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对于告密一事,是有非常严格制度的。这套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告密这个行为在本身上并不会造成人人告密的风气。
无数历史都证明了一件事,一个王朝一旦掀起了告密风潮,那么于国于民都绝不是一件好事,在这样的国家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极其脆弱的,更别说礼法的维系了。所以和诚帝即位之初就对告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更变。
从原来的较为猖獗的告密行为,在此后渐渐越来越少。
百姓们想要诉求什么,尽量用的还是正规的路子。比如说衙门,比如说刑部。
而告密之所以没有彻底禁绝,是因为总有正规路子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说作为百姓,受到了不法侵害,犯罪者是身居高位的人,这时候百姓若是走正规路子,可能会很难胜利,甚至可能会受到更大的报复性伤害。
而告密,在百姓们求告无门的时候,百姓们在试过很多种方法依然无法得到公正对待的时候,百姓们就可以用了。
告密的最基本制度很简单,就是一旦查清事情的真相后,若发现你的告密是一次诬告,那么你很大可能会被重罚甚至杀头。所受到的惩罚跟你想要之置于死地的那个人几乎是差不多的。
这就形成了一种最直观的认识。若不是深仇大恨,若不是真的被害的无法生存下去,谁也不愿意去诬告别人。
其实历史上很多告密时代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告密导致了大量的诬告,不受什么惩罚的诬告,就会提倡人们去诬告。当诬告的代价拔高到一条命一个家的时候,想要诬告的人就会仔细掂量掂量了。
所以御史大夫拿来巴中城狱卒的信时,帝王的第一反应就是是否是告密。因为帝王很在意整个大宋是否正在或者即将掀起一波告密风潮。
但这次并不算是告密。
所谓告密,要满足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所告之事必须是机密的,但这个狱卒所告的事情,却不是机密的,或者说不是那么的机密。
先巴中城曹县令通匪这件事已经成了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了,事情当然是尚未证实的,也就是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但无论是真是假,这已经不是机密。
如果这件事在流传出来之前,这个狱卒把此事上告御史,那就可以算是告密。
但即便如此,根据告密制度,这个狱卒还是要承担风险的。
因为你是在告密上官。
总得来说,所有制度的目的在于不让告密成为风潮,同时,也必须要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保留一条可以上告的道路。
不能完全堵塞自下到上的言路,也不能让人养成靠着把别人告下来而升迁的氛围。
平衡二字,便是如此。
帝王看罢折子,道:“这事还得调查,不能仅仅凭他一言,那巴中城的县令,在任上这么些年来,一直在让巴中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这样的人,我们得查清楚了。另外,这个狱卒有没有说是因为什么来告密?”
御史大夫拱手道:“陛下,此狱卒说,他是看不惯曹县令这么做,但一直没有路子可以走,这次正好有人在总督府告状,他就把自己知道的说了出来。不过真假也未知,臣今日把此事说与陛下听,其实并不是为了这件事,而是想跟陛下说一说蜀地的事情。”
“坐下说罢。”帝王在金池旁的凉亭里上了几个菜,几壶茶。因为他听见了御史大夫肚子在咕咕响,想必勤劳的御史台一把手大人肯定是忙到下午这个点都没吃,就直接进宫来求见自己了。
御史台干的就是纠察百官的事,而纠察百官这四个字,就注定了御史台的人一年四季是没有休息的时间的。政事可以歇一歇,军队之事也能停一停,唯独这纠察百官的活,是一刻也停不了,这是御史大夫的原话。
帝王还能说什么呢,说什么都没用,如此臣子,是朝廷是帝国是百姓之福。
喝口茶,大人看到桌上的鸡鸭,才觉得饿了,于是稍一犹豫,也不拘束,就在帝王面前扯了个鸡腿吃了起来
“慢点吃。”帝王看着郑大人狼吞虎咽,六十多岁的人,官帽下露出斑白双鬓,脸上的皱纹如丘壑一般深邃,皮肤黝黑,哪里像个御史台最高领导,脱去官服就是一农民罢了。帝王忽然鼻子有些发酸,干咳一声掩饰过去。
“这两道菜是朕让御膳房专门为大人做的,按照大人的口味来的,味道可还不错?”
