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也没怎么过好。值得一提的是远嫁的淑荟回来了,薛太太将她安置在敷春堂。
听说薛愫要嫁到沈家去,刚开始还疑惑不解,后来薛太太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淑荟讲了一遍,淑荟听后只道:“我这个妹子也太苦命了些。将来怎么说人家呢。”
薛太太叹道:“发生了这些事我又有什么法子,原以为她平平安安的,顺顺利利的能嫁到沈家去。没想到竟不成。好在病已经好了大半了。说来还多亏了你薛妹妹去请了白水庵的圆静师父来给你妹妹治病,不然只怕你妹妹已经没了。”
淑荟听后不语,心中却想要是没有这一出就好了,妹妹的亲事也不至于让一个外姓的表妹给抢了去。她多少有些替妹妹把不平。可因为是赐婚又不敢再妄加什么评论。
“你是怎么的,我听你奶娘说你年中好不容易怀上了一个,怎么又给弄没呢?”
淑荟一提起这事来就难过:“都怪我,没有保住他。还不满三个月,哪里就稳了。偏偏他来气我,我和他拌了嘴,没想到竟惊动了肚里的孩子。后来流了不少的血,接着就没保住。他们家也都说是我的不是。好不容易有个孩子,哪知却是这样。他娘说了,要再生不出来,就要给他张罗几个通房的丫鬟。听那口气,好像是谁要赶着生下儿女来,就立马抬身份。我见他也很乐意的就接受了。压根不考虑我的感受。他们娘两商量这些事的是时候,我连小月子都没有坐完。”
薛太太听着,便心疼得紧,抹着眼泪道:“我养了三个女儿,成活了两个。你好不容易嫁了户还算不错的人家。哪知却是这样的心肠。要是早知道就不结这门亲事了。如今隔得又远,娘家是半点也帮不上你。”
淑荟便抽抽搭搭的哭了起来。
薛太太只好又劝:“好了,来日方长,你也还年轻。不愁没有孩子,以后一定要更加小心。就算是丫鬟生下孩子不管男女那也是庶出的,总没有将她扶正的道理。你照样是当家主母,也不怕的。慢慢的来图谋。不如再请圆静师太给你看看。”
淑荟心灰意冷的,不想再提此事,忙转移了话题。
偏偏薛太太也感叹:“你薛妹妹也是这样的,听太医说将来也是子嗣艰难,哎,个个看上去还结实,只是都很娇弱。”
“子嗣艰难?那他们沈家还要娶?”
薛太太道:“这不是上面给赐的么。”
“要赐婚也要有人去提啊,怎么就提到了表妹身上?”
薛太太道:“这个我不是太清楚。不过两家能继续联姻,你祖母,你爹爹都很高兴呢。至于你妹妹,先把身子养好了,再说别的。”
淑荟想,这事只怕没那么简单。
不过淑荟这次回娘家没有住多久,也没有住到给薛愫送嫁,还没到灯节,便又要跟随丈夫回任上去了。走的时候一直红着眼。薛太太将女婿叫到跟前和他说了半晌的话。女婿在岳母跟前是个老实人,说什么应什么。薛太太后来也不知再嘱咐些什么。
后来薛太太道:“我这个女儿在家的时候娇生惯养,可没受过什么委屈。要是觉得她不好,不许折磨她,大不了我接回家跟着我过。”
女婿连忙磕头:“岳母大人息怒,小婿不敢。”
薛太太很是冷淡:“那就安心的过日子吧,可别再出什么糟心的事。”
女婿连连称诺。
好不容易过完了这个年,薛愫的婚期也渐渐的近了。薛愫在二月初一这一天再次住进了曾家。
薛太太替薛愫挑好的陪房过来见了礼。
薛太太一片苦心,给薛愫选了房以前也是薛家的旧人,姓霍。这霍家人原是薛太太的陪房,后来在曾家做了个二管事。如今挑去的是年轻的这一代。小霍氏夫妻都很年轻,不过才二十的样子。女的长得很白净,个子高高的。说话也温柔。男霍亮的相貌倒很平常,言语不多。两人来见了礼,薛愫给了赏赐。薛太太当着薛愫的面,又说给了霍氏夫妻一大通话。
霍亮夫妻赶着表了忠心。薛愫想既然是以前薛家的旧人,也好用一些。
全福人沈家请了安国公的夫人。那安国公夫人倒也喜欢,两家来回的跑了好几趟。只侯夫人称病不大愿意出来张罗,将这些琐事交给了张夫人帮忙料理。
沈锐心里不舒坦,这以后薛愫过了门,怕婆媳之间又有矛盾。上一世淑苓进门,母亲也没给人家好脸色。他只希望宅院里安静些,他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朝堂上的事。上一世他没得到的,失去的,这一世都得统统找回来。
