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阅书城app,免费看小说全网无广告,ios需海外苹果id下载】
向北对“岁月不饶人”的体会越来越深刻。
熬了通宵后,他回到房间倒头就睡。虽然自己跟罗方伊说睡到自然醒,但实际并没有这般轻松,每天的工作压力像头顶上的紧箍咒,束得牢牢的。
九点半,闹钟响了。向北起床,打开电脑,将之前的材料整理一番,入库,传回报社。又浏览了一遍新闻,确保骆河村事件没有漏掉的报道信息。
做完这些,他看了看时间:十点一刻。这丫头应该行了吧。他试探性地给罗方伊发了微信。半个小时后,对方回复:抱歉,师父,刚看到短信,刚洗漱完。
年轻就是好,能熬能睡。而且,睡上一觉就可以满血复活。
“每天吃宾馆的饭,吃腻了吧。走吧,出去吃,我请客。”向北发回一条微信。
新城酒店地处偏僻,周边都是小馆子。两人开车兜了一圈,觉得都不满意。
“算啦,师父,咱们还是回酒店吃吧,你欠我一顿大的,我可是记在我的小本本上了。”
“大的?你要一次把我吃回解放前?”
“吃穷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吃穷。毕竟师父是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啊,自带光环那种。”
“我给你一个数字,中国有纸媒近两三千家,电视台几百家,这还没有把网站、广播、行业媒体计在内去。还有一个数字,全国有记者20多万人,你要知道,这是注册持证记者的数量,还没有把一些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的同行们算进去。所以说,我只是这几十万码字民工大军中的一员。民工啊,挣的都是血汗钱,你忍心对师父下狠手?”
“得嘞!那我就下手轻点,钝刀子割肉,哈哈。”
“还有一件事,昨晚许昌林回家的消息,是胖冬给你的?”向北忽然又想起许昌林的事情,
“是啊,他给我发的信息。不过不是昨晚,是今早,师父。”
“对,对。可是,他为什么不去,而是把这个消息发给你?”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也许他觉得这个消息对他没啥用处呗。他不是说了嘛,很多画面拍了也发不出来。”罗方伊分析。
“把这么重要的消息给你,看来这小子跟你的情谊还是挺深的。”向北笑道。
“师父,我咋觉得你是话中有话呢。他一天到晚不务正业的,太不靠谱了。我跟他友谊的小船,说不定哪天就翻了。”
……
许昌林被抓,让骆河村再次沸腾。
正如向北和罗方伊所看到的,相比于前几天,这里的气氛显然更加紧张:不管什么人,或者更准确地说,但凡陌生面孔出现,就立马成为村民们盯梢的对象。
但是有两类人却是例外的,不仅不被盯梢,反而被视为骆河村的贵客:一类是媒体记者。不像其他行业的人,村民们对记者有种天然的敬畏感。
另一类人,涉及人群五花八门,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大抵有这么几个特点:三三两两、操着各种口音、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的陌生人。
这些人时不时在骆河村晃一晃。他们有时候在村委大院,有时候在村里的小广场。总之,哪儿人多他们就往哪儿去。
对待这些人,村里人朴实、热情,也觉得新鲜。刚开始几天,大家会三五成群地一起聊天。谁知那些外地人聊得心不在焉。他们的心思不在村民,而是媒体。
为什么要找媒体?因为这里记者多,他们也要反映问题!
这些天,村里已经乱成一锅粥,很多村民并未在意,包括骆景晨在内。
一次偶然机会,内行人给骆景晨透露一个消息:“这些人全国各地跑,哪里成为新闻热点,记者多了,他们就往哪里跑。有些人已经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这般生活了。”
“我知道有这类人,以前看新闻的时候知道的。那把他们赶走?”
“赶走?你赶得走吗?你能缠得过他们?”
“那怎么办?赶也不是,留更不行。”
“不赶也不留。别理他们。记得,跟他们划清界限。这些人,纠缠不清的,有的已经把这个当作自己的职业了。”
骆景晨是个精明人,他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很快有了对策——不跟他们接触,又不把他们赶出骆河村,这是为什么呢?
这帮人到了哪里都是烫手的山芋,他们出现在骆河村,也算是对村子的“曲线支援”,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能起到施压的效果。另外,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些人无孔不钻,别人对他们却毫无办法,这个小小的骆河村能奈他们何?