“唔,好吃,好吃,多谢陛下。”郑大人嘴里都是肉,呜呜道。
“郑大人,其实不用这么急,吏治之事得慢慢来,朕会给你们足够时间的。”
“圣上能等,朝廷能等,百姓不能等。”这句话倒是说得很清楚,说完,郑直言郑大人又继续埋头苦吃。很难想象,这么大年纪的郑大人会这样吃东西。不过这也很符合他穷人的出身,三十岁之前,成为一名小小御史之前,他可以说是从来没吃过一顿饱饭。
吃不饱大人之所以会成为他在朝堂上的外号,就是因为他在论述事情的时候经常把曾经吃不饱饭这句话拿出来说,比如说,臣当年经常吃不饱,所以臣知道哪些平时没人吃甚至不能吃的东西其实是可以拿来充饥的...之类的话。
就因为如此,圣上经常皇宫里皇宫外的给郑大人赐食。而郑大人每次都是狼吞虎咽的吃掉,仿佛提前预知圣上会赐食所以提前饿了好几顿了。
帝王被郑大人那句‘百姓等不得’给说的无话可说,想想倒也的确是如此,他这个帝王等得起,满朝文武也都等得起,连外面那些权贵也都等得起,但唯独普通百姓。那些手无寸铁手无权力家无余财的百姓们,一刻都等不得啊。
“郑大人这话,让朕受教了。”帝王沉默片刻,忽然说道。
郑大人听这话,放下筷子,站起来一揖到底:“臣知道,圣上其实比我们都急,无论是于公于私...陛下都最急。原谅臣说话就是这么直白...”
“坐下,接着吃,吃饱再说。朕不怪你,你说话直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帝王摆摆手示意他接着吃。
无数历史都证明了一件事,一个王朝一旦掀起了告密风潮,那么于国于民都绝不是一件好事,在这样的国家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极其脆弱的,更别说礼法的维系了。所以和诚帝即位之初就对告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更变。
从原来的较为猖獗的告密行为,在此后渐渐越来越少。
百姓们想要诉求什么,尽量用的还是正规的路子。比如说衙门,比如说刑部。
而告密之所以没有彻底禁绝,是因为总有正规路子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说作为百姓,受到了不法侵害,犯罪者是身居高位的人,这时候百姓若是走正规路子,可能会很难胜利,甚至可能会受到更大的报复性伤害。
而告密,在百姓们求告无门的时候,百姓们在试过很多种方法依然无法得到公正对待的时候,百姓们就可以用了。
告密的最基本制度很简单,就是一旦查清事情的真相后,若发现你的告密是一次诬告,那么你很大可能会被重罚甚至杀头。所受到的惩罚跟你想要之置于死地的那个人几乎是差不多的。
这就形成了一种最直观的认识。若不是深仇大恨,若不是真的被害的无法生存下去,谁也不愿意去诬告别人。
其实历史上很多告密时代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告密导致了大量的诬告,不受什么惩罚的诬告,就会提倡人们去诬告。当诬告的代价拔高到一条命一个家的时候,想要诬告的人就会仔细掂量掂量了。
所以御史大夫拿来巴中城狱卒的信时,帝王的第一反应就是是否是告密。因为帝王很在意整个大宋是否正在或者即将掀起一波告密风潮。
但这次并不算是告密。
所谓告密,要满足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所告之事必须是机密的,但这个狱卒所告的事情,却不是机密的,或者说不是那么的机密。
先巴中城曹县令通匪这件事已经成了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了,事情当然是尚未证实的,也就是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但无论是真是假,这已经不是机密。
如果这件事在流传出来之前,这个狱卒把此事上告御史,那就可以算是告密。
但即便如此,根据告密制度,这个狱卒还是要承担风险的。
因为你是在告密上官。
总得来说,所有制度的目的在于不让告密成为风潮,同时,也必须要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保留一条可以上告的道路。
不能完全堵塞自下到上的言路,也不能让人养成靠着把别人告下来而升迁的氛围。
平衡二字,便是如此。
帝王看罢折子,道:“这事还得调查,不能仅仅凭他一言,那巴中城的县令,在任上这么些年来,一直在让巴中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这样的人,我们得查清楚了。另外,这个狱卒有没有说是因为什么来告密?”