范氏早就听说薛愫要嫁到沈家去,不过装作不知道,迟迟没有露面,不过薛忆倒是催促了她好几次:“我现在不方便走动,也不好去看她。娘还是替我走这一遭吧。我出嫁的时候妹妹还送东西,不能她嫁人了,我们什么表示也没有吧。”
范氏道:“你姑母还当真是偏心。你妹妹现在马上就是世子夫人了,又是赐婚,多么的风光。她眼里哪里会再有我们。在跟前也是惹人嫌。我不去。”
薛忆气绝:“娘,你也是个小气的。难道将来也不走动?我们在京中也没什么亲眷,这里再不走动的话也太不给妹妹面子了,我们怎么说也是她的娘家人,以后还要给她撑腰的。”
范氏被女儿叨扰得烦躁,最后只好勉强答应去凑个礼。薛忆又拿了些自家的积蓄出来让范氏去置办礼。
范氏想到薛忆出嫁时薛愫的小气,她思来想去便将薛忆给的钱扣了一半,自家揣了。让人去买了两匹尺头。摇摇摆摆的送到了曾家。
前来道贺的亲友竟然比薛太太预料的还要多,送添箱礼的亦是不少。
当范氏知道薛太太给薛愫凑了二十抬嫁妆时,眼睛都红了。这个大姑姐偏心得太多,薛忆嫁时也是拿了些添箱礼,凑起来也不过才七八抬。没想到在薛愫的婚事上竟然这么舍得。
后来她听人说起,除了这二十抬嫁妆,还陪了一处田庄,一房家人。范氏既眼红又嫉妒,她花了几两银子给买的两匹尺头此刻上下都透着一股穷酸气,着实拿不出手。送这么点东西过去,只怕薛愫连看也不看一眼。
华姨娘许久不见范氏忙上来和她招呼:“舅太太进来可好,听说忆姐儿有了喜,还没向你道喜呢。”
范氏道:“喜事,喜事。只是听那大夫把脉说,这一胎很可能是个女儿。我听后就心急得,又连忙跑去庙里上香。”
华姨娘笑道:“先开花后结果也挺好的。”
范氏觉得这话很受用,又顺便问候了古家太太并古宜。
一提到古家,华姨娘脸上明显有些不大好看了。只是在曾家她又没个知心的人,和范氏倒还投趣,后来在没人的时候,华姨娘向范氏提道:“这宜哥儿倒长进些了,如今也知道上进,要参加乡试。只是这婚事上一直耽搁着。说了好几家竟不成。我那表姐为了给宜哥儿说门亲事可发愁了好多回。”
范氏道:“也就是命数。要是当初愫姐儿嫁过去了,只怕都诞下一儿半女了。哪里如此糟糕。”
华姨娘摇头道:“事情都过去了,快别提这事,不然让太太知道了可是会不高兴的。”
范氏撇撇嘴想说什么也没开口。
后来范氏去了薛愫跟前,最终还是将两匹尺头送了过去。、
薛愫只淡淡的扫了一眼,让丫鬟给她倒茶,并不十分的热络。
那范氏亦没多少的言语。
薛愫关心了薛忆几句,范氏有问有答。
后来范氏道:“你就这么一个同姓的姐姐。京中她也没什么依靠。将来你享福了可别忘了她。等你过去了,我让你姐夫过去串串门,找找世子。看能不能谋个职位什么的。日子也好过一点。”
薛愫想,这个伯娘还真是势力,心下有些不喜欢,冷冰冰的说道:“伯娘这话说得我好像多薄情似的。再有姐夫也是个读书人,连举都没有中,求什么官。还是让他好好的念书上进,别的事以后再说。至于世子那里,我不是还没过去么。这也太心急了。”
范氏听说吗,便知道薛愫不肯。心下不快,不过面子还是得挂住。只苦笑了两声掩饰了过去。
及至后来范氏见来串门的亲戚多了,就连徐家也送了礼来。许久不见的曾绮也过来凑热闹。她的那两匹尺头更是显得不值一提。早就坐不住,想要回去了。
薛愫便由着她去,多一句挽留的话也没说。
第二天,方家太太又遣了方远送了一份礼来。方远十分恭敬,又和薛恒攀谈了一阵。薛恒见他说话做事皆是谦逊有礼,倒也不讨厌。
下午时,沈家派了人来过礼。抬了六十六抬嫁妆过去。
侯夫人一听,倒还不算十分的穷酸。听说还陪送了田庄、铺子、仆人,心里又才略好受一些。
听说薛愫要嫁到沈家去,刚开始还疑惑不解,后来薛太太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淑荟讲了一遍,淑荟听后只道:“我这个妹子也太苦命了些。将来怎么说人家呢。”
薛太太叹道:“发生了这些事我又有什么法子,原以为她平平安安的,顺顺利利的能嫁到沈家去。没想到竟不成。好在病已经好了大半了。说来还多亏了你薛妹妹去请了白水庵的圆静师父来给你妹妹治病,不然只怕你妹妹已经没了。”
淑荟听后不语,心中却想要是没有这一出就好了,妹妹的亲事也不至于让一个外姓的表妹给抢了去。她多少有些替妹妹把不平。可因为是赐婚又不敢再妄加什么评论。
“你是怎么的,我听你奶娘说你年中好不容易怀上了一个,怎么又给弄没呢?”
