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刘备,当时实力太弱,又被刘表猜疑,驻军新野,完全不具备攻击许昌的实力。
当时能看到挟天子机会的人不少,但能实施的唯孙策一人,汉末战略家中、荀攸、沮授、鲁肃,毛玠、法正最有名气,小霸王的眼光并不逊色于他们,可惜其遭遇只能让后世英雄泪湿衣襟,郭嘉的历害让当时读史的刘辩冷汗直冒。
所以刘辩将谍报工作完全交给郭嘉去管理,自己几乎不插手其中。
郭嘉在信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温并非是董卓所杀,而是被刺客行刺,而这个刺客郭嘉也给出了答案。
董琳!
虽然不知道她是用什么手段,竟然能够杀掉张温,但郭嘉认为董府阖家被灭,而董琳竟然能从大牢神不知鬼不觉离开,自然也有办法潜进太尉府行刺。
董琳让刘辩一下无话可说,看来她已经知道自己是灭她全府的元凶,只怕也惦记上了自己。
……
“嘘……”
“捉迷藏?”
“嗯。”
“怪不得小红姐不在,原来你们在捉迷藏啊,你好聪明,躲在这里,小红姐肯定傻乎乎地去外面找你呢。”
“那是。”
“要不要我帮你去侦察一下敌情?”
“不要了。”
“这局她已经输了,我正准备出来呢。”
“好呀。”
……
刘辩脑海里回忆起和董琳见面的场景,想着一位天真的小姑娘,因为自己与董承的恩怨,变成了浪迹天涯的刺客。
“冤冤相报何时了!”刘辩心中一叹,只盼董琳来找自己复仇,千万别在长安城大开杀戒。
“没事了,峰刚才听闻太尉被刺,一时冲动,太尉在洛阳时给了峰很多帮助,激情之下才失去了理智,奉孝之言鞭辟入理,一语惊醒梦中人。”
看着主公果然平静了下来,对这位第一军师,没见过面的那些部下心中也充满着崇敬之意。
……
长安,黄府。
黄琬见杨彪亲自前来,叹息了一声,“文先,你已经决定了吗?”
杨彪点了点头,“这是杀掉伍琼、周毖最好的方式。”
“王司徒给你出的主意吧?黄琬身后一位年青后生开口笑道:“利于袁术的信来除掉这两个亲董的校尉,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并且,经此一事后,相信你们对王司徒的能力都深信不疑。”
杨彪看着这位年青后生,将眼神转向了黄琬,“子琰,这是?”
“这是琬的侄子高寒,字友义。”黄琬笑道:“他从小聪明,和你那修儿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呢。”
杨彪听黄琬提到杨修,脸上也露出了笑意,“修儿虽然只有十六岁,但文采菲然,前些时日刚作出《节游赋》,让老夫也自叹不如啊!”
高寒抱拳说道:“王司徒此计甚妙,即能除掉伍、周二人,还能加深太师对其的信任,可谓是一石二鸟之计。”
杨彪见黄琬并不反对,点点头,“那袁公路这封信,请子琰交给彪,这就拿去给王司徒。”
袁术不知张温被刺,私下来了密信,要求张温在长安团结一些官员以待时机,如果袁术挥兵进攻长安,正好作为内应,这封信张温的后人给了黄琬,而高寒则建议用这封信来让王司徒闪亮一把。
高寒从袖中拿出信,递到了杨彪手上,笑着说道:“大人,告诉王司徒,这封信要用焦尾琴来换。”
杨彪点了点头,“这封信事关重大,能除掉不少亲董之臣,我想王司徒一定会愿意的。”
……
长安,蔡府。
“父亲,这张琴不要送出去嘛。”
嘤嘤的哭泣声在后花园中响了起来,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孩满脸泪水的看着自己的父亲。
正在不停叹息的清瘦文士正是享誉大汉的海内大儒——蔡邕,此时他脸上哪有半点文人的仪态,五官拧在一起,表明心中也在不停地挣扎。
这时又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女缓缓走进了后花园。
“妹妹,这琴就不要惦记了,我们的琴技,就算是没有了焦尾,一样可以弹出好听的歌曲。”
蔡邕看着大女儿蔡琰,脸上浮起了一丝苦涩的笑容,“还是琰儿看得透彻。”
焦尾琴是蔡邕年少时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因腹中饥渴,在山上一猎户家讨食,当知道他的身份之后,猎户一家盛情款待于他。
蔡邕正坐着喝茶,却听屋外烧野味的大火中响起的异常的音乐,大惊之下跑出来一看,却见烈火中有一段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于是赶紧将其从火中抽了出来。
虽然这段梧桐木已经被烧了一截,但蔡邕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
有好事者听完此琴之音后,将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评为了天下四大名琴。
蔡邕爱琴如命,称此琴有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可见对此琴的喜爱。
蔡琰一身素装,显得温雅如玉,走过来抱着妹妹蔡瑶,“父亲,因为董卓征辟之事,天下的读书人很多都对父亲不满,现在王司徒即然索要这张琴,那便给他吧!”