于是,骆景晨匆忙奔走相告,挨家挨户叮嘱:“你们谁也不准跟那些外地人接触。咱们骆河村的事咱们自己解决。咱们跟他们不一样,不能趟这个浑水!”
言归正传。第二天,许昌林被捕的消息在村里炸开,关于他的种种传言也迅速传开。
“当年为啥给他投票,不给骆叔投票?你们这些人就是看他有钱!现在出事了吧!”
“许昌林这小子,当年我就觉得不像个老实人,你说,他有啥本事,挣的那么多钱?这样的人当咱们大家伙的领头人,能靠谱吗?”
“这两年,他捞了不少钱了吧,得好好查查,那都是咱们的钱,都得让他吐出来,一分钱不能少!”
“你们看,还是骆叔是咱们的主心骨。年轻人不行,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骆河村热闹了。
有人凑热闹,有人看热闹。
村民们议论纷纷,引起不少媒体的极大兴趣,大家正愁找不到话题,总不能天天在村里转悠看热闹吧。更何况,如果村民们说的事情是真的,那可都是猛料,绝对可以让这个处在风口浪尖的小村庄再火一把。
于是,在摄像机镜头前,村民们对着话筒开始有声有色地讲述关于许昌林的那些事儿。
这些传闻就这么在坊间、在互联网传播着。不过,传言归传言,至于许昌林究竟有没有贪钱,有没有大家说的那些问题,人们并不得知,这事也就慢慢地沉寂下来,再没有下文。
但是有一件事是真真切切的:河东市公安局的新闻通稿出来了!这距离许昌林被抓过去三天。正如罗雨辰所说的那样,事情很快就会水落石出!
案情通报是通过河东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发布的,具体内容如下:
11月23日凌晨2时45分,河东市新城区新城街道骆河村一帐篷起火,造成村民3人死亡、4人受伤。公安机关调查认定是一起人为的纵火案。
经过两周左右的连续奋战,近日成功侦破此案。现已查明,11月23日凌晨,张某,李某等5人窜至现场实施纵火后逃跑。另嫌疑人翁某某(帝华置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系骆河新城工地承建商)和许某某(骆河村村民)正在进一步审理中。目前7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
这可真是一份有分量的消息!消息一发布,引发了一场网民狂欢。
“果然有问题!”“必须重判!”……短短几个小时,微博评论量几十万条。
这条消息竟然也让河东市公安局官方微博上了热搜,粉丝量半天增加了十来万。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爆款有一万种可能,就怕你想不到。
在媒体圈,一场“大战”又开始了。大家像打了鸡血一样,纷纷来到河东市公安局,希望从中了解案件的更多细节。无一例外,都吃了闭门羹。
向北并未跟同行们一样,跑去公安局了解情况。罗雨辰通过罗方伊转告向北:关于案件,公安部门只能公布这么多,案卷已被封存。至于纵火案之外的事情,就得找其他部门去了解了。
向北在拿到案情通报的第一时间,就在酒店房间把稿子写好,也是只有短短几百字,传回了报社。
对于骆河村传言的有关许昌林的种种问题,向北也有所耳闻,但是他却选择不闻不问、不做报道。对于这种无根据的传言,在网上如何流传,他无法左右,但他绝不会写这种无凭无据的新闻。
虽然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记者,工作这些年,向北更多的时间穿梭于河东市区各个部门之间,对于农村却知之甚少。这一次,他有了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更多。
时代的发展,让所有人前行。农村也不例外。如今的农村,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有了宽带、智能手机,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照样可以发朋友圈、群聊,了解所处社会的任何信息。
可是,新兴技术的普及却无法阻挡农村的日益萧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走,寻找更广阔的天地,剩下老人留守,而且,这种留守并非暂时。
骆河村的种种经历,也让向北对中国几千年的“圈子”文化产生了兴趣。中国人无论在哪里都喜欢讲“圈子”,在农村,家庭、宗族是一个圈子,在城市,老乡、校友就是一个圈子,“圈子社交”某种意义上维系着社会的运转,而当某种原因导致圈子某一个成员出局时,其他成员潜意识的选择是趋利避害、划清界限。
不过,这种关系社会也并非一无是处,中国人几千年来看重亲情、孝道,这样的纽带对社会运转同样重要。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向北对“岁月不饶人”的体会越来越深刻。
熬了通宵后,他回到房间倒头就睡。虽然自己跟罗方伊说睡到自然醒,但实际并没有这般轻松,每天的工作压力像头顶上的紧箍咒,束得牢牢的。
九点半,闹钟响了。向北起床,打开电脑,将之前的材料整理一番,入库,传回报社。又浏览了一遍新闻,确保骆河村事件没有漏掉的报道信息。
做完这些,他看了看时间:十点一刻。这丫头应该行了吧。他试探性地给罗方伊发了微信。半个小时后,对方回复:抱歉,师父,刚看到短信,刚洗漱完。
年轻就是好,能熬能睡。而且,睡上一觉就可以满血复活。
“每天吃宾馆的饭,吃腻了吧。走吧,出去吃,我请客。”向北发回一条微信。
新城酒店地处偏僻,周边都是小馆子。两人开车兜了一圈,觉得都不满意。
“算啦,师父,咱们还是回酒店吃吧,你欠我一顿大的,我可是记在我的小本本上了。”
“大的?你要一次把我吃回解放前?”