淑荟一提起这事来就难过:“都怪我,没有保住他。还不满三个月,哪里就稳了。偏偏他来气我,我和他拌了嘴,没想到竟惊动了肚里的孩子。后来流了不少的血,接着就没保住。他们家也都说是我的不是。好不容易有个孩子,哪知却是这样。他娘说了,要再生不出来,就要给他张罗几个通房的丫鬟。听那口气,好像是谁要赶着生下儿女来,就立马抬身份。我见他也很乐意的就接受了。压根不考虑我的感受。他们娘两商量这些事的是时候,我连小月子都没有坐完。”
薛太太听着,便心疼得紧,抹着眼泪道:“我养了三个女儿,成活了两个。你好不容易嫁了户还算不错的人家。哪知却是这样的心肠。要是早知道就不结这门亲事了。如今隔得又远,娘家是半点也帮不上你。”
淑荟便抽抽搭搭的哭了起来。
薛太太只好又劝:“好了,来日方长,你也还年轻。不愁没有孩子,以后一定要更加小心。就算是丫鬟生下孩子不管男女那也是庶出的,总没有将她扶正的道理。你照样是当家主母,也不怕的。慢慢的来图谋。不如再请圆静师太给你看看。”
淑荟心灰意冷的,不想再提此事,忙转移了话题。
偏偏薛太太也感叹:“你薛妹妹也是这样的,听太医说将来也是子嗣艰难,哎,个个看上去还结实,只是都很娇弱。”
“子嗣艰难?那他们沈家还要娶?”
薛太太道:“这不是上面给赐的么。”
“要赐婚也要有人去提啊,怎么就提到了表妹身上?”
薛太太道:“这个我不是太清楚。不过两家能继续联姻,你祖母,你爹爹都很高兴呢。至于你妹妹,先把身子养好了,再说别的。”
淑荟想,这事只怕没那么简单。
不过淑荟这次回娘家没有住多久,也没有住到给薛愫送嫁,还没到灯节,便又要跟随丈夫回任上去了。走的时候一直红着眼。薛太太将女婿叫到跟前和他说了半晌的话。女婿在岳母跟前是个老实人,说什么应什么。薛太太后来也不知再嘱咐些什么。
后来薛太太道:“我这个女儿在家的时候娇生惯养,可没受过什么委屈。要是觉得她不好,不许折磨她,大不了我接回家跟着我过。”
女婿连忙磕头:“岳母大人息怒,小婿不敢。”
薛太太很是冷淡:“那就安心的过日子吧,可别再出什么糟心的事。”
女婿连连称诺。
好不容易过完了这个年,薛愫的婚期也渐渐的近了。薛愫在二月初一这一天再次住进了曾家。
薛太太替薛愫挑好的陪房过来见了礼。
薛太太一片苦心,给薛愫选了房以前也是薛家的旧人,姓霍。这霍家人原是薛太太的陪房,后来在曾家做了个二管事。如今挑去的是年轻的这一代。小霍氏夫妻都很年轻,不过才二十的样子。女的长得很白净,个子高高的。说话也温柔。男霍亮的相貌倒很平常,言语不多。两人来见了礼,薛愫给了赏赐。薛太太当着薛愫的面,又说给了霍氏夫妻一大通话。
霍亮夫妻赶着表了忠心。薛愫想既然是以前薛家的旧人,也好用一些。
全福人沈家请了安国公的夫人。那安国公夫人倒也喜欢,两家来回的跑了好几趟。只侯夫人称病不大愿意出来张罗,将这些琐事交给了张夫人帮忙料理。
沈锐心里不舒坦,这以后薛愫过了门,怕婆媳之间又有矛盾。上一世淑苓进门,母亲也没给人家好脸色。他只希望宅院里安静些,他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朝堂上的事。上一世他没得到的,失去的,这一世都得统统找回来。
范氏早就听说薛愫要嫁到沈家去,不过装作不知道,迟迟没有露面,不过薛忆倒是催促了她好几次:“我现在不方便走动,也不好去看她。娘还是替我走这一遭吧。我出嫁的时候妹妹还送东西,不能她嫁人了,我们什么表示也没有吧。”
