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之七——未来翁婿的面对面-重生民国之乱世芳华全文阅读
番外之七——未来翁婿的面对面-重生民国之乱世芳华全文阅读-重生之再许芳华-笔趣阁
重生之再许芳华
作者:刹时红瘦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自从襄助幼帝辅政,尽管虞沨深得太皇太后、太后信任重托,却并非军政独断,谏言让康王、荣王以及辽王等宗亲参政,又重用了一批有识之士,如顾于问、姚韫等人组成内阁,共商机要政务,不过他身上的担子仍然繁重,闲睱时候罕少,这半昼难得有空,恰逢挚交甄南顾前来拜会,两人在花荫下品茶对局。
听说杜颂来见,虞沨只好止了棋兴,让人请入花厅。
南顾便问:“可是临淄候的长公子?他来做何?”
前不久流光河畔那场意外,在场诸多郎君、贵女目睹,不少人得知“恶名远扬”的杜颂舍身相救长乐公主的事,多持“阴谋”之见,暗中不少嘲笑杜颂不自量力,简直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甄南顾如今也进了翰林院,又并不似那些游手好闲之人尤其关注流言蜚语,倒没有听说这桩,因而才有疑问。
虞沨简单说明一番,南顾便笑:“怕是索恩来的,临淄候自甘卸任,我还暗暗可惜杜公后继无人,不想杜候长子倒还心存志气,先别说他所图为何,至少不似其父耽于享乐不思进取,都说杜大郎不肖顽劣,这传言只怕颇有缘故了。”
临淄候杜江本是一地都司,掌兵武将,却完全不似他的父亲杜仲达骁勇英武,而沉迷酒色,其时自大隆建国,掌兵武将们本来都是从龙有功征战疆场的有功之臣,不过当老一辈过世,蒙恩荫职者虽不乏承继骁勇的,也有一部份依凭父祖之功好逸恶劳,比如临淄候,即为其中之一。
自从发动与北原的全面战,虞沨力排众议坚定不移,誓要夺回“十国”以来被北原陆续吞并的中原领土,彻底毁灭北原,使其分崩离析禁步蛮荒,免大隆边境民众常受掳抢之苦,与此同时,当然也是改革军制增强君权的良机。
因发动战争,调防调军就成理所当然。
当然,对于武将的政策也得有所区别,不能将忠心报国与只重财势者等同对待。
还得顾及众将父祖的开国功勋,不至让人心灰意冷抱怨朝廷凉薄寡恩使人心浮动。
虞沨给了诸将再建新功巩固荣华的机遇,却有那么一部份人贪生怕死,不愿再战疆场,甚至有那别怀企图之人,联合结党抵\/制军令,妄图以昔日功劳要胁辅政王服软,使军制改革难以推行。
杜江当时就不愿奉令开赴前线,但他也没有胆子附党作乱,虽然昏聩无为,好在其父仲达还给他留了几个谋士,这些人看穿家主懦弱,实在是把糊不上墙的烂泥,也洞悉辅政王之举意在动摇地方武将旧势推行军制改革,实在大隆发展至今,也属势在必行。
于是谋士们干脆谏言,让杜江以“抱疾”之由请求致仕,将手中军权交归朝廷,这样也算服从军制改革,说不定辅政王念及杜家旧功,更兼出于平息人心显示天恩,会请上封爵。
果然,杜江请辞的折子一上,就被封了临淄候,令其归京受禄。当然他的爵位有别于卫国公等世袭罔替,只传五代而终,这也让杜江欣喜若狂了——既不用担着刀剑无眼的风险,还可调回京都白享荣华富贵,何乐不为?
虞沨此番请封,当然也是为了示众,军制改革虽然势在必行,不过朝廷也并非刻薄寡恩,杜江封爵不过是因为父辈功劳,眼下为击北原尽忠大隆者,更不用担心“鸟尽弓藏”。
不过私心里,虞沨也实为杜仲达这一骁将惋惜,后继无人,杜家难免没落之势,倘若子孙再有不济,出上几个骄奢淫\/逸之辈,将来便是平安顺遂都怕难保。
当日他听说杜颂为救晓晓而身负重伤,赶往探望时,已洞悉临淄候对其长子的冷漠之态,再一打听,就知道了候夫人是杜颂继母,哪能不疑杜颂满背恶名之后的别有蹊跷,特地交待江汉留意,势必保全杜颂性命,先别管这少年是否别有企图,到底也是救了晓晓一回,他若求助,辅政王倒也愿意酌情施援。
这个酌情嘛,当然、万万不包括要让爱女以身相许。
可后来江汉复命,却不愿违背杜颂之托,坚决不肯告诉伤患在家颇受凌辱,只对虞沨断言:“杜大郎君并非传言那般顽劣不堪,心中必怀壮志。”
所以,虞沨一听杜颂求见,倒心生好奇,不知这少年会怎么索恩。
可尽管如此,当虞沨面见杜颂,竟听他请求要争取一个参军之机,愿往前线征伐北原的时候,实觉大出所料。
他不由得细细打量面前这位年轻人。
锦衣玉带的包裹下,腰身实为瘦弱,许是大伤初愈许是营养不良,肤色苍白难掩病态,倒切合流言蛮语之说,像极沉迷酒色之徒,只他如今磊落而立,不显卑躬屈节之态,眉宇眼底自聚沉稳坚毅,哪有一丝半点顽劣轻狂之状?