“吃穷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吃穷。毕竟师父是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啊,自带光环那种。”
“我给你一个数字,中国有纸媒近两三千家,电视台几百家,这还没有把网站、广播、行业媒体计在内去。还有一个数字,全国有记者20多万人,你要知道,这是注册持证记者的数量,还没有把一些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的同行们算进去。所以说,我只是这几十万码字民工大军中的一员。民工啊,挣的都是血汗钱,你忍心对师父下狠手?”
“得嘞!那我就下手轻点,钝刀子割肉,哈哈。”
“还有一件事,昨晚许昌林回家的消息,是胖冬给你的?”向北忽然又想起许昌林的事情,
“是啊,他给我发的信息。不过不是昨晚,是今早,师父。”
“对,对。可是,他为什么不去,而是把这个消息发给你?”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也许他觉得这个消息对他没啥用处呗。他不是说了嘛,很多画面拍了也发不出来。”罗方伊分析。
“把这么重要的消息给你,看来这小子跟你的情谊还是挺深的。”向北笑道。
“师父,我咋觉得你是话中有话呢。他一天到晚不务正业的,太不靠谱了。我跟他友谊的小船,说不定哪天就翻了。”
……
许昌林被抓,让骆河村再次沸腾。
正如向北和罗方伊所看到的,相比于前几天,这里的气氛显然更加紧张:不管什么人,或者更准确地说,但凡陌生面孔出现,就立马成为村民们盯梢的对象。
但是有两类人却是例外的,不仅不被盯梢,反而被视为骆河村的贵客:一类是媒体记者。不像其他行业的人,村民们对记者有种天然的敬畏感。
另一类人,涉及人群五花八门,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大抵有这么几个特点:三三两两、操着各种口音、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的陌生人。
这些人时不时在骆河村晃一晃。他们有时候在村委大院,有时候在村里的小广场。总之,哪儿人多他们就往哪儿去。
对待这些人,村里人朴实、热情,也觉得新鲜。刚开始几天,大家会三五成群地一起聊天。谁知那些外地人聊得心不在焉。他们的心思不在村民,而是媒体。
为什么要找媒体?因为这里记者多,他们也要反映问题!
这些天,村里已经乱成一锅粥,很多村民并未在意,包括骆景晨在内。
一次偶然机会,内行人给骆景晨透露一个消息:“这些人全国各地跑,哪里成为新闻热点,记者多了,他们就往哪里跑。有些人已经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这般生活了。”
“我知道有这类人,以前看新闻的时候知道的。那把他们赶走?”
“赶走?你赶得走吗?你能缠得过他们?”
“那怎么办?赶也不是,留更不行。”
“不赶也不留。别理他们。记得,跟他们划清界限。这些人,纠缠不清的,有的已经把这个当作自己的职业了。”
骆景晨是个精明人,他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很快有了对策——不跟他们接触,又不把他们赶出骆河村,这是为什么呢?
这帮人到了哪里都是烫手的山芋,他们出现在骆河村,也算是对村子的“曲线支援”,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能起到施压的效果。另外,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些人无孔不钻,别人对他们却毫无办法,这个小小的骆河村能奈他们何?
