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只要经过许府的第二项点评选拔,并且最终得到许邵的评语的两个人,都可以分别获得由许府发下来的两块铜牌,正面刻制受评人的名字,以及受评的年月,外加许府的独特标记,而反面则刻制许邵的评语。
能获得月旦评铜牌的人,可以将之作为凭证,再到各路诸侯处求官之时,便可将铜牌出示,各路诸侯看在许邵的面子上,应该会加不少印象分。当然,也不排除有的诸侯只看重人的实力,不在乎虚名。
虽然受评之后的好处很多,不过初评过后,不少慕名而来的人还是觉得许邵是个徒有虚表,名不副实的人。
他们甚至觉得可笑:毕竟当今诸侯当中,除了四世三公的袁绍,也就数孙坚实力出众,然而许邵不仅贬低江东之虎,反而抬高已经死去的华雄。
这让他们对许邵的能力产生了莫大的怀疑。
于是,当侍女宣布月旦评第二项点评开始时,人们都纷纷退场,不想再听许邵胡说八道了。还有的人因为天色渐渐阴沉下来,而时间也已经接近傍晚,他们想要找家客栈避雨,或者抓紧回到住的地方去温馨的睡上一觉,所以也悄悄地离开了。
面对在场人员大幅缩水,几乎少了一大半的状况,许邵的笑容依旧挂在脸上,他抬头看了看有些阴沉的天空,也许一会儿会有一场春雨。
但是,许邵只是笑了笑,并没有终止月旦评,反而令身旁的男丁搬来了桌子一张,木椅一把。而后美滋滋地坐在椅子上,看着面前剩下的这些人。
赵月也看了看周围,原本人挤人的场面不再,加上几阵冷风吹过,此刻却显得冷落不少,不过,方才认为许邵所言欠妥的那个潘显璞也没有离开,仍旧站在赵月的面前。
冷清的小巷上,孤零零地站着十多个人而已。
赵月有些不忍,开口对许邵说道:“许子将先生,现在只剩了这些人,请问还继续吗?”
“哈哈哈,”许子将拍了拍手,轻松地说道:“无妨无妨,每月都会有这样的情况,起初人很多,但是听完我第一项的评论,就会走很多人,最终剩下你们。”
赵月看着许子将如此开心,两眼一睁,灵光一现,瞬间顿悟:他觉得许邵之所以先评那些出名的人物,再评在场的人物,大概也想借助第一次的评点筛下去一批人,最后剩下的这些人再来选拔,倒是轻松了很多。
想通了这层,赵月看着许邵,会意地笑了。
正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许邵的做法不得不说是一招妙棋。
正在思索的功夫,许府的家丁又从府中取来了与人数对应的些许板凳,按次序放在每个人的身后,以供受评人坐在上面休息。
赵月没有迟疑,将板凳放到了潘玉的旁边,然后坐了上去,接过侍女递过来的一支毛笔,还有竹片,却不知有何用处。
只听侍女开口说道:“拿到毛笔和竹片的诸位不要着急,一会儿会有我府家丁持着磨好的墨四处走动,供你们蘸墨,待我家先生说完题目,你们就可以开始动笔了。”
“原来是要将言论写在竹片上。”赵月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天气越来越阴沉,更加上要到傍晚,四周有些黑暗,但这并不影响在场的人写字。
持砚台的家丁开始走动,许邵坐在位置上,看到所有人都就绪了,于是笑着想了片刻,而后抬头说道:“嗯,近日听闻董卓迁都长安,可谓兽行,不知你们听闻了吗?”
潘玉在一旁义愤填膺,抢道:“如何没有听闻,这等行为,天下人皆可诛之!”
许邵似乎很欣赏潘玉,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道:“不错,你说的很对,但是董卓能有今天的实力,也全靠李儒和吕布的辅佐。这李儒是董卓的女婿,不必多言,这吕布昔日可是丁原的手下,是平港一战,杀了义父,叛逃到了董卓的麾下,我想让你们关于这件事,写一些自己看法。”
话音刚落,在场的十几个人纷纷开始动笔,在竹片上写了起来。
只有赵月愣在原地,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偷偷的瞄了一眼身旁潘玉的竹片,又回头看了看身后那人,他们的文章主题内涵大致上是相同的,无外乎在叱责吕布卖主求荣,愿做董卓的走狗。
许邵显然是注意到了赵月的举动,皱了皱眉头,给站在一旁的侍女一个眼色。
侍女会意,走到赵月身边,一个欠身,带着关切的笑意地开口道:“请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还是说你并未听说过这件事?”
可惜侍女不知道赵月的底细,不然她绝对会因为自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而感到羞愧万分。要知道,赵月不仅仅是亲身参加了平港之战,险些战死,更是同吕布结交下了非同一般的感情!
