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年轻的时候尚不如谭延闿这般,他和潘祖萌都为了培养自己派系的接班人而进行拉拢,更不要说条件比张好上数倍的谭延闿了。不过翁同龢心中也挺尴尬的,为了能够让张在这次会试中顺利过关在殿试中得状元,他甚至让谭钟麟将谭延闿的考期延后一年,这人情可真是欠得太多了。
翁同龢非常和蔼的拉着谭延闿的手,亲自向他介绍了客厅中的众人——志锐、文廷式、汪鸣銮、盛、黄思永……当然还有那个春风满面的张。
“看来这小子终于熬出头了啊!”当翁同龢将谭延闿拉到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面前介绍他便是张,谭延闿好好打量了一番张,一边心中腹诽的想到。
“世兄大名小弟早就听家父念叨过,《善后六款》等文章皆出自世兄手笔,小弟佩服!”谭延闿笑着拱手说道。
张科举之路一直就走背字,面对小他一半的谭延闿,他甚至都有种要钻到地缝里的心思,不过谭延闿会说话,并没有提科举之事,反而赞赏他在中法之战的时候写的几篇文章,倒是让他心中格外的好受一些——正是因为这几篇文章,他才会更加收到翁同龢等人的赏识,甚至还有机会去了朝鲜,投入到了吴长庆的麾下,别看吴长庆是个武夫出身,但是却自来就有尊重读书人的名声,张在那里过的很舒适,后来吴长庆死后他才回到家乡。
“世兄少年名动科场。《劝学篇》一出我等皆退避锋芒。佩服地是我们!”张笑着说道。
“季直会试取了三十名,过几天就要靠殿试了,你们几人应多多亲热一番!”翁同龢看到谭延闿并不在意推迟一年考会试。对张并无敌意,心中更加高兴了。
谭延闿听后稍微一迟疑——“有翁同龢地大力帮忙,才拿了一个三十名?到底有没有搞错?!”
谭延闿知道科举考试和后世的考试有着很大的不同,后世地考试相当一部分都是客观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第三种可能,像作文这样的主观题分数并不占主导地位。科举考试八股、诗文、策论。项项都是主观题,答题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只要不名目张胆的挑战统治阶层的权威,那卷面基本上就算合格。至于取进士、会元乃至状元,这考官和考官的看法也有很大地差别,像谭延闿在乡试中碰到的考官江标有洋务背景,自然是在相关文章里面要积极一些,若是碰到了清廷中比较顽固的保守派。试卷中涉及到洋务变革等内容,就算你的文章花团锦簇书法再好,也没有可能夺魁。
这次会试是翁同龢来担任主考,在判卷上对张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无论如何这会试第三十名是说不过去的,若是前五名还差不多。
“莫非是翁同龢老眼昏花又看错了卷子?这张也太倒霉了吧!”谭延闿心中暗暗想到。
谭延闿不知道的是翁同龢并不是会试的主考而是殿试地主考。会试主考是李鸿藻,不过李鸿藻最近几年越颓唐了,不大管事,全都是副主考汪鸣銮在做主。中的考官都知道汪鸣銮是翁同龢的人,老翁同学这几年来随着光绪亲政水涨船高,众人也就只唯汪鸣銮马是瞻。可惜汪鸣銮和翁斌孙在阅卷的时候又认错了卷子,汪鸣銮拔置第一地卷子考官们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他心中倒是挺得意的,急急拆开弥封一看,被定为第一名地卷子是陶世风,搞了半天又闹了个乌龙出来!
“恭喜世兄了,延闿在这里借世伯的福气预祝世兄能够金榜题名!”谭延闿反应极快,张的科举遭遇早就传开了,如果他在这个时候稍微迟疑的话,恐怕张的脸面上不好看。
按例这种聚会是不可能的,殿试举行在即,张身为殿试考生来拜访翁同龢这不合体例,汪鸣銮、盛、志锐等人都是参与这场殿试的考官、收卷官,若是传了出去必定引起轩然大波。不过谭延闿也看出来了,翁同龢并不在乎,堂堂帝师何等尊耀,又有那个不开眼的来弹劾他?
