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等人接到赵祯的诏令之后,快步朝着紫宸殿走去。
“晏相,您看圣上这段时间没少召开内阁会议,今个又是啥事啊?您能不能给下官们透个风呀!”吏部尚书陈执中跟在晏殊身边低声问道。
张尧佐和吕夷简等人也赶忙凑到了跟前,眼巴巴地望着晏殊。
“你们都这么看着老夫作甚?”晏殊瞥了几人一眼:“老夫天天跟你们搁一块,有啥事老夫知道,你们不知道啊?话说希元呐,圣上不是吩咐你搞了个军情局么,你就没有收到点啥风声?”
“嘿嘿!”张尧佐笑道:“晏相您说笑了,这军情局才建立不久,哪能有啥消息呀!再说了,圣上让下官办军情局只能打探军事情报,可不能像您总览天下大事啊!”
他这句看似恭维的话,可听在晏殊耳朵里面却似乎听出了一丝酸味,不过他抿了抿嘴,并没有还嘴,这使得现场的气氛有一点凝重。
这时小顺子开口道:“几位大人,紫宸殿到了,皇上已经在里面等着了,诸位快进去吧!”
几人纷纷朝朝小顺子点头示意,对于皇帝的头号跟班,尽管他们都是大宋朝廷柱臣,但起码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君臣寒暄之后,赵祯也就进入了正题,他把赵忠整理来的情报递给晏殊:“这是朕最新收到的情报,诸位爱卿都看一看吧!”
晏殊看完之后,皱着眉头把情报递给了身边的大臣,一个个看完之后跟晏殊的表情都如出一辙。
唯有杨宗保这老爷子看完之后一巴掌把情报拍桌子上,怒道:“皇上,请您恩准老臣这就带人去把他们灭了!”
赵祯压了压手:“杨老,您不要太激动,对付这些小瘪三用不着您老出手,朕这回决定亲征,以完成祖辈北伐未尽之征程!”
晏殊急忙说道:“皇上,您要打辽国。臣不反对,我大宋现在也有这个实力教训教训他们。可是您要亲征,老臣坚决不同意!您身系我大宋江山安危,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打仗的事情交给那些军人,您只要运筹帷幄就好了,请皇上三思!”
“请皇上三思!”“请皇上三思!”其余大臣也一同连续劝道。
不管哪个朝代,都没几个大臣同意皇帝亲征的,也不知道他们咋个养成这个习惯的。其他朝代或许只是出于对皇帝的安全考虑。可宋朝大臣潜意识里面都把压制皇帝作为一种自以为是的职责,所以,他们反对赵祯亲征估计还有防止他把威望刷得超标了。
当然了,寇准是个异数,他不仅不反对皇上亲征,还亲征把宋真宗“骗”到了前线。虽然,他这么做为澶渊之盟奠定了基础,可宋真宗却不领情,被人家辽国吓了一通,自然不会个寇准什么好脸。赵祯也是那个时候乘虚而入“俘获”了寇准。
赵祯这会甚至有些怀念寇准了,要是有他在,今个就有人帮自己出头了。想到这,他不仅看了看自己那几个心腹,没想到范仲淹几人也在反对之列。
白眼狼!
赵祯瞪了范仲淹几人一眼,后者连忙低头避开锋芒:“朕说你们这一个个事干啥?朕有几十万精锐大军,你们还担心朕的安全?再说了朕又不会去冲锋陷阵,就呆着城里面,能有啥事?”
晏殊:“皇上,您也说了我大宋有几十万精锐大军。您让他们去就好了嘛!何苦要颠簸劳累呢!”
赵祯:“你们都不懂!朕知道你们一直拿澶渊之盟歌功颂德,炫耀先帝开创了几十年难得的和平局面。朕承认先帝这样做确实结束了我朝四十来年的战乱,给大宋百姓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生活,也让国家得以休养生息。方有今日之繁荣景象。然而,你们知道吗?朕还小的时候,父皇就跟朕嘀咕过,他以为朕那时候小,什么都不知道,其实朕都记得。父皇一直都对澶渊之盟耿耿于怀。朕必须为他老人家把这个愿给了结了,你们说啥都不好使!”