蔡瑶很听姐姐的话,边哭边将纤手放在了琴弦之上不停地抚摸,“姐姐,没了这张琴,瑶儿就觉得童年的快乐都离自己远去了。”
看着父亲和妹妹,蔡琰笑了,“过完元旦,琰儿就要嫁到河东卫家去,不能长时间陪在你们身边,父亲即然和董太师有了这层关系,千万不可淡了,而琰儿嫁到卫家之后,必定会发动卫家强大的人脉,为父亲赚取名声。”
蔡邕文学水平虽高,但为人处世并不是强项,很多时侯都靠这位大女儿出主意,这时听到女儿之言,轻轻说道:“苦了琰儿!”
“苦到不苦。”蔡琰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河东卫家怎么说也是华夏有数的世家,听说卫宁生性爱读书,受他哥哥卫觊的影响,诗文作的很好,女儿嫁过去,相夫教子,一起讨论诗文,是个好归宿呢。”
(本章完)
当时能看到挟天子机会的人不少,但能实施的唯孙策一人,汉末战略家中、荀攸、沮授、鲁肃,毛玠、法正最有名气,小霸王的眼光并不逊色于他们,可惜其遭遇只能让后世英雄泪湿衣襟,郭嘉的历害让当时读史的刘辩冷汗直冒。
所以刘辩将谍报工作完全交给郭嘉去管理,自己几乎不插手其中。
郭嘉在信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温并非是董卓所杀,而是被刺客行刺,而这个刺客郭嘉也给出了答案。
董琳!
虽然不知道她是用什么手段,竟然能够杀掉张温,但郭嘉认为董府阖家被灭,而董琳竟然能从大牢神不知鬼不觉离开,自然也有办法潜进太尉府行刺。
董琳让刘辩一下无话可说,看来她已经知道自己是灭她全府的元凶,只怕也惦记上了自己。
……
“嘘……”
“捉迷藏?”
“嗯。”
“怪不得小红姐不在,原来你们在捉迷藏啊,你好聪明,躲在这里,小红姐肯定傻乎乎地去外面找你呢。”
“那是。”
“要不要我帮你去侦察一下敌情?”
“不要了。”
“这局她已经输了,我正准备出来呢。”
“好呀。”
……
刘辩脑海里回忆起和董琳见面的场景,想着一位天真的小姑娘,因为自己与董承的恩怨,变成了浪迹天涯的刺客。
“冤冤相报何时了!”刘辩心中一叹,只盼董琳来找自己复仇,千万别在长安城大开杀戒。
“没事了,峰刚才听闻太尉被刺,一时冲动,太尉在洛阳时给了峰很多帮助,激情之下才失去了理智,奉孝之言鞭辟入理,一语惊醒梦中人。”
看着主公果然平静了下来,对这位第一军师,没见过面的那些部下心中也充满着崇敬之意。
……
长安,黄府。
黄琬见杨彪亲自前来,叹息了一声,“文先,你已经决定了吗?”