江汉所言不差,此子心怀壮志,但怕也难免孤注一掷的偏执,低估了疆场的险恶。
“你可精通骑射,抑或战术军法?”虞沨问道。
“实在惭愧,小子若精骑术,此回也不至坠马受伤……小子祖父能征善战,惜早逝,小子无福得受祖父教诲。”虽是这话,但杜颂并不退却:“王爷容禀,小子心中实佩祖父当初风采,家父因病而不能为国尽忠,只蒙君恩而无以为报,小子每每想来愧疚不已,虽身无所长,只因杜之一姓,却也不愿有负君恩无所作为,所凭,只有满腔热血一条性命,愿为士卒,不坠祖父骁勇之威。”
杜颂又是一个长揖:“小子素敬平北先锋席志之英武,为大隆屡立战功,惜每每去信而无复,惟一心愿,盼辅政王得允,成其麾下执戈之卒,哪怕只斩北原一首一卒,虽死无憾。”
眼下再兴征战,朝廷虽然广征军卒,平民若要从军极为简单,但杜颂因为身份所限,不是他自愿从军就能如愿得偿的。
临淄候本是一地武将,如今虽然交归兵权,但因为军制改革,需要彻底断绝杜江与旧部的联系,临淄候虽然有别于“人质”之类,若要离京也必须得朝廷允准,杜颂再不受父亲关爱,也是家中嫡长子,临淄候就算不愿让他承袭爵位,也必须得朝廷许可,这也是杜颂为何“恶名远扬”的根源。
杜颂别说从军,便是离京,也必须得批准在先,若是不告而别,一旦被御史发现,很可能会让杜候受究,以致家族蒙难,所以他虽然早有决意,想说服眼下颇受朝廷重视的席志通过“法定途径”允他参军,奈何寄书有如石沉大海——这也的确艰难,一来杜颂的名声委实不好,再者公候之子从军太过敏感,领将不得不慎重,席志与杜颂本无交情,置之不理再正常不过。
杜颂从没想过索恩图报,更没有打算争取辅政王援助,辅政王在他心目中实在高不可攀。
机缘巧合,他路遇长乐公主遇险,虽然他当时舍身相救并不怀其他企图,不过辅政王的关注无疑让他看到一线机会。
堂堂男儿,可恨遇着一个不慈的父亲,再兼一位机心狠辣的继母,枉背满身污名。
但杜颂从不想与妇人一较长短,耗废心机为个虚名争得你死我活。
当然,他也不甘无辜受谤,尤其不忍眼看一母同胞的亲生妹妹饱受欺凌。
必须自强,拼出光明前程,是他和妹妹的唯一机会。
走科举之途?凭着他的恶名,父亲甚至不愿为他请师辅教,世人也只道他顽劣不堪无人肯教,这条路怎么也行不通。
当然,有辅政王相助的话,举手之间就能排除万难。
而他更不愿意的是,因为机缘之故,打上一个“英雄救美”的标签,在世人眼中成为攀搭之徒,这会伤及公主的名誉,更会让辅政王受人非议。
他不能,因为自己之故,让公主受损,决不能忍受。
疆场险恶,刀枪无眼,但如果他能有所作为,凭借着浴血拼杀奠定的功劳,足以洗清污名塞堵悠悠众口,这才不负骁将子孙之名,他根本不屑候爵虚衔,他要去往最艰巨也最危险的前线,成大隆先锋之卒,立复域扩土之功,为自己,也为报效君国。杜仲达的孙子,就应该这么骄傲!