赵祯未达目的,也开始天南地北胡吹,反正他们也不能去找自己老爹对质,想怎么编就怎么编。
“这……”晏殊还是想反驳一把,可是人家都把老爹抬出了,不管咋说皇上这是孝道可嘉,这一时间好像还真找不到个好理由。
赵祯:“这什么这!朕看这事就这么定了。下面说正事,晏相还是把政事给朕打理好。”
“皇上放心,老臣一定不负您所托!”晏殊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老老实实地接受了这个活计。
赵祯:“礼部尚书孙复,朕命你部立刻着手宣传攻势,务必把辽国人作恶之行为公之于众,务必让我大宋军民同心,共襄大计!”
孙复:“是,皇上!”
赵祯:“户部尚书范仲淹,朕命你部协助兵部准备军事物资,并负责后勤供应。”
范仲淹:“臣遵旨!”
赵祯:“枢密使张尧佐,朕命你部即刻制定攻辽计划,限你们在五日之内拿出计划交给内阁会议审定。并授予第二批野战军“白虎军团”称号,与青龙军团一同调到边境待命。同时调回在边疆值守的禁军天武军守卫京城,捧日军编入本次作战序列,作为朕之亲卫。”
张尧佐:“臣遵旨!”
“好了!”赵祯一拍座椅站了起来:“今个这会就开到这里,大家都抓紧时间回去准备,找个良辰吉日,朕要登台拜将,北伐辽国!”
“等等,皇上!您咋又把老臣给忽视了呢!”杨宗保又猛地站了起来,也不知道他都那么大一把年纪了,也不怕把自己腰给闪着。
赵祯心中咯噔一想,貌似自己还真把这个老人家给忽视了呢!不能怪自己大意,自己这也是尊重老人。对,就是这个样子滴!
赵祯换上一副笑脸:“杨老您这说哪的话!朕就是看你威望甚高,这么大的场子,肯定得要您老来居中坐镇嘛!”
杨宗保扑过来拉着赵祯的手,声情并茂地说道:“皇上,您这么安排老臣那可得有意见了,您说老臣杨家世世代代都是跟辽国死磕。今个好不容易碰到这种大场子,您不能够这么干呀!”
“淡定!淡定!”赵祯一边安慰他,一边朝晏殊几人使眼色。
接到老大的召唤,晏殊几人只好轮番上前劝导。最后杨宗保被逼无奈,撂下了一句话,那就是这事不能少了杨家的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再考虑的杨家现如今人才凋零的实际情况,最后赵祯被迫答应带杨金花一起北伐。
赵祯跟大臣谈妥之后。朝廷这个庞大机器也开始开动起来,宋辽交恶的情况随着时报和朝廷告示很快便传到了大江南北。期初,百姓们还对这种突然的变化感到有些惊慌失措,再加上对自己国家的军队没什么信心,甚至有些百姓都以为病灾又将降临,吩咐求神拜佛,倒是让道佛两家兴盛一把。
不过随着宣传攻势的加强,老百姓对待战事的态度也慢慢转变,从原来的忐忑不安慢慢变成对辽国暴行严厉谴责。尤其是那些老一辈活得久点的人,他们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宋辽战乱时期的苦难。也不知道谁把他们找出来现身说法,更是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简直就差把辽国描绘的十恶不赦了,可见这些文人耍起笔杆子来确实很有一套,赵祯都不得不佩服一把。
这次宣传战初见端倪之际,发生了两件让赵祯意外的事情。要说这第一件事,种世衡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第一个就屁颠屁颠地跑到了皇宫,硬是死缠烂打要参战。赵祯本来此次只想在陆地上面教训一下辽国,让辽国那瓜婆娘收敛一点,所以并没有把水军计划在内。毕竟人家辽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在跟他们死掐有点不划算,可是架不住种世衡这人缠人功夫一流,赵祯最后被逼无赖答应了他的请战。
至于这第二件事嘛,赵祯确实没往那个方向想。他也没想过自己治下之民能够有这个觉悟。可是没想到,继思奇集团捐钱捐物高调支持朝廷北伐之事在皇家时报和金陵时报(金陵晚报改名而来)刊登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商贾和百姓纷纷效仿。
当然了,这其中并不是说全都一心为国,也有人是为了借用这两大时报给自己刷名气。但不管怎么着。这气氛倒是被他们给搅合起来了。
现在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终于到了晏殊他们捣鼓出来的黄道吉日,赵祯带着一帮大臣祭天拜祖之后,正式登台拜将,为了这个仪式,相关的主要将领也都提前赶了回来。
“终于还是要来啦!”赵祯站在刚筑起的点将台上,凝望北方默默感叹了一句,这才大声喊道:“原本我宋辽为兄弟之邦,两国和平共处,我朝也多有馈赠。然而,如今辽国恶妇背信弃义,占我大宋土地,杀我大宋百姓,是可忍孰不可忍!朕决议北伐辽国,替我大宋冤死百姓――复仇!”
