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昌看着水犹寒,默然一会儿,问道:“今日……朕便一定要去见先帝了吗?”
水犹寒默然一下,道:“若你想延命一两日,我或许可以做到。”
万昌看着他,忽然笑了起来:“延命一两日,延命一两日……朕至今日,延命一两日又有何用?老六远在湖广,延命一两日他也来不及赶回洛阳。这一两日之间,朕若杀了林旭,恐怕还要导致更大的祸乱……”
水犹寒没有说话。
万昌忽然道:“当初你曾为父皇分析汉时七王之乱,汉与我大魏同为火德之国,汉既然能平定七王之乱,我大魏定然也能度过这一劫,你说是不是?”
水犹寒摇了摇头:“我不知道。”
万昌道:“历史可为借鉴,这话是你说的。”
“七王之乱与今日之势,有所不同。”水犹寒道。
“朕看,却差不多!朕以为,结局也定然一样!”万昌大声道。
七王之乱之事,其实万昌最近经常想起。汉初,刘邦以为秦之亡在于皇室孤立无援,在次第剪除韩信等异姓功臣王的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诸王占有大半国土,朝廷直接掌握者仅15郡。文帝时,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书·贾谊传》)的分国政策。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晁错力主“削藩”。其时,刘濞经营吴地已历4o余年,铸铁煮盐,财用富饶,招纳亡命,日益骄横,闻讯后加紧谋反活动。
景帝前元三年冬,朝廷下诏削吴王封地。正月,吴王杀朝廷所置王国官吏,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下令国中男子年龄上与王同(62岁),下与太子同(14岁),皆征,得2o余万人。在吴王煽惑下,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率兵共围不肯反叛的齐王刘将闾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楚王刘戊以兵从吴,赵王刘遂驻军于其封国西界以待吴楚兵,此事史称七王之乱。
景帝闻讯,拜周亚夫为太尉,率36名将军东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遣将军栾布击齐;以窦婴为大将军,屯兵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监督齐、赵方面战事。继误听故吴相袁盎之言,斩晁错以谢天下,并遣袁盎为使,诏谕吴王。后见吴王无意罢兵,乃决计征伐。
吴王举事时,其大将军田禄伯进言:愿领5万人循江淮而上,经武关(今陕西商南南)取长安。青年将领桓将军认为,吴多步兵,利于险阻;汉多车骑,利于平野,吴兵应置沿途城邑于不顾,直趋洛阳(今洛阳东),据山河之险以号令诸侯。吴王均不纳,率军渡淮,会合楚军,共攻梁国,破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杀梁军数万人。梁王遣六将军迎战,吴、楚复击败梁两军,进围梁王刘武于睢阳(今商丘南)。刘濞还遣人埋伏于崤山(今陕县东南)、黾池(今渑池西)间,欲阻杀周亚夫。
周亚夫受命,面陈用兵方略于景帝:避吴、楚兵锋芒,舍弃梁国部分土地以牵制之,断其粮道,相机破敌。景帝允诺后,亚夫秘密经武关达洛阳,前出至淮阳(封国名,今淮阳、太康、鹿邑、柘城一带),纳邓都尉之策,引兵东北行,屯于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
吴、楚攻梁急,梁王屡次求援,亚夫均不往救。仅令弓高侯韩颓当等率轻骑兵出淮泗口(泗水入淮之处,旧址在今洪泽湖内),断吴、楚兵后路,阻其粮运。后见吴、楚军多次受挫,乃将主力推进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吴、楚军转攻亚夫军。亚夫仍坚壁不出。吴、楚军饥,求战益急,起夜袭。吴、楚军鼓噪于壁垒东南,亚夫使人戒备于西北,破其声东击西之计。吴、楚军欲进不得,欲战不能,粮运不继,被迫退却。亚夫乘势挥军追击,大败吴、楚军。楚王刘戊自杀。刘濞领壮士千余人渡江,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倚东越兵万余人自保。不久,东越受汉使利诱,骗刘濞劳军而杀之,献其级于朝廷。