杨彪点了点头,“这是杀掉伍琼、周毖最好的方式。”
“王司徒给你出的主意吧?黄琬身后一位年青后生开口笑道:“利于袁术的信来除掉这两个亲董的校尉,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并且,经此一事后,相信你们对王司徒的能力都深信不疑。”
杨彪看着这位年青后生,将眼神转向了黄琬,“子琰,这是?”
“这是琬的侄子高寒,字友义。”黄琬笑道:“他从小聪明,和你那修儿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呢。”
杨彪听黄琬提到杨修,脸上也露出了笑意,“修儿虽然只有十六岁,但文采菲然,前些时日刚作出《节游赋》,让老夫也自叹不如啊!”
高寒抱拳说道:“王司徒此计甚妙,即能除掉伍、周二人,还能加深太师对其的信任,可谓是一石二鸟之计。”
杨彪见黄琬并不反对,点点头,“那袁公路这封信,请子琰交给彪,这就拿去给王司徒。”
袁术不知张温被刺,私下来了密信,要求张温在长安团结一些官员以待时机,如果袁术挥兵进攻长安,正好作为内应,这封信张温的后人给了黄琬,而高寒则建议用这封信来让王司徒闪亮一把。
高寒从袖中拿出信,递到了杨彪手上,笑着说道:“大人,告诉王司徒,这封信要用焦尾琴来换。”
杨彪点了点头,“这封信事关重大,能除掉不少亲董之臣,我想王司徒一定会愿意的。”
……
长安,蔡府。
“父亲,这张琴不要送出去嘛。”
嘤嘤的哭泣声在后花园中响了起来,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孩满脸泪水的看着自己的父亲。
正在不停叹息的清瘦文士正是享誉大汉的海内大儒——蔡邕,此时他脸上哪有半点文人的仪态,五官拧在一起,表明心中也在不停地挣扎。
这时又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女缓缓走进了后花园。
“妹妹,这琴就不要惦记了,我们的琴技,就算是没有了焦尾,一样可以弹出好听的歌曲。”
蔡邕看着大女儿蔡琰,脸上浮起了一丝苦涩的笑容,“还是琰儿看得透彻。”
焦尾琴是蔡邕年少时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因腹中饥渴,在山上一猎户家讨食,当知道他的身份之后,猎户一家盛情款待于他。
蔡邕正坐着喝茶,却听屋外烧野味的大火中响起的异常的音乐,大惊之下跑出来一看,却见烈火中有一段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于是赶紧将其从火中抽了出来。
虽然这段梧桐木已经被烧了一截,但蔡邕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
有好事者听完此琴之音后,将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评为了天下四大名琴。
蔡邕爱琴如命,称此琴有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可见对此琴的喜爱。
蔡琰一身素装,显得温雅如玉,走过来抱着妹妹蔡瑶,“父亲,因为董卓征辟之事,天下的读书人很多都对父亲不满,现在王司徒即然索要这张琴,那便给他吧!”
蔡瑶很听姐姐的话,边哭边将纤手放在了琴弦之上不停地抚摸,“姐姐,没了这张琴,瑶儿就觉得童年的快乐都离自己远去了。”
看着父亲和妹妹,蔡琰笑了,“过完元旦,琰儿就要嫁到河东卫家去,不能长时间陪在你们身边,父亲即然和董太师有了这层关系,千万不可淡了,而琰儿嫁到卫家之后,必定会发动卫家强大的人脉,为父亲赚取名声。”
蔡邕文学水平虽高,但为人处世并不是强项,很多时侯都靠这位大女儿出主意,这时听到女儿之言,轻轻说道:“苦了琰儿!”
“苦到不苦。”蔡琰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河东卫家怎么说也是华夏有数的世家,听说卫宁生性爱读书,受他哥哥卫觊的影响,诗文作的很好,女儿嫁过去,相夫教子,一起讨论诗文,是个好归宿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