“复仇!复仇!”参加北伐战役的捧日军自然是很给面子大声附和。
赵祯接着又吼了一句很提神的话:“犯我大宋天威者,虽远必诛!”
“犯我大宋天威者,虽远必诛!”
“犯我大宋天威者,虽远必诛!”
……
待大家呼声过去,孙复站出来喊道:“奏乐,升国旗,唱国歌!”
赳赳炎黄,赴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赳赳炎黄,赴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中原大宋,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宋有锐士,谁与争雄?
东有大宋,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宋有锐士,谁与争雄?
……
雷鸣般的鼓点声后,赵祯那山寨的所谓的国歌再次响彻京郊上空。还是原来码头表演那些些人,而且这个简单的军乐队也被训练得有声有色了。
一面红蓝两底色上绣着一条生龙活虎的五爪金龙的”国旗“,在歌声中随风飘扬,缓缓上升……
此刻的大宋百姓还不能领会赵祯的用意,但赵祯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因为这面旗帜的升起而充满激动的情怀,会因为这么旗帜而凝聚大宋之魂,而不只像现在一样看“笑话”。
不管别人怎样,赵祯自己冷静了一下情绪才说道:“朕命令,此次北伐之战,由麒麟卫统领折惟正担任总指挥,水军统领种世衡为副总指挥,枢密使张尧佐担任监军。”
折惟正:“臣遵旨!”
种世衡:“臣遵旨!”
张尧佐:“臣遵旨!”
赵祯待三人接过军令,他又说道:“朕将御驾亲征,并领参谋长一职,与尔等一同北伐!诸位臣工听令,点起各部军队,即日开拔!”
“臣等遵旨!”
赵祯打手一挥,所有军士即将开拔之际,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飞速扑来。
传令兵飞身下马,气还未喘平,便举着一封奏折大声喊道:“启奏皇上,成都府路经略使高继宣大人转呈奏报,研究院吴仁大人在吐蕃发现‘天花’踪迹,请求关闭贸易通道,严防‘天花’传播至大宋境内。请圣上指示!”(未完待续。)
“晏相,您看圣上这段时间没少召开内阁会议,今个又是啥事啊?您能不能给下官们透个风呀!”吏部尚书陈执中跟在晏殊身边低声问道。
张尧佐和吕夷简等人也赶忙凑到了跟前,眼巴巴地望着晏殊。
“你们都这么看着老夫作甚?”晏殊瞥了几人一眼:“老夫天天跟你们搁一块,有啥事老夫知道,你们不知道啊?话说希元呐,圣上不是吩咐你搞了个军情局么,你就没有收到点啥风声?”
“嘿嘿!”张尧佐笑道:“晏相您说笑了,这军情局才建立不久,哪能有啥消息呀!再说了,圣上让下官办军情局只能打探军事情报,可不能像您总览天下大事啊!”
他这句看似恭维的话,可听在晏殊耳朵里面却似乎听出了一丝酸味,不过他抿了抿嘴,并没有还嘴,这使得现场的气氛有一点凝重。
这时小顺子开口道:“几位大人,紫宸殿到了,皇上已经在里面等着了,诸位快进去吧!”
几人纷纷朝朝小顺子点头示意,对于皇帝的头号跟班,尽管他们都是大宋朝廷柱臣,但起码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君臣寒暄之后,赵祯也就进入了正题,他把赵忠整理来的情报递给晏殊:“这是朕最新收到的情报,诸位爱卿都看一看吧!”
晏殊看完之后,皱着眉头把情报递给了身边的大臣,一个个看完之后跟晏殊的表情都如出一辙。
唯有杨宗保这老爷子看完之后一巴掌把情报拍桌子上,怒道:“皇上,请您恩准老臣这就带人去把他们灭了!”
赵祯压了压手:“杨老,您不要太激动,对付这些小瘪三用不着您老出手,朕这回决定亲征,以完成祖辈北伐未尽之征程!”
晏殊急忙说道:“皇上,您要打辽国。臣不反对,我大宋现在也有这个实力教训教训他们。可是您要亲征,老臣坚决不同意!您身系我大宋江山安危,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打仗的事情交给那些军人,您只要运筹帷幄就好了,请皇上三思!”