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王兵围临淄,齐王以形势紧迫,暗与四王通谋欲降,得知朝廷兵消息后,守御之意乃坚。栾布等引兵至齐,击败四王兵,解临淄之围。胶西王自杀。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被杀。郦寄至赵,攻回兵固守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的赵王,七日未克。栾布破齐还,与郦寄合兵,引水灌城,城坏,赵王自杀。七王之乱,历时三月即告平定。
周亚夫平七王之乱,叛军方面,刘濞惧部下反戈,既不纳良谋,亦不信用将领,2o万大军蚁聚梁地,失去主动。齐地四王久围临淄,不会同赵王直捣洛阳或关中,未占先机。汉军方面,周亚夫屯兵昌邑,与睢阳成犄角之势,既可威胁吴、楚军侧背,又可防吴、楚军绕梁北进,西扑荥阳,最终收以逸待劳之效。梁王及其部属坚守睢阳,吸引、牵制叛军主力,为战局转变创造有利条件。齐王背约,客观上起到了牵制诸王、打乱叛军部署的作用。
此战,汉初维护中央集权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诸侯王国维持了5o年之久的特殊地位告终。战后,诸侯王不再拥有实权,仅享受租税收入,王国实质上与郡县无异。
这段日子万昌皇帝林宥想得最多的就是七王之乱的平定原因是什么,在他看来,当时大汉朝廷说不定还不如今日之大魏朝廷,至少从兵力上来说,大魏朝廷还没有位居下风。只是……万昌唯一心中忧郁的,是大魏缺一个周亚夫。
其实从广义上来说,大魏不缺周亚夫,万昌相信,从领兵作战的能力来说,云岚绝不逊于周亚夫。当年他写给云岚的“铜墙铁壁无双帅,金梁玉柱此一人”绝非仅仅是夸赞,这也是当时的事实。
可惜啊,万昌心中长叹,云岚却并非朝廷的人,并非皇室之人,他们云家独霸晋冀多年,早已生出了裂土称雄之心,让他切实地为皇室卖命,岂有可能??
万昌一时有些心灰意懒,人算不如天算,罢了,罢了。
他回到龙椅上,在面前巨大的紫檀木桌上摊开一张写诏书的圣旨,提起御笔,朱批道:“岳阳王皇六子曦,人品贵重,深消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然后拿出皇帝玉玺,按上朱红,工工整整地在上面按下一个大印。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正是当年秦始皇以和氏璧制成,宰相李斯亲自书写而成的传国玉玺。
这时的诏书、圣旨,并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说,那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才定制下来的说法。而且,也不是念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所有念错的,都是因为后世一些没有水平的导演拍假历史片而导致。
万昌写好诏书,本来打算封上,想想还是算了,水犹寒亲自送过去的话,恐怕只有神仙能抢去了。他拿着诏书走了下来,看着依旧面色平静地水犹寒,深深一叹:“犹寒,朕……朕实有负于你。”
水犹寒也叹了一声道:“武侯《出师表》说:‘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林宥,你非是有负于我,实乃有负于先帝。”
万昌默然递过诏书,水犹寒平静地接过,淡淡地道:“诏书既入我手,必将转达林曦手中。”
万昌点点头,若说天下谁的保证在他心中最为可信,水犹寒称第二,当无人能做第一。
水犹寒见他无话再说,便道:“你……保重吧,我走了。”然后转身,就要离去。
“等等!”万昌忽然叫了一声。
水犹寒转头,看着他,没说话。
万昌忽然拿出那玉玺,道:“皇帝岂能没有传国玉玺,这大宝,你也帮朕拿去吧。”
水犹寒难得地微微犹豫了一下,这才点头,道:“好。”
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皇帝至宝。后来唐朝灭亡,大魏建立,便又成了大魏之宝。
然而此时,万昌皇帝林宥,却将它交给了一个草莽之人。
水犹寒默然一下,道:“若你想延命一两日,我或许可以做到。”
万昌看着他,忽然笑了起来:“延命一两日,延命一两日……朕至今日,延命一两日又有何用?老六远在湖广,延命一两日他也来不及赶回洛阳。这一两日之间,朕若杀了林旭,恐怕还要导致更大的祸乱……”
水犹寒没有说话。
万昌忽然道:“当初你曾为父皇分析汉时七王之乱,汉与我大魏同为火德之国,汉既然能平定七王之乱,我大魏定然也能度过这一劫,你说是不是?”
