南下,确实可以将之荡平,但是殿下,那明晃晃的刀子不可怕,可怕的隐藏在背后的毒蛇,若是世家潜伏起来,大隋又将陷入不休止的内斗、无休止的妥协之中。而且他们报复起来会更为疯狂,因为他们和今天的大隋仇恨比武帝时期更深!”
“是啊,殿下!”杨师道亦是说道:“其实殿下入主冀州以后,定下的打一地、治一地、稳一地的策略是最高明的策略,你看我大隋治下现在多干净啊!又何必图一时之快,而让以后陷入无限的争斗之中呢?”
房玄龄说道:“重要的是我大隋一旦起兵,南方群雄一定结盟抗隋,而我大隋败了就意味着毁灭,毁灭得连一个县令、一个县吏都活不下来。”
杜如晦肃然的说道:“连清华学宫学子、大隋境内的寒士和和义学学子都会死绝。因为世家大族不容许义学、义务教育、科举制、均田制、摊丁入亩的存在,甚至这种思想他们都容不下!总之,一旦我大隋败了,一切与大隋有关的人与物,统统都将毁灭。新式造纸术、印刷术等等先进技艺也将成为世家大族继续统治天下的工具,而被秘而珍之。”
魏征、刘政会、凌敬、姜行本这四个寒士闻言,面色全都变了,他们的早年求学之路历经坎坷,他们为了求学,不得不承受名门望族不屑、鄙夷的目光,学有所成以后,自问不输于所谓的名士,可在洛阳得到的,不仅是士人的嘲讽,甚至连报考的的资格都没有得到。若是大隋失败,寒士的处境恐怕会比之前要难上万万倍。
杨侗闻言默然,虽然大隋雄踞幽州、冀州、并州、雍州和大半个凉州,可是以自己为代表的大隋早已是士人阶层的敌人了,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要推翻旧势力,必须经历一个沉淀的过程,
他知道大家说得都对,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话,更是让他汗流浃背。因为他身上牵扯着太多人的命运,所以他不能败,一旦他败了,一些人为了得到一条活路,就会生出别样心思,就会和世家大族苟合,就会出卖大隋的利益。
人心,若是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良久过后,杨侗长长的吁了一口气,自省道:“这些年,我走得太顺了……随着荥阳大捷、武德山大捷、辽东大捷、马邑大捷、并州大捷、高句丽大捷、关中大捷……顺利的斗走了河北士族、并州士族、关陇世家,势力顺利的扩大千里,使我有一种错觉,觉得我大隋现在出兵,就可以横扫天下,一统山河。却忘了根基浅薄,经不起失败的事实,从而忘乎所以了,这是我的错。”
“其实殿下已经做得很好了!”杨恭仁叹息了一声,接过杨侗的话意道:“正如殿下自己所说的,殿下乃至我大隋最大问题就是太过顺利了。李唐是公认的天下第二大势力,可在我大隋面前却成了一个任凭拿捏的软柿子,既然第二大势力都这般不经打,那其他势力就更加不会放在心上了。可大家都没想过,你大隋战线从少海(东朝鲜海)之滨延续到武威,虽有新长城抵御,但也要很多军队驻守,被动防守终有失。南方的防御线,也是漫长无比,从渤海郡到武威郡也有几千里长,北方之敌有东西突厥,南方之敌,有高句丽、窦建德、李密、王世充、李唐,还有居心叵测吐谷浑,以及尚未归附的羌人,说是四面环敌亦为不过,可殿下始终只盯着唐军打,真要是把李唐往死里打了,别人在唇亡齿寒之下,肯定会联合抗隋,而不是等着殿下一个个去收拾。”
“现在我们只要踏踏实实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继续礼贤下士、善待民众、厚积薄发,只要等上三五年,便能一统天下。”
“是啊!我大隋无战事,蒸蒸日上,而南方战乱不断,潜力会打会弱,此消彼长之下,我大隋完全可以打得赢南方之盟。”
“……”
众人的话使杨侗躁动的心慢慢平静了起来,笑着说道:“不管怎么说,今天这件事给了我极为深刻的教训,绝不能因为顺利而忘乎所以,我们还需要积累,只要南方诸侯不触犯到我们的利益,我们也不要做刺激他们的事儿,埋头发展五年,再抬头相见。”
“埋头发展五年,再抬头相见。”房玄龄复述了一遍,大声叫好,然后道:“虽说我大隋不宜南下,但是有的地方却可以毫无顾虑去打。”
“李轨和吐谷浑?”杨侗明白房玄龄的意思了。
……
(我在参加荣耀征战预选,兄弟姐妹们都请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