于是,骆景晨匆忙奔走相告,挨家挨户叮嘱:“你们谁也不准跟那些外地人接触。咱们骆河村的事咱们自己解决。咱们跟他们不一样,不能趟这个浑水!”
言归正传。第二天,许昌林被捕的消息在村里炸开,关于他的种种传言也迅速传开。
“当年为啥给他投票,不给骆叔投票?你们这些人就是看他有钱!现在出事了吧!”
“许昌林这小子,当年我就觉得不像个老实人,你说,他有啥本事,挣的那么多钱?这样的人当咱们大家伙的领头人,能靠谱吗?”
“这两年,他捞了不少钱了吧,得好好查查,那都是咱们的钱,都得让他吐出来,一分钱不能少!”
“你们看,还是骆叔是咱们的主心骨。年轻人不行,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骆河村热闹了。
有人凑热闹,有人看热闹。
村民们议论纷纷,引起不少媒体的极大兴趣,大家正愁找不到话题,总不能天天在村里转悠看热闹吧。更何况,如果村民们说的事情是真的,那可都是猛料,绝对可以让这个处在风口浪尖的小村庄再火一把。
于是,在摄像机镜头前,村民们对着话筒开始有声有色地讲述关于许昌林的那些事儿。
这些传闻就这么在坊间、在互联网传播着。不过,传言归传言,至于许昌林究竟有没有贪钱,有没有大家说的那些问题,人们并不得知,这事也就慢慢地沉寂下来,再没有下文。
但是有一件事是真真切切的:河东市公安局的新闻通稿出来了!这距离许昌林被抓过去三天。正如罗雨辰所说的那样,事情很快就会水落石出!
案情通报是通过河东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发布的,具体内容如下:
11月23日凌晨2时45分,河东市新城区新城街道骆河村一帐篷起火,造成村民3人死亡、4人受伤。公安机关调查认定是一起人为的纵火案。
经过两周左右的连续奋战,近日成功侦破此案。现已查明,11月23日凌晨,张某,李某等5人窜至现场实施纵火后逃跑。另嫌疑人翁某某(帝华置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系骆河新城工地承建商)和许某某(骆河村村民)正在进一步审理中。目前7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
这可真是一份有分量的消息!消息一发布,引发了一场网民狂欢。
“果然有问题!”“必须重判!”……短短几个小时,微博评论量几十万条。
这条消息竟然也让河东市公安局官方微博上了热搜,粉丝量半天增加了十来万。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爆款有一万种可能,就怕你想不到。
在媒体圈,一场“大战”又开始了。大家像打了鸡血一样,纷纷来到河东市公安局,希望从中了解案件的更多细节。无一例外,都吃了闭门羹。
向北并未跟同行们一样,跑去公安局了解情况。罗雨辰通过罗方伊转告向北:关于案件,公安部门只能公布这么多,案卷已被封存。至于纵火案之外的事情,就得找其他部门去了解了。
向北在拿到案情通报的第一时间,就在酒店房间把稿子写好,也是只有短短几百字,传回了报社。
对于骆河村传言的有关许昌林的种种问题,向北也有所耳闻,但是他却选择不闻不问、不做报道。对于这种无根据的传言,在网上如何流传,他无法左右,但他绝不会写这种无凭无据的新闻。
虽然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记者,工作这些年,向北更多的时间穿梭于河东市区各个部门之间,对于农村却知之甚少。这一次,他有了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更多。
时代的发展,让所有人前行。农村也不例外。如今的农村,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有了宽带、智能手机,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照样可以发朋友圈、群聊,了解所处社会的任何信息。
可是,新兴技术的普及却无法阻挡农村的日益萧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走,寻找更广阔的天地,剩下老人留守,而且,这种留守并非暂时。
骆河村的种种经历,也让向北对中国几千年的“圈子”文化产生了兴趣。中国人无论在哪里都喜欢讲“圈子”,在农村,家庭、宗族是一个圈子,在城市,老乡、校友就是一个圈子,“圈子社交”某种意义上维系着社会的运转,而当某种原因导致圈子某一个成员出局时,其他成员潜意识的选择是趋利避害、划清界限。
不过,这种关系社会也并非一无是处,中国人几千年来看重亲情、孝道,这样的纽带对社会运转同样重要。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