在聚会上翁同龢比张还要春风得意,看来翁老头的尾巴已经翘上天了,在这个翁同龢最为得意的时候,往往也是他最危险的时候,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这老家伙若是明天被罢官回家的话,谭延闿一点也不会怀疑,现在他在思量着不对翁同学示警了——这样的人若是没有大城府,别人在这个时候来劝他搞不好他会反咬一口。
“还是老头子说的对,翁同龢不过是个书生罢了,少年得意中了状元,后来
朝帝师,光绪皇帝甚至就是他亲手带起来的。翁同是太顺利、太简单了,几乎没有什么人暗算过他,不像老头子早年多次得罪慈禧还有其他朝中大员那样行走在危险的边缘,日日反省、战战兢兢的走好每一步,这几十年的帝师当下来连老头子的一半水平都没有,他能够活到今天也算是异数了!”谭延闿看着红光满面的翁同龢不断的接受文廷式等人的敬酒,那份得意劲就不用提了,心中便压下了示警翁同龢的想法。
—
翁同龢也知道谭延闿身上背负了谭钟麟的秘密使命,文廷式、志锐等人虽然都是他的心腹,但是谭钟麟是除了张之洞和李鸿章之外最为炙手可热的疆臣,现在的排名甚至要高过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的刘坤一,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在于他有个好儿子。
疆臣和枢臣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都是最为顶级的那层存在,它们之间互有分工,但是自曾国藩为了剿灭太平天国而独揽大权将疆臣的权力放大了无数倍。地方地财赋、军事等权力都把持在疆臣手中。疆臣和枢臣之间地平衡终于被打破了。尽管在太平天国覆灭之后已经几十年的今天,这么长时间内中央和地方的斗争从来都没有消停过,随着曾国藩兄弟两人地故去。李鸿章则称为疆臣之继续和中央玩着这场没有终结的游戏。
“小总督”的外号早就传遍京师,谁都知道谭延闿说的话就等于是两广总督谭钟麟说的,从闽浙总督到两广总督,谭钟麟都是不问世事的,放手让他地儿子来办理所有的督署事务,甚至连信件都是谭延闿来代写——谭延闿的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是和翁同龢平等的。至于文廷式等人根本不够这个资格。况且翁同龢虽然现在是春风得意,但是在刚才的宴席上,他也悉心观察了坐在他下的谭延闿,那份气度真是不敢相信这个少年只有十八岁,话虽然没有少说,但是除了让场面上更为热烈之外,翁同龢细心一想谭延闿的话说了半天都等于恭维人的废话,场面话能够说到这个份上。也真是令他叹为观止地。
翁同龢虽然和李鸿章与张之洞比起来还显得非常稚嫩,但是在京师重地这个一坛浑水的地方待上几十年,对于官场上的经营也是深得三味。他看得出来这个已经四五年不见的少年心中还是非常高傲地——他看不起张,他有这个资格。张在哪个方面都不如谭延闿;他看不起志锐、文廷式……这些人写些无病呻吟的诗词还是这么回事,但是都是漂亮地花瓶。肚子里面没有一点真实的材料。
翁同龢看得很准,谭延闿心中确实是看不起他们,他心中甚至还在奇怪,难道老翁同学在北京经营了这么多年就找到这么几个只会吟诗高谈阔论的“废柴”?单单就是从这点来考量,不要说是李鸿章,就连张之洞也比翁同龢有能耐的多,若是上一代的仇恨继续延续下来,若是清廷不会在十数年内关门大吉,那老翁同学的这些学生肯定都会被张之洞或是李鸿章的门生收拾干净!