御史大夫拱手道:“陛下,此狱卒说,他是看不惯曹县令这么做,但一直没有路子可以走,这次正好有人在总督府告状,他就把自己知道的说了出来。不过真假也未知,臣今日把此事说与陛下听,其实并不是为了这件事,而是想跟陛下说一说蜀地的事情。”
“坐下说罢。”帝王在金池旁的凉亭里上了几个菜,几壶茶。因为他听见了御史大夫肚子在咕咕响,想必勤劳的御史台一把手大人肯定是忙到下午这个点都没吃,就直接进宫来求见自己了。
御史台干的就是纠察百官的事,而纠察百官这四个字,就注定了御史台的人一年四季是没有休息的时间的。政事可以歇一歇,军队之事也能停一停,唯独这纠察百官的活,是一刻也停不了,这是御史大夫的原话。
帝王还能说什么呢,说什么都没用,如此臣子,是朝廷是帝国是百姓之福。
喝口茶,大人看到桌上的鸡鸭,才觉得饿了,于是稍一犹豫,也不拘束,就在帝王面前扯了个鸡腿吃了起来
“慢点吃。”帝王看着郑大人狼吞虎咽,六十多岁的人,官帽下露出斑白双鬓,脸上的皱纹如丘壑一般深邃,皮肤黝黑,哪里像个御史台最高领导,脱去官服就是一农民罢了。帝王忽然鼻子有些发酸,干咳一声掩饰过去。
“这两道菜是朕让御膳房专门为大人做的,按照大人的口味来的,味道可还不错?”
“唔,好吃,好吃,多谢陛下。”郑大人嘴里都是肉,呜呜道。
“郑大人,其实不用这么急,吏治之事得慢慢来,朕会给你们足够时间的。”
“圣上能等,朝廷能等,百姓不能等。”这句话倒是说得很清楚,说完,郑直言郑大人又继续埋头苦吃。很难想象,这么大年纪的郑大人会这样吃东西。不过这也很符合他穷人的出身,三十岁之前,成为一名小小御史之前,他可以说是从来没吃过一顿饱饭。
吃不饱大人之所以会成为他在朝堂上的外号,就是因为他在论述事情的时候经常把曾经吃不饱饭这句话拿出来说,比如说,臣当年经常吃不饱,所以臣知道哪些平时没人吃甚至不能吃的东西其实是可以拿来充饥的...之类的话。
就因为如此,圣上经常皇宫里皇宫外的给郑大人赐食。而郑大人每次都是狼吞虎咽的吃掉,仿佛提前预知圣上会赐食所以提前饿了好几顿了。
帝王被郑大人那句‘百姓等不得’给说的无话可说,想想倒也的确是如此,他这个帝王等得起,满朝文武也都等得起,连外面那些权贵也都等得起,但唯独普通百姓。那些手无寸铁手无权力家无余财的百姓们,一刻都等不得啊。
“郑大人这话,让朕受教了。”帝王沉默片刻,忽然说道。
郑大人听这话,放下筷子,站起来一揖到底:“臣知道,圣上其实比我们都急,无论是于公于私...陛下都最急。原谅臣说话就是这么直白...”
“坐下,接着吃,吃饱再说。朕不怪你,你说话直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帝王摆摆手示意他接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