“请皇上三思!”“请皇上三思!”其余大臣也一同连续劝道。
不管哪个朝代,都没几个大臣同意皇帝亲征的,也不知道他们咋个养成这个习惯的。其他朝代或许只是出于对皇帝的安全考虑。可宋朝大臣潜意识里面都把压制皇帝作为一种自以为是的职责,所以,他们反对赵祯亲征估计还有防止他把威望刷得超标了。
当然了,寇准是个异数,他不仅不反对皇上亲征,还亲征把宋真宗“骗”到了前线。虽然,他这么做为澶渊之盟奠定了基础,可宋真宗却不领情,被人家辽国吓了一通,自然不会个寇准什么好脸。赵祯也是那个时候乘虚而入“俘获”了寇准。
赵祯这会甚至有些怀念寇准了,要是有他在,今个就有人帮自己出头了。想到这,他不仅看了看自己那几个心腹,没想到范仲淹几人也在反对之列。
白眼狼!
赵祯瞪了范仲淹几人一眼,后者连忙低头避开锋芒:“朕说你们这一个个事干啥?朕有几十万精锐大军,你们还担心朕的安全?再说了朕又不会去冲锋陷阵,就呆着城里面,能有啥事?”
晏殊:“皇上,您也说了我大宋有几十万精锐大军。您让他们去就好了嘛!何苦要颠簸劳累呢!”
赵祯:“你们都不懂!朕知道你们一直拿澶渊之盟歌功颂德,炫耀先帝开创了几十年难得的和平局面。朕承认先帝这样做确实结束了我朝四十来年的战乱,给大宋百姓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生活,也让国家得以休养生息。方有今日之繁荣景象。然而,你们知道吗?朕还小的时候,父皇就跟朕嘀咕过,他以为朕那时候小,什么都不知道,其实朕都记得。父皇一直都对澶渊之盟耿耿于怀。朕必须为他老人家把这个愿给了结了,你们说啥都不好使!”
赵祯未达目的,也开始天南地北胡吹,反正他们也不能去找自己老爹对质,想怎么编就怎么编。
“这……”晏殊还是想反驳一把,可是人家都把老爹抬出了,不管咋说皇上这是孝道可嘉,这一时间好像还真找不到个好理由。
赵祯:“这什么这!朕看这事就这么定了。下面说正事,晏相还是把政事给朕打理好。”
“皇上放心,老臣一定不负您所托!”晏殊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老老实实地接受了这个活计。
赵祯:“礼部尚书孙复,朕命你部立刻着手宣传攻势,务必把辽国人作恶之行为公之于众,务必让我大宋军民同心,共襄大计!”
孙复:“是,皇上!”
赵祯:“户部尚书范仲淹,朕命你部协助兵部准备军事物资,并负责后勤供应。”
范仲淹:“臣遵旨!”
赵祯:“枢密使张尧佐,朕命你部即刻制定攻辽计划,限你们在五日之内拿出计划交给内阁会议审定。并授予第二批野战军“白虎军团”称号,与青龙军团一同调到边境待命。同时调回在边疆值守的禁军天武军守卫京城,捧日军编入本次作战序列,作为朕之亲卫。”
张尧佐:“臣遵旨!”
“好了!”赵祯一拍座椅站了起来:“今个这会就开到这里,大家都抓紧时间回去准备,找个良辰吉日,朕要登台拜将,北伐辽国!”
“等等,皇上!您咋又把老臣给忽视了呢!”杨宗保又猛地站了起来,也不知道他都那么大一把年纪了,也不怕把自己腰给闪着。
赵祯心中咯噔一想,貌似自己还真把这个老人家给忽视了呢!不能怪自己大意,自己这也是尊重老人。对,就是这个样子滴!
赵祯换上一副笑脸:“杨老您这说哪的话!朕就是看你威望甚高,这么大的场子,肯定得要您老来居中坐镇嘛!”
杨宗保扑过来拉着赵祯的手,声情并茂地说道:“皇上,您这么安排老臣那可得有意见了,您说老臣杨家世世代代都是跟辽国死磕。今个好不容易碰到这种大场子,您不能够这么干呀!”