尽管翁同龢看准了谭延闿的心思,但是他却更加欣赏谭延闿了——想当年自己也不是像这个少年一样,少年成名,年轻气盛当是我辈中人!想想他老子谭钟麟当年不是在翰林院中一个小小的翰林便敢和如日中天的文渊阁大学士倭仁作对,出手救恭王于水火之中,做了常人敢都不敢想的事情——“这父子两人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翁同龢心中欣喜的想到。
不要以为只有洋务派重视后续人才的培养,像以枢臣为主导的清流派也是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的,要不然翁同龢、潘祖萌和童华等人也不会在十年前便开始提拔张了。张之洞培养人才不像李鸿章那样非要有老乡或是姻亲关系,人才的来路比较广,但是却没有李鸿章那样占了先天的先手和经营时间长,相比之下清流派的人才培养比洋务派的境况还要惨,否则一个四十岁还没有走完科举之路的张也不会成为香饽饽——实在是人才稀少又难得啊!
“世叔,请过来看看,侄儿可是大老远给您老带了不少好东西来!”当宴会结束后,众人酒足饭饱都6续散去,翁同龢便邀请谭延闿到他的书房一叙,而谭延闿则让人带上一个大包袱,这让翁同龢感到非常奇怪。两人在书房刚刚坐定,谭延闿便将手中的包袱放在一张茶几上,慢慢打开让翁同龢过来一起看看。
“哦?腐衣、鸭囊?还有腊鸡?!”翁同龢看到包袱里的几样江南特产,心中立刻感到一股暖流——还是谭文卿最知他心!
这几样
产是谭钟麟特意让谭延闿在途径上海的时候采购的,门极高的学问,尤其是送礼的对象是翁同龢这样的清流领,那些黄白之物就算再多在翁同龢的眼中也是落了下成,熟悉翁同龢性格的谭钟麟可不会干这样的傻事,图遭翁同龢的鄙视之外不会有任何结果。谭延闿对这几样礼物也是非常满意——翁同龢做为帝师常驻京师,据说光绪皇帝对他非常依赖,简直是把翁同龢当成爸爸一样来看待。这样一来除了让翁同龢的政治地位更加稳固之外。还使得他很少能够回到家乡,就是自家的祖坟破败地不成样子,才好不容易从皇帝那里讨来两个月地假期。得以回到家乡常熟重修祖坟。
想这样一个自学成进入仕途之后就没有回过家乡的人,最能够打动他的东西莫过于几样非常简单地家乡特产,从“家乡”亲情出来送礼,对付这样的人可以毫不费力的攻破对手的心理防线。谭延闿对老头子这一手佩服的了不得,现在看到翁同龢从包裹中拿出一瓶绍兴黄酒,虽然还没有开泥封。但是老头子那份陶醉的感觉已经让谭延闿知道他这份礼送地非常贴心、非常成功!
“家父说世叔少小离家甚少回乡,少不得不堪思乡情重,所以特命侄儿在路上买了些江南特产,这腊鸡京师也有,不过父亲特意嘱咐一律从江浙采购,京师所产味道不正,恐不合世叔胃口……”谭延闿在一边恭敬的说道。
“好!好!好!知我者谭文卿也!世侄站着干什么?快坐下,你父亲还好吧?”翁同龢拉着谭延闿一同坐下笑着问道。
“家父身体健朗。每日依旧是练字打拳,闲时有空便到厂肆走走看看有什么新奇玩意,可惜广东、福建不比京师,世面上的东西不精。这么长时间也没有收到什么好东西……”谭延闿笑着说道。
“呵呵,那是自然。世侄来京师一次不容易,有空去琉璃厂的德宝斋,他们的掌柜的刘振卿是老夫的至交好友,店中收集的玩意也不错,世侄到他那里去一趟必然不会空手而归!”翁同龢笑着说道。