而且,他也深知吕布背叛丁原的内情,可是他如果违背世俗的看法,真的将自己的看法写出来,那样好么?
赵月看着许邵,有些迟疑,然后困惑地问道:“许子将先生,真的是要写自己的看法吗?”
许邵内心觉得这个年轻人比较率真朴实,看他的表现似乎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甚至也不像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不过既然赵月这么问了,他还是点了点头,回道:“不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管写出来就可以,并无什么对错之分,只有见解的高低之别。”
“唉……”
赵月听后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只得动笔开始书写。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除赵月之外的所有人,他们也都只是听说了平港之战,并没有真的见过,更不要说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小兵参与其中。而且从平港之战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坊间传闻越来越邪乎,甚至传到这些人的耳中,变成了什么李肃用赤兔马引诱吕布反水,吕布这才杀了丁原投靠董卓这等可笑的言论。
然而赵月则不同。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没有到处走亲访友,和那些所谓的名流名士探讨家国大事;而是直接参与到各种事件之中,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了董卓议立献帝、曹操席上借刀、吕布平港叛乱等等事件,也深刻的了解其中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这点,他需要感谢昔日邀他参军的张端,也需要感谢给他机会的已故军侯刘征,更需要感谢他自己。
因为这些真实的感受,绝对胜过那些整日在屋中和友伴探讨、在笔头上抒发一下自身看法的行为,因为这些真实的经历,早已成为了赵月毕生的财富。
不过一会儿功夫,赵月就已经领先其他人,完成了许邵的题目。
在其他人仍在嚼劲脑汁,咬着笔头,苦思冥想究竟该如何评判吕布叛乱这件事的时候,赵月已经用颤颤巍巍地双手将竹片递给了侍女,再由侍女将竹片转交给许邵。
完成了这一切,赵月手里的汗水还没有完全风干,在阴冷的天气下,似乎双手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冰,冷冷感觉漫上心头。
赵月双目紧盯着拿过竹片的许邵,心中担忧不已:他在行文中为吕布叛乱这件事说了几句公道话,觉得丁原也有一定的责任,不然的话手下将领不可能无缘无故的造反;至于他和吕布的故事,赵月并没有写在其中。
只见许邵接过赵月的竹片,双目快速地在上面移动着,嘴角慢慢上扬,露出了一种欣赏的微笑,然而看到最后,他竟然露出了一丝惊愕的表情。
...
能获得月旦评铜牌的人,可以将之作为凭证,再到各路诸侯处求官之时,便可将铜牌出示,各路诸侯看在许邵的面子上,应该会加不少印象分。当然,也不排除有的诸侯只看重人的实力,不在乎虚名。
虽然受评之后的好处很多,不过初评过后,不少慕名而来的人还是觉得许邵是个徒有虚表,名不副实的人。
他们甚至觉得可笑:毕竟当今诸侯当中,除了四世三公的袁绍,也就数孙坚实力出众,然而许邵不仅贬低江东之虎,反而抬高已经死去的华雄。
这让他们对许邵的能力产生了莫大的怀疑。
于是,当侍女宣布月旦评第二项点评开始时,人们都纷纷退场,不想再听许邵胡说八道了。还有的人因为天色渐渐阴沉下来,而时间也已经接近傍晚,他们想要找家客栈避雨,或者抓紧回到住的地方去温馨的睡上一觉,所以也悄悄地离开了。
面对在场人员大幅缩水,几乎少了一大半的状况,许邵的笑容依旧挂在脸上,他抬头看了看有些阴沉的天空,也许一会儿会有一场春雨。
但是,许邵只是笑了笑,并没有终止月旦评,反而令身旁的男丁搬来了桌子一张,木椅一把。而后美滋滋地坐在椅子上,看着面前剩下的这些人。
赵月也看了看周围,原本人挤人的场面不再,加上几阵冷风吹过,此刻却显得冷落不少,不过,方才认为许邵所言欠妥的那个潘显璞也没有离开,仍旧站在赵月的面前。
冷清的小巷上,孤零零地站着十多个人而已。
赵月有些不忍,开口对许邵说道:“许子将先生,现在只剩了这些人,请问还继续吗?”