“淡定!淡定!”赵祯一边安慰他,一边朝晏殊几人使眼色。
接到老大的召唤,晏殊几人只好轮番上前劝导。最后杨宗保被逼无奈,撂下了一句话,那就是这事不能少了杨家的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再考虑的杨家现如今人才凋零的实际情况,最后赵祯被迫答应带杨金花一起北伐。
赵祯跟大臣谈妥之后。朝廷这个庞大机器也开始开动起来,宋辽交恶的情况随着时报和朝廷告示很快便传到了大江南北。期初,百姓们还对这种突然的变化感到有些惊慌失措,再加上对自己国家的军队没什么信心,甚至有些百姓都以为病灾又将降临,吩咐求神拜佛,倒是让道佛两家兴盛一把。
不过随着宣传攻势的加强,老百姓对待战事的态度也慢慢转变,从原来的忐忑不安慢慢变成对辽国暴行严厉谴责。尤其是那些老一辈活得久点的人,他们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宋辽战乱时期的苦难。也不知道谁把他们找出来现身说法,更是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简直就差把辽国描绘的十恶不赦了,可见这些文人耍起笔杆子来确实很有一套,赵祯都不得不佩服一把。
这次宣传战初见端倪之际,发生了两件让赵祯意外的事情。要说这第一件事,种世衡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第一个就屁颠屁颠地跑到了皇宫,硬是死缠烂打要参战。赵祯本来此次只想在陆地上面教训一下辽国,让辽国那瓜婆娘收敛一点,所以并没有把水军计划在内。毕竟人家辽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在跟他们死掐有点不划算,可是架不住种世衡这人缠人功夫一流,赵祯最后被逼无赖答应了他的请战。
至于这第二件事嘛,赵祯确实没往那个方向想。他也没想过自己治下之民能够有这个觉悟。可是没想到,继思奇集团捐钱捐物高调支持朝廷北伐之事在皇家时报和金陵时报(金陵晚报改名而来)刊登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商贾和百姓纷纷效仿。
当然了,这其中并不是说全都一心为国,也有人是为了借用这两大时报给自己刷名气。但不管怎么着。这气氛倒是被他们给搅合起来了。
现在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终于到了晏殊他们捣鼓出来的黄道吉日,赵祯带着一帮大臣祭天拜祖之后,正式登台拜将,为了这个仪式,相关的主要将领也都提前赶了回来。
“终于还是要来啦!”赵祯站在刚筑起的点将台上,凝望北方默默感叹了一句,这才大声喊道:“原本我宋辽为兄弟之邦,两国和平共处,我朝也多有馈赠。然而,如今辽国恶妇背信弃义,占我大宋土地,杀我大宋百姓,是可忍孰不可忍!朕决议北伐辽国,替我大宋冤死百姓――复仇!”
“复仇!复仇!”参加北伐战役的捧日军自然是很给面子大声附和。
赵祯接着又吼了一句很提神的话:“犯我大宋天威者,虽远必诛!”
“犯我大宋天威者,虽远必诛!”
“犯我大宋天威者,虽远必诛!”
……
待大家呼声过去,孙复站出来喊道:“奏乐,升国旗,唱国歌!”
赳赳炎黄,赴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赳赳炎黄,赴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中原大宋,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宋有锐士,谁与争雄?
东有大宋,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宋有锐士,谁与争雄?
……
雷鸣般的鼓点声后,赵祯那山寨的所谓的国歌再次响彻京郊上空。还是原来码头表演那些些人,而且这个简单的军乐队也被训练得有声有色了。
一面红蓝两底色上绣着一条生龙活虎的五爪金龙的”国旗“,在歌声中随风飘扬,缓缓上升……
此刻的大宋百姓还不能领会赵祯的用意,但赵祯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因为这面旗帜的升起而充满激动的情怀,会因为这么旗帜而凝聚大宋之魂,而不只像现在一样看“笑话”。
不管别人怎样,赵祯自己冷静了一下情绪才说道:“朕命令,此次北伐之战,由麒麟卫统领折惟正担任总指挥,水军统领种世衡为副总指挥,枢密使张尧佐担任监军。”
折惟正:“臣遵旨!”
种世衡:“臣遵旨!”
张尧佐:“臣遵旨!”
赵祯待三人接过军令,他又说道:“朕将御驾亲征,并领参谋长一职,与尔等一同北伐!诸位臣工听令,点起各部军队,即日开拔!”
“臣等遵旨!”
赵祯打手一挥,所有军士即将开拔之际,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飞速扑来。
传令兵飞身下马,气还未喘平,便举着一封奏折大声喊道:“启奏皇上,成都府路经略使高继宣大人转呈奏报,研究院吴仁大人在吐蕃发现‘天花’踪迹,请求关闭贸易通道,严防‘天花’传播至大宋境内。请圣上指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