清季大臣们都有收藏古玩地兴趣,就如盛的院子“意园”,以富收藏而知名京师,意园中有三件珍藏——宋版《礼记》,苏黄合璧的《寒食帖》和刁作胤的《牡丹图》,合称“意园三友”。学生都是如此,更何况老师?翁同龢地收藏更是丰富,加上身为帝师之尊,年俸和手下的“冰献”都不是小数目,购买起自己喜欢地东西也大方,而且光绪皇帝也知道自己的老师好收藏,宫里面的东西也没有少赏赐,那可是件件珍品。几十年累积下来,虽然很少有人看过翁同龢的珍藏,但是就是用脚丫子也可以想到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比得了的。
与翁同龢一样,谭钟麟也很喜欢收藏,做为和谭钟麟最为亲近的儿子,老头子的收藏品他都见过,虽说自己并不专精这些东西,但是耳濡目染之下对于收藏也颇有眼力。广博的学问加之见识又广,谭延闿鉴别古物的本事也是令老头子颇为欣赏的一面,不过老头子在京师待的时间比较短,早年的时候一个默默无闻的翰林非常清苦,俸禄都贴补家用了,哪里来钱去满足自己的爱好?也就是任疆吏这些年,自己收藏和手下的孝敬使得谭钟麟的收藏也开始丰富起来,但是和翁同龢这样家学渊源的世家相比,那还是非常单薄的。
不过谭延闿倒是真的对这些古玩收集很上心——在他的记忆中清末文物流失极为严重,很多国宝级的文物都是在这一时期流失到海外的,等到辛丑事变生后,中国的北京将会赢来第二次灾难性的洗劫,就连慈禧太后挖空心思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也被洗劫一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谭延闿虽然不时的收集一些古玩,但是这项爱好是离不开巨额资金来支持的,他当然不可能将自己手上办大事的资金挪过来收购古玩,在他眼中古玩虽好但终究是个死物,将有用的钱用在增强国家实力培养人才上才是最有用的,只要自己实力够强,强到屠英灭美的地步,大可以光明正大的将过去流失的文物再抢回来。不过谭延闿并不会做这样的白日梦,目前他所能够做到的也仅仅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的保护好一些文物,当然像敦煌莫高窟这样在十几年后遭到洗劫的重点文物区域,谭延闿估计到那个时候自己应该有能力避免这样的灾难生。
翁同龢非常和蔼的拉着谭延闿的手,亲自向他介绍了客厅中的众人——志锐、文廷式、汪鸣銮、盛、黄思永……当然还有那个春风满面的张。
“看来这小子终于熬出头了啊!”当翁同龢将谭延闿拉到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面前介绍他便是张,谭延闿好好打量了一番张,一边心中腹诽的想到。
“世兄大名小弟早就听家父念叨过,《善后六款》等文章皆出自世兄手笔,小弟佩服!”谭延闿笑着拱手说道。
张科举之路一直就走背字,面对小他一半的谭延闿,他甚至都有种要钻到地缝里的心思,不过谭延闿会说话,并没有提科举之事,反而赞赏他在中法之战的时候写的几篇文章,倒是让他心中格外的好受一些——正是因为这几篇文章,他才会更加收到翁同龢等人的赏识,甚至还有机会去了朝鲜,投入到了吴长庆的麾下,别看吴长庆是个武夫出身,但是却自来就有尊重读书人的名声,张在那里过的很舒适,后来吴长庆死后他才回到家乡。
“世兄少年名动科场。《劝学篇》一出我等皆退避锋芒。佩服地是我们!”张笑着说道。
“季直会试取了三十名,过几天就要靠殿试了,你们几人应多多亲热一番!”翁同龢看到谭延闿并不在意推迟一年考会试。对张并无敌意,心中更加高兴了。
谭延闿听后稍微一迟疑——“有翁同龢地大力帮忙,才拿了一个三十名?到底有没有搞错?!”