水犹寒摇了摇头:“我不知道。”
万昌道:“历史可为借鉴,这话是你说的。”
“七王之乱与今日之势,有所不同。”水犹寒道。
“朕看,却差不多!朕以为,结局也定然一样!”万昌大声道。
七王之乱之事,其实万昌最近经常想起。汉初,刘邦以为秦之亡在于皇室孤立无援,在次第剪除韩信等异姓功臣王的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诸王占有大半国土,朝廷直接掌握者仅15郡。文帝时,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书·贾谊传》)的分国政策。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晁错力主“削藩”。其时,刘濞经营吴地已历4o余年,铸铁煮盐,财用富饶,招纳亡命,日益骄横,闻讯后加紧谋反活动。
景帝前元三年冬,朝廷下诏削吴王封地。正月,吴王杀朝廷所置王国官吏,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下令国中男子年龄上与王同(62岁),下与太子同(14岁),皆征,得2o余万人。在吴王煽惑下,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率兵共围不肯反叛的齐王刘将闾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楚王刘戊以兵从吴,赵王刘遂驻军于其封国西界以待吴楚兵,此事史称七王之乱。
景帝闻讯,拜周亚夫为太尉,率36名将军东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遣将军栾布击齐;以窦婴为大将军,屯兵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监督齐、赵方面战事。继误听故吴相袁盎之言,斩晁错以谢天下,并遣袁盎为使,诏谕吴王。后见吴王无意罢兵,乃决计征伐。
吴王举事时,其大将军田禄伯进言:愿领5万人循江淮而上,经武关(今陕西商南南)取长安。青年将领桓将军认为,吴多步兵,利于险阻;汉多车骑,利于平野,吴兵应置沿途城邑于不顾,直趋洛阳(今洛阳东),据山河之险以号令诸侯。吴王均不纳,率军渡淮,会合楚军,共攻梁国,破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杀梁军数万人。梁王遣六将军迎战,吴、楚复击败梁两军,进围梁王刘武于睢阳(今商丘南)。刘濞还遣人埋伏于崤山(今陕县东南)、黾池(今渑池西)间,欲阻杀周亚夫。
周亚夫受命,面陈用兵方略于景帝:避吴、楚兵锋芒,舍弃梁国部分土地以牵制之,断其粮道,相机破敌。景帝允诺后,亚夫秘密经武关达洛阳,前出至淮阳(封国名,今淮阳、太康、鹿邑、柘城一带),纳邓都尉之策,引兵东北行,屯于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
吴、楚攻梁急,梁王屡次求援,亚夫均不往救。仅令弓高侯韩颓当等率轻骑兵出淮泗口(泗水入淮之处,旧址在今洪泽湖内),断吴、楚兵后路,阻其粮运。后见吴、楚军多次受挫,乃将主力推进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吴、楚军转攻亚夫军。亚夫仍坚壁不出。吴、楚军饥,求战益急,起夜袭。吴、楚军鼓噪于壁垒东南,亚夫使人戒备于西北,破其声东击西之计。吴、楚军欲进不得,欲战不能,粮运不继,被迫退却。亚夫乘势挥军追击,大败吴、楚军。楚王刘戊自杀。刘濞领壮士千余人渡江,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倚东越兵万余人自保。不久,东越受汉使利诱,骗刘濞劳军而杀之,献其级于朝廷。
