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梁旭为免自己连累了荀彧,想让荀彧离开,自己带太史慈去见张让。
听到自己的学生这样说,荀彧也知道梁旭的想法了。而可文人出身的他,是天然地性别歧视太监的,所以他也不认为张让找自己的学生会有什么好事。
不放心自己的学生单独赴会,荀彧摇摇头,坚定地说:“还是让为师陪你一起去吧。”
桂姓官员不明白梁旭师徒为什么听说是张让找梁旭以后,就脸色大变,心想:也不知道张大人找这个娃娃做什么,一看就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张大人要想对付他,还需要派人来请吗?摆着一副视死如归的脸给谁看呢?那个做人家老师的也是,一点见识都没有。这娃娃跟着这样的老师,怪不得土里土气的。真替张大人感到不值!
梁旭不知道自己被桂姓官员给鄙视了,还大义凛然地对对方说到:“头前带路。”因为对太监的偏见,梁旭连最基本的礼貌都不讲了。
桂姓官员见梁旭嚣张的样子,真恨不得现在就脱掉眼前这个死熊孩子的裤子,抽他的小屁股,直到抽烂为止。
不过一想到张让吩咐的是“请”,桂姓官员心知那是张让看中了这个小屁孩,他知道自己不能学这个不知道哪个深山里走出来的土包子那么不知道轻重深浅。
桂姓官员依旧很恭敬地对梁旭师徒说:“公子请跟我来。”说完就转身往张让府邸的方向走去。
桂姓官员为了照顾小孩子的步速,时不时会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看看梁旭跟不跟得上。
梁旭见桂姓官员不单没因为自己的不敬而给自己脸色看,而且“服务”态度还这么到位,让他对自己刚才的无礼有些愧疚,就弱弱地向桂姓官员赔礼道歉:“桂大人,刚才小子无礼,请勿见怪。”
桂姓官员没想到这个乡下出来的小不点竟然会向自己认错,突然觉得这小不点也不是那么可憎了,他比朝中的大臣们要好太多了。
桂姓官员在朝中可是经常受到别人白眼的,因为他是一名宦官。只是他净身入宫的时候已经成年,所以声带发育完整,声音和成年男子没什么两样,光看外表或是听声音是分辨不出他是一名宦官的,但他头顶上带着的冠帽就很明显地显示出他是一名宦官。
汉时官员们的朝服官服不像明清,上面并没有代表各自官阶的图案,唯一能区分他们官阶的,是他们头上的冠帽。
荀彧一眼就看出了桂姓官员是一名宦官,而梁旭对太监的印象还停留在后世的影视剧中那种怪腔怪调的形象,所以他还以为桂姓官员是一个正常的男人。
其实还有一个很容易辨认出桂姓官员是宦官的地方,那就是宦官因为下体残疾,通常会有小便失禁的烦恼,所以他们都会用熏香给自己熏衣服,以掩盖身上的异味。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不过因为荀彧也是很喜欢用熏香把自己弄得香香的,所以梁旭根本没意识到桂姓官员身上这么明显的特点。他还以为桂姓官员只是和自己老师一样讲究生活品位而已。
不过即使梁旭知道对方是太监,只要没见对方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他还是能用平常心对待的。毕竟太监也是人,也有人权,也该受到最起码的尊重。
桂姓官员接受了梁旭的道歉,心里舒服了许多,为免这个好像不太喜欢张让的小家伙待会儿无端得罪了张让,就打算透露一些他所知道的消息给梁旭。
桂姓官员等梁旭和自己平排还落后半个身位的时候,就一边慢步前进,一边温和地笑着对梁旭说:“本官在此要先恭喜梁公子了。”
梁旭听到对方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知道自己刚才还是得罪对方了,只是对方的情商实在是高,害自己一点都没看出来。看来“官场上的,都是人精”这话是真理!