谭延闿知道科举考试和后世的考试有着很大的不同,后世地考试相当一部分都是客观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第三种可能,像作文这样的主观题分数并不占主导地位。科举考试八股、诗文、策论。项项都是主观题,答题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只要不名目张胆的挑战统治阶层的权威,那卷面基本上就算合格。至于取进士、会元乃至状元,这考官和考官的看法也有很大地差别,像谭延闿在乡试中碰到的考官江标有洋务背景,自然是在相关文章里面要积极一些,若是碰到了清廷中比较顽固的保守派。试卷中涉及到洋务变革等内容,就算你的文章花团锦簇书法再好,也没有可能夺魁。
这次会试是翁同龢来担任主考,在判卷上对张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无论如何这会试第三十名是说不过去的,若是前五名还差不多。
“莫非是翁同龢老眼昏花又看错了卷子?这张也太倒霉了吧!”谭延闿心中暗暗想到。
谭延闿不知道的是翁同龢并不是会试的主考而是殿试地主考。会试主考是李鸿藻,不过李鸿藻最近几年越颓唐了,不大管事,全都是副主考汪鸣銮在做主。中的考官都知道汪鸣銮是翁同龢的人,老翁同学这几年来随着光绪亲政水涨船高,众人也就只唯汪鸣銮马是瞻。可惜汪鸣銮和翁斌孙在阅卷的时候又认错了卷子,汪鸣銮拔置第一地卷子考官们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他心中倒是挺得意的,急急拆开弥封一看,被定为第一名地卷子是陶世风,搞了半天又闹了个乌龙出来!
“恭喜世兄了,延闿在这里借世伯的福气预祝世兄能够金榜题名!”谭延闿反应极快,张的科举遭遇早就传开了,如果他在这个时候稍微迟疑的话,恐怕张的脸面上不好看。
按例这种聚会是不可能的,殿试举行在即,张身为殿试考生来拜访翁同龢这不合体例,汪鸣銮、盛、志锐等人都是参与这场殿试的考官、收卷官,若是传了出去必定引起轩然大波。不过谭延闿也看出来了,翁同龢并不在乎,堂堂帝师何等尊耀,又有那个不开眼的来弹劾他?
在聚会上翁同龢比张还要春风得意,看来翁老头的尾巴已经翘上天了,在这个翁同龢最为得意的时候,往往也是他最危险的时候,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这老家伙若是明天被罢官回家的话,谭延闿一点也不会怀疑,现在他在思量着不对翁同学示警了——这样的人若是没有大城府,别人在这个时候来劝他搞不好他会反咬一口。
“还是老头子说的对,翁同龢不过是个书生罢了,少年得意中了状元,后来
朝帝师,光绪皇帝甚至就是他亲手带起来的。翁同是太顺利、太简单了,几乎没有什么人暗算过他,不像老头子早年多次得罪慈禧还有其他朝中大员那样行走在危险的边缘,日日反省、战战兢兢的走好每一步,这几十年的帝师当下来连老头子的一半水平都没有,他能够活到今天也算是异数了!”谭延闿看着红光满面的翁同龢不断的接受文廷式等人的敬酒,那份得意劲就不用提了,心中便压下了示警翁同龢的想法。
—
翁同龢也知道谭延闿身上背负了谭钟麟的秘密使命,文廷式、志锐等人虽然都是他的心腹,但是谭钟麟是除了张之洞和李鸿章之外最为炙手可热的疆臣,现在的排名甚至要高过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的刘坤一,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在于他有个好儿子。
疆臣和枢臣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都是最为顶级的那层存在,它们之间互有分工,但是自曾国藩为了剿灭太平天国而独揽大权将疆臣的权力放大了无数倍。地方地财赋、军事等权力都把持在疆臣手中。疆臣和枢臣之间地平衡终于被打破了。尽管在太平天国覆灭之后已经几十年的今天,这么长时间内中央和地方的斗争从来都没有消停过,随着曾国藩兄弟两人地故去。李鸿章则称为疆臣之继续和中央玩着这场没有终结的游戏。