所以,杜颂坚持,他对辅政王质疑的目光不躲不避,坦然,又坚定。
“好。”虞沨终于说道:“我答应你,不过我只允你参军,入席志之部,今后,你得靠你自己。”
“小子誓不辱王爷信任。”杜颂长揖而起,黑沉的瞳仁更被苍白的面色映得深遂却璀亮:“小子还有一请,倘若家父固请剥夺小子世子之位,实属小子年少顽劣,望王爷许可。”
虞沨微笑:“也好。”
听说杜颂来见,虞沨只好止了棋兴,让人请入花厅。
南顾便问:“可是临淄候的长公子?他来做何?”
前不久流光河畔那场意外,在场诸多郎君、贵女目睹,不少人得知“恶名远扬”的杜颂舍身相救长乐公主的事,多持“阴谋”之见,暗中不少嘲笑杜颂不自量力,简直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甄南顾如今也进了翰林院,又并不似那些游手好闲之人尤其关注流言蜚语,倒没有听说这桩,因而才有疑问。
虞沨简单说明一番,南顾便笑:“怕是索恩来的,临淄候自甘卸任,我还暗暗可惜杜公后继无人,不想杜候长子倒还心存志气,先别说他所图为何,至少不似其父耽于享乐不思进取,都说杜大郎不肖顽劣,这传言只怕颇有缘故了。”
临淄候杜江本是一地都司,掌兵武将,却完全不似他的父亲杜仲达骁勇英武,而沉迷酒色,其时自大隆建国,掌兵武将们本来都是从龙有功征战疆场的有功之臣,不过当老一辈过世,蒙恩荫职者虽不乏承继骁勇的,也有一部份依凭父祖之功好逸恶劳,比如临淄候,即为其中之一。
自从发动与北原的全面战,虞沨力排众议坚定不移,誓要夺回“十国”以来被北原陆续吞并的中原领土,彻底毁灭北原,使其分崩离析禁步蛮荒,免大隆边境民众常受掳抢之苦,与此同时,当然也是改革军制增强君权的良机。
因发动战争,调防调军就成理所当然。
当然,对于武将的政策也得有所区别,不能将忠心报国与只重财势者等同对待。
还得顾及众将父祖的开国功勋,不至让人心灰意冷抱怨朝廷凉薄寡恩使人心浮动。
虞沨给了诸将再建新功巩固荣华的机遇,却有那么一部份人贪生怕死,不愿再战疆场,甚至有那别怀企图之人,联合结党抵\/制军令,妄图以昔日功劳要胁辅政王服软,使军制改革难以推行。
杜江当时就不愿奉令开赴前线,但他也没有胆子附党作乱,虽然昏聩无为,好在其父仲达还给他留了几个谋士,这些人看穿家主懦弱,实在是把糊不上墙的烂泥,也洞悉辅政王之举意在动摇地方武将旧势推行军制改革,实在大隆发展至今,也属势在必行。
于是谋士们干脆谏言,让杜江以“抱疾”之由请求致仕,将手中军权交归朝廷,这样也算服从军制改革,说不定辅政王念及杜家旧功,更兼出于平息人心显示天恩,会请上封爵。
果然,杜江请辞的折子一上,就被封了临淄候,令其归京受禄。当然他的爵位有别于卫国公等世袭罔替,只传五代而终,这也让杜江欣喜若狂了——既不用担着刀剑无眼的风险,还可调回京都白享荣华富贵,何乐不为?
虞沨此番请封,当然也是为了示众,军制改革虽然势在必行,不过朝廷也并非刻薄寡恩,杜江封爵不过是因为父辈功劳,眼下为击北原尽忠大隆者,更不用担心“鸟尽弓藏”。
不过私心里,虞沨也实为杜仲达这一骁将惋惜,后继无人,杜家难免没落之势,倘若子孙再有不济,出上几个骄奢淫\/逸之辈,将来便是平安顺遂都怕难保。
当日他听说杜颂为救晓晓而身负重伤,赶往探望时,已洞悉临淄候对其长子的冷漠之态,再一打听,就知道了候夫人是杜颂继母,哪能不疑杜颂满背恶名之后的别有蹊跷,特地交待江汉留意,势必保全杜颂性命,先别管这少年是否别有企图,到底也是救了晓晓一回,他若求助,辅政王倒也愿意酌情施援。
这个酌情嘛,当然、万万不包括要让爱女以身相许。
可后来江汉复命,却不愿违背杜颂之托,坚决不肯告诉伤患在家颇受凌辱,只对虞沨断言:“杜大郎君并非传言那般顽劣不堪,心中必怀壮志。”
所以,虞沨一听杜颂求见,倒心生好奇,不知这少年会怎么索恩。
可尽管如此,当虞沨面见杜颂,竟听他请求要争取一个参军之机,愿往前线征伐北原的时候,实觉大出所料。
他不由得细细打量面前这位年轻人。
锦衣玉带的包裹下,腰身实为瘦弱,许是大伤初愈许是营养不良,肤色苍白难掩病态,倒切合流言蛮语之说,像极沉迷酒色之徒,只他如今磊落而立,不显卑躬屈节之态,眉宇眼底自聚沉稳坚毅,哪有一丝半点顽劣轻狂之状?