“哈哈哈,”许子将拍了拍手,轻松地说道:“无妨无妨,每月都会有这样的情况,起初人很多,但是听完我第一项的评论,就会走很多人,最终剩下你们。”
赵月看着许子将如此开心,两眼一睁,灵光一现,瞬间顿悟:他觉得许邵之所以先评那些出名的人物,再评在场的人物,大概也想借助第一次的评点筛下去一批人,最后剩下的这些人再来选拔,倒是轻松了很多。
想通了这层,赵月看着许邵,会意地笑了。
正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许邵的做法不得不说是一招妙棋。
正在思索的功夫,许府的家丁又从府中取来了与人数对应的些许板凳,按次序放在每个人的身后,以供受评人坐在上面休息。
赵月没有迟疑,将板凳放到了潘玉的旁边,然后坐了上去,接过侍女递过来的一支毛笔,还有竹片,却不知有何用处。
只听侍女开口说道:“拿到毛笔和竹片的诸位不要着急,一会儿会有我府家丁持着磨好的墨四处走动,供你们蘸墨,待我家先生说完题目,你们就可以开始动笔了。”
“原来是要将言论写在竹片上。”赵月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天气越来越阴沉,更加上要到傍晚,四周有些黑暗,但这并不影响在场的人写字。
持砚台的家丁开始走动,许邵坐在位置上,看到所有人都就绪了,于是笑着想了片刻,而后抬头说道:“嗯,近日听闻董卓迁都长安,可谓兽行,不知你们听闻了吗?”
潘玉在一旁义愤填膺,抢道:“如何没有听闻,这等行为,天下人皆可诛之!”
许邵似乎很欣赏潘玉,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道:“不错,你说的很对,但是董卓能有今天的实力,也全靠李儒和吕布的辅佐。这李儒是董卓的女婿,不必多言,这吕布昔日可是丁原的手下,是平港一战,杀了义父,叛逃到了董卓的麾下,我想让你们关于这件事,写一些自己看法。”
话音刚落,在场的十几个人纷纷开始动笔,在竹片上写了起来。
只有赵月愣在原地,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偷偷的瞄了一眼身旁潘玉的竹片,又回头看了看身后那人,他们的文章主题内涵大致上是相同的,无外乎在叱责吕布卖主求荣,愿做董卓的走狗。
许邵显然是注意到了赵月的举动,皱了皱眉头,给站在一旁的侍女一个眼色。
侍女会意,走到赵月身边,一个欠身,带着关切的笑意地开口道:“请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还是说你并未听说过这件事?”
可惜侍女不知道赵月的底细,不然她绝对会因为自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而感到羞愧万分。要知道,赵月不仅仅是亲身参加了平港之战,险些战死,更是同吕布结交下了非同一般的感情!
而且,他也深知吕布背叛丁原的内情,可是他如果违背世俗的看法,真的将自己的看法写出来,那样好么?
赵月看着许邵,有些迟疑,然后困惑地问道:“许子将先生,真的是要写自己的看法吗?”
许邵内心觉得这个年轻人比较率真朴实,看他的表现似乎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甚至也不像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不过既然赵月这么问了,他还是点了点头,回道:“不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管写出来就可以,并无什么对错之分,只有见解的高低之别。”
“唉……”
赵月听后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只得动笔开始书写。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除赵月之外的所有人,他们也都只是听说了平港之战,并没有真的见过,更不要说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小兵参与其中。而且从平港之战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坊间传闻越来越邪乎,甚至传到这些人的耳中,变成了什么李肃用赤兔马引诱吕布反水,吕布这才杀了丁原投靠董卓这等可笑的言论。
然而赵月则不同。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没有到处走亲访友,和那些所谓的名流名士探讨家国大事;而是直接参与到各种事件之中,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了董卓议立献帝、曹操席上借刀、吕布平港叛乱等等事件,也深刻的了解其中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这点,他需要感谢昔日邀他参军的张端,也需要感谢给他机会的已故军侯刘征,更需要感谢他自己。
因为这些真实的感受,绝对胜过那些整日在屋中和友伴探讨、在笔头上抒发一下自身看法的行为,因为这些真实的经历,早已成为了赵月毕生的财富。
不过一会儿功夫,赵月就已经领先其他人,完成了许邵的题目。
在其他人仍在嚼劲脑汁,咬着笔头,苦思冥想究竟该如何评判吕布叛乱这件事的时候,赵月已经用颤颤巍巍地双手将竹片递给了侍女,再由侍女将竹片转交给许邵。
完成了这一切,赵月手里的汗水还没有完全风干,在阴冷的天气下,似乎双手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冰,冷冷感觉漫上心头。
赵月双目紧盯着拿过竹片的许邵,心中担忧不已:他在行文中为吕布叛乱这件事说了几句公道话,觉得丁原也有一定的责任,不然的话手下将领不可能无缘无故的造反;至于他和吕布的故事,赵月并没有写在其中。
只见许邵接过赵月的竹片,双目快速地在上面移动着,嘴角慢慢上扬,露出了一种欣赏的微笑,然而看到最后,他竟然露出了一丝惊愕的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