“小总督”的外号早就传遍京师,谁都知道谭延闿说的话就等于是两广总督谭钟麟说的,从闽浙总督到两广总督,谭钟麟都是不问世事的,放手让他地儿子来办理所有的督署事务,甚至连信件都是谭延闿来代写——谭延闿的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是和翁同龢平等的。至于文廷式等人根本不够这个资格。况且翁同龢虽然现在是春风得意,但是在刚才的宴席上,他也悉心观察了坐在他下的谭延闿,那份气度真是不敢相信这个少年只有十八岁,话虽然没有少说,但是除了让场面上更为热烈之外,翁同龢细心一想谭延闿的话说了半天都等于恭维人的废话,场面话能够说到这个份上。也真是令他叹为观止地。
翁同龢虽然和李鸿章与张之洞比起来还显得非常稚嫩,但是在京师重地这个一坛浑水的地方待上几十年,对于官场上的经营也是深得三味。他看得出来这个已经四五年不见的少年心中还是非常高傲地——他看不起张,他有这个资格。张在哪个方面都不如谭延闿;他看不起志锐、文廷式……这些人写些无病呻吟的诗词还是这么回事,但是都是漂亮地花瓶。肚子里面没有一点真实的材料。
翁同龢看得很准,谭延闿心中确实是看不起他们,他心中甚至还在奇怪,难道老翁同学在北京经营了这么多年就找到这么几个只会吟诗高谈阔论的“废柴”?单单就是从这点来考量,不要说是李鸿章,就连张之洞也比翁同龢有能耐的多,若是上一代的仇恨继续延续下来,若是清廷不会在十数年内关门大吉,那老翁同学的这些学生肯定都会被张之洞或是李鸿章的门生收拾干净!
尽管翁同龢看准了谭延闿的心思,但是他却更加欣赏谭延闿了——想当年自己也不是像这个少年一样,少年成名,年轻气盛当是我辈中人!想想他老子谭钟麟当年不是在翰林院中一个小小的翰林便敢和如日中天的文渊阁大学士倭仁作对,出手救恭王于水火之中,做了常人敢都不敢想的事情——“这父子两人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翁同龢心中欣喜的想到。
不要以为只有洋务派重视后续人才的培养,像以枢臣为主导的清流派也是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的,要不然翁同龢、潘祖萌和童华等人也不会在十年前便开始提拔张了。张之洞培养人才不像李鸿章那样非要有老乡或是姻亲关系,人才的来路比较广,但是却没有李鸿章那样占了先天的先手和经营时间长,相比之下清流派的人才培养比洋务派的境况还要惨,否则一个四十岁还没有走完科举之路的张也不会成为香饽饽——实在是人才稀少又难得啊!
“世叔,请过来看看,侄儿可是大老远给您老带了不少好东西来!”当宴会结束后,众人酒足饭饱都6续散去,翁同龢便邀请谭延闿到他的书房一叙,而谭延闿则让人带上一个大包袱,这让翁同龢感到非常奇怪。两人在书房刚刚坐定,谭延闿便将手中的包袱放在一张茶几上,慢慢打开让翁同龢过来一起看看。
“哦?腐衣、鸭囊?还有腊鸡?!”翁同龢看到包袱里的几样江南特产,心中立刻感到一股暖流——还是谭文卿最知他心!
这几样
产是谭钟麟特意让谭延闿在途径上海的时候采购的,门极高的学问,尤其是送礼的对象是翁同龢这样的清流领,那些黄白之物就算再多在翁同龢的眼中也是落了下成,熟悉翁同龢性格的谭钟麟可不会干这样的傻事,图遭翁同龢的鄙视之外不会有任何结果。谭延闿对这几样礼物也是非常满意——翁同龢做为帝师常驻京师,据说光绪皇帝对他非常依赖,简直是把翁同龢当成爸爸一样来看待。这样一来除了让翁同龢的政治地位更加稳固之外。还使得他很少能够回到家乡,就是自家的祖坟破败地不成样子,才好不容易从皇帝那里讨来两个月地假期。得以回到家乡常熟重修祖坟。
想这样一个自学成进入仕途之后就没有回过家乡的人,最能够打动他的东西莫过于几样非常简单地家乡特产,从“家乡”亲情出来送礼,对付这样的人可以毫不费力的攻破对手的心理防线。谭延闿对老头子这一手佩服的了不得,现在看到翁同龢从包裹中拿出一瓶绍兴黄酒,虽然还没有开泥封。但是老头子那份陶醉的感觉已经让谭延闿知道他这份礼送地非常贴心、非常成功!