江汉所言不差,此子心怀壮志,但怕也难免孤注一掷的偏执,低估了疆场的险恶。
“你可精通骑射,抑或战术军法?”虞沨问道。
“实在惭愧,小子若精骑术,此回也不至坠马受伤……小子祖父能征善战,惜早逝,小子无福得受祖父教诲。”虽是这话,但杜颂并不退却:“王爷容禀,小子心中实佩祖父当初风采,家父因病而不能为国尽忠,只蒙君恩而无以为报,小子每每想来愧疚不已,虽身无所长,只因杜之一姓,却也不愿有负君恩无所作为,所凭,只有满腔热血一条性命,愿为士卒,不坠祖父骁勇之威。”
杜颂又是一个长揖:“小子素敬平北先锋席志之英武,为大隆屡立战功,惜每每去信而无复,惟一心愿,盼辅政王得允,成其麾下执戈之卒,哪怕只斩北原一首一卒,虽死无憾。”
眼下再兴征战,朝廷虽然广征军卒,平民若要从军极为简单,但杜颂因为身份所限,不是他自愿从军就能如愿得偿的。
临淄候本是一地武将,如今虽然交归兵权,但因为军制改革,需要彻底断绝杜江与旧部的联系,临淄候虽然有别于“人质”之类,若要离京也必须得朝廷允准,杜颂再不受父亲关爱,也是家中嫡长子,临淄候就算不愿让他承袭爵位,也必须得朝廷许可,这也是杜颂为何“恶名远扬”的根源。
杜颂别说从军,便是离京,也必须得批准在先,若是不告而别,一旦被御史发现,很可能会让杜候受究,以致家族蒙难,所以他虽然早有决意,想说服眼下颇受朝廷重视的席志通过“法定途径”允他参军,奈何寄书有如石沉大海——这也的确艰难,一来杜颂的名声委实不好,再者公候之子从军太过敏感,领将不得不慎重,席志与杜颂本无交情,置之不理再正常不过。
杜颂从没想过索恩图报,更没有打算争取辅政王援助,辅政王在他心目中实在高不可攀。
机缘巧合,他路遇长乐公主遇险,虽然他当时舍身相救并不怀其他企图,不过辅政王的关注无疑让他看到一线机会。
堂堂男儿,可恨遇着一个不慈的父亲,再兼一位机心狠辣的继母,枉背满身污名。
但杜颂从不想与妇人一较长短,耗废心机为个虚名争得你死我活。
当然,他也不甘无辜受谤,尤其不忍眼看一母同胞的亲生妹妹饱受欺凌。
必须自强,拼出光明前程,是他和妹妹的唯一机会。
走科举之途?凭着他的恶名,父亲甚至不愿为他请师辅教,世人也只道他顽劣不堪无人肯教,这条路怎么也行不通。
当然,有辅政王相助的话,举手之间就能排除万难。
而他更不愿意的是,因为机缘之故,打上一个“英雄救美”的标签,在世人眼中成为攀搭之徒,这会伤及公主的名誉,更会让辅政王受人非议。
他不能,因为自己之故,让公主受损,决不能忍受。
疆场险恶,刀枪无眼,但如果他能有所作为,凭借着浴血拼杀奠定的功劳,足以洗清污名塞堵悠悠众口,这才不负骁将子孙之名,他根本不屑候爵虚衔,他要去往最艰巨也最危险的前线,成大隆先锋之卒,立复域扩土之功,为自己,也为报效君国。杜仲达的孙子,就应该这么骄傲!
所以,杜颂坚持,他对辅政王质疑的目光不躲不避,坦然,又坚定。
“好。”虞沨终于说道:“我答应你,不过我只允你参军,入席志之部,今后,你得靠你自己。”
“小子誓不辱王爷信任。”杜颂长揖而起,黑沉的瞳仁更被苍白的面色映得深遂却璀亮:“小子还有一请,倘若家父固请剥夺小子世子之位,实属小子年少顽劣,望王爷许可。”
虞沨微笑:“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