范氏道:“你姑母还当真是偏心。你妹妹现在马上就是世子夫人了,又是赐婚,多么的风光。她眼里哪里会再有我们。在跟前也是惹人嫌。我不去。”
薛忆气绝:“娘,你也是个小气的。难道将来也不走动?我们在京中也没什么亲眷,这里再不走动的话也太不给妹妹面子了,我们怎么说也是她的娘家人,以后还要给她撑腰的。”
范氏被女儿叨扰得烦躁,最后只好勉强答应去凑个礼。薛忆又拿了些自家的积蓄出来让范氏去置办礼。
范氏想到薛忆出嫁时薛愫的小气,她思来想去便将薛忆给的钱扣了一半,自家揣了。让人去买了两匹尺头。摇摇摆摆的送到了曾家。
前来道贺的亲友竟然比薛太太预料的还要多,送添箱礼的亦是不少。
当范氏知道薛太太给薛愫凑了二十抬嫁妆时,眼睛都红了。这个大姑姐偏心得太多,薛忆嫁时也是拿了些添箱礼,凑起来也不过才七八抬。没想到在薛愫的婚事上竟然这么舍得。
后来她听人说起,除了这二十抬嫁妆,还陪了一处田庄,一房家人。范氏既眼红又嫉妒,她花了几两银子给买的两匹尺头此刻上下都透着一股穷酸气,着实拿不出手。送这么点东西过去,只怕薛愫连看也不看一眼。
华姨娘许久不见范氏忙上来和她招呼:“舅太太进来可好,听说忆姐儿有了喜,还没向你道喜呢。”
范氏道:“喜事,喜事。只是听那大夫把脉说,这一胎很可能是个女儿。我听后就心急得,又连忙跑去庙里上香。”
华姨娘笑道:“先开花后结果也挺好的。”
范氏觉得这话很受用,又顺便问候了古家太太并古宜。
一提到古家,华姨娘脸上明显有些不大好看了。只是在曾家她又没个知心的人,和范氏倒还投趣,后来在没人的时候,华姨娘向范氏提道:“这宜哥儿倒长进些了,如今也知道上进,要参加乡试。只是这婚事上一直耽搁着。说了好几家竟不成。我那表姐为了给宜哥儿说门亲事可发愁了好多回。”
范氏道:“也就是命数。要是当初愫姐儿嫁过去了,只怕都诞下一儿半女了。哪里如此糟糕。”
华姨娘摇头道:“事情都过去了,快别提这事,不然让太太知道了可是会不高兴的。”
范氏撇撇嘴想说什么也没开口。
后来范氏去了薛愫跟前,最终还是将两匹尺头送了过去。、
薛愫只淡淡的扫了一眼,让丫鬟给她倒茶,并不十分的热络。
那范氏亦没多少的言语。
薛愫关心了薛忆几句,范氏有问有答。
后来范氏道:“你就这么一个同姓的姐姐。京中她也没什么依靠。将来你享福了可别忘了她。等你过去了,我让你姐夫过去串串门,找找世子。看能不能谋个职位什么的。日子也好过一点。”
薛愫想,这个伯娘还真是势力,心下有些不喜欢,冷冰冰的说道:“伯娘这话说得我好像多薄情似的。再有姐夫也是个读书人,连举都没有中,求什么官。还是让他好好的念书上进,别的事以后再说。至于世子那里,我不是还没过去么。这也太心急了。”
范氏听说吗,便知道薛愫不肯。心下不快,不过面子还是得挂住。只苦笑了两声掩饰了过去。
及至后来范氏见来串门的亲戚多了,就连徐家也送了礼来。许久不见的曾绮也过来凑热闹。她的那两匹尺头更是显得不值一提。早就坐不住,想要回去了。
薛愫便由着她去,多一句挽留的话也没说。
第二天,方家太太又遣了方远送了一份礼来。方远十分恭敬,又和薛恒攀谈了一阵。薛恒见他说话做事皆是谦逊有礼,倒也不讨厌。
下午时,沈家派了人来过礼。抬了六十六抬嫁妆过去。
侯夫人一听,倒还不算十分的穷酸。听说还陪送了田庄、铺子、仆人,心里又才略好受一些。