“家父说世叔少小离家甚少回乡,少不得不堪思乡情重,所以特命侄儿在路上买了些江南特产,这腊鸡京师也有,不过父亲特意嘱咐一律从江浙采购,京师所产味道不正,恐不合世叔胃口……”谭延闿在一边恭敬的说道。
“好!好!好!知我者谭文卿也!世侄站着干什么?快坐下,你父亲还好吧?”翁同龢拉着谭延闿一同坐下笑着问道。
“家父身体健朗。每日依旧是练字打拳,闲时有空便到厂肆走走看看有什么新奇玩意,可惜广东、福建不比京师,世面上的东西不精。这么长时间也没有收到什么好东西……”谭延闿笑着说道。
“呵呵,那是自然。世侄来京师一次不容易,有空去琉璃厂的德宝斋,他们的掌柜的刘振卿是老夫的至交好友,店中收集的玩意也不错,世侄到他那里去一趟必然不会空手而归!”翁同龢笑着说道。
清季大臣们都有收藏古玩地兴趣,就如盛的院子“意园”,以富收藏而知名京师,意园中有三件珍藏——宋版《礼记》,苏黄合璧的《寒食帖》和刁作胤的《牡丹图》,合称“意园三友”。学生都是如此,更何况老师?翁同龢地收藏更是丰富,加上身为帝师之尊,年俸和手下的“冰献”都不是小数目,购买起自己喜欢地东西也大方,而且光绪皇帝也知道自己的老师好收藏,宫里面的东西也没有少赏赐,那可是件件珍品。几十年累积下来,虽然很少有人看过翁同龢的珍藏,但是就是用脚丫子也可以想到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比得了的。
与翁同龢一样,谭钟麟也很喜欢收藏,做为和谭钟麟最为亲近的儿子,老头子的收藏品他都见过,虽说自己并不专精这些东西,但是耳濡目染之下对于收藏也颇有眼力。广博的学问加之见识又广,谭延闿鉴别古物的本事也是令老头子颇为欣赏的一面,不过老头子在京师待的时间比较短,早年的时候一个默默无闻的翰林非常清苦,俸禄都贴补家用了,哪里来钱去满足自己的爱好?也就是任疆吏这些年,自己收藏和手下的孝敬使得谭钟麟的收藏也开始丰富起来,但是和翁同龢这样家学渊源的世家相比,那还是非常单薄的。
不过谭延闿倒是真的对这些古玩收集很上心——在他的记忆中清末文物流失极为严重,很多国宝级的文物都是在这一时期流失到海外的,等到辛丑事变生后,中国的北京将会赢来第二次灾难性的洗劫,就连慈禧太后挖空心思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也被洗劫一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谭延闿虽然不时的收集一些古玩,但是这项爱好是离不开巨额资金来支持的,他当然不可能将自己手上办大事的资金挪过来收购古玩,在他眼中古玩虽好但终究是个死物,将有用的钱用在增强国家实力培养人才上才是最有用的,只要自己实力够强,强到屠英灭美的地步,大可以光明正大的将过去流失的文物再抢回来。不过谭延闿并不会做这样的白日梦,目前他所能够做到的也仅仅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的保护好一些文物,当然像敦煌莫高窟这样在十几年后遭到洗劫的重点文物区域,谭延闿估计到那个时候自己应该有能力避免这样的灾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