经此一事,梁旭也暗暗告诫自己,以后可不能直接把自己的喜好表现出来了,俗话说的“伸手不打笑脸人”也是真理,只有时刻保持礼节,才不会轻易得罪别人都不自知。
梁旭反省完了,也给自己换上一副可爱的笑脸,恭敬地对桂姓官员说:“小子在此洗耳恭听。”
桂姓官员继续说:“张大人听说都乡侯要召见公子,就命本官在侯府门前恭候公子。本官在此等候了数月,终于把公子给盼来了。”
桂姓官员的话点到即止,背后的意思就是张让很重视梁旭,在知道了皇甫嵩召见梁旭后,就安排了专人在这边等候。其实他自己也不清楚张让找梁旭要干嘛。
可是梁旭没理解到这个点,因为张让历史上的名声臭不可闻,所以梁旭想的还是觉得张让因为和皇甫嵩不对付,不知道怎么就打听到了皇甫嵩欣赏自己,就找人过来拦截,估计接下来是警告自己离皇甫嵩远一点吧。
只是刚刚反省过,梁旭并没有把自己的不好的想法表现在脸上,还装着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诚惶诚恐地对桂姓官员说:“真是折杀小子了!怎敢劳烦桂大人在此等候多时,小子真是该死!”
还好说完以后,梁旭并没有跪下求饶恕,或是给自己一个大嘴巴。
可梁旭这七情上脸的表演,依旧看得桂姓官员、荀彧、太史慈都是目瞪口呆,他们纷纷在想:这也太过了吧?
梁旭看到桂姓官员他们的表情,知道自己演砸了。他原就是一个直来直去的人,所以前世选择了不太需要社交能力的码农作为职业,他平常对着代码的时间,比对着人的时间还要长,于是就更没机会练习怎么在别人面前掩饰自己的想法了。
这不,这第一次实践,就演砸了,弄得梁旭现在是尴尬不已。
为了驱散尴尬,梁旭打算岔开话题,他红着脸,说:“桂大人,想必张大人也等了很久了吧,我们还是快点赶过去吧。”汉末张家记
听到自己的学生这样说,荀彧也知道梁旭的想法了。而可文人出身的他,是天然地性别歧视太监的,所以他也不认为张让找自己的学生会有什么好事。
不放心自己的学生单独赴会,荀彧摇摇头,坚定地说:“还是让为师陪你一起去吧。”
桂姓官员不明白梁旭师徒为什么听说是张让找梁旭以后,就脸色大变,心想:也不知道张大人找这个娃娃做什么,一看就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张大人要想对付他,还需要派人来请吗?摆着一副视死如归的脸给谁看呢?那个做人家老师的也是,一点见识都没有。这娃娃跟着这样的老师,怪不得土里土气的。真替张大人感到不值!
梁旭不知道自己被桂姓官员给鄙视了,还大义凛然地对对方说到:“头前带路。”因为对太监的偏见,梁旭连最基本的礼貌都不讲了。
桂姓官员见梁旭嚣张的样子,真恨不得现在就脱掉眼前这个死熊孩子的裤子,抽他的小屁股,直到抽烂为止。
不过一想到张让吩咐的是“请”,桂姓官员心知那是张让看中了这个小屁孩,他知道自己不能学这个不知道哪个深山里走出来的土包子那么不知道轻重深浅。
桂姓官员依旧很恭敬地对梁旭师徒说:“公子请跟我来。”说完就转身往张让府邸的方向走去。
桂姓官员为了照顾小孩子的步速,时不时会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看看梁旭跟不跟得上。
梁旭见桂姓官员不单没因为自己的不敬而给自己脸色看,而且“服务”态度还这么到位,让他对自己刚才的无礼有些愧疚,就弱弱地向桂姓官员赔礼道歉:“桂大人,刚才小子无礼,请勿见怪。”
桂姓官员没想到这个乡下出来的小不点竟然会向自己认错,突然觉得这小不点也不是那么可憎了,他比朝中的大臣们要好太多了。