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王兵围临淄,齐王以形势紧迫,暗与四王通谋欲降,得知朝廷兵消息后,守御之意乃坚。栾布等引兵至齐,击败四王兵,解临淄之围。胶西王自杀。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被杀。郦寄至赵,攻回兵固守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的赵王,七日未克。栾布破齐还,与郦寄合兵,引水灌城,城坏,赵王自杀。七王之乱,历时三月即告平定。
周亚夫平七王之乱,叛军方面,刘濞惧部下反戈,既不纳良谋,亦不信用将领,2o万大军蚁聚梁地,失去主动。齐地四王久围临淄,不会同赵王直捣洛阳或关中,未占先机。汉军方面,周亚夫屯兵昌邑,与睢阳成犄角之势,既可威胁吴、楚军侧背,又可防吴、楚军绕梁北进,西扑荥阳,最终收以逸待劳之效。梁王及其部属坚守睢阳,吸引、牵制叛军主力,为战局转变创造有利条件。齐王背约,客观上起到了牵制诸王、打乱叛军部署的作用。
此战,汉初维护中央集权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诸侯王国维持了5o年之久的特殊地位告终。战后,诸侯王不再拥有实权,仅享受租税收入,王国实质上与郡县无异。
这段日子万昌皇帝林宥想得最多的就是七王之乱的平定原因是什么,在他看来,当时大汉朝廷说不定还不如今日之大魏朝廷,至少从兵力上来说,大魏朝廷还没有位居下风。只是……万昌唯一心中忧郁的,是大魏缺一个周亚夫。
其实从广义上来说,大魏不缺周亚夫,万昌相信,从领兵作战的能力来说,云岚绝不逊于周亚夫。当年他写给云岚的“铜墙铁壁无双帅,金梁玉柱此一人”绝非仅仅是夸赞,这也是当时的事实。
可惜啊,万昌心中长叹,云岚却并非朝廷的人,并非皇室之人,他们云家独霸晋冀多年,早已生出了裂土称雄之心,让他切实地为皇室卖命,岂有可能??
万昌一时有些心灰意懒,人算不如天算,罢了,罢了。
他回到龙椅上,在面前巨大的紫檀木桌上摊开一张写诏书的圣旨,提起御笔,朱批道:“岳阳王皇六子曦,人品贵重,深消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然后拿出皇帝玉玺,按上朱红,工工整整地在上面按下一个大印。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正是当年秦始皇以和氏璧制成,宰相李斯亲自书写而成的传国玉玺。
这时的诏书、圣旨,并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说,那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才定制下来的说法。而且,也不是念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所有念错的,都是因为后世一些没有水平的导演拍假历史片而导致。
万昌写好诏书,本来打算封上,想想还是算了,水犹寒亲自送过去的话,恐怕只有神仙能抢去了。他拿着诏书走了下来,看着依旧面色平静地水犹寒,深深一叹:“犹寒,朕……朕实有负于你。”
水犹寒也叹了一声道:“武侯《出师表》说:‘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林宥,你非是有负于我,实乃有负于先帝。”
万昌默然递过诏书,水犹寒平静地接过,淡淡地道:“诏书既入我手,必将转达林曦手中。”
万昌点点头,若说天下谁的保证在他心中最为可信,水犹寒称第二,当无人能做第一。
水犹寒见他无话再说,便道:“你……保重吧,我走了。”然后转身,就要离去。
“等等!”万昌忽然叫了一声。
水犹寒转头,看着他,没说话。
万昌忽然拿出那玉玺,道:“皇帝岂能没有传国玉玺,这大宝,你也帮朕拿去吧。”
水犹寒难得地微微犹豫了一下,这才点头,道:“好。”
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皇帝至宝。后来唐朝灭亡,大魏建立,便又成了大魏之宝。
然而此时,万昌皇帝林宥,却将它交给了一个草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