桂姓官员在朝中可是经常受到别人白眼的,因为他是一名宦官。只是他净身入宫的时候已经成年,所以声带发育完整,声音和成年男子没什么两样,光看外表或是听声音是分辨不出他是一名宦官的,但他头顶上带着的冠帽就很明显地显示出他是一名宦官。
汉时官员们的朝服官服不像明清,上面并没有代表各自官阶的图案,唯一能区分他们官阶的,是他们头上的冠帽。
荀彧一眼就看出了桂姓官员是一名宦官,而梁旭对太监的印象还停留在后世的影视剧中那种怪腔怪调的形象,所以他还以为桂姓官员是一个正常的男人。
其实还有一个很容易辨认出桂姓官员是宦官的地方,那就是宦官因为下体残疾,通常会有小便失禁的烦恼,所以他们都会用熏香给自己熏衣服,以掩盖身上的异味。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不过因为荀彧也是很喜欢用熏香把自己弄得香香的,所以梁旭根本没意识到桂姓官员身上这么明显的特点。他还以为桂姓官员只是和自己老师一样讲究生活品位而已。
不过即使梁旭知道对方是太监,只要没见对方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他还是能用平常心对待的。毕竟太监也是人,也有人权,也该受到最起码的尊重。
桂姓官员接受了梁旭的道歉,心里舒服了许多,为免这个好像不太喜欢张让的小家伙待会儿无端得罪了张让,就打算透露一些他所知道的消息给梁旭。
桂姓官员等梁旭和自己平排还落后半个身位的时候,就一边慢步前进,一边温和地笑着对梁旭说:“本官在此要先恭喜梁公子了。”
梁旭听到对方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知道自己刚才还是得罪对方了,只是对方的情商实在是高,害自己一点都没看出来。看来“官场上的,都是人精”这话是真理!
经此一事,梁旭也暗暗告诫自己,以后可不能直接把自己的喜好表现出来了,俗话说的“伸手不打笑脸人”也是真理,只有时刻保持礼节,才不会轻易得罪别人都不自知。
梁旭反省完了,也给自己换上一副可爱的笑脸,恭敬地对桂姓官员说:“小子在此洗耳恭听。”
桂姓官员继续说:“张大人听说都乡侯要召见公子,就命本官在侯府门前恭候公子。本官在此等候了数月,终于把公子给盼来了。”
桂姓官员的话点到即止,背后的意思就是张让很重视梁旭,在知道了皇甫嵩召见梁旭后,就安排了专人在这边等候。其实他自己也不清楚张让找梁旭要干嘛。
可是梁旭没理解到这个点,因为张让历史上的名声臭不可闻,所以梁旭想的还是觉得张让因为和皇甫嵩不对付,不知道怎么就打听到了皇甫嵩欣赏自己,就找人过来拦截,估计接下来是警告自己离皇甫嵩远一点吧。
只是刚刚反省过,梁旭并没有把自己的不好的想法表现在脸上,还装着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诚惶诚恐地对桂姓官员说:“真是折杀小子了!怎敢劳烦桂大人在此等候多时,小子真是该死!”
还好说完以后,梁旭并没有跪下求饶恕,或是给自己一个大嘴巴。
可梁旭这七情上脸的表演,依旧看得桂姓官员、荀彧、太史慈都是目瞪口呆,他们纷纷在想:这也太过了吧?
梁旭看到桂姓官员他们的表情,知道自己演砸了。他原就是一个直来直去的人,所以前世选择了不太需要社交能力的码农作为职业,他平常对着代码的时间,比对着人的时间还要长,于是就更没机会练习怎么在别人面前掩饰自己的想法了。
这不,这第一次实践,就演砸了,弄得梁旭现在是尴尬不已。
为了驱散尴尬,梁旭打算岔开话题,他红着脸,说:“桂大人,想必张大人也等了很久了吧,我们还是快点赶过